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黍離(1)
第二日天不亮,北風便呼呼地刮了起來,懂得看天的老宮人卻能夠分辨出來,今日不會下雪,不過一場細雨是免不了的——說起來,未央宮的宮人還寧願今日下雪呢!
昨日有騎士送來帛書,太子巡視關中已經結束,正在回程途中,今天便要從渭北過渭河南來。事實上,長安的城門守将已經在一刻鐘之前傳來消息,太子儀仗已經在準備當中了,只等長安城開城門邊從渭北出發。
太子回宮當然是大事,準确地說,對他們這些宮人來說是大事。天子、皇後,甚至太後雖然也會過問此事,甚至椒房殿的王皇後早早就準備起來了。但說到底,太子也是晚輩,天子、太後、皇後等只要等在宮中就可以了。不存在因為太子巡視了一圈關中,還弄出城外接人的排場。
但太子回宮,而且還是辦了事回宮,總不可能太随便了,所以還是得有人在宮外接人。這些就落到宮人、太常官員、太子宮官員們身上了。
其中又以宮人要承擔的事務最為繁重。
太子回宮是一件大事,從昨日消息進入宮中開始,很快傳遍了未央宮!陳嫣住在溫室殿,占了近水樓臺先得月的便宜,算是最早知道這件事的人之一。不過知道就是知道了,又能如何呢?
漢景帝太子劉徹,未來的漢世宗,孝武皇帝,或者更加為人所熟知的稱號‘漢武帝’,這無疑是個顯赫的名字,在歷代帝王中也是存在感很高的一個了。但真的讓他從歷代優秀帝王中脫穎而出,還得感謝那一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不管歷史地位有多高,至少在現代民間的認可度一下就起來了,四位帝王堪稱歷史最強皇帝天團,組個F4也是夠了(成吉思汗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即使出現在了同一首詞裏,也被大家似有似無地打入了下一個檔次)。
陳嫣生活的時代,民衆其實是‘叛逆’的。在度過了老一代人乖乖接受,幾乎不會提反對意見的時期,他們似乎相當樂于推翻已有的固有認知。大概是從零幾年開始吧,歷史領域熱衷于尋找‘明君’的黑歷史,以及‘昏君’偉光正的一面。
漢武唐宗宋祖,大約都算是這場浪潮中的‘受害者’,至于後者的受益者,大約就是楊廣、崇祯這些皇帝了——政哥不好議論,這位大佬永遠在聖君與暴君之間瘋狂左右橫跳,既不能否認他的功業,但似乎又有哪裏不太對的樣子…還真是一個傳奇的男人啊!
漢武帝劉徹傳統意義上認為是一位千古一帝,他的功績不需要贅述。驅逐匈奴、開通絲綢之路、鹽鐵專賣、內外朝制度、獨尊儒術…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各個領域。從長遠來看,這些改革不好評判好壞,老實說有一些确實在今後成為了封建王朝的致命傷。
但在當時,這些政策無疑加強了封建王朝的統治!
但當人們開始反對主流歷史成果的時候,各種理論就出現了——大家很喜歡将漢武帝和康熙帝相提并論。認為這兩位都是熱衷于軍事,而且在這方面确實成果斐然的帝王。他們在位時間都很長,也基本上統治穩定,在後世撈了一個‘盛世’評價。
同時他們的武力也确實給國家造成了極為沉重的負擔!漢武帝一朝稅負是直線飙升的!從人口方面來看,更是喪心病狂地猛跌一半,史稱‘戶口減半’。雖然說這其中有不少人都是因為成了‘隐戶’,在人口統計中看不出來,才這樣誇張的……
不過,這其實還是漢武帝的問題!打仗、百姓生活困苦,這些都會死人。至于說好好的在籍百姓變成隐戶,那正是因為賦稅沉重,小民無法負擔,只能将土地賣給地主豪強,自己則成為沒有戶籍的隐戶——奴隸也是有戶籍的,不過沒有戶籍就能不交相關賦稅了,所以古代地主都很喜歡‘隐田’‘隐戶’。
到了漢武帝統治末期,甚至出現了危機,只能天子下‘罪己诏’!這可不是後來的封建王朝,罪己诏玩的多了,都不稀罕了!公元前套路少,幾百年後曹操割發代首都能被人認可,而且認可度很高!可見此時的人淳樸!更何況幾百年前皇帝下罪己诏這種事。
于是民衆就相信劉家皇帝是真的改好了,還是不要造反了吧…
康熙帝也差不多是這種情況…所以他們兩人也就有了另一個相似點,都有一個相當不錯的繼承人。或者說,這才是他們最幸運的一點!
如果不是繼承者穩住了局面,勤于政事、樸素淡雅,之前埋的雷,一個個都要爆!就像末代皇帝崇祯一樣,大明亡了是崇祯一朝的罪嗎?當然不是!當雪崩來臨,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因為有這樣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們才是千古一帝,不然歷史書可能就要留一個‘窮兵黩武’,以至于覆滅的名聲了!
這種解讀有問題嗎?沒有問題,人家也沒有瞎說,都是有理有據來着,還不能讓人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嗎?
不過歷史本身就不能假設!現實就是漢武帝功績卓然——即使是後來否定他地位的人也得承認這一點。
大漢王朝沒有崩潰!(或許這個皇帝借了一些祖宗遺澤,沾了一些後繼者的光,有些地方也不如史書上吹的那麽漂亮。但現實就是他确實完成了不世出的功業,塑造了一個民族最初的脊梁)。
“太子回宮!”宮道兩旁是兩列作為谒者的宦官,仿佛接力一樣,一句話從宮門口傳到宮內。他們都受過專業訓練,所以氣息綿長,在寬闊的宮城之中聲音傳的更遠,隐隐回音,有大家氣象!
宮內很忙,但忙不到陳嫣這裏。
漢武帝确實厲害(即使是他在歷史上褒貶不一,但也不能否定他的厲害),可這和陳嫣又有什麽關系呢?這個未來注定要青史留名的表兄其實根本影響不到陳嫣的生活,在度過最初的适應期後,她已經能很平常地看待這件事了。
宣室殿內天子坐主座,旁邊是王皇後。說實話,王皇後已經四五十歲的人了,即使保養得宜,也不可能入天子的眼了。
劉家天子喜愛美人,而且大多博愛。而劉啓這些年身體不好,後宮去的少,皇後就見的更少…王皇後之所以被封皇後也不是因為得寵,而是為了給太子劉徹鋪平道路。劉徹又不是長子,想要繼承大統最好有個更正當的身份。
母親成為皇後,自己由庶出變成嫡出就再好不過了。
王皇後也很有眼色,全部心神只是放在太子身上而已。
此時的王皇後其實已經很激動了,跽坐在一旁,旁邊陪着的是唯一沒有出嫁的小女兒隆慮公主。王皇後手上絞着手帕,雖然在和天子說話,卻是不住地往殿外張望。明明知道什麽都看不到,還是忍不住!
劉啓自然明白王皇後的心情,也不會怪他,對待孩子的心情都是一樣的。這樣想着就看向了一邊的陳嫣…陳嫣當然也在一旁。雖然這場接風她就是個湊數的,可她既然是住在溫室殿有名有姓的一個人,就不能不見人,當作這件事沒有發生過。
“阿嫣平常此時要用紅棗羹的,怎麽沒上?”天子皺了皺眉。
說完天子卻沒有責罰人,因為說完之後他就意識到問題所在了。陳嫣現在陪着一起等太子回宮,大家都在等着呢,她在一旁喝紅棗羹…的确不太好。這個問題以劉啓的水平其實是不該問的,但是反應快過了腦子,一下就問了出來。
‘咳咳’,清了清嗓子,吩咐身邊宮人給陳嫣倒一杯蜂蜜水。紅棗羹是不可能了,喝杯水卻不是什麽問題。
這個時候原本心不在焉的王皇後也注意到了陳嫣,微笑着道:“阿嫣年紀小身體弱,應該多照顧一些——彭,你去問養室要紅棗羹。”
陳嫣趕緊放下蜜水,笑眯眯道:“不用舅媽費心了。”
左右看了一眼,還故意小小聲:“其實今日不用紅棗羹最好不過,日日都是紅棗羹,實在是…”
看着陳嫣苦着臉,大家都笑了起來,只有王皇後一旁的隆慮公主撇了撇嘴。原本緊張的氣氛沖淡了一些,王皇後也笑着不再提紅棗羹,而是讓陳嫣到自己身邊說話。
“阿嫣的身體确實比舊年好了很多…這就好、這就好!”
不管是真心假意,陳嫣都笑着點點頭。
陳嫣心裏也暗暗咋舌,為這位舅媽的隐忍。這位舅媽其實很清楚,自己能坐穩皇後的位置,靠的從來不是家世或者帝王偏愛,是兒子,也只有兒子!所以在兒子榮登大寶,以及自己升級成為太後之前,她都十分謙卑。
或者說謙卑過頭了!
宮裏她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只要是位置重要的人她都不會得罪,盡力去親近。如陳嫣的母親館陶長公主,兩人幾乎姐妹相稱。又如陳嫣的姐姐陳嬌,也就是她未來的兒媳婦,兩人親如母女,或者說她對阿嬌比對自己的女兒還要好!
又比如說陳嫣,她年紀小,但對天子的影響力毋庸置疑!讨好她,也就是在讨好天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