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楊大哥是個合格的當家人,沉穩低調睿智,胸中自有丘壑,兄弟幾個中最是不顯山不漏水卻是真真正正大家長式的人物,真論起來楊時禮和楊三都比不過他。近二年他名聲大盛全是因為一位大儒,此人将終生所得全部傳給了楊大哥。
山東歷來是文人聚集之地,大儒數不勝數,本沒有什麽稀奇,這一位卻不同,是百年來名聲最盛的一位,細數平生此君可稱之為奇人。此君姓張,出自普通鄉紳之家,幼時懦弱膽小,父親死後突然性情大變,大鬧祠堂狀告叔伯,守孝三年之後更是支持母親攜高額嫁妝改嫁,最後叛出家族。就這樣一個人,在這個重視孝義名聲的時代,青衣芒鞋兩手空空與孔家一位大儒坐而論道,三天後最終成了那位大儒的關門弟子。學成之後沒有像他師父一樣不出仕,反而奪得狀元之位進入官場,卻因大罵當時國丈仗勢欺人被貶到窮鄉僻壤成了個七品芝麻官。當時國家剛經歷過戰亂,正是要休養生息之時,因當時朝廷管制不力,民間生活極苦,雖不至易子而食,溺死女嬰之事卻常能見到。看到治下百姓的苦楚,一篇以徭役賦稅過重天子不愛民為中心的文章随之而出,因辭藻華美文筆犀利語句尖刻而廣為流傳,從此天下聞名,與之同時他也正式告別了官場。
感謝他師父的名聲夠大,他自己在百姓中的名望夠好,當時的皇帝就算心裏膈應也只能忍下。回到山東之後,摒棄治國之心承接了他師父的志向,開始著書立說,因角度新穎觀點通透而在士林之中再次名聲大震。到後來,皇帝都換了兩個,張君年紀愈大棱角漸漸磨平,年輕時的銳氣內斂,才開始廣收門徒,漸漸成了名震天下的大儒。到他去世之時,在山東說起張大儒,已經是學子們第一尊敬之人,也是楊時禮最為佩服的人物。
張大儒還有個別扭之處就是一生未娶,連個妾都沒有,不是因為什麽特殊的喜好,而是明打明的說出來表示他想找的是人生伴侶不是個奴才,奴顏卑膝、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将自己當成是男人附庸、視男人為天、沒有風骨的女人他看着惡心,他偏就喜歡雷厲風行能獨當一面的女人。許多人都感嘆,這樣的姑娘他年輕的時候配不起,等他配的起的時候偏偏已經老了,一輩子竟然沒個知冷知熱的人。楊夫人在孔家時曾見過他幾面,楊大嫂和黛玉曾偷偷聽楊夫人說過,其實這些話都不過是借口,真實原因不過是他心裏有人而已,楊夫人記得曾經見過他為一位女子畫像,那女子頭發衣物甚是奇怪,垂首而立,一雙淩厲的丹鳳眼好像能睥睨天下,她們當年那些小姐妹還猜過穿着那樣不講究的是不是樓裏的姑娘,因與他身份相差太大才錯過了,後來因為那雙眼睛否定了猜測。
若只是這樣,張大儒也只是個大儒而已,他的名聲真正天下皆知其實是在他死後。老爺子桃李滿天下,但最終那些學生沒有得到他的一字一紙,他一生的收藏和書稿也沒有留在孔家,更沒有留給近幾年很是親近被傳言是張大儒第二的楊時禮,反而在彌留之際收了楊大哥做關門弟子全部留給了楊大哥。不說外人感到奇怪,就是楊大哥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真正整理他的書稿的時候,一個上着黃銅大鎖的紫檀木箱子被楊大哥小心翼翼打開,裏面書稿分成兩摞,均被油紙包着。翻開其中一摞的第一本,開篇寫着‘國之重器’四個字,他吓了一跳,啪嗒一下合上,穩了穩心神再翻開另一摞最上頭的那本,竟然是‘萬民之本’四字。往後翻到一半,楊大哥都快吓傻了,絲毫不敢離開書房半步。也不講究父子禮法了,派了個小厮去請楊老爺到他書房來。楊老爺過來之後楊大哥吩咐自己心腹務必不許任何人進來,又親手關上門,哆哆嗦嗦将箱子裏的書稿給楊老爺看。只看兩摞書稿的第一冊總綱,楊老爺差點一屁股坐在地上,咽了口唾沫艱難道:“這個……若是落到有心人手裏……”。
然後感嘆:“老爺子一輩子不服輸,到底還是被傷着了,否則按他的脾氣這些定要親眼看着一點點出現才放心啊!誰知道……”唉聲嘆氣地搖搖頭。
這事不能大張旗鼓找族裏人商議,壓在父子兩人身上真是左右為難。兩個人也曾想過秘而不宣全當沒有這個東西,楊家實在沒有必要出如此大的風頭,可惜兩人在小事上可能為了家族有些小心思,在這種大事上卻不是那種完全自私自利的人,這是關系萬千百姓生計性命的大事,不拿出去實在問心有愧。可是拿出去之後,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不定就有那小人看誰都居心叵測以為楊家會留下後手,到時楊大哥做為被托付之人壓力必然不會小,楊家也會立于風頭,偏楊家又不能保證每一代都有保駕護航的子孫出現,實在愁人。
第二日眼睛黑了一圈,嘴角起了一圈燎泡,楊大哥最終還是決定将書稿獻出。之後的事情接連而來,楊老爺坐鎮家裏,楊大哥和楊時禮兄弟倆帶足了親随,親自一人背着一個書箱上京,通過林如海的引薦總算将書稿直接送到了皇帝面前。皇帝看過之後直接跳起來,離開龍座走了半晌才平複,看着下面跪着的楊大哥只深沉地說了兩個字“很好!”然後便打發他離開。不用他吩咐,楊大哥也知道自己在外頭什麽都不能說。
實在是書稿裏的內容太過匪夷所思,照《國之重器》裏說的,打仗攻城竟然可以不用軟梯和木樁,用來造煙火的玩意兒改改就可以;不用箭用個鐵塊就可以射死一兩百米開外的敵人;拿兩塊透明的水晶玻璃之類竟然就可以看到幾百米甚至千米之外的敵情;燒些開水竟然就可以代替人力推磨拉車紡線織布……這些東西聞所未聞!可是若是真的,可想而知會有多大好處可得,邊疆平定萬國來朝為期不遠矣。
再翻開《萬民之本》,明明白白寫着,幾種不同的水稻用特殊的方法種上幾季竟然所有土地都能種出嘉禾,畝産竟然能達到八九百斤甚至千斤;蠻夷之地傳來的觀賞花卉竟然能成為民衆的主糧;石頭竟然能燒出遇水重新變石的粉末;竟然還有能讓馬車不颠簸的輪子;玻璃鏡子香胰子竟然能大批量的造出來,還那樣廉價……後面的那些且不說,單糧食那一項,如果為真,再加上《國之重器》裏的燒點水就能省工省力車不用馬拉就能跑得飛快,豈不是就不用再擔心災荒年……
皇帝越想越激動,用了兩天将書稿從頭翻到尾,越看越覺得言之有物,這裏面提到的所有一切或許真的能夠實現,并非天方夜譚。由于久坐不動,站起來之後一個踉跄,然後就是喉頭一甜,恍若一盆冷水從頭上潑下,頹然坐回龍椅上,再好的東西他怕是也沒機會看到了。“來人,将太子叫來……”
之後的事其實與楊家已經沒多大幹系,賞賜得了不少然後就是等着朝廷的動作。皇家并沒有掩蓋張大儒和楊大哥的功績,世人都知道楊大哥是張大儒關門弟子,并且親自獻書。為了不被說成浪費國力,朝廷最終決定公布兩部書稿的總綱,也就是每部書的開頭第一本,如今都在等着到底書稿裏的內容是否真實。
水稻嘉禾出現産量提高需要長遠努力,通過書稿也能看出來必得天時地利人和才行,但土豆、玉米等作物的推廣是第二年就能看到成果的,試種的其中一個縣恰逢幹旱,若單靠以往麥收之後便只種些豆子瓜菜充饑,必定會餓殍遍野,就因為加了一季玉米,竟然多活下不少人。消息傳播開來之後,農民們首先便有好些人将張大儒的牌位供在了神龛裏。并且那些懂了方法便可見效的譬如玻璃鏡子之類很快看見成效,盡管也使得有些人一下子家道中落,但絕大多數人還是打心眼裏感激,也對書稿裏的其他更加匪夷所思的內容有了七分信心。
于是做為親手将書稿獻上并是張大儒關門弟子的楊大哥便一時風頭五兩,師徒兩人的名頭只要有人煙的地方就能聽見,便是史書上也留下了濃濃的一筆,單只這些已證實的便值得史官們為他們寫下一片不屬于帝王的溢美之詞。一時間,楊大哥身價倍增,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楊大哥那裏必有備份。
在這種情況下,楊家早有定論,絕對不會趁勢起哄争名奪利,楊家人更加不會收徒。楊大哥雖然不知道為什麽被張大儒收為關門弟子,但自家事自家知道,他充其量不過能算得上是個記名弟子,讓他打着嫡傳的旗號收徒他自己就心虛。卻偏偏好些人就是使盡手段也要達到目的,威逼利誘裝可憐,招數層出不窮,不只楊家大房,黛玉和楊時禮也同樣不能幸免。
而遠在粵州的林昭和程惠竟然火上澆油,還想要讓黛玉幫忙引薦,也不怪正好撞在黛玉的槍口上。
作者有話要說:國家面前無偶像,且行且珍惜。不作死就不會死,為某企業點蠟!
☆、番外章 武琳成長記1
生了七個兒子才得一個閨女,就是在再怎麽講究多子多孫多福氣的人家都得把這閨女當寶貝一樣寵着,何況武夫人和武将軍并不是那等重兒輕女的人。特別是武将軍,武家歷來多子少女,不管哪一輩兒,只要出個閨女那真是全家族的人都愛着寵着,出嫁前嬌養着出嫁之後一群行軍打仗出來的糙漢子當靠山。武将軍這一輩兒不管是他們這一支還是族裏其他房都沒有閨女,就小時候跟着叔伯父親嗷嗷叫着替出嫁了的姑奶奶出過一回氣。那時候姑奶奶嫁的男人體弱,他們那一房在族裏吃不開,姑爺爺死後就有人要起幺蛾子,武家的男人摩拳擦掌,族裏長輩帶着一群中年的、青年的、少年的爺們浩浩蕩蕩去給姑奶奶壓陣。那陣仗,但凡聽說的沒一個不驚的!姑爺爺族裏長老們親自出面下保證才好歹勸走了一群煞星,姑奶奶雖是寡婦,直到去世也沒被作踐虧待過丁點。當時的武将軍還是個勉強夠得上年齡的小崽子,上蹿下跳叫嚣着誰要敢無緣無故欺負武家的姑娘就等着!那勁頭,比頭一回上陣殺敵的時候也不差什麽了,從那之後就下定決心以後他要是有閨女絕對要捧到手心裏寵。
可惜,世事無絕對,等武将軍真的有了女兒之後,就是沒出嫁前在他眼皮子底下的時候,他親閨女其實也沒少受委屈。直到武将軍老了,臨死前的那一刻,抓着老閨女的手還不住的絮叨“當年是爹沒保護好你”,武夫人含着淚罵他“老東西,多少年的事了,都魔怔了這是”。
話說回來,武夫人生了七個兒子之後又懷了第八胎,夫妻兩個都對生閨女絕望了,以為必定又是個兒子。當接生婆一句“恭喜将軍,是位千金”說出來,武将軍真是比當初大兒子生下來頭一回當爹的時候還要高興。從翻跟頭的數目就可以看出來,當初老大出生的時候翻了六個跟頭才穩定下心情,女兒生下來翻了一大串,管家數着足有十多個。
阿彌陀佛,幸好武夫人明白女兒還是要到別人家去的,在寵的時候沒忘了好好教導規矩。也幸好武将軍從有了出身之後就一直離了家族在外帶兵,家裏男人再多也只有八個,還都被武夫人管得服服貼貼,武八妹才沒有被寵成個刁蠻丫頭。
哦,叫了半天的武八妹,還沒說大名呢。武将軍自從有了女兒,揪掉了半把頭發胡子,熬了好幾天才終于挑了琳字出來,八妹的名號也只在自家叫叫而已,在外相交便稱作武琳。只是不論是話本裏還是戲裏,早先都有個楊八妹,恰巧武家也是從軍的,雖然因着各種避諱和忌諱,大家不會将武家與楊家将相并論,在小女孩子堆裏胡亂稱呼幾句還是免不了的,武琳的武八妹的稱號随着她一年大似一年便也漸漸玩笑般稱呼起來。
武琳出生的時候武将軍正是戍衛邊疆的大将,正經八百的正三品大員。在西海沿子這塊地界上,比他品級高的就那麽一兩個,還都手裏沒兵。戰事不斷的西海沿子手裏有兵的才能說話算數,否則表面再光鮮也牛氣不起來,不巧,武将軍從小兵當起一直到大将軍,從上到下說話都很好使。在一衆官家姑娘裏頭,不管做什麽她都占着頭一份。
邊境民風不比歌舞升平的京城等繁華地界,在西海沿子女人抛頭露面是常事,當戰事緊急的時候派女人縫衣做飯照顧受傷軍士也是有的。至于男女大防之類,命都不定能保得住還講究那些作甚?便是戰事不緊急的時候,小門小戶的女人出來養家糊口的也不是少數。起先時候只是那些失了頂門立戶的男人的家裏實在過不下去了,出來代替男人做活,後來漸漸就成了一種風俗,百十年過去大家也就習慣了。便是官家小姐們不用像小戶人家的女孩兒們一樣做活,賽馬郊游、打馬觀花、射箭狩獵卻是常有的。武夫人書香門第出身,卻也得入鄉随俗,頂多就是拘着女兒在玩樂的同時還要練習着京裏那一套規矩禮儀。
自小在這樣的環境長大,武琳能養成這種不刁蠻任性、不無理取鬧、知書識禮的性格,不能不說武夫人也是不容易了。只是到底還是有差別的,回京之後,相比其他人家內宅裏養大的姑娘一句話能轉十八道彎、一個眼神就有好幾層意思,武琳的性子便有些純真、開朗、活潑、直率得過了頭。當然放到看不慣她的人那裏,說成是‘單蠢’好像也沒錯。
在十天一小亂百天一大亂的西海沿子,領兵的将軍比只會抓筆杆子的文官地位高。而在勳貴滿地走富商不如狗的京城,特別是太平年月,武官身份就明顯不如文臣了。随着武将軍調離西海沿子,相當于被榮養之後,武琳也随父回了京城,在這裏,她的身份還真算不上什麽。
武琳只是經歷的挫折少心眼子不多,人還是聰明的,尚沒有獨自出門交際,只是跟着母親去拜訪別人和接待女客的時候便對這種地位上的變化有所察覺。所以當母親說要讓娘家姑娘帶着她出門的時候她沒有拒絕,并且認認真真做足了準備,也打定了主意謹言慎行。
然而有些時候就是這樣,便是做了準備,真到了場上還是有各種各樣的不如意。在西海沿子的時候,大家有個不成文的規矩,便是姑娘們相交不涉及大人們的恩怨,比如兩家政見不合的人家父輩見了便要冷嘲熱諷,兩家的姑娘偏比誰都要要好,這挺常見。到了京裏,好像姑娘們的親近天然便有一個隐隐約約的界限,再沒有哪家不合的人家姑娘們能玩到一處的,你太熱絡了人家還以為你在打什麽壞主意,脾氣好一點的笑一笑轉身離開,脾氣不好的能賞你個白眼,只這一條便給武琳帶來了大麻煩。
京裏各種姻親關系亂七八糟,對于武琳這種不怎麽熟悉京裏各種譜系關系的人來說,有時候你以為自己與別人陌生,卻不想那人可能早就敵視你正算計着坑你一把呢。武家在軍中的勢力和武家的天然同盟武夫人的娘家以及幾個少奶奶的娘家,算到一起也是一股不容易小觑的勢力,自然也有不睦的人家。就是随着武将軍調職,也自然而然樹了南安王府這個新敵。
對于別人的敵視,武琳可能會想不明白緣由,也不會很好的反擊回去,可是這丫頭心眼大啊,幾百年後有一句話說得好,呆到深處自然黑,武琳不知道這句話,可她就是這麽做的。自己秉承着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态悠悠遁走,仗着就算都走了也沒關系反正還有表姐在反正不會冷場,自己重開話題。總有幾個人不看僧面看佛面,算是給她表姐臉面也不會讓她冷場,她經歷的新鮮事又多,人又直爽可愛,慢慢的竟将大部分人重新聚到自己身邊,下次再聚的時候自然就會打個招呼,再多說幾句就成了熟人,真是将試圖孤立她的人氣個半死。就這麽個在外頭人眼裏比史家那個直腸子大姑娘還傻的人,還讓她跟着表姐與林家的黛玉成了閨友,又借着林姑娘與些大學士之類的文臣家的姑娘交好,竟然還帶動了好些姑娘一起游戲,實在讓某些想着看熱鬧的暗恨在心中。
當然,這些小姑娘們也不是只有這麽些小打小鬧的,京裏貴人多,公主不常見,那些郡主縣主的還是經常出來交際的,雖絕大多數都是禮教森嚴的貴女,(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皇家的家教臉面,能得到冊封的都是嫡出,母親身處名門,教養自然差不了,若是差太多皇後也不能答應。真以為母儀天下就是坐在那兒不管事沒事被貴妃啦妃啦嫔啦當靶子鬥的,簡直太天真!),卻也有那麽一兩個被寵出來的奇葩,那心機手段簡直是上不得臺面。什麽直接就動手啊之類的也出現過,不過武琳自己武力不低,上頭還有七個哥哥和一個寵女兒的爹,倒是互有勝負沒吃大虧。
若只是這樣,當然不值得武将軍記上一輩子臨死還說當年委屈了閨女。
武将軍調職回京之後替代他坐鎮西海沿子的便是南安王爺,早先就說了,武将軍那是從小兵一步一步靠着自己本事爬到将軍之位的,靠的是真本事,下面不管是小兵還是小将對他都是打心眼裏敬服。雖然說掌兵靠的是兵符,兵士就該令行禁止,但是兵士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想法,張家軍李家将不是說笑的。武将軍領的兵私底下就被稱作是武家軍,南安王爺憑着自己是王爺身份高貴就想頤指氣使順利收編那是做夢。就算沒有武将軍故意發話刁難,昔日的部下也會因着不忿故意出些難題給南安王爺,這麽一來二去南安王府自然就與武家成了敵對之勢。特別是後來南安王爺在那邊戰事不順,他不想着自己能力不夠,倒更加怨上了武家。
南安王府暫時動不了武家只能束手等待時機,恰好南安王府的另一個對頭是林昭,更巧的是算計林昭的時候正好能一并拉了武琳一起。得嘞,一箭雙雕簡直不能更美妙!武家不是寵這個女兒寵得跟什麽似的嗎,那就先嘗嘗女兒被毀了名聲的滋味吧,打不贏你也得膈應死你。南安王府就是這麽賤!
這年頭,高門大戶的女兒的名聲再值錢不過,名聲毀了的姑娘要麽是個死要麽是青燈古佛一輩子,這招不可謂不狠毒。
幸好幸好,林海是個厚道人,賈敏心裏又對武琳印象很好娶來當兒媳婦也沒什麽不行,林昭觀武家為人也沒徹底反對,終于讓武琳謀出一條生路。否則任憑兩家如何花言巧語将這事遮掩過去,等到別人家挑媳婦的時候總要翻出來,左右符合條件的又不是只這一個,何必找個有污點的呢,任你千好萬好人家總之不理,奈之若何!就算能嫁也只有低嫁,還不知道夫婿是否會介意。嫁到林家,是最好的出路了。
單憑這一點,武琳心裏對林家人就感激不盡,所以之後林昭的種種不盡人意之處,武琳總會退讓一步。要真使着性子來,林家的日子可就真的熱鬧了。
嗨,就算是退了一步,夫妻兩人的日子也是很熱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