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回了府城,洛炎與賀清章便專注學習,備戰會試。
書坊的事情,賀清章交給了自家的管事處理,處理不了的大事再來找他。
話本的分紅又到了,洛炎的小金庫又豐厚了不少。
賀宅,書房中。
“賀清章,策論的要點是什麽?”
賀大伯語氣嚴肅地提問。
“策題以關切事理、明白正大為主,不許搜尋僻事,掩匿端倪”。這樣,就可使“真才易辨”
“說的不錯,但你做到了嗎?”
“你慣來喜歡在文辭中掩匿藏拙,希望考官發現你的小心思,鄉試便是如此得了意。好在你此次文章突出,掩匿也不過是錦上添花,旁人說不得什麽。”
“會試與鄉試不同,會試看中的是清,真,雅,正,鄉試看文氣勃茂,會試答題若還是如此,考得好也就罷了,若是答得不好,只會落了下乘,你可不是翰林院那些老學究。”
聽着賀大伯的言語,賀清章點了點頭,苦着臉。
“還有你,洛炎,你看似性子沉穩,但心思些微跳脫,克己,謹言,明思,慎行,答題之時,不可由着心思胡來。”
聽着老師轉移到自己身上的話語,洛炎心中一凜,面色嚴肅,老師說的隐晦,但他心中清楚,與老師,賀清章相處時間長了,難免會露出一些小馬腳,偶爾冒出一句不合時宜的話語,兩人不會在意,但日後在京城,卻要處處小心了。
兩人的課業趨同,上午寫策論,習經義。
下午互相通讀策論,取長補短,由賀大伯查缺補漏,進行講解策論與經義。
晚餐後,閑談律法與詩賦。
Advertisement
日子就在這樣一天天的備考中度過。
賀清章帶着洛炎去巡視一番書坊與話本子的情況,又混在人群中,東走走,西看看,帶着一堆東西回到賀宅,把東西交給管家賀伯,兩人卻發現賀伯的表情有些奇怪,似乎很是高興的樣子,還有半個多月要過年了,高興也是應當的,只不過每個人都是喜氣洋洋的樣子,令兩人一頭霧水。
“賀伯,究竟發生什麽事了,你們都這麽高興?”
賀清章一臉好奇地問着。
“容老奴賣個關子,兩位少爺去書房見了老爺就知道了。”賀伯這幅樣子使得兩人更加好奇了。
待兩人進了書房,看着似乎正在發呆的賀大伯更加驚奇了。
洛炎還從未見過老師這幅樣子,究竟是發生了什麽事?
“大伯。”賀清章輕輕喚了一聲。
“你們回來了啊。正好我也有事要與你們兩人商談。”
兩人聽聞此言,排排坐好。
“今日有欽差來此傳達聖意,蒙聖上厚愛,命我為明德書院山長,官同國子監,祭酒年後入京面聖赴任。”
聽到這話,賀清章與洛炎對視一眼,這是好事,天大的好事,怪不得大家都如此高興。
賀大伯致仕之前,在朝中的官職也不過五品,現在回京,擔任書院的山長,教書育人的活,是非不多,官職等同國子監祭酒,要知道,國子監祭酒是從四品官員,官級品格比之前也提升了。
“眼下還有半個月餘就要過年,京城路途遙遠,進京面聖不宜遲,我這幾日便啓程,眼下委實有些倉促,你們二人是随我一同入京,還是待年後準備充裕再行前往?”
賀清章與洛炎商議一番,覺得随着賀大伯一同前往便好,雖說倉促了些,但若是分成兩批,年後再啓程進京,還得找商隊或是镖局,亦是麻煩,眼下一路進京,也好早做準備,适應适應京城的水土。
得到兩人的答複,賀大伯點點頭,前往京城的車馬家裏已經做了準備,你們要帶的物什也早日收拾利落,這幾日我們便啓程。
“是。”兩人躬身應諾。
府城與京城同屬北地,氣候相差不大,年前年後都是嚴寒的冬日,只是這個季節走,多有不便。
随身衣物,常用的書籍裝箱,用慣了的筆墨紙硯,此去京城,博個進士出身,改換門庭。
跟着進京的商隊一起,馬車不快不慢,一日四十裏路,足足走了将近二十天,終于到了京城。
此時已是大年初二,這個年,幾人大部分時間是在路上度過的,年三十的晚上,商隊停留在一處驿館,未能還家的旅人們聚在一起,吃着餃子,喝着烈酒,過了這個年。
京城很大,若是獨身來此,怕是要迷糊一會兒。
高達巍峨的城牆,面容冷峻的兵士,面貌不同的百姓,入城之後,洛炎一行便與商隊的人分離了,賀大伯此前一直在朝為官,賀家在京城自然也是有宅邸的。
賀府位于東城的居賢坊,此處居住的多是朝中官員。
京城的格局與洛炎前世的帝都大差不多,都是遵從東貴西富南貧北賤的格局,皇室王府居于內城,東邊的是官員顯貴,西邊是富商巨賈,南北兩處則是百姓,手藝人,伶人所居之處。
賀宅并不大,一處二進院落,外院住着下人,內院則是主人家的居所。
“老爺,大少爺可算是回來了,這便是炎少爺了吧。”老管家招呼着下人們拾辍幾人的物什。
穿過四柱垂花門,便到了內院,正房是賀大伯的居所,洛炎與賀清章便住着東西廂房。
京城居,大不易,這裏的物價比在府城還要高一點。
如果不是住着賀家,洛炎已經不敢想象自己一個人上京過得是什麽樣的日子。
洛炎對住所并不挑剔,但無論是京城的賀宅,還是府城的賀宅,都有着令他極為羨慕的一點,那就是有着一間藏書豐富的書房。
在這個時代,書籍是珍惜昂貴的資源,有這兩處免費的“圖書館”,能為他省下不少銀子。
大梁官員的新年假期有七日,元正前後三日,元正就是大年初一,也就是說,年初一之前三天,初一一天,再加上初一之後的三天,一共休七天假期。
賀大伯剛剛回京,進宮面聖也要等到休假結束,幾人便在家修養幾天,主家回京,賀宅雖然沒有張燈結彩,但也做了些裝飾,添了幾分年味兒。
春閨就在三月,洛炎與賀清章幾乎進入了最後的沖刺階段。
賀大伯接手書院,也十分忙碌,只得每晚抽出些時間指點二人。
時間不知不覺的過去,三月初六,會試考官簡放。
會試的考官們攜帶自己的行李,集合在午門外聽旨,随後入閨,不回私宅,不與任何人交往,家書也不準送入。
會試的考法與鄉試無異,同樣是考三場,每場三天,要考上九天。
三月初九考第一場,三月十二為第二場,三月十五是第三場,知道三月十八日,才能徹底考完,不過比較好的一點是,考完一場便可以出來,回家休息,待到下一場的時間再去,不用像鄉試一般在考場待上足足九天,整個人都變馊了。
會試考試的貢院坐北朝南,四周建有高大的圍牆,貢院的五處大門被稱為“龍門”,取自鯉魚跳龍門之意。
中間的三門上有橫匾,中門上題“天開文運”,東門上題“明經取士”,西門上題“為國求賢”。貢院內的中路主要有明遠樓、公堂、聚奎閣和會經堂等。東西兩旁則是低矮的考棚,又叫“號棚”,計有9000多間,貢院的四角還有了望樓。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如今貢院的考房經過朝廷的撥款修繕,如今已經是磚瓦房了,根據賀大伯所言,幾十年前的貢院考房還是木板房,考試需要鎖院,但考房中都有蠟燭和炭火,十分容易發生火災,雖然院內安置了許多大水缸,但杯水車薪,形同虛設。
自從幾十年前一次考試發生大火,燒死了幾十位考生,實在是駭人聽聞,當時的聖上為遇難的考生安置後世,撥出一片地埋葬這些考生,立碑“天下英才之墓”。
今上登基後便聽從朝臣建議,撥款改建了貢院,竣工之後親自視察,感慨道:“從此不薄讀書人。”
貢院的明遠樓旁有一顆古老的槐樹,相傳這裏是文光射鬥牛的地方,所以叫它“文昌槐”。它的根部生在路東,主幹彎曲向西,所以樹冠呈在路西邊。此槐長勢如卧龍,相傳此槐與考生的文運有關。因此考生們都要膜拜,以此期望登龍門。
經過一系列的搜身,檢查,洛炎拎着自己的考籃在兵士的帶領下找到自己的考房。
還好,這考房不算太小,與鄉試之時相差不大,可以接受。
只是在他進了考房之後,門就被關上,兵士直接關門上鎖,在會試考完之前,他都無法出去,這三日的吃喝拉撒睡都要在這一間小小的考房之中解決,和自己的排洩物共處一室,多多少少還是有點惡心。
三月份,已是春天了,只是天氣并不溫暖,好在考房裏備有炭盆與木炭,只是用起來需要格外小心。
洛炎四處看了看,考房內還算幹淨,想來也是提前打掃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