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全世界都重生了》
全世界都重生了。
嗯,所有人。
這是一篇研究報告,關于近期所謂的大型“重生症候群”。在經歷半年的觀察以後,觀察員阿希和我總結出了關于重生的規律。
在所有人重生的那一天,我回到公司,發現公司至少有七八個人辭職,而其中一部分還是技術部的核心和部門精英。而那天的下午,阿希提出了公司狀态的各種不同之處:
一:平常吃食堂或者泡面的人去了吃高級酒店自助餐。
二:熱衷于加班的工作狂忽然離開了公司說要回家。
三:大批人申請假期,據我們所知他們還同時買了火車票,說要回家看望父母。
這是當日我們在公司裏觀察到的三個現象,也是啓發我們開始研究重生的誘因。阿希和我當時分成了兩組,她負責一個個去找那些認為自己重生了的人,前提是他們願意宣之于口。
當然……阿希這麽激動的第一原因,是當天她就和男朋友分手了。
在重生之日過後的三天,買彩票的人都增加了,而且不約而同的是,他們都買中了好幾個號碼。我混入人群問了一下,随後發現他們大多數人記憶力都很好,自然,是對于數字而言。
而買彩票的結果是:
彩票號碼确實和他們想的一樣,無疑這是一種神奇的預知能力,很多人都中了彩票。
但因為買中的人太多,
所以每個人只分到了幾百塊錢。
而在彩票以外,有一樣東西的票價也變高了。
那就是外國旅行或者輪船票,在接下來的長假,不知為何有一撥人以應該超出他們負擔能力的價格,買了機票或者搭輪船。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一一訪問他們,最後得到的答案都是“及時行樂”。
Advertisement
最後,可以用肉眼觀察到的資料數據還有一樣:股票。
股票是一種人人都可以買的東西,當買的人多了價格就會變高。在重生之日之後,有好幾只本應處于低潮期,忽然狂升。
就在我到了銀行的時候,還有不少人在瘋狂買入,因為買的人變多了,所以價格節節攀升——這是唯一一個難以用重生來衡量的現象,因為我和阿希都不知道,究竟是買的人變多才讓股票升了,還是它本來就該升。
對了,還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我在銀行等了很久,然後在門外發現了一批似乎很失望的人。細問之下,發現他們應該是要買股票,而且買的都是同一家公司的股票。他們言之鑿鑿地說這股票一定會升,這家公司會很值錢,所以他們才買。
這種預言性的發言,也都出自重生者……們。
“那你們為什麽不買?”
然後一名高中生——那是一名表情看起來很蒼老的高中生——給我看了手機。她悲憤的表情,看起來像見鬼了。
而在手機屏幕上,我才得知,他們想買的那只股票,出自XX公司。而就在一天之前,XX公司的總裁宣布結束公司,因為他認為自己已經賺夠錢了,應該去享受生活。
高中生是這樣說的:“他不應該結束公司!那家公司一定會發的!”
而據我們事後對那位公司總裁的調查,他松口說了,因為他的前世裏,為了這家公司患上了腦腫瘤,最後下半生是在病床上度過的,所以他決定馬上結束了它。
人生如戲。
與此同時,我們收集各方資訊,發現了各種各樣有趣的信息。
某網絡文學網站上,一周之內浮現各種從前從未出現過的小說,似乎他們用的都是同一個梗;(據某位不知名作者說,它在未來會極為流行)而同時也出現了多名抄襲者,他們的更新時間都幾乎一樣。
某小學的期末考,獲得了多達數十名的同分第一,而其他的人分數也高了一大截;有一小部分人說要跳級。
某初中與高中也出現了類似現象,但有趣的是,變的只是分數而不是名次,在中學裏,原來的學霸依然是學霸,原來的學渣依然是學渣。
經過訪問,是因為原來的某些學霸從事了同類型的科研活動,所以學識依然好,記憶力也比旁人強;而學渣也依舊不記得從前的學習內容,于是也繼續學渣。
經過分析,我們認為,是因為小學的內容所有人都已經融會貫通,所以競争激烈;而高中的知識更高深,不是所有人都能單憑借記憶就回答正确。
最重要的是,他們當中有一大部分人,都已經不記得學校教的什麽了,只是因為大家都一起不記得了,所以不顯得特別糟糕而已。
而感情,是阿希負責的項目。
阿希認識的人多,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她找來的,在這裏我僅僅是個負責複述的而已。
在她的社交圈內,至少有一半的情侶選擇了立刻分手,一部分是因為婚後生活不和諧,一部分是因為要去尋找真愛。而另外剩下的,兩人商讨了一下自己的未來之後,因為既沒遇到真愛,在前世也已經和對方和平分手了,所以決定繼續。
當然我們也聽到了類似的吵架內容:
“你怎麽要和那個女人在一起?就因為她幫了你的公司?”
“你不還是一樣?勾上了老男人買名牌就不理老子了,有錢萬歲是吧?”
……附帶一提。這兩位情侶是還沒有畢業的大學生,系內的模範情侶,他們說的所有事情,目前都還沒有發生。
而就在我們勸和了那兩位以後,在街口碰到了兩名女性。
她們相隔好幾個城市,在那天以前從未碰過面,人生也沒有任何交集。我們就是在那樣的情況下,目睹了她們在街口擁抱并法式深吻了幾分鐘。
而她們在重生之前,一同死在了一輛失事飛機上,飛機電線損毀引發了爆炸,兩人誰都沒能救回誰。
而現在,她們還活着。
僅此而已。
說起飛機失事,有幾件挺有意思的新聞。在連日的新聞轟炸之中,有不少都是國外恐||怖||襲||擊及同類事件被阻止,截止今日統計已經不勝枚舉;還有許多地下集團被一一拘捕,拘捕了上千人不止。
這只是新聞披露的部分。
鑒于我們只是普通的研究人,并不清楚來龍去脈,只能将結果擺在這裏,請諸位海涵。
有鑒這些案件,我們去了醫院,試圖搜集一些關于醫護人員的案例。但結果我們查到的,和我們想查的,并不一樣。
大批人出現在醫院,預約身體檢查部分,而更多的人,将家中父母帶了過來。他們言之鑿鑿,說父母會死于某某疾病,而如果及早發現,或許他們的父母就能長命百歲。
但這樣的人實在太多,據說醫院預約已經排到了三個月之後。
據我們所知,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初重生的時候就買了火車票,長途跋涉趕回老家,也都只為了看父母一眼。當中包括各種階層,其中有不少甚至是在一線城市上九八五與二一一的精英。
……剛剛又确認了一眼資料,或許我糾正,是不分階層、性別、年齡。
還有一些我們以為應該會有變化的數據,詳列出來請諸君謹記。
車禍率、意外死亡率、病發率沒有下降。
就業率、升學率并沒有上升。
全世界範圍內,有很大一部分人的确避開了意外死亡,但因此而多了一部分人死于意外,所以死的人并沒有變少。而即使醫護人員集體重生,也沒有立刻将醫學水平提升,我們相信這不是半年以來能做到的事情。
而即使重生的人很多,但學校錄取名額依舊有限,于是競争變得更劇烈,而最終諷刺的是,獲得清北兩校名額的依然是那些人;而并非人人都奮發上進,甚至有一部分人因為去了買股票,而導致勞動力産生了一部分缺失。
當然,更多的人即使重生,也依然維持着本來的生活水平,不打算改變——我們不清楚原因,但的确是這樣。
而通過這些事情,我想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重生或許是上帝送給全世界的禮物,但無可否認的是,除了不少發明提前了數十年以外,人類的生活并沒有多少及時性的變化,相反在短期內,競争更加激烈,生活節奏更快。
當然,目前一切發生只有半年左右,或許在數年後,我們的生活會很快提升到數十年後的水平,直接掠過我們前世無數年的奮鬥。但在那之後,全世界會不會出現更大範圍的精神空虛、崩潰危機,尚未可知。
或許套用希臘一個神話故事:
所有神的賜予,都是達摩克利斯之劍。
我們的報告到此為止,我們沒有更多的觀點了。
陳希易與心
》》》
“寫完了?”
“寫完了。”
同樣的問話,同樣的回答。
“重生果然很有趣,寫這份報告……嗯,不虧。”
“嗯。”
“那你呢?寫完這份報告,你打算做什麽?”
“……”
“別不說話。你也是重生者之一嘛,肯定有想做的事情。”
“沒有。”
“不可能。你騙我。”
“我是孤兒,沒有父母。我在前世就放棄了事業。”
“怎麽可能?我記得你說,你要堅持到最後的。”
“不,那只是對你的說法。”
“……為什麽?”
“你還記得我們怎麽認識的嗎?”
“……記得。怎麽了?”
“我們認識的那天是在大學,兩個人一起遲到,然後發現對方還是室友。我記得你說,可能是三千分之一的機率。”
“對。”
“然後我們合夥開了公司,五年內做到業界知名。”
“嗯。”
“慶功宴醉了的那晚,你跑到陽臺上大喊”
“對,所有人都說我們瘋了。”
“你問我退休以後要去哪裏,我說要買一座小島享受四季”
“……而我回答你,那為什麽要等那麽久,一開始你就不該呆在辦公室裏啊”
兩人都笑出了聲。
“因為你在,我不能丢下你。”
“……肉麻的家夥。”
“然後……”
“等等,不要說了,我不想聽。”
“沒關系的,我在陪你。”
“……嗯”
“然後公司在金融危機破産,你自殺前發給我的最後一條信息是求我撐下去,不要下來找你”
“……對”
“我努力了,因為那是你說的。”
其中一個人忽然不說話了。
“但是我的努力沒有用,我最後跳海死了,比你晚了十年。”
兩人相對寂靜。
“我很抱歉,我沒能遵守承諾”
“……不,沒關系”
“至少現在,我們都還活着不是嗎?”
“對。活着”
“那你現在想做什麽?”
其中一人又問了一次開頭的那個問題。
“去樓下買一瓶冰水,叫一個披薩做晚餐,叫你留下打昨天沒打完的游戲”
“然後呢?”
“用普普通通的成績畢業,進入一家普通的公司,偶爾看看陽光”
“……真是沒志氣啊”
卷發女子卻笑出了聲。
看起來有點木讷的女孩子依舊腼腆,眼睛裏卻沉澱着懷念。
“不,已經夠了。”
用五年的時間成功,再用十年來品味失敗的滋味,最終回到了十七年前,一切還沒有開始,一切也還沒有結束。
而你還在我眼前。
這就夠了。
作者有話要說:
一個……很有趣的梗。
從高中想到現在,是因為當時朋友的一句“所有人都重生了那彩票不就只剩幾塊錢了?”——對,她數學很好。
某些部分糾結了一下,不過還是寫下去了,我覺得應該是這樣的。但因為牽涉到的持份者太多,所以不好說。
原本是想寫“全世界重生了就我沒有”的梗——然後改成了現在這樣。總感覺如果主角沒重生,就是長篇展開了。而現在我也很滿意,最後那段很喜歡啊因為太暖了……我想在文章的結尾她們一定擁抱了。
對了,如果有人混亂了的話就說一下——那個先自殺了的是阿希啦,堅持了十年的是與心也就是這篇報告的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