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夜宴
疏淡的陽光從枝桠間投射下來,照了一地的金黃。太平斜卧在榻上,靜靜地望着對面的薛紹,眉眼間滿是溫然。她手執書卷,輕輕在薛紹肩頭上敲了一下:“又被我吓壞了。”
薛紹不自然地輕咳一聲,險險避開了她的目光。
太平搖頭失笑,順手将書冊卷成一卷,擱在竹榻旁,然後抓着薛紹的衣袖說道:“你莫急着走,我還有一句話要問你。”
薛紹臉色緩和了些,點頭說道:“公主但說無妨。”
太平偏頭想了一會,才支起身子,面對面地問他:“倘若這世上有一個女子,她全心全意地愛着你,這一生中,斷然不會再愛上第二個男人。你,會不會也愛着她?”
她一瞬不眨地望着他的眼睛,那雙上挑的鳳眼裏,微微帶着一點朦胧的水澤。她也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答案,卻又分外期待着他接下來的每一個字。
薛紹搖了搖頭,答道:“不會。”
太平一怔,而後漸漸地笑了開來。那雙鳳眼中淺淺淡淡,滿是悵然的神色:“我知道你說的是真話。可是薛紹,有些時候,你真的很殘忍。”
她的聲音越來越小,越來越低,說到後來,已經逐漸沒入微風中,幾不可聞。
薛紹又搖了搖頭,啞然失笑:“若是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全心愛我的女子,我都要用全部的心意來回報她,那豈不是要将我卸成好幾十塊,才能夠用。”
他神色坦然,聲音朗朗潤潤,似乎只是在述說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太平怔了一下,才嘆息着說道:“你總是有你的道理。”
——————————————————————————————————————————
眨眼間,便是兩個月的時間過去。
從七月到九月,太平一直留在自己的院子裏,足不出戶,也不大理事。有時候連河東縣侯夫人親自來請,太平也只輕描淡寫地答上一句,“夫人才是主持中饋的長媳”,然後便撒手不理。
可只有公主的兩位貼身婢女才知道,近日公主有多忙。
Advertisement
每日清晨起來,公主都會親手抄一卷書,然後收進箱子裏放好;等驸馬出門之後,公主便會去別院見一些人,其中有釀酒師、首飾鋪子的掌櫃、匠作坊裏的工匠……總之什麽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暮食之前,公主便會回到府中,細查名下的産業,然後哀嘆一聲她很缺錢。
海棠和芍藥心中不解,卻也不敢多問。
這兩天,河東縣侯薛顗外放為濟州刺史,侯夫人也要一同随行。臨行前,侯夫人鄭重其事地将太平叫了過去,将府中事務一并交給她,讓她好生打理。
太平推辭道:“我既是新婦,又是幼媳,怎好服衆?”
侯夫人笑道:“你莫要推辭。二弟妹如今住在汾陰縣,對長安的産業鞭長莫及;你雖是新婦,卻秉性寬和,将這些事情交給你,自然再合适不過。公主,我鬥膽稱你一聲弟妹,我與侯爺遠在濟州,少說也要三五年才能回來;這長安城中的産業,便要勞你多費些心思。”
太平搖頭說道:“我可一點都不寬和。”
侯夫人明顯不信:“若你不寬和,又怎會将驸馬的婢女,全都換了回來?”她起先吩咐手下人将婢女換成小厮,就是擔心公主不能容人。可公主第二天就将婢女全都換了回來,着實令她刮目相看。
太平這才知道,原來新婚當日的那次試探,竟然是侯夫人的手筆。
侯夫人見太平不答,便以為她是默許,又笑着說道:“你莫要擔心,這些人都是從侯爺封地裏跟過來的老奴,相當可信。這些天我會慢慢地帶你認人,你要用心學會才是。”
自從公主嫁到府上,侯夫人便一直在觀察這位妯娌。後來她發現公主秉性沉靜,實在和傳言中的那位混世魔王大不相同,便漸漸存了讓她當家的心思。畢竟有太平公主的名頭在,日後府中要做些什麽事情,都會方便許多。
太平再一次搖頭說道:“夫人錯了,我非但不寬和,還很善妒。”
薛府上的産業,她一概都不想沾手。因為一旦沾了,就會和她自己名下的産業混在一處,傻傻的分不清楚。今時不同往日,她想要早一點動手控制局勢,便要早一點攢夠錢。
況且河東縣侯不是別人,他是薛紹的嫡親大哥,也是後來帶累薛紹下獄的人。
太平想起後來河東縣侯謀逆一事,忽然對侯夫人生出了幾分同情。她想了片刻,又對侯夫人說道:“這些産業,夫人還是親自操持的好。再過上幾年,或許便能夠救命。”
侯夫人警覺地直起身子,語調也微微上揚了一些:“公主這是什麽意思?”
太平沉默片刻,才說道:“我只盼望一切安好。”
兩人正一來一往地說着話,忽然有人輕輕叩了一下門。太平轉眼望去,卻是她的貼身婢女海棠。她沖海棠微微點了一下頭,讓海棠進屋,頗有些不悅地問道:“何事驚慌?”
海棠向侯夫人見了禮,又從袖子裏取出一張描金紅帖來,雙手遞給太平。太平接過帖子,一行行慢慢看去,漸漸地有些驚訝:“阿耶阿娘要在麟德殿設國宴?請我?”
要知道,國宴這種事情,一向都很莊重。前世她只有在受封鎮國太平公主之後,才能時常進出麟德殿,在國宴上現身。如今她不過是個無權無勢的公主……太平慢慢皺起了眉頭,又問海棠:“這封帖子是誰下的?禮部?還是宗正寺?又或是阿娘?”
海棠望了侯夫人一眼,才答道:“是天後。”
太平向侯夫人告一聲罪,又将帖子收攏在袖中,和海棠一道走了出去。直走到抄手游廊下方,她才壓低了聲音問道:“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
海棠亦壓低了聲音答道:“天後聽說,公主近日在找尋一些會波斯語的異客,便想着宴會上可能會有,所以替您留了個位子。宮中傳出消息說,這場宴會,本是為裴公大敗突厥而設的。”
前不久,禮部尚書兼定襄道大總管裴行儉大破突厥,擒阿史那伏念,舉國歡慶。高宗為了表彰裴行儉的功勳,不但大肆封賞,還特意破例在麟德殿中設宴,為他接風。裴行儉推辭不過,便生受了。
這場宴會,主角便是裴行儉。
太平捏着帖子,在原地站了一會兒,才慢慢地說道:“我這一世,怕是都無法回報阿娘了。”
天後對她的偏疼和寵愛,實在是已經到了極致。這天底下沒有哪一個人,是時時事事都想着她的,從小到大,沒有半點遺漏過。只除了阿娘。
她低頭翻了一下帖子,發現日期是在今晚,便吩咐海棠道:“替我梳妝。”
夜幕很快便降臨了。
太平一身绛色的華裳,乘着車辇,隆隆地駛進了皇城。今天長安城特意解除了宵禁,無論官民,全都在大肆慶賀突厥人的慘敗。她掀了簾子朝車窗外看去,只瞧見滿街的華燈初綻,将長安城照得亮如白晝。
海棠和芍藥一面替她補妝,一面對她說着今天赴宴的人。除了朝中衆位大員之外,還有一些世家子出身的公侯,也同樣在受邀之列。而天後特意點名列席的那幾家,便是薛、裴、蕭、韋、楊。
太平聞言,輕輕“咦”了一聲:“沒有崔家?”
海棠搖搖頭,說道:“沒有崔家。崔家的幾位大人本身就在受邀之列,那些身上無爵的少年郎,素來為天後所不喜。不但是崔家,其他那幾家,也是一樣的待遇。”
大唐五姓七望,崔李鄭盧王。
這五姓子自恃清貴,很少和皇室往來。平素就算打交道,姿态也傲慢得很。偏偏天下讀書人以五姓七望為貴,生平所願便是娶五姓女為妻,令皇室相當頭疼。太宗和高宗沒有辦法,便慢慢地開始扶持一些別的世家或是支裔,譬如京兆韋、蘭陵蕭、洗馬裴。
太平又問道:“那驸馬呢?”
海棠答道:“驸馬和侯爺一起,全都在今晚的受邀之列。”
太平低低地“唔”了一聲,又支起簾子,看着車窗外的車水馬龍。忽然海棠又湊近了說道:“公主,我聽說今夜賀蘭夫人也會來。您千萬千萬要當心些,莫要讓人落了話柄。”
太平一怔:“怎麽賀蘭府也在受邀之列?”
海棠解釋道:“早先聖人寬厚,只流放了賀蘭敏之一個人,他的妻妾子女,爵位依然如故。公主莫不是忘了,這些年聖人要設宴款待誰,長孫、阿史那、賀蘭這些大姓,也都一并在受邀之列。”
馬車隆隆地駛過宮門,在內門外停了下來。太平起身下輿,又坐上肩輿,被宮人們擡着,往麟德殿而去。今夜皇城中愈發熱鬧輝煌,粗.大的明燭熠熠燃燒,将整座城池照得亮如白晝。
等到了麟德殿,太平又被一位女官引到了武後近旁。
“太平這裏來坐。”武後指着自己身側的一處小案,笑吟吟說道。
“阿月這兩天氣色愈發好了。”高宗也指着武後下首的位置,笑道:“坐。”
太平謝過高宗、武後,又向對面的太子李哲遙遙施禮,才在武後近旁坐了下去。她透過疏疏的珠簾,看向殿中,宮娥使女們魚貫而入,手捧菜肴杯盞,在各個小案上擺放整齊。席間的大臣們大多分成派系坐好,門蔭入仕的是一撥,進士出身的是一撥,身帶爵位卻沒有實銜的又是一撥。
她在世家子的席位間仔細找尋,果然看見薛紹一身深緋色的官袍,坐在燭火的陰影下,一手握着杯盞,側過頭和身旁的少年說話。那位少年一身的戎裝,瞧着有些眼熟,似乎也是姓薛。
太平轉回頭,也執跟前的杯盞,淺淺抿了一口。
宮門外響起了悠遠飄揚的鐘聲。
宴會開始了。
擂擂戰鼓聲赫然響了起來,由遠及近,一聲聲地在宮室之中回蕩;兩隊身穿铠甲的兵士列陣而入,手持戈、矛、槍、戟,列成軍陣,齊齊向座上的高宗致意。高宗微微點了一下頭,霎時間,滿室的聲樂都響了起來,絲竹聲伴随着悠遠蒼茫的黃鐘大呂,在熠熠的燭火光芒中回蕩不息。
“戰!”數十位兵士分列成樂陣,将手中戈矛在地上重重頓了一下。
隆隆的戰鼓聲音又起,如同黃河之水裹挾着滔天氣勢而來,将世間一切污濁都沖刷幹淨。殿中舞者腳踩着恢弘古老的舞步,将一段浴血搏殺的經歷在席間展現出來。刀劍在燭火中反射着凜冽寒光,滿朝的官員在刀光劍影當中舉杯祝酒,一室的觥籌交錯。
大唐尚武,就連宮廷中陪宴的禦樂,也充斥着雄渾之風。
武後遙遙指着殿中舞,轉頭對太平說道:“這是秦王破陣。”
太平亦笑,舉杯向武後遙遙祝酒:“敬阿娘。”
武後一怔,而後大袖一拂,舉杯起身,揚聲說道:“敬我大唐将士!”
戰鼓聲激蕩如驚雷,在大明宮中隆隆敲響,亦敲響了長安城的豪情萬丈。麟德殿中百官起身,跟随武後一道舉杯,亦道:“敬我大唐将士!”
高宗起身走下禦席,一手執着金樽,一手扶着裴行儉的肩膀,說道:“為大唐賀。”
“為大唐賀!”
“為大唐賀!”
“為我大唐賀!”
整座大明宮群激昂,隆隆的戰鼓聲亦如九天驚雷,在大地之上震響。唐軍這回大破突厥,擒阿史那伏念,又在大草原上揚眉吐氣了一回。吐火羅、疏勒、于阗、焉耆、奚……那些被唐軍赫赫聲名吓破了膽的部落汗王,一個接一個地派遣使者到長安,再一次上表稱臣。
這才是真正的大唐,萬邦來賀,四海鹹服。
這才是真正的盛世,大氣雄渾,豪情萬丈。
太平淺抿了一口佳釀,酒入咽喉,在血液中沸騰着燃燒,如烈火一般灼熱。
生在大唐,何其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