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薛舉出兵
通州刺史牛山派出一千五百多兵馬,打算把楊勇等人抓住在皇上面前立功受賞,把最得力的武将都派出去了,認為着應該萬無一失,沒想到盼來的卻是慘敗的消息。一千五百名軍兵損兵折将,連主将司馬得康和有一名游擊将軍也陣亡了。
牛刺史聽了殘兵敗将的報告大吃一驚,楊勇他們才幾個人呀?怎麽會這樣?哦,跟吐谷馬賊還有勾結,看來賊人不可小觑。
情急之下,牛刺史連夜召集手下群僚開會。傳令通州各郡嚴加搜查,發現楊勇等賊人的蹤影要立刻禀報,并拟好奏折要派人送往京城,通州贊務李隐攔住了,示意牛刺史屏去左右施禮道:“刺史大人莫急,容等抓住了反賊再奏不遲。”
牛刺史知道李隐的用意,這麽快就急着奏報皇上,這是自讨苦吃,遂一臉苦相道:“李大人,賊人厲害,又與吐谷馬賊勾打連環,連司馬将軍都陣亡了,本刺史欲求皇上再派兵馬和能士協助讨之。不知李大人有何高見?”
李隐施禮道:“刺史大人,此言差矣,您坐鎮通州,此折一出,皇上非但不會派兵布将,必然降旨限日拿賊,甚至還會降罪于大人,徒自增壓力耳。不如我們嚴加盤查,等拿住賊人或有了眉目,稍緩幾天,再行奏報不遲。”
牛刺史認為李隐言之有理,就把這奏折暫時壓下來了。數日後,有人來報,楊勇等人逃進了臯蘭山,并扯起大旗,招兵買馬,堂而皇之地造反了。
牛山聽了又驚又喜,這些反賊總算沒有人間蒸發,遂傳令各郡集結兵馬,籌備糧草,不日進山讨賊。
贊務李隐又施禮道:“刺史大人,對付這群賊人,大可不必興師動衆,下官推薦一人,可手到擒來。”
“哦,李大人快快講來,何人?”牛山急不可耐地問。
“刺史大人容秉,臯蘭山乃金城郡所轄,理應由金城郡守趙開來處理此事,大人只須一指公文便可平賊。”
通州承議張炳麟不以為然道:“李大人,原來你是推薦金城郡守趙大人?賊人雖然不多,但很兇悍,加上還有吐谷馬賊助陣,前者我們一千五百名精兵,司馬将軍親自出馬,結果也是損兵折将,無果而返。趙大人治下的金城小郡,兵微将寡,如何平得了反賊?”
李隐一撇嘴沒理張炳麟,二次施禮道:“刺史大人,金城雖小,藏龍卧虎,趙大人的郡尉薛舉,文武全才,骁勇善戰,胯下馬掌中戟有萬夫不擋之勇。據說他還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薛仁果,二兒子薛仁越,此二子雖剛至弱冠,但也是勇武異常,老薛家三杆大戟,掃平楊勇這群山賊綽綽有餘。”
牛刺史點頭稱善,遂刷一道公文,命金城郡守趙開全力拿賊。
金城郡守趙開接到通州的公文,不敢怠慢,趕緊令郡尉薛舉過府議事。
薛舉趕到郡守府,施完禮後,趙開眉開眼笑讓他坐下,寒喧了幾句,薛舉通過察言觀色便意識肯定有大事發生。因為他這位頂頭上司平時根本沒對自己這樣客氣過,像請功受賞呀、會客送禮呀、拜見上司呀、提拔下屬呀,這些好事從來沒輪到過自己,只有來了棘手的差事,這位趙大人才會想到自己頭上。
果然,趙大人把通州府的公文遞給了他。
薛舉雙手恭恭敬敬地接過來,看完通州府的公文後,向上施禮道:“郡守大人,一群烏合之衆,不足為慮,末将願領一支人馬蕩平臯蘭山。”
趙開臉上的笑意更濃了,不無關心地問:“不知薛校尉此去,需要多少兵馬?”
薛舉想了想道:“大人,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謀而不在勇,一千兵馬足矣。”
趙開聞言大喜道:“薛校尉勇武過人,此征定能旗開得勝,平賊後本郡一定為将軍請功授賞。”
薛舉一抱拳:“謝大人提攜!這是末将份內之事,實不敢邀功。”
薛舉領命之後,集合了一千兵馬,未起兵之前先到家中向夫人辭行。
夫人劉氏依依不舍道:“将軍,聽說這些賊人身份特殊,楊勇乃皇親國戚,那個叫公冶長也是朝中的大官,将軍此去,務必多加小心。”
“夫人說得是。這些賊人并非等閑之輩,聽說還有吐谷馬賊幫忙。前者他們大鬧興隆鎮,通州的近二千兵馬都沒拿這幾個人,就連明威将軍司馬得康和一名游擊将軍也以身殉職了。”
說到這裏,薛舉屏退了丫鬟仆女把門關上,繼續道:“不過夫人放心,薛某此番出征先摸摸他們底再說。”
夫人一愣:“将軍,此話怎講?”
薛舉嘆了口氣:“夫人,天子無道,貪官污吏橫行。我們這裏連年幹旱鬧災,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可是這些當權者不開倉赈災也就罷了,卻還要增加徭役和賦稅,強征民夫修長城大興土木,百姓餓死的凍死的累的不計其數,怨聲載道,民不聊生。薛某早就看不下去了,怎奈薛某官小職微,左右不了時局。聽說這群反賊很得民心,特別是那個楊勇出身皇室,卻心系百姓,仗義疏財,近日争相奔投者不計其數!”
“将軍,此言不實吧?”夫人聽了驚疑道,“楊勇乃前朝廢棄太子,将軍不也說過,此人風流成性、放蕩不羁、生活奢靡、不思進取,一天到晚不是摟嬌抱美,就是吟詩作賦,因此才丢了太子之位、丢了江山社稷。将軍每念至此,時常忿恨惋惜,一個纨绔子弟怎麽能有如此義舉呢?”
薛舉起身道:“夫人所言不差,正因為如此,薛某才要前去探個究竟。如果楊勇和公冶長真是個愛民如子的俠義英雄,薛某此去不但不抓他們,還會助他們一臂之力。但是如果相反,他們只是避災躲難,嘩衆取寵,勾結外幫,故弄玄虛,薛某此去定然将他們鏟除殆盡!”
薛舉剛說到這兒,兩兒子從外面進來了,兩個人都是二十來歲,跟薛舉個頭差不多,都是長得五大三粗的。
二人躬身施禮道:“爹,我們願跟您一塊殺賊立功!”
夫婦二人看着血氣方剛的兩個兒,身材魁梧,心中高興,夫妻倆相互看了看,薛舉道:“果兒,越兒,你們倆已經長大成人,能有此雄心壯志,我和你娘都感到高興。按說你們倆都應該出闖蕩闖蕩,見見世面。但是,家裏也需要照顧。這樣吧,果兒,你随為父出征,越兒留下照顧你娘,以後有的是機會。記住,為父不在的日子,切不可荒廢了藝業。”
“孩兒遵命,尊命。”薛仁果和薛仁越施完禮後退出去了。
薛舉和夫人又談了一會心,然後帶着大兒子薛仁果,上馬提戟,出了府門,引一千軍兵,炮響三聲起兵了。
金城郡守趙開帶着人親自把薛家父子送到城外,老百姓聽說要打仗了,紛紛夾道觀看。出城以後,薛舉父子在馬上向趙郡守告別,一千人馬離開金城直奔臯蘭山殺來。
三十裏路,眨眼就到。
遠望臯蘭,山巒起伏,高有萬仞。別看是冬天,山中仍然郁郁蔥蔥的。
到了山下,薛舉再看這座臯蘭山,山嶺重疊,怪石橫生,立石如刀,卧石如虎,山勢險峻,真是個卧虎藏龍之地。
薛舉先命軍兵進山探路,軍兵回來報告,沒有發現伏兵等什麽異常,進山二裏地便能看到半山坡處賊人的山寨和大旗。
為了穩妥起見,薛舉先引軍三百順着山道往裏走,讓兒子薛仁果帶着其餘的軍兵先在外面等着,等前面的隊伍安全了,後面的大部隊再補上來。
就這樣,這一千軍兵很快便來到了山寨近前。
薛舉站在山下一看這座新修的山寨不大,坐落在半山腰處,寨上一杆大旗,迎風飄舞,火紅的“誅奸佞,伐無道。”六個大字時隐時現。
薛舉看罷一笑,心說,這楊勇和公冶長挺能折騰啊,看形勢有點氣勢,今天本将軍就領教領教他們到底幾斤幾兩。
想到這裏,他對軍兵吩咐道:“來呀,讨敵罵陣!”
薛舉話音剛落,就見山寨寨門大開,從寨子裏面殺出一隊兵馬,眨眼間沖到薛舉近前。義軍一字長蛇陣壓腳,為首的兩杆大旗上,分寫着“楊。”和“公冶。”三個大字,旗下兩員年輕的大将盔明甲亮,英武非凡,威剛凜凜。
特別是“楊。”字大旗下面的那員大将,面白如玉,五官俊朗,中上等的個頭,銀盔素甲白戰袍,跟個銀娃娃一樣,端坐在一匹胭脂紅的馬上,手提八寶駝龍槍,玉樹臨風。
薛舉一看這兩員大将,吃了一驚,還有這麽漂亮的大将?特別是那一位,怎麽男人長了個女人像?
再看這些義軍,人數雖然少得可令,擺的卻是一字長蛇陣,雖然沒甲胄,但隊列整齊,個個精神抖擻,手中的刀槍器械在太陽下奪人的二目。
薛舉看罷多時,心中一翻,看來自己錯了,這哪是烏合之衆啊,沒有高手指點帶不出這樣的兵将啊。
這時,薛仁果要求出戰,薛舉叮囑他“能治一服,不治一死。”,薛仁果心說,我爹今天怎麽了,對這些反賊還仁慈?但不敢不聽,說了聲“遵命。”,提馬就到了陣前,斷喝一聲:“反賊楊勇,還不快快過來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