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似水流年
1986年《英雄本色》橫空出世,陰暗的黑幫題材間有以浪漫主義的基色,吳宇森的暴力美學營造了一場江湖争雄的巅峰,電影的一身英雄本色氣是那般傳神。
電影中小馬哥他會戴着墨鏡,用燃着的美刀點煙耍帥。也會穿着長長的風衣,叼着煙卷,行走在香港的街頭。
這些經典橋段,讓無數人為之瘋狂,争相模仿。沒有煙卷,就用牙簽裝個樣子。然後,嘴裏念叨的都是那些不能再經典的臺詞。
片中,不只有熱情噴張的場面,還有兄弟情深,以及作為男人的尊嚴。
三位男主角都為英雄,卻有着不同的做人原則。
小馬哥重義,阿豪重情,阿傑重正義。
片中将英雄氣概這個詞,展示的淋漓盡致。
也把兄弟之間的情感,男人的尊嚴與承擔,以暴力槍戰的方式放大。每個人物內心也被刻畫的十分複雜。
上映後打破了票房紀錄,并獲得了年度票房冠軍。而且,還被各大電影類獎項認可。橫掃臺灣金馬和香港金像的各大重要獎項。
這是當初誰也沒有想到的。
包括導演吳宇森、主演周潤發、狄龍在內的三位主創人員,皆郁郁不得志,不是票房慘淡就是票房毒藥,而阿豪的扮演者狄龍當年可是與李小龍、梁小龍和成龍并稱為香港四小龍之一的翩翩美少年,賣座武俠片禦用男主角,如今卻風光不再,事業陷入低谷。
而正當紅的張國榮加入這樣的陣容,所有人都不看好。
卻沒想這部電影一夜爆紅香港,攪得香港影壇風起雲湧,這一場翻身仗打得十分漂亮!
《英雄本色》的風潮不僅僅席卷了香港街頭,更是在韓國、日本、泰國等地區和國家風靡一時,風光無限。
街頭小巷、家家戶戶響起由鬼才之名的黃沾和顧嘉輝作詞作曲,張國榮演唱的電影主題曲《當年情》,傳唱度之廣,不懂中文的外國人都能熟練的唱誦,可見一斑。
收獲名氣的同時他們也收獲到了終身難忘的情誼。
Advertisement
徐克、吳宇森、狄龍、周潤發,張國榮。他們就如電影中的兄弟,同患難共生死。
都等了好長時間,不想一輩子被人踩在腳下,想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想成為神。
他們在創造《英雄本色》的同時,也在成就自己。
……
此時香港歌壇前有前輩羅文、許冠傑、徐小鳳、甄妮、關正傑等人,後有後浪張國榮、林子祥、譚詠麟、陳百強、梅豔芳等人,可以說是百花綻放,群星璀璨。
從1974年到1984年,這是香港現代粵語流行音樂發展歷史上第一個十年。在這十年裏,粵語流行曲經歷了從初創到蓬勃發展這樣一個重要過程。
這個時期的明星們影響了一代香港青少年的聽覺,可以說整個香港流行音樂的華彩樂章也是由他們演繹出來的。
1981年香港的城市民謠運動給過于商業化的香港流行音樂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氣,1983年歌手們紛紛跳槽引發了香港歌壇一連串地震。
前輩巨星們紛紛改換門庭給後輩新人們提供了良好的出頭機會。整個工業運轉機制已經确立,經濟的繁榮帶動了娛樂業的發展,新浮出頭的張國榮等人正在開創一片更加燦爛的局面。從此,香港流行音樂進入到了一個如火如荼的發展時期。
如果說許冠傑開創了香港流行音樂的新潮流,那麽譚詠麟就是一個集大成的繼承和發展者,從溫拿樂隊裏不是特別受重視的成員開始,終于奮鬥到了新人王的位置上。1984年十大勁歌金曲四個季度40首季選歌曲中一人便不可思議地占據10首,并在年終席卷裏幾乎所有大獎,不可動搖地确立了他樂壇第一人的地位,這也同時宣布香港樂壇進入了全盛時代。
張國榮憑借《Monica》一炮而紅後,以其英俊潇灑、青春活力而又有些前衛的形象成為衆多少男少女醉心的偶像,張國榮充分展示了自己偶像的魅力,或深情款款或狂野奔放,令人回味不已。熱辣的勁舞是他區別于同時代其他歌手的标志。
1987年張國榮逐漸追趕上譚詠麟,他的大碟《Summer Romance》擊敗譚詠麟兩張著名專輯《牆上的肖像》和《再見吧!浪漫》成為當年最佳大碟,主打歌《無心睡眠》擠掉《Don't Say GoodBye》當選十大勁歌金曲的金曲金獎。
……
《英雄本色》大獲成功後,張國榮又接拍了一部還是由老熟人徐克監制的電影。
當徐克找到他說是一部古裝片時,張國榮拒絕了,因現在古裝片具是穿着怪異的衣服去演一些怪異的故事。于是徐克為消除張國榮的顧慮,把服裝弄好了給他看,并與他溝通電影的故事情節這才說服了張國榮出演。
電影改編自《聊齋志異》中的《聶小倩》一篇,作為該類題材的開山之作1960年由李翰祥導演的《倩女幽魂》也是第一部參加國際影展的香港彩色電影,影響深遠。在重拍之前,徐克得到了李翰祥的同意。
……
十裏平湖霜滿天,
寸寸青絲愁華年。
對月形單忘相互,
只羨鴛鴦不羨仙。
妖嬈妩媚,善良且風情的聶小倩與癡情書生寧采臣一遇就私定了終身。
張國榮在影片中扮演的癡情書生寧采臣已成為銀幕經典形象,也讓“書生熱”延續了一段時間。
張國榮成功塑造了一位幾近完美的書生寧采臣:他單純、無辜、善良、癡情。
寧采臣雖然紮根于鬼怪叢生的亂世,但卻對小倩一往情深,并因此成就了一段令凡俗世人望塵莫及的真摯戀情。
此時還不到20歲的王祖賢在片場稱呼張國榮為哥哥,而這個稱呼随後流傳出去,成為了張國榮的又一個愛稱。
……
1988年叱咤頒獎禮張國榮榮獲男歌手金獎,四項指标全部第一,譚詠麟排名第二。
香港樂壇有三大榜單,商業電臺的叱咤流行榜(903),由香港電臺舉辦的中文歌曲龍虎榜(RTHK),還有香港無線電視臺舉辦的勁歌金曲榜(TVB),縱觀1988年全年三大榜單上的成績,張國榮無論是上榜歌曲數量(全年9首),還是冠軍歌曲數量(7首)都當仁不讓的占據了全港歌手第一名的位置。
張國榮、譚詠麟和梅豔芳三人各占據此時香港歌壇大半江山,而張、譚二人一個是無數人支持風頭正勁的冠軍,一個是無數人愛戴的新人王,媒體們自然把兩人放到一起比較,各種煽風點火,吸人眼球,博取銷量。
兩家粉絲誰也忍受不了自家偶像被說低人一頭,開始打口水戰,每當兩人出現在各大頒獎禮或舞臺上,總是掌聲與噓聲同飛,鮮花與口水同享。
按理說兩人私交還不錯,可在媒體們的慫恿下這已經不僅僅是他們兩人的事情了,更是他們背後所在公司之間的博弈。
這一戰,誰都不能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