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章三
在長元的期待裏, 先生取白紙毛筆給葉思眠, 指着他幾個錯讓他更正握筆方式。
長元記下怎麽握筆。
先生攥着葉思眠的手寫出一個“日”,葉思眠跟着寫完, 描幾遍。
長元比劃一下,嘆氣。
先生在這之後滿意颔首, 說了這字如何讀, 又解釋它是什麽意思:指天而論日可為太陽;見夜色而論日亦是白天;比着昨夜說一日過去, 多日不見, 可用于計算天數;又在日趨、日漸裏言明可代指每天、一天天……
葉思眠跟着解釋這個字,長元同步将先生的話複述,又發現葉思眠基本也跟他一樣,都只是在重複先生的話語而已。
葉思眠:“我現在什麽都不懂, 怎麽會知道如何用自己的話語重新表達呢?當然是先跟着死記硬背, 之後才能理解全部, 接着才能融會貫通,最後有自己的意見和表達。”
長元:……我又覺得這句話意有所指, 是在說我死腦經或什麽都不懂。
疑神疑鬼地嘆氣後,長元盯過去, 葉思眠當沒看到地回答先生的話:“外面的對聯, 都記住了如何寫, 只是不知道怎麽讀, 也不明白是什麽意思。”
先生點頭:“既然你會寫, 那就先學這句, 之後再照着其他人的順序啓蒙。”
葉思眠跟着點頭, 一臉肯定。
看起來像是什麽都不知道,所以什麽都可以一樣。
長元扒在旁邊的書桌上嘆氣,看葉思眠裝天真裝得挺順。
先生見此卻笑笑,攥着葉思眠在旁邊寫下那十四個字,糾正他對每個字的寫法後,才領着讀三遍。
葉思眠遲疑讀出聲:“日月兩……輪……天地眼,詩書萬卷聖賢心。”
讀完,先生又一個個拆開教着認識,一個個字地解釋意思。
Advertisement
葉思眠點頭。
接着點出句讀,将字分成上下兩句。
葉思眠繼續點頭。
先生連起來解釋,教導一遍。
葉思眠接連點頭,又小心翼翼:“先生,我都記住了,可以再多學一句嗎?”
先生聞言卻皺眉。
長元不明白先生為什麽這樣,問了句,葉思眠面色不變地解釋:“貪多嚼不爛。”
于是長元恍然,由衷覺得先生真是多慮了:他眼前這位可不是剛進新手村的萌新,需要好好照顧慢慢教導,而一披着新手皮的滿級大號,拿着他當借口了給自己點亮文學技能。
先生卻依舊有些猶豫:他每次為人啓蒙都是從十字左右開始,一次次按步驟來,确認根基打牢後才會根據學生的進度提高字數。
現在葉思眠這樣,有點冒進的意思。
看一眼葉思眠,那邊一臉期待和小心,于是先生在之前的毅力和執着後,又給他加了個求知欲強的标簽,稍微退一步讓葉思眠先複述一遍之前的教導,解釋清楚意思。
其他的,之後再論。
——原本,在上書的點書、讀書和講書三個階段之後,啓蒙又或者教書接下來的步驟都是背書:讓學生自己下去複習背誦,把課文內容本身,和先生剛才延伸講解的內容全部記熟。
之後,學生自己背書完畢,确認記熟了,才能在複講這一步驟後,經由先生考核通過了再次上書,如此循環着,一步步學習新的內容。
但現在葉思眠因為特殊情況把點書和讀書換了一下順序就算了,現在還直接要再次上書,先生便心中憂慮:一面覺得他貪多,可能最後什麽也記不住,什麽都會記雜;一面又覺得他确實沒接受過教導,初次學習,一點都不知曉學習的具體過程,也不明白應該打牢基礎再繼續。
在先生的這些想法裏,葉思眠解釋說:“日月兩輪天地眼,詩書萬卷聖賢心:
上句說日月是天地的兩只眼睛,代替天地在晝夜之間觀察着我們,我們如果抱着什麽想法做不好的事,它們就會如此讓天地知曉,讓我們得到應有的懲戒,所以,我們做人應該為人坦蕩,光明磊落,不該在沒有人看到的時候抱着僥幸心理,做出不應該做的事。下句所說的聖賢,是我們常說的道德才能非常高的人,經書詩文則又是聖哲先賢智慧的結晶,所以,如果我們想要了解聖賢的思想,同樣成為那般才能出衆而品行高尚的人,我們就應該多讀書,善讀書,多從書中領會聖賢的思想。”
又是和先生所講解的話語一字不差。
先生聽完,在這個發現裏猶豫一會,到底不确定葉思眠會一時記住轉頭就忘,還是真的記牢,就讓葉思眠先回去背和寫,要學新的東西,那就在天明之後複講了再繼續。
葉思眠一臉失望。
先生伸手指向外面。
長元默默把起飛進度條往後有拉回來一格,安慰:“沒事,明天白天複講完就可以學新的了。”
于是葉思眠就這麽在先生的堅持下彎腰表示感謝,依依不舍地拿着紙筆出門。
——初次授書,十四個字。
“嗯,明天繼續,進度條慢慢趕。”葉思眠在落後同齡人少則二三年多則四五年後順着話安慰自己。
算了,也沒什麽好急的,反正照着命格,他在浮雲靈化真君那賠償金來的學費後,一定還有其他方式求學,不論他是不是主觀上想入學。
回去,葉思眠借着月光把這十四個字照着先生的字體大小多寫了幾遍,從偶有歪斜變成大體一致,然後,他就慢慢把字體變小,寫滿一張紙。
營造出自己迅速越寫越好的樣子。
第二天早上,葉思眠照舊給私塾送水,去街上某個鋪子幫工拿錢,然後買着最近十日的米糧回來。
張姨抱了不知道誰家的衣服回來洗,見到葉思眠就問了房間裏的紙筆。
“是季先生送我的,讓我以後去幫忙抄寫書本,給新入學的學生拿着去讀。”葉思眠解釋後提着東西示意,又寬慰張姨,讓她至少病好再去攔活。
張姨笑笑,轉移話題,摸出二十多文錢讓他買點肉去拜季先生。
葉思眠拗不過買了肉,将屠夫順手送他的骨頭一起給了季先生,又将昨日季先生說的複講來了一遍,把昨天寫的字交上去。
長元靜觀季先生驚嘆,發現葉思眠這個“初學者”的腦子還不錯,昨天講的課業過了一夜能用自己的話說一遍不說,字還學得飛快。
驚嘆後,季先生把葉思眠拉去給孔聖人上香,說雖不是入學但也蒙他恩惠,需行禮尊敬。
葉思眠照做,長元看季先生的樣子飄了一會,覺得這四舍五入就是正式入學了!
而季先生則在他的心情裏領葉思眠回到書桌旁,拿出準備好的《三字經》,在前十二字後又點了四下,以照舊的兩小兩大劃出再十二字。
如此,季先生點了四個小圈四個大圈,表示四個逗號四個句號,又拉着葉思眠稍稍講了他為何這麽斷句,接着把二十四字讀三遍,讓葉思眠在讀書中記下字音對照。
點書提前準備好,讀書又三遍,接着的講書,季先生卻沒有再自己講,而是把一個正在背書的人喊過來,讓他給葉思眠講一遍。
葉思眠拘束樣子的聽完基本解釋,又在知道周處的故事後對那位學生和季先生鞠躬,說:“多謝先生和公子的教導之恩。”
那位學生愣了會,看向季先生,又見季先生也驚着,便先扶人站直起來,問為何。
葉思眠:“教育這麽重要,都能改變人的性格和一生,你們卻如此無償地教導我,我對這些感到感激,所以才……”
季先生頓下,揮揮手說以後他多抄着書給其他學員用就行了,感動不如行動。
學生笑了一下,點頭。
葉思眠發誓:“我一定早早讀完,早早寫好字,為先生謄寫書本供人使用!”
旁邊一大一小動容,長元……
長元看着眼前的場景,只覺得一句話可以概括他的唏噓心情:天真可愛葉思眠,善學懂禮惹人憐。
——真是信了你的邪。
意思意思的背書後,葉思眠又在打工後回去複講,季先生見他學得快,多教一點。
第二天早晨,葉思眠挑水的時候複講并交字上去。季先生再教新內容,葉思眠聽完出門打工。
第三天早晨,季先生在葉思眠再來的時候抽查之前所授,之後才教導新的句子,讓他記得多複習,別學一句忘一句。
第四天早晨,季先生習慣地教了三十六個字,又逐步解釋清楚後就讓葉思眠離開,拿着越寫越正經的字遞給之前的學生:“博餘。”
荀博餘看了會說:“橫平豎直,字跡清晰,确實很适合給新來的學生啓蒙。”
第五天早晨,葉思眠在再次上書後聽季先生說他缺個人處理瑣事,便主動說想要幫忙整理書籍打掃教室,幫忙把書搬出來在日光下曬好,做些事情來報答季先生。
第六天早晨,葉思眠回去打工的時候跟人說道歉,說以後大概不會常來,麻煩他們要再找新的臨時工。
糕點鋪老板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就塞了兩袋綠豆糕給他,說自己那麽搭配着賣得挺好,還在觀察之外請侄子多問了別人喜歡什麽然後調整種類和比例,現在生意穩定下來比之前的利潤多了五成……
葉思眠:“恭喜老板~”
長元跟着做個恭喜發財的抱拳手勢。
老板笑笑又問說:“過不久附近的伽藍寺有個廟會,要不要一起去參加?繼續走分成。”
葉思眠點頭:“好啊。”
長元想起之前,覺得那天會很熱鬧,期待起來。
中午去私塾的時候,葉思眠就在複講後說了這件事,而後請了一天假,說那天大概不回來。
季先生頓了會點頭。
之後葉思眠再學了幾句,回到茶水房的桌子上默寫《三字經》前面的內容,又在荀博餘來了後幫忙倒茶。
荀博餘随口問句:“學到哪裏了?”
葉思眠:“合群經,數十五。”
荀博餘誇聲不錯,知道葉思眠每天之前只能早晚上書各上書一次,覺得這麽幾天學了一半挺不錯。
腼腆笑笑,葉思眠在荀博餘離開後默到自己說出的那一句,而後整理好紙張了放一起。
長元數數進度,覺得下一本應該快開始學了。
三天後,葉思眠寫好第一本《三字經》交給季先生,季先生轉手就把那本給了新來蒙館上短學的一位六歲學生,又遞給葉思眠一本《百家姓》。
臨到廟會,葉思眠記完整本,又交給季先生三本《三字經》和四本《百家姓》,被季先生遞了點錢。
季先生說一半是扣掉紙筆錢後的報酬,另一半是讓他順便去伽藍添香油錢。
因為被委托了任務,葉思眠就認真點頭:“我一定會好好幫先生上香的!”
季先生颔首。
長元:還裝天真可愛上瘾了……
※※※※※※※※※※※※※※※※※※※※
對對聯的解釋有參考百度來的答案
文中對《三字經》前幾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延伸的周處的故事是這個:
晉朝時,有個名叫周處的人。他是一個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沒了爹娘,在無人教導的情形下,周處的性情變的很殘暴,行為也十分野蠻。周處喜歡欺負弱小,常常因為自己不高興,就把別人打的頭破血流的,所以,村裏得人見了他,總是躲的遠遠的。這幾天,村子裏出現了一只兇惡的老虎,在山腳下的大湖裏也出現了一只可怕的蛟龍,常常侵害村裏的農作物,甚至還把農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覺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龍及周處合稱“三害”,還說“三害”不除,村民将永無安寧之日。周處聽說了村裏來了這“三害”,好打架的個性使他立刻到山裏一拳就把老虎給打死了,接着又到湖裏抓蛟龍,在湖裏追了三天三夜,才消滅了蛟龍。岸上的村民見周處一直沒有浮出水面,還以為他和蛟龍同歸于盡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慶祝除去了“三害”。周處回到了村子裏,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後,從此下決心改過自新,不再是個讓人家讨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