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100元--第四篇
呵呵,回憶一遍宋思明的中庸之論,,我會心地有些佩服地笑了!心想,像宋思明這樣,堅持中庸的,可能不只是在中國比較常見吧?!也許,這個中庸的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吧?!
所以,我也不例外,喜歡中庸一點生活着,憧憬着,為人處世,當進則進,當退則退;當高則高,當低則低。所謂進退有據,高低有時也。
如果退一步準備之後,才能沖得更遠,謙卑反省之後,才能爬得更高!人又為什麽不中庸一點,留點回旋的餘地啊?!
我喜歡用巴金的回憶方法回憶一些作品或是看過的書!
現在,我就用巴金的方法,又回憶了一遍宋思明講中庸的一段後,細細想來,确實是有一定的道理!雖然,這種中庸之論似乎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電視劇《蝸居》34集孫書記和宋思明的經典對白:只有人民才是我們的根本!我就看出了一些端倪,又比葫蘆畫瓢地回憶了一遍以下內容--
孫書記:情和理,我是通的,可是度不好把握,你手中的權力大了,你交往的人就多了,交往多了,感情就深了,有些人對你無求,可有些人對你有圖,利與情感交織的時候,你就很難分得清楚,哪一部分是真情,哪一部份是假意,所以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不通情理。
宋思明:孫書記的定力很決絕,只能讓我是高上仰止啊。
孫書記:你我之間不要這麽虛僞地說話了嘛,我倒是聽說一段,很有趣的關于你的管場論吶。
宋思明:我哪兒有什麽論吶,哪都是胡說。
孫書記:輪到你說話,你就搪塞我,就是那段----水至清則無魚。
宋思明:那不是我說的,那是《大戴禮記》中的一句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孫書記:你這是不是在變相地批判我,獨身闖江湖要不得。
宋思明:書記,這我那兒敢吶,每個人行為處事的方式不同,你是直線攀登,或者迂回上長只要最終能夠登頂,只都是得其所願,不必計較過程。
孫書記:可是,如果不能登頂呢?你說的這些,為官哲學,幾千能流傳到現在,顯然有它的道理,左右逢迎,與人為善,廣交善友,格守中庸,這些都是為官之道,乍一聽,合情合理,勝得人心,可是,這裏面有個毛病,而恰恰這個毛病,有可能讓你登不上頂。
宋思明:敬聽孫書記指教。
孫書記:探讨,幾千年來的為官之道,它的根本是基于封建社會,這天下是皇上的太下,臣子們研制的是如何來取悅統治者,取悅上級,由此,才能打開升遷的局面。可是現在呢,現在時代己經變了,這天,它不姓皇,不姓李,也不姓愛新覺羅,它姓人民吶,幾千年前,有網絡嗎?有媒體嗎?有民選嗎?現在我們的所作所為,都在人民的眼皮子底下,我們的俸祿是人民發的,我們手中的權力是人民給的,你辦的事,人民看着,你在其位,謀其政,人民看得見,你要營私舞弊,既得好處,人民也蒙不住,你的位子是人民給的,是否坐得牢,我說了不算,國家主席講了也沒用,得人民點頭。你稍有不慎,不用我們來懲,網絡上就狼煙四起,耳目想掩,是掩不了的,在這個位置上,你只有老老實實地做事,你才能拿得穩,這份安穩工資,前一向,出了個事,亂子不小,命丢了不少,某市直轄領導,因绶報,瞞報,而出面檢讨的時候說的那句話,我聽了就很不是味道,他說發生這樣的事,是因為他們的政治敏感性太差,什麽叫政治敏感性啊,他一心想的是,烏紗帽,政績,稅收,唯獨沒有把人民放在心裏,結果呢,你也是看見了,不管你爬得再高,你都得回到地面上來,我們只有老老實實為官,本本分分地為人民服務,你才有可能,幹好這份服務行業。
宋思明:孫書記說得是。
孫書記:要記住啊!以人為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們的根本!我們就是為他們服務的,這個觀點沒有,書讀的再多也沒用。這就好比考試做判斷題,是是勾、非是差,一筆或者兩筆已經決定你的得分。觀點錯了,無論你怎麽論證,多麽洋洋灑灑,你都得零分。
宋思明:領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