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〇 楔子
趙長庚活了很久,久的哪怕下一瞬即刻離去,也會覺得夠本了。
他生在兩千多年來最後一個帝國老死之日,那一年,中華歷史中第一個名義上的新政府在長河下游宣布成立。彼時轟轟烈烈的國民/運動尚未開始,夷狄船炮環伺着這片古老的大地,本土傳統與西方新學碰撞,知識分子與販夫走卒毗鄰,有志者疾于國難,投機者蠅營狗茍,庸賤者得過且過,社會在劇烈地激蕩交會,一個時代漫長的陣痛已經初現端倪。
後來人懾于它的動蕩,驚于它的遽變,感于它的氣質與落魄,用太多或褒或貶的詞彙來形容它。但于當事人而言,又哪有那麽多新奇可言,富貴也好,貧賤也罷,誰還不是掙着一口氣、一條命。有人活下來,更多的人死去,在無人知曉的角落,膏潤了這片并不肥沃的土地。是誰說過,中華這幾千年的歷史,就像是一輛滾滾前行的馬車,坎坷多于平坦,來到伴随離去,有人操縱方向,有人守衛四壁,有人安居中央,還有人将這一把肌骨填付溝壑,墊起繼續前行的路途。
趙長庚已經記不得他從哪裏聽到這句話了。他經過炮火連天的年月,見過普天同慶的歡樂,走過手足相殘的争鬥,趟過愚昧懦弱的狂潮……他曾迎來新的政權,也曾送走舊的世紀。他從不是什麽高尚或者偉大的人,他只是一直活着,快要成為一段百年來的活歷史。歲月消磨了他的軀殼與精力,一點點蠶食且剝離着他的記憶。他忘記了很多事情,當他鬓發生白的孫兒們、帶着學生的學生們來看他時,他顫巍巍地拍着那些同樣褶皺的手背,卻屢屢無法從腦海裏搜索出絲毫相應的痕跡。
可他還記得一件事:他在找一個人,找了大半輩子,大半個中華。其實他心裏早已不奢望還能見到那人,只想着哪怕遠遠聽個消息,知道他是生是死、老于何處、息于何地,也總歸是好的。然而都沒有。尋找,成為這漫長光陰中的一個念想,甚至于他已經不記得那個人的相貌,也不記得那個曾經就挂在嘴邊的名字。他只記得,他在找一個人,有生之年,他不能再放棄那個血脈相連的親人。
那是近八十年的分離呵,超過許多人終其一生的長度。
趙長庚很老了,當他蓋着毛毯仰在躺椅上時,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出神。就像此刻,他正将渙散的目光長久投向窗外一片蒼茫,夜幕已經落下,有一顆極亮的星在西天升起。趙長庚很久沒有看見這麽晴朗的夜空,他望着那僅次于月光的明星,漸漸就挪不開眼了。有破碎的片段漸次從記憶深處浮現,他突然顫抖着手向周身摸索,一遍又一遍,終于在上衣靠近心髒的兜裏摸到一個堅硬的圓形物件。
那是一個老式懷表,表殼被養護得光可鑒人,卻橫着一條觸目驚心的彈痕。表早在十年前就停止走動,它經歷過無數次修修補補,直到附近最後一家修表鋪關門,再沒人願意花費時間在這些複雜的擒縱裝置上,于是這老朽的物件也慢慢在時光裏僵死。
趙長庚還記得,那一天,總計六百餘萬字的《中華通史述論稿》交付印刷,大家都說,趙先生五十多年的心願終于達成了,可只有他知道,到底是誰的執念塵埃落定。懷表背面有兩個字,昏花的眼神已經看不清那陰刻的痕跡,但松弛的皮膚還是将觸感忠實地傳回大腦。表背上用小篆刻着,啓明。
就是那顆星啊!趙長庚渾濁已久的雙目一瞬間閃出光亮。《詩》小雅·大東篇載:“東有啓明,西有長庚。” 毛傳注曰:“日旦出謂明星為啓明,日既入謂明星為長庚。”
他想起那個人叫什麽了:啓明,趙啓明。
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