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驀地,許老六的聲音消失了,一瞬間一切仿佛靜止了般。只見男人眼睛圓睜,身軀“砰”地倒在地上,濺起一陣塵土,鮮血從脖間的傷口汩汩溢出。
盧尚秋一陣幹嘔。來人将一張單子披在他不着寸縷的身軀上。“小秋,讓你受委屈了,對不起,對不起。”楊元慥給他松了綁,撲到他身上,抱着他哭泣。盧尚秋見來人是他,一顆懸着的心放下了,眼裏重又放出光彩。他又想自己被許老六玩弄了好一會功夫,這般淫靡模樣定已被楊元慥看了去,羞得欲即刻找了地縫躲着去。
楊元慥一把抱住幾欲逃走的盧尚秋,逼他看着自己。之前他眼見他被楊明奚鞭打,卻不能貿然去救他的小秋,好不容易等到楊明奚離開,這該死的許老六居然将牢門上了鎖,害他廢了好大功夫,才用從馬廄裏摸來的細鐵絲搗開了鎖,摸了許老六腰間的佩刀,将許老六割喉。可是就這麽一會功夫耽誤,便害得小秋受盡那惡淫許老六的侮辱。
楊元慥看着盧尚秋的凄慘模樣,聯想起剛才所見一幕,于是越加自責, “啪,啪。”左右開弓給了自己倆耳光。“都是我不好,我不該帶你去看戲,致使你被匪賊抓去,百般欺淩。”
盧尚秋握住他的手阻止他自殘,他沒控制住好玩天性,擅自離開保護他的家丁而被抓進這賊窟,本已不抱生還希望。如今見楊元慥出現在這牢房裏營救自己,還殺了折辱他的許老六,自然是萬分欣喜,覺得是老天在眷顧他。
“元弟,你不要這樣,你冒着生命危險來救我,我已是非常感激。”
兩人正欲你侬我侬,楊元慥忽聽得不遠處傳來響動。
“小秋,事不宜遲,我們得在賊人發現許老六死亡之前逃離這裏。”他脫下自己的衣服,“你的衣服被撕破了,你穿我的衣服。”
“那你穿什麽?”
楊元慥環視四周,看見躺在地上的許老六。許老六的裏衣已被鮮血浸透,萬幸的是,他在行淫之前為了行事方便脫去了外衫。
楊元慥将外套穿在身上,又拾起許老六的帽子戴上。大人的衣服少年穿來略長,楊元慥便擦幹淨佩刀,将衣擺割去,這樣一來也方便行路。
待盧尚秋換好衣服,楊元慥将馬廄裏偷來的床單披在他身上,又摸了一把爐灰抹在二人臉上:“外面冷,你披上這個好禦寒。”
兩人悄悄溜出牢房,偷偷摸摸地進了馬廄。楊元慥挑中一匹壯實駿馬,安撫馬兒一番,便取了缰繩,将盧尚秋扶上馬背,自己也跳上去,從他身後摟着他:“秋兄抱緊我,這一路不會安全,千萬不要掉下去。”
盧尚秋點點頭環上他的腰,這瑟瑟蕭風中,他竟然不再覺得冷了。
兩人騎在馬上行走,匪賊下屬見是許老六,紛紛向他行禮。楊元慥煞有介事地向那些行禮之人擺擺手。
一路無事,眼看即将走到谷口。
Advertisement
“許老六,你幹嘛去?大當家讓你守着盧肅遠的兒子,你居然敢擅離職守?”居然是龔四的聲音。
楊元慥心道不好,挽起缰繩,雙腿一夾馬肚,馬兒像箭一般朝谷口飛奔而出。
“他不是許老六!”
“盧尚秋跑啦!”
一群匪賊抄着家夥追上來。龔四更是騎了馬來追,他張弓搭箭,向盧楊二人逃離的方向射去。
兩人聽得身後箭只嗖嗖,心下惶然,楊元慥不斷地夾緊馬肚,馬兒撒開蹄子瘋跑。
不遠處有燈火,有官兵的喧嘩聲。
“小秋,你再忍一忍,我馬上就可以救你出去了。”楊元慥朝着盧尚秋咧開一個慘淡的笑容。
盧尚秋覺得有什麽熱熱的,濕濕的東西流到手上,借着微光一看,竟然是血。
“元弟,你受傷啦?”
“小傷而已,不要緊。”楊元慥強忍背後劇痛,試圖安慰盧尚秋。
他們終于逃上官道,一大堆循着記號而來的官兵将他們團團圍住。為首那人是盧肅遠的親信,騎曹鄭士則。盧尚秋驚喜地喊道:“鄭叔!”
鄭士則舉着火把立于馬前:“反賊楊元慥,即刻放了盧公子!”
兩人一聽均變了臉色。
盧尚秋朝鄭士則喊道:“鄭阿叔,你搞錯了,楊元慥是來救我的。”
鄭士則向盧公子抱拳道:“屬下奉了老爺之命前來捉拿反賊楊元慥,公子不要讓賊人迷惑了。”
盧尚秋急道:“不是不是,他的确是來救我的,還因為我而負傷了。”
衆人聽說楊元慥負傷,便不如先前那般忌憚他,紛紛靠近了一步。
楊元慥朝盧尚秋慘然一笑:“小秋,不要緊,你安全了就好。你去吧,不要管我……”話未說完竟暈了過去。
“拿下反賊楊元慥!”
一聲令下,衆士兵圍上前去,将盧尚秋與楊元慥分開來。盧尚秋心急如焚,眼睜睜看着衆将士将昏迷不醒的楊元慥上了鎖鐐帶了下去。
***
盧尚秋昏睡了三天三夜。
這三天裏發生了許多事情。首先,官兵們順着楊元慥留下的記號,一路尋到賊人的山谷,生擒楊明奚,盧老爺當堂提審他,判了斬立決,當日推到午門菜市口斬首,屍首被惡狗分食。
其次,龔四被俘,供出錢知事,知事連夜攜家當逃離并州,在城門口被憤怒群衆當街截住,毆打致死。
第三,楊氏被指與楊明奚有牽連,楊成武與其子楊元慥均被下獄,等待過堂審訊。
前兩件都是喜事,只是這第三件事卻差點讓盧公子剛醒過來便又暈厥過去。
“爹爹,楊元慥是冤枉的,他是為了救我。”盧公子拖着傷痛的身體跪在爹親的案前為楊元慥求情,他喉嚨處傷痛未愈,聲音嘶啞。
盧肅遠心疼地望着兒子。兒子被鄭騎曹救回來時,昏迷不醒,背上數道傷痕,颚骨無法閉合,身上青青紫紫的全是情愛痕跡,教盧肅遠縱是斬一百個楊明奚也不足以出盡這口惡氣。自然也遷怒到楊元慥頭上。
“你想想,若他不是反賊,怎能如此順利地闖入楊明奚的大牢而無人注意?”
“元弟聰明伶俐,自然能想到法子。況且,我親眼見到他為了救我,自己負了傷。”
“那如何解釋他誘你去聽戲,致使你被賊人劫走,身陷囹圄?當時知道你去聽戲之人,除了他還有誰?”
“不是就不是。我相信楊元慥。”
盧府語重心長地開導兒子:“法不容情,不是你相信就能解決之事。”看兒子心不甘情不願,嘆了口氣又道,“楊成武早就有反唐之心,又與楊明奚是遠房親戚,即使沒有今日之綁架事件,聖上也已下旨捉拿楊氏全家。”
盧尚秋沒能說動父親,他知謀反即是死罪,其家屬最親也是流放,元弟是楊成武親子,難逃一死。他回了房間哭了好久。
再哭也不是辦法,他心生一計。
***
盧尚秋出現在并州府大牢門口。
“鄙人奉父親之命來向反賊楊元慥問話。”
“盧公子請。”牢頭領他到楊元慥的牢房,開了牢鎖便離開,留他倆對話。
楊元慥上身不着寸縷,肩上紮着繃帶,他以為來者是送飯的牢頭,聽到響動并未回頭。直到盧尚秋喚道:“元弟。”
“小秋?”楊元慥驚喜地擡起頭,“太好了,你終于來看我了。”
兩人擁抱了很長時間。
盧尚秋扳着他雙肩,上上下下檢查了一番,确定他身上的傷口都被妥善處理過了,才長長籲了一口氣。料想父親也不會為難一個少年。
“元弟,你受苦了。”
“不要緊,小秋,我在這裏,餐餐有吃有喝不用挨餓,不用去學堂挨戒尺,還有你來看我,多逍遙自在。”楊元慥身陷大牢還死要面子。
盧尚秋心道:可惜元弟還不知道他自己馬上要身首異處了。他心裏十分酸楚,看向楊元慥的眼裏已噙了淚水,面上卻故作堅強。
“元弟,這次事件比你我想象的要嚴重許多,你爹被人揭發謀反,已經被高宗下旨捉拿。我爹料定你參與了綁架事件,他如今正在氣頭上,絕不會輕饒你的,你還是逃走吧。”又補充道,“若不及時逃走,我爹取了你項上人頭也不是不可能。”
楊元慥聽說父親也被抓了,才意識到事态的嚴重性。
“那麽大個牢房,我往哪裏逃?”
盧尚秋悄悄說:“我有辦法。”随即在他耳邊低聲細語一番。
“什麽,扮成你?”楊元慥聽了他的計劃,不禁咋舌。
“噓,小聲點,不要驚動牢頭。快點把牢服脫掉,換上我的衣服。”
盧尚秋說着便将外套和亵衣統統脫下來,只剩一件亵褲。十四歲的少年形體修長,背上的傷口已結痂,身上處處青紫情愛痕跡隐約可見。楊元慥見他脫衣,聯想到那日牢獄中所見,不禁心生遐想,面紅耳赤。他不敢面對盧尚秋,卻把手覆上他背後的鞭痕。盧尚秋被他摸得發癢,撇開他的手道:“快點換上我的衣服。”
盧尚秋換上囚服,為楊元慥整理好衣襟,理順頭發,将自己頭上的白簪拔下來,幫他插好發髻。“這衣服裏藏了些銀票供你上路,你出去了就往外逃,逃得越快越遠越好,免得我爹發現追殺你。”
說是些許銀票,盧尚秋其實把手頭攢得零花錢全給了他。即使如此,元弟因他遭罪,他還有什麽能引以為報呢?
楊元慥握住他的手,正色道:“秋兄,保重,你以後要好好讀書,将來做大官,為盧家光宗耀祖,再不要學我逃學了。”
盧尚秋望進他眼裏。他和元弟分離在即,往後還不知道可不可以再見面。他鼓足勇氣,踮起腳尖,在元弟唇上如蜻蜓點水般地一吻。
楊元慥愣住了,惡狠狠地瞪着盧尚秋。盧尚秋以為元弟嫌自己非禮他,要打他嘴巴,不禁縮頭閉眼。
一雙熱熱地唇覆上自己,一陣暴風驟雨的吻随即襲來。少年毫無章法地吻着,遵循着最原始的欲望啃噬着盧尚秋的雙唇。
末了,他再度深深望了一眼他的小秋,便大踏步地離去。他知道如果再回頭多望一眼,便會再不舍得離開。
盧尚秋撫摸着被啃噬得幾欲滴血的唇角,依依不舍地看着他離去的背影。
直到牢頭發現先前出去那人不是盧公子,真正的盧公子昏倒在大牢裏,已經是幾個時辰後的事了。
***
一路走來果然打聽到楊父已被羁押往長安。小秋的話在楊元慥耳邊回響:“逃得越遠越好,我知道你此次出去必定要去救你父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若你失手被擒,楊家便斷了後,今後有誰來找出舉報的兇手,為你父親報仇?”
他畢竟還是不舍,于是先回了趟楊府。楊府大門上被貼了封條,家眷被捉的被捉,逃走的逃走。楊元慥悄悄翻進院子,只望見家中空無一人,蕭索的景象。
十四歲的少年從此人生被颠覆。
他強忍眼淚,回屋子收拾了些屬于少年自己的東西,打了個包袱,最後看了一眼楊家大宅,深吸一口氣,使了輕功往南奔去。
離了楊府,天下之大,楊元慥竟想不起一個可以投奔的親人。他不知不覺又走到私塾南邊的空地附近,突地那日老和尚的話在他耳邊回響:“楊元慥,你若是哪天想成為武林高手,就來嵩山少林寺找玄鳴和尚吧。”
楊元慥苦笑。
***
嵩山少林寺外。
“師傅,有一個小施主倒在門外,像是脫水了。”掃地僧報告玄鳴長老。
玄鳴長老面帶笑容,吩咐道:“此人佛緣深厚,是可造之才。帶進來吧。”
作者有話要說:
注:隋代隋文帝即位後,開始重視佛教,在開皇初年複改“陟岵寺”為“少林寺”,并賜給“少林寺”土地一百頃。隋末唐初,“少林寺”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賞,賜田千頃,水碾一具,參戰僧人也各有封賜。從此,“少林寺”便名揚天下,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唐高宗李治、武則天經常到少林寺游幸,并對“少林寺”大加增建。(摘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