第80章
在邊靜玉閉關讀書的時候,外頭的消息也是瞬息萬變。
之前他們弄的以沈怡為原型、以找玉米為主線的連環畫已經送到宮裏去了,邊靜玉只負責産出連環畫,多餘的動作一概沒有。于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連環畫只是十一公主和十四皇子的專屬讀物而已。當然,又因為皇上曾經提過一嘴,于是每本連環畫在送到順嫔手裏前都會先過一遍皇上的手。
皇上看過《尋糧記》卻沒說什麽,這說明它的內容在皇上那裏是過關了的。
邊靜玉其實是很想把《尋糧記》傳到民間去的。但是,他和沈怡算是利益共同體,這種事情如果由他去做,難免有借機邀名的嫌棄。他弄連環畫時打的是給十四皇子找樂趣的旗號,這勉強可以說他沒有什麽私心,但如果《尋糧記》是通過他的手在民間迅速傳播開來的,這可就滿滿的都是私心了!
這事不能由邊家、沈家來做,那就需要找一個能做的人。順嫔就在暗中不動聲色地推了一手。
順嫔雖然一直表現得老實恭謹,但她并不是真的膽子小,而是因為她守規矩,又沒有什麽太大的野心。事實上,她得是一個聰明人,所以才能看透後宮的局勢,為自己和女兒選擇一條最穩妥的路。
順嫔是有些手段的,這些年也歸攏了一些心腹,因此很輕易就成事了。
年長些的幾位皇子陸陸續續都出宮建府了,也封了爵位。大皇子就封了慶王。慶王爺的庶長子和十四皇子的年紀差不多大,因皇孫和皇子們是一同啓蒙的,那庶長子和十四皇子每日都在一起讀書。某一日,十四皇子把連環畫帶去了書房,被慶王的庶長子瞧見了,他心癢難耐下就把書拿來翻看,正在看《尋糧記》的開篇神仙大會時,有侍奉的太監笑着奉承了一句,這樣的好故事該讓天下人知道。
那庶長子心裏一動,就把《尋糧記》揣兜裏帶回王府了,然後上交給了慶王。
慶王一看,這是一個拍自己親爹馬屁的好機會啊!
也是《尋糧記》的內容設計得好,雖說後文講的都是沈怡如何通過九九八十一難弄到玉米種子的事,但開篇的神仙大會已經奠定了整個故事的基調。這個故事傳播出去,先揚的必然是顯武帝的名。
就這樣,慶王府把《尋糧記》推廣開來了。
此時的印刷技術還不是特別先進,連環畫上多圖案,印刻圖案時比較費時費力。因此,推廣時的方式并不是連環畫,而是說書。說書人在酒樓、茶攤一坐,整個故事婉轉道來,大家紛紛拍手叫好。
老百姓的娛樂生活越匮乏,《尋糧記》的出現就越能受到他們的歡迎。當說書人在露天的茶攤子說書時,他的身邊立刻能圍滿了聽書的人。有錢的就花幾個大錢買壺茶坐着聽,沒錢的就自己搬了小板凳過來坐一邊聽,還有人站着聽的。因為站着的人太多了,有些人擠不到前面去,只能去爬樹了。
《尋糧記》火速地蔓延開了。
與此同時,萬金商行也傳來了消息,他們果真又找到了一種從番外傳來的可以吃的食物。若沈怡能見到實物,他必然能說出這東西的名字,它就是西紅柿。不過,此時的人不把它叫做西紅柿,而把它叫做如意果。如意果并不是剛傳到本國的,事實上,一些富貴的人家裏早已經有如意果的盆栽了。
Advertisement
西紅柿長得又圓又紅。人們沒把它當食物,而是把它當成了一種觀賞植物。
大家理所當然地開發出了如意果的觀賞用途。因為成熟的西紅柿看上去非常喜慶,能讨貴人的歡心,它就成了一種昂貴的盆栽,從來沒有人試圖吃過它。因為它的顏色太豔了,甚至還有人下意識覺得它有毒。當萬金商行的夥計在通商港口看到有人賣西紅柿盆栽時,他們真沒覺得這東西能吃。但是有一個夥計不死心,他們守在通商口就是為了找新糧種,萬一這東西能吃呢?那麽他不就立功了嗎?
于是,這夥計就想辦法賄賂官府弄了個死刑犯出來試吃。
這死刑犯是激情殺人,殺了人自然罪無可赦,但他殺人後就後悔了,怕自己死了以後,家中的孤兒寡母無人照顧。夥計便對他說,只要他試吃一樣東西,不論結果怎麽樣,都給他家裏五十兩銀子。
死刑犯本來就是要死的,若是被毒死了,還能留個全屍。對于此時的人來說,能留全屍當然比問斬要好了。更何況,他家裏人還能得到銀子!于是,他就過上了每天吃西紅柿的生活。生的也吃過,整個兒丢進水裏煮熟的也吃過,切成片放在油鍋裏煎熟的也吃過,混着其他各種菜炒熟的也吃過……
吃了一段時間後,死刑犯絕望地說:“老爺,求求您讓我生吃吧!混着茄子煮爛的太難吃了啊!”
沒有被毒死,但很可能要被難吃死了。
總之,既然死刑犯一直沒有被毒死,那麽大家就确定如意果這東西是可以吃的了。而且,這裏頭還有一點特別值得說的。死刑犯的嘴巴很臭,牙龈一直出血,舌頭上還有瘡口,吃了一段時間的如意果後,牙龈出血的症狀竟然沒了,瘡口也收斂了、眼看着就要痊愈了,嘴臭的情況更是得到了改善。
這說明什麽?說明如意果不僅能吃,還能治病啊!
夥計連忙收購了市面上的盆栽,連着《如意果黑暗料理大全》一起送到了京城裏去。
當邊靜玉待在沈家備戰會試時,他舅舅這邊剛剛收到如意果。魯舅舅找了大夫和廚子一起研究如意果,應該很快就能研究出一些成果來了。不過,如意果這東西畢竟不像玉米那樣是能夠填肚子的,就算它真的能吃,對于老百姓的生活改變也不大,算不上是什麽大功勞,好在如意果還能夠治病啊。
沈德源在教導邊靜玉與姚和風時很用心。因為怕他們二人壓力太大了,等到沈德源休沐時,他就想要帶他們出門走走。能從整場會試中撐下來的,不僅需要有好腦子,還需要有個好身體,所以适當的鍛煉是很有必要的。他和蘇氏一合計,索性就帶着全家人一起去了城外的寺廟。寺廟多建在山上,爬山有利于放松心情。而且邊靜玉與姚和風還能順便去寺裏拜個神上個香,好尋個吉利、圖個安心。
在一般情況下,像沈家這樣的官宦之家都喜歡去皇家寺廟。但因為沈怡曾經拜過空山寺的武僧為師,他們一家就去了空山寺。空山寺對于随喜沒什麽要求,窮苦人往功德箱裏放一個銅板,這也是随喜了。因此,老百姓們都更喜歡去空山寺。如此一來,在爬山的衆人中,沈家人就顯得比較特別了。
其他人都穿着粗布衣裳,臉上帶着滄桑。而沈家人卻都是白白淨淨的。
好在蘇氏提前做了些準備,他們穿上身的衣服雖然比一般人精致,但料子也只是棉布而已,并非是平時常穿的錦緞。大家便以為他們一家人是鄉下有些積蓄的土財主,并不知道這是朝廷的一部尚書并他的家眷,這裏頭還有近來名聲大噪的新誠伯,有侯府的公子,有知州的公子(姚縣令升官了)。
有中年婦女羨慕地看着沈思、沈怡、邊靜玉與姚和風四人,見蘇氏态度和善,便道:“您是個有福氣的,生了四個兒子,腰杆兒怎麽都是直的!”又看着虞氏說:“兒子們個個成器,兒媳婦也孝順呢!”
蘇氏笑得合不攏嘴,說:“借您吉言了。”
沈怡對着邊靜玉擠了擠眼,邊靜玉作為沈家“編外”的兒子,被鬧得有些不好意思。
爬山爬到一半,就見到一塊大石頭。大家都習慣在這兒歇歇腳。
邊靜玉忙從随身的籃子裏取出一塊布,和沈怡一起撐着布在石頭上鋪了,才叫女眷坐下。其他的爬山的人不如他們講究,都是直接用袖子在石頭上拍兩下就坐下的。大家不管認識不認識都在聊天。
石頭上已經圍了好些人,沈家人坐下時,他們正聊得熱火朝天。
“……我覺得,新誠伯怕是有些仙緣的,否則怎麽就叫他發現玉米了?”
“我也是這麽想的!都不是一般人啊!這樣的仙緣豈是一般人能有的?”
“你們知道些什麽!我二伯娘的表姑姑的幹娘在貴人府裏當差,她說啊,新誠伯還沒有出生時,他娘夢到了一個老神仙把一根仙草放到了她肚子裏,她一醒來就發現懷孕了。瞧瞧,這能是一般人嗎?”
“喲!了不得啊了不得!”
“那是!新誠伯出生的時候,滿屋飄香。他們院子裏花不管當季不當季的,全都開了!”
……
沈家人面面相觑。勞動人民的想象力是驚人的,蘇氏都不知道自己生沈怡時竟然這麽大的動靜。
蘇氏道:“哪有這麽誇張,新誠伯能發現玉米都賴皇恩浩蕩。他就是個尋常人。”
在一幫把沈怡吹上了天的人中,蘇氏這說法可謂是清麗脫俗。大家紛紛轉頭看她。
除了沈家人,再沒有人信蘇氏的話。
二伯娘的表姑姑的幹娘在貴人府裏當差的那位道:“您又不認識伯爺,哪能知道他的不一般呢?”
蘇氏:“……”
說出來吓死你們,我不僅認識你們說的伯爺,他還是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