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二
臨江是沿海經濟大省的一個地級市,城市的綜合競争力不高,但因臨山靠海,旅游資源豐富,房價一飛沖天,反而在省內排頭幾名。黃海網是黨網,為了順應發展,謀劃在全省設站布點。臨江站是黃海網第三個地方站,原地方站站長不接受總部改革,朱長江臨危受命,接任臨江地方站站長。幾年來,黃海網已在臨江站穩腳跟,經濟效益和影響力都取得較大成功。
到底要不要參加競聘?林秋很糾結。
“機會難得,一定要抓住。”晚上,閨蜜張大暖窩在沙發裏,怕蹭了剛做好的指甲,小心翼翼地比劃着。林秋的婚房是婆婆買的二手房,談戀愛時兩人已經入住。自從來了林秋家幾趟後,大暖就毅然在林秋家樓下租了房子。
張大暖真名叫張佳佳,和林秋、姜月同歲,三人是大學校友。她嫌名字小家子氣,改叫張小暖,但是随着時光飛逝,小暖變成大暖,還是伊人獨立。也不是沒人追,但是作為臨江知名主持人和城中名媛,又豈是什麽人都能嫁的?要是專為了錢,有的是相貌不差的富二代、官二代,但大暖還想要愛情。
“你這就是得隴望蜀。”劉一心經常這麽說大暖。一心是林秋樓上住戶,因為水管漏水認識,發現彼此愛好相同,脾氣對味,一躍由鄰居變為好友,由于她男朋友應酬多,基本淩晨回家,她天天寂寞梧桐深閨冷,喜歡膩歪在煙火氣十足的林秋家。
三個女人一臺戲。林秋老公大建有時候也很煩,但是一心和大暖都是大美女,又都心思玲珑,每次來都不空手,飯後還主動刷碗。再老實的男人在漂亮女人面前也透着一股殷勤。雖然背後也嫌她們來得勤,但敲門聲一響,大建總是屁颠屁颠搶着去開門。
“你看看你們單位,不是這個的弟弟,就是那個的妹妹,一窩子的裙帶關系。我勸你還是別競聘了,就算他腦子一熱,把你弄上去,到時候你上不去下不來,還沒有靠山,還不如安安分分做平頭百姓。”劉一心說。一心比大暖和林秋小兩歲,在一個高職學校幹內勤,雖然工作時間短,但鬥争經驗豐富,分析問題一針見血。
“別聽她的。這個年紀了還天天跟一群90後一起混,沒志氣。”大暖一貫跟一心意見相左。她想了想,跟林秋說,“你最好問清楚,這個競聘是走個形式,還是真那麽回事。別領導心裏早定好了人,你橫插一杠子,就算迫于形勢讓你坐上了主任的位子,也沒有好坐。”
林秋在一旁翻着書,書頁嘩啦啦翻過,心裏亂糟糟的。林秋原本是黃海網臨江站最早的三個中層之一,上任半年多,被另兩人聯手擠下馬。林秋未經風浪,想法簡單,不知道避諱別人。有一次,林秋跟客戶連合同細節都談妥,到簽字的時候,客戶反悔,然後不到一周,從別人那走了合同。林秋找到合同單一看,價碼走的是特惠,比她報的便宜一個數。這樣被截胡了兩次,林秋才意識到,是自己人不給她活路。林秋開始重新估量她的那兩個夥伴。但時已晚矣,大半年已經過去。
林秋一肚子火;朱長江也一肚子意見。矛盾日益累積,兩人都火了,林秋拍了桌子。朱長江撤了林秋的職。林秋轉到新聞部,做了小卒子。
好在時間是公正的,再渾濁的水也經不起長時間的沉澱。林秋回到新聞部後不到一年,朱長江已經意識到林秋在之前的工作領域是有成績的,以前曾讓他對她暴跳如雷的“讒言”和“謠言”變得荒唐可笑,他也慢慢理出頭緒,知道這風從哪來。但是這時候林秋已經在新聞部幹得風生水起,不想回去了。
很多人都認為林秋被撤職了,應該一蹶不振。林秋回新聞部幹得有聲有色,讓始作俑者特別感慨。在一個場合裏,他說,聰明人永遠往前看,是金子在哪都發光。這話傳到林秋耳朵裏,林秋在心裏“呸”了一聲。
趕路的人,注意的是腳下的路,而不是身旁的人。林秋不想變成和他們一樣的人。
到底要不要競聘?
單位裏,鄭琳已經俨然一副主任的做派,幾個進單位晚的同事已經開始每天早上給她倒茶水了。人是不經捧的,剛進網站的時候,鄭琳年紀小,單純善良得就跟大白兔奶糖似的,現在也開始頤指氣使了。沒有能力和見識也不是多大的事,開部門會,鄭琳代主持,工作重點都是杜梅寫好打印出來,讓她照着念。可惜,畢竟肚裏空,聲調語氣上都透着一股子怯意。
Advertisement
鄭琳代管理是杜梅向朱長江提出來的,她想她補這個缺。杜梅是黃海網的大贏家,雖然業務能力一直為同行诟病,但在老朱的扶持下,畢業不到三年,就一路青雲直上做到了內容總監的位子。林秋對這個坐火箭的內容總監無感,但對朱長江後來外聘的新聞部主任老馬非常尊敬。
老馬和林秋同年,大學還沒畢業就開始跑新聞,經驗一籮筐。雖然朱長江一直扶着杜梅,但他發現,杜梅在新聞實踐和閱歷上,實在是難擔大任。每次新聞部的內部業務會,朱長江都越俎代庖替杜梅主持和發言,愛護提攜之心世人皆知,但是朱長江畢竟是一站之長,怎麽能把寶貴的時間都放在新聞部家裏這點事?于是,他從都市報挖來了老馬。
然後臨江站出現了滑稽的一幕。杜梅恭敬地稱呼老馬為“馬老師”,老馬也毫不客氣地批評杜梅工作,但是老馬是新聞部主任,杜梅是內容總監。杜梅無論在工資還是薪酬上,都高過老馬好大一頭。
因此,老馬對朱長江十分不滿。
其實骨子裏,朱長江對林秋、老馬這樣有工作經驗的員工是不大喜歡的。或者這樣說,有經驗的員工工作上手快、容易出成績,但在團隊建設上總不如應屆畢業生那一張張白紙畫起來容易。更何況草創之初的臨江站,就跟胡傳魁的隊伍似的,不過“十幾個人、七八條槍”,組織結構、管理制度都很不完善。朱長江又是總部辦公室直派下來,對新聞、運營不在行,但是“省裏人”的架子還是十足的。來臨江後,老朱先把臨江的本地媒體挨個批判了遍。林秋老馬過檔後,發現牛氣哄哄的老朱手下不過是一批藝術院校的應屆畢業生,那幫孩子連“新聞”兩個字都寫不全乎,更別說做新聞了。
當時臨江站做視頻采訪,電視臺出身的林秋看了後很無語。同事興致勃勃地讓她提意見,她想了想,憋出了一句話:“這樣的片子如果在電視臺,是達不到播出标準的。”怎麽提意見?從攝像到構圖,從主持到剪輯,沒有一處符合規範。
林秋很婉轉地跟朱長江提了對視頻采訪的看法,但人家根本不采納。他就認為當時負責視頻工作的杜梅做得很好。此後,林秋就不碰視頻了。幾年後,反應遲鈍的林秋才認識到,臨江站的視頻采訪是當時朱長江向總部邀功的主要項目,她否定它,就等于否定朱長江的業績,他當然反感。
幾年來,林秋在臨江站送走了幾位從其他媒體或事業單位過檔的同事,老朱在招聘時也開始放棄應屆生,開始強調需要有工作經驗的媒體人員。這是一個領導和員工相互磨合的過程,雙方都在摸索和成長,但是員工畢竟在磨合中處于劣勢,所以很多人選擇離開。
後來,林秋讀到一本分析馬雲團隊建設的書,其中有這麽一段話,大概意思是,在公司的起步階段不适宜引進高端人才,因為你的公司還配備不起這些人,而這些人在工作和磨合中也會對公司也會産生判斷和認識。他們具有的專業知識和人脈資源,使得他們在事業上有很多選擇的機會。他們沒有應屆畢業生的忠誠度。很多領導看重這種忠誠度,但是這種忠誠度是建立在他們無處可去,無處而選的基礎上的。
也不能說林秋和她之前的那些同事是多麽高端的人才,但作為過來人,他們的确是看不慣土皇帝似的朱長江和他手下那群目中無人的小屁孩們。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說,任何團隊都有一個成長期,這幾年的時間,這群“小屁孩”幾經更疊,也迅速成長起來。而且,這一群在朱長江掌心裏成長起來的人,比外聘者對黃海網更有歸屬感。所以,無論是提拔中層還是論功行賞,他當然要首先維護這群跟着他苦過,累過的人。
所以,延續朱長江的一貫作風,關于新的新聞部主管人選,杜梅的想法是,鄭琳是我的人,她憑什麽不能做新聞部主任?下屬嘛,不必多有能力,聽話就行。她就非常聽朱長江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