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十二
五百兩銀子可不是小數目。
當今,大明官員的俸祿都不高,就算是國公府這樣的門地,國公爺們的俸祿也不過是僅僅能夠維持日常開銷。
好在還有陛下的封賞、田地莊子的收入,倒是不至于過的太過緊巴。
徐達除了是魏國公,還身兼數職,有着太傅、太子少傅、參軍國事等職務,這樣一來,俸祿就多一些,不過也多不到哪裏去,僅僅能讓府中過的闊綽一些。
魏國公府平時的人情往來,積蓄,還有別的大花項,主要都是靠着聖上封賞給徐達的那些田地莊子。
徐琳琅的月錢是十五兩,對于普通人家來說,十五兩已足夠一家幾口人半年的吃用。
可是對于大戶人家的夫人小姐來說,不過是手上的零錢罷了。
應天府有頭有臉的貴人,随便哪一個,頭上身上的首飾,便上了幾十兩上百兩的價錢,出門做客的衣裳,也是動辄便超出了幾十兩。
普通的有錢人家的小姐确是指着月錢過活,可是對于應天府內的公侯府的小姐們來說,月錢不過是個形式罷了。
幾位國公家的小姐們名下,都是有些田地鋪子的,有了田地鋪子的收入這才能支撐得住姑娘們的花用。
徐琳琅自然也是有莊子鋪子的。
在徐琳琅還沒來應天府的時候,徐達本就将南市街最繁華的南市街上的三處鋪子分給了徐琳琅。
除此之外,還有城郊的一處田莊。
謝氏是魏國公府的當家主母,這種分莊子鋪子的事情,自然都是該由謝氏出面打理,所以,徐琳琅的這些田契地契房契都在謝氏處,由當家主母謝氏代為打理。
徐琳琅來了應天府的這兩個月,謝氏收着徐琳琅那幾間鋪子的租金和莊子的租子,每月能有二百大幾十兩的進項。
按理來說,本該徐琳琅一入府,謝氏便将這些田地鋪子都交給徐琳琅。
Advertisement
謝氏卻牢牢将徐琳琅的田地鋪子捏在手裏,也不提将鋪子田地給徐琳琅,更不提将租子給徐琳琅。
徐達心裏只有打仗練兵,本就不夠重視這些庶務,絲毫沒有注意到這件事情。
謝氏也裝着忘了的樣子,再不提此事一句。
謝氏的母家是前朝舊貴,皇上建立大明之後,極為重視謝家,可是謝氏的父親謝再興卻偏偏犯了事兒,招了皇上厭棄,謝家就此敗落。
謝家一向都是鐘鳴鼎食的富貴之家,一朝敗落,日子甚至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
不過好在,謝家生了兩個好女兒。
謝家的兩個女兒,大謝氏和小謝氏都嫁得好,二人都牟足了勁頭貼補娘家,因此,謝家雖然敗落,卻也依然維持着富貴。
甚至于,謝氏的親娘日常的穿戴比徐老夫人都華貴好幾倍不止。
上一世,徐琳琅沒有來應天府之時,謝氏便從公賬上、徐錦芙、徐錦薇和徐增壽的賬上克扣銀子貼補娘家。
徐達把給徐琳琅分了田地莊子以後,謝氏便用徐琳琅的銀子貼補娘家了。
謝氏牢牢攥着徐琳琅的田地鋪子,每當徐琳琅有什麽花用,只得去謝氏處要銀子。
謝氏從不會輕而易舉的将銀子給了徐琳琅,總是要為難阻攔一番,徐琳琅要不上錢是常事。
徐琳琅若是向謝氏要銀子,謝氏總是以若給徐琳琅太多銀子徐琳琅會染上不好的習性和徐琳琅要置辦的東西物品本無用為由駁回徐琳琅的請求。
這般下來,徐琳琅在這國公府內唯一的進賬,便是那每月的十五兩,随便買個筆墨紙硯,随便買個能穿戴在人前的衣裳首飾,便剩不下幾個子兒了。
實在沒辦法,徐琳琅便動用了張氏給她留下的五千兩私房。
徐達被封了國公的這些年,每年都給張氏母女五百兩銀子。
為此,謝氏幾乎要将牙咬碎了,卻不得不裝大度。
徐達每年給張氏五百兩,六年時間,張氏卻存了五千兩,這其中自然有緣由。
張氏出了銀子,與她娘家的弟弟在縣裏開了處酒樓。
張氏的弟弟弟妹,也就是徐琳琅的舅舅和舅母,二人極會做生意,很快就将留仙樓開成了濠州最大的酒樓。
張氏只出了銀子,但是從未參與酒樓的經營,當今,世人輕視商人,張氏自然不能讓人起了她做生意的懷疑,從而給徐達了徐琳琅抹黑。
所以,留仙樓的一切都是徐琳琅的舅舅舅母在打理了。
張氏為避人耳目,一直都和徐琳琅住徐達在鄉裏給置辦的老宅子裏。
留仙樓進賬不少,張氏和張氏的弟弟各分一半,就算如此,張氏每年也能收不少銀子
六年下來,張氏便存下了五千兩銀子。
有了銀子,張氏行事也方便,給徐琳琅尋的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刺繡女紅的師傅,都是極為出色的師傅,并不比旁的“五玉”的師傅差。
也正是因為銀子寬裕,張氏也能輕易的就将濠州這邊的實際消息瞞的死死的,讓探子給謝氏這邊傳的都是假消息了。
張氏并不是铢施必較的吝啬性子,無論是在教養徐琳琅上、還是在日常花用、衣食住行上,張氏都舍得花銀子。
不過即使是張氏舍得,在徐琳琅的衣裳上也花不了多少銀子。
當今重農抑商,不許商人穿絲綢衣裳,徐琳琅的舅家已是商籍,家裏幾個孩子只能穿絹布衣裳。
徐琳琅常和舅舅家的弟弟妹妹玩耍,為了不讓那幾個表弟妹心裏不舒坦,徐琳琅向來都是穿着絹布衣裳。
那些絹布衣裳,根本花不了多少銀子。
這也便是為什麽徐琳琅被接往應天府的路上穿着普通的絹布衣裳的原因了。
張氏十分樂善好施,周圍人有了難處,張氏都會慷慨解囊。
這些年在濠州,張氏和徐琳琅也花用了不少。
即便如此,張氏還是存下了五千兩銀子。
張氏很是明白什麽地方的銀子該花,什麽地方的銀子該省。
原本張氏臨終前,仔細叮囑過徐琳琅,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動用這些傍身銀子。
可是上一世,在這國公府內,今日嬸母壽辰,明日堂姐妹們壽辰,免不了都得送禮,再加上出府做客也要穿戴些像樣衣裳,萬般無奈,徐琳琅便動了那五千兩銀子。
逐漸,蘇嬷嬷謝氏都知道了徐琳琅有五千兩銀子,更是知道了徐琳琅舅舅開酒樓的事情。
謝氏擔心自己做的太過張氏的弟弟會過來給徐琳琅撐腰,便讓蘇嬷嬷告訴徐琳琅,商人低賤,若是讓旁人知道了徐琳琅有個做商人的舅舅,她便再難在這應天府的貴人們面前擡起頭來了。
蘇嬷嬷讓徐琳琅再不必和她的舅舅來往,免得舅舅的身份拖累徐琳琅。
謝氏還扣下了徐琳琅舅舅和舅母給徐琳琅的書信。
徐琳琅的舅舅舅母久收不到徐琳琅的回信,便千裏迢迢趕到魏國公府見徐琳琅。
謝氏壓根兒就沒把徐琳琅舅舅舅母來到魏國公府的事情告訴徐琳琅,但是卻假替徐琳琅對她舅舅舅母傳話,說徐琳琅說擔心舅舅和舅母商人的身份會拖累她,所以以後便不必相見了。
這些都是徐琳琅登臨鳳位以後才知道的事情了。
作者有話要說: 明初,統治者嚴重壓制商人地位,商人的地位被歸為社會底層,統治者規定商賈之家只許穿布衣,商人若是穿絲綢衣服是犯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