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神秘禮物(一)
不等李晉仔細琢磨這句微不可聞的自語,淩氏拿起身旁的玉蕭起了身,“李将軍不妨随小女子去趟封州城。這郡主不知何時才有消息,但為報李将軍救命之恩,小女子為你準備了一份禮物,先請笑納。”
李晉看着淩氏臉上寫滿了不解,“禮物?”
“這禮物是個秘密,只待李将軍入封州城方可知曉。”淩氏嘴角微微勾起,說的頗為神秘。
李晉點頭,又道:“淩姑娘,晉已不在紛争之位,姑娘稱呼在下姓名便好。”
這淩氏嫣然一笑,“稱呼與否,亦在虛實之間。小女子自認為現在這樣稱呼你沒有什麽不妥。”
玉蕭指着剛剛蓋在自己身上的貂絨毯,“看來今夜李将軍只能陪我們這些人‘附庸風雅’一回了。”說罷便自顧的走進不遠處的馬車中。
李晉被這淩氏忽冷忽熱的态度搞得有些摸不着頭腦,搖了搖頭,自顧歇下。
二日一行人向封州前行,十幾個護衛各乘一騎護着中間的馬車直接将官道給占了個嚴實。整個路途中不時有快馬将各類書信送到馬車之中,李晉也甚少有機會再與淩氏交談。就這樣不知不覺走了四五天,傍晚,一行人進入封州城。
這封州自古水陸交通便利,北有水道直通京都,南鄰怒江,是怒江北岸重鎮。
自六年前方江城就任封州刺史之後,在他鼓勵工農商學、輕搖薄斂的懷柔政策下,使封州很快從短暫的動蕩中恢複過來。修築堤壩,建造橋梁,保境安民,呈現出一派繁榮之像。 但方江城此人極其圓滑,他深知朝庭雖日漸式微,但若是真想消滅他還是易如反掌。加之江南義軍不斷發展壯大,一個不小心就會被淪為他人上位的墊腳石,所以他一方面向朝庭上表表示效忠,在穆王揮師南下攻打杭州剿滅義軍時供應萬擔軍糧,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又暗中相助義軍,每年資助樊戟的軍饷高達百萬兩。朝廷和樊戟知曉方江城的心思,但兩方一時都無力全力收服此人,就此,方江城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得以安守一方。
尋得一客棧,各自選了上房住下。淩氏倒不似先前忙的不着邊際,與李晉略聊了兩句,道有些累了,這才告辭回屋休息。
二日一早,早飯剛進一半的時候,淩氏在幾個護衛的簇擁下下了樓,徑直坐到了李晉對面。
今日的她着一身湖綠色小袍,袍身精繡了幾朵白蓮,用銀線隐隐地去了針腳,顯得極其淡雅,倒是與她之前繁貴的華服成了對比。
小二機靈的上了茶點,淩氏沒有着急吃。
“對了,你今晚化裝成護衛,随我去趟封州刺史府。”
李晉疑惑道:“刺史府?”
“是。今晚我去做我的生意。而你,去取我送你的禮物。”淩氏笑着低頭吃了兩塊面前的點心,“李将軍吃完了麽?吃完了跟我走吧”。
“去哪兒?”
“喂,我們晚上才去辦事。現在還不到中午,你不會準備傻傻地呆在客棧裏吧~”
雖已是隆冬時節,但地處南方的封州城還殘留着些許暖日的氣息,堤岸邊種植的扶柳依然枝柔葉嫩,随風搖擺。河面上渺渺波光,偶然能得見幾株盛開的頻藥,開着惹眼的小白花。
這是一條算不上寬大的河,卻歷經九曲回彎環住了大半個封州城。方江城在沿途的堤岸上頗下了些功夫,扶柳值邊,小橋流水,莺雀啼鳴,頗具江南趣味。百姓也多半載舟而樂,賦詩題句。
“怎得不見與姑娘形影不離的護衛?”一直随在淩氏半個身後的李晉問道。
淩氏沿着河堤一路下至懷陽渡口,李晉見渡口邊停靠着一葉小舟。
“有李大将軍親自保護,還需的旁的什麽人麽?”說着轉身上船,李晉無奈只得跟上船去。
微風拂面,兩岸景色更是宜人。二人不知各自想着什麽,一路無話。
小舟在轉過幾道彎後,周圍逐漸安靜下來。
“李将軍可是想念那趙郡主了?”
淩氏立在舟頭,微風輕輕拂起她湖綠色的衣角,翩翩佳人襯着醉人的美景讓人只覺身在畫中。
面對淩氏忽然的問詢,李晉輕咳兩聲,對淩氏的話不置可否。
無意間看到淩氏似乎從不離身的玉蕭,忙岔開話道:“自見到姑娘起,這只玉蕭似從未離開過姑娘半步,讓晉好生好奇。”
淩氏轉過頭,嘴角牽起一絲意味深長的笑意,“看來讓李将軍感興趣的事情倒是不少。”也不去看李晉的表情,又轉過頭去。須臾,一陣微風把淩氏的話輕輕地送到李晉的耳邊,“算是一個對我很重要的人送的一件很重要的禮物吧。”
李晉想起裴誠講起的關于這淩氏的身世,百年大家一夜之間被人付之一炬,僥幸逃過一劫的她以女子之肩扛起整個家族複興的重任,确有巾帼之範。
忽覺相識數日,竟還未知其名諱,正待開口相問,卻聽淩氏立于舟頭淡淡吟道:
攜魚換酒,魚鮮可口。
酒熱扶頭,盤中不知鯨鲵肉。
鲟鲊乍初勒,太湖水光搖酒瓯,洞庭山影落漁舟。
歸來後,一竿釣鈎,不挂古今愁。
此時正值夕霞西上,水映西樓。淩氏轉身回到小船內,對掌竿人道:“回吧”。
作者有話要說:
章尾出自元曲《滿庭芳.漁父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