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多贏策略
劉偉鴻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贊嘆道:“這個湘妃毛尖确實是好茶,回味悠長,口齒留香。”
“是啊,湘妃毛尖算是本省最好的綠茶了,省裏有意要将這個茶推出去,争取把品牌打響。以前說好酒不怕巷子深,現在看來也未必。酒再好,也要品牌響亮,才能緊俏。”
劉偉鴻笑道:“是這個道理。計劃經濟時代即将要成為過去式了。市場經濟時代快要來臨。眼下這個轉型的階段,誰能夠抓住機遇,搶先一步,就能贏得市場。”
李鑫微笑道:“衛紅,你還真是個全面型的人才啊。理論文章寫得那麽好,在全國都造成了轟動的效應。想不到你對經濟方面,也有這麽深入的認識,見解非凡。”
這個話,依舊有“馬屁”的意思。畢竟兩人今天才是初次見面,雖然說脾性比較相投,算是一見如故吧,終歸還達不到知心知己的地步。李鑫時不時要把出“公關手段”,奉承劉偉鴻幾句。
劉偉鴻笑了笑,繼續就經濟方面發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卻将剛才那個“人事異動”的話題抛開了。李鑫附和着劉偉鴻,心裏頭暗暗着急。
今晚,他的興趣可不在“經濟建設”之上。
喬副書記退二線的事情,很快就會提上議程,這對于李逸風來說,是個極好的機會。李逸風五十出頭,在副省級幹部之中,算是年富力強的。但這個年富力強也是相對而言的,甚至可以說,李逸風也到了“年富力強”的上限。
非常委副省長在副省部級幹部之中,含金量并不高,也就僅僅比享受副省級待遇或者括號副省級的幹部要強那麽一些。李逸風要想更上一個臺階,單是在副省級這裏,都還有“坎”要邁過去。首先要争取入常委,這才算得是一省之內的核心決策層。在省委常委的位置上至少還要幹個兩三年,才有可能窺視正省部級的門徑。那時李逸風的年齡優勢,就不是那麽明顯了,但還算過得去。如果這一次不能進常委,依舊留在非常委副省長的位置上幹幾年,再進常委,窺視正省部級門檻之時,也就五十七八将近六旬了。年齡優勢蕩然無存。
所以說,這一次的機會,于李逸風而言,也是至關重要的。
李逸風工作能力強,這也是大多數人都公認的。但是李逸風的劣勢也很明顯。那就是他在高層的背景不硬紮。這也是楚南省本土幹部共同的劣勢。
因為歷史原因,過去的十幾年時間裏,楚南省的幹部交流不是那麽活躍,絕大部分幹部都是土生土長的楚南人。包括胡高山在內,也是楚南本省人。以前基于地方穩定方面的考量,中央對楚南省的領導班子,沒有做大的調整。
大革命後期,楚南省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已經開始下降。大革命結束之後,至今十多年,楚南省的政治地位,早已不能和大革命時期相提并論。這對有遠大政治抱負的高級幹部來說,是很不利的一個外部環境。中央高層領導不重視,你能力再強,也只能在楚南省窩着,出不去,更上不去。一省之內的資源是很有限的,真正有實權的正副省級幹部,兩只手基本上數得過來。李逸風這次趕上了,前程似錦。要是沒趕上,那就可能步步趕不上了。
問題在于,李逸風想進這一步,未必其他人就不想向上?
喬副書記退二線的風聲剛一傳出,省裏的争鬥就開始了,而且很快呈白熱化的态勢。不但李逸風這些非常委的副省級幹部有這個意向,一些老資格的地委書記市委書記,也沒有閑着,紛紛行動起來,八仙過海一般,各展神通。
現在的局勢,撲朔迷離,誰也沒有十足的把握。
“關于湘妃毛尖這個品牌,我爸比較重視,一直在關注此事,據說,胡書記也比較贊同我爸的思路……”
李鑫陪着劉偉鴻說了幾句經濟建設,又很巧妙的将話題轉回到他家老頭子身上。
劉偉鴻就笑了。
李鑫果然是個人才,不但咬緊目标不放松,還很巧妙地點明了,李逸風正在争取胡高山的支持,似乎胡高山對李逸風也比較看重。
當然事實是不是如此,那就難說了。
在沒有更高層背景的前提下,争取胡高山的支持,是目前唯一的可行之道。根據慣例,班子成員調整,中央也會比較尊重省委書記的意見。
劉偉鴻之所以刻意避開這個話題,并非他對此事不感興趣。事實上,他過來拜訪李鑫,主要就是來談這個事情的。但怎麽談,就很有技巧了。如果劉偉鴻主動提出來,要幫李逸風牽線搭橋,不免過于直白,“不怎麽值錢”了。
不管怎麽樣,這個事情是李家有求于他,那就得講究個主動權的問題。李鑫先表示出“懇求”的意向,劉偉鴻再接口,就“合乎規矩”了。
劉偉鴻微笑說道:“班子成員的任用,胡書記的意見當然是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中央領導也會綜合衡量,全面考慮的。”
這個話也說得明白,胡高山雖然是省委書記,但對班子成員的任用,只有建議權,沒有決定權。而且胡高山也才當上省委書記不久,算不得資深的省委書記。他的建議,份量也就不是那麽重。中央如果有意要逐步改變楚南省本土勢力坐大的格局,眼下不能不說是個機會。作為本土幹部,李逸風首先就居于劣勢。
見劉偉鴻不過二十出頭,在談到省委書記和中央領導之時,卻十分自然,脫口而出,李鑫心中的訝異,又再深了一層。
這個世家豪門的子弟,自幼深受熏陶,在政治上的見解,果然與衆不同。
“衛紅,我爸過幾天可能要去國家計委跑幾個項目……你也知道,國家計委是小國務院,門檻很高啊。我爸雖然是個副省長,可是到了國家計委,也不認識幾個熟人,每次去跑項目,都很吃力……”
李鑫說着,很誠懇地望着劉偉鴻。他覺得,不能再兜圈子了,再兜下去,可能劉偉鴻就要産生什麽誤會,以為李逸風沒有要争取中央領導支持的意思。雖然劉偉鴻只是老劉家的一個小字輩,在這樣的大事上不可能有置喙的餘地,但起碼能起個牽線搭橋的作用。
有個時候,敲門磚也是很重要的。
沒有一個說得過去的由頭,李逸風憑什麽向人家老劉家靠攏?
劉偉鴻笑道:“這個倒是巧了,我小姑父馬國平以前就在國家計委工作,後來才調到中組部去的。在國家計委還有些老同事……這樣吧,要不我跟小姑父聯系一下,看看他能不能幫個忙,李省長到了首都之後,給他介紹一下?”
李鑫不由大喜,馬上說道:“如果能這樣,那就太好了。”
所謂介紹國家計委的熟人朋友,不過就是個借口。只要馬國平願意與李逸風見面,那就是一個很好的信號,證明老劉家願意接納李逸風。
想到劉老爺子的赫赫威名以及在中央的權位,李鑫心中便激動不已。要真是能靠上老劉家,李逸風的前程,将注定是一片錦繡。
劉偉鴻站起身來,走到床邊,拿起了電話。
李鑫沒想到劉偉鴻會當他的面打這個電話,一時之間,簡直不敢相信。劉偉鴻這個動作,意義實在太重大了,那是真正将他李鑫當做了知心的朋友。
但有一點,李鑫自然是不知道的。那就是老劉家已經定下了“自成體系”的總立場。劉偉鴻一心想要趕在老爺子駕鶴西去之前,盡可能多的聚攏一批有能力的高級幹部在老劉家的周圍。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老劉家近幾年在政治上最為緊迫的任務。
時光倒流之前,因為老爺子辭世,劉成勝兩次站錯隊,導致老劉家徹底出局。現在有了劉偉鴻的重生,站錯隊的可能性,就降到了最低點。第一次站錯隊,便已經在劉偉鴻的幹預之下,完全改變了。下一次的站錯隊,劉偉鴻也有信心予以改變。
只要不站錯隊,老劉家徹底出局的危險就不存在。但僅僅如此還不夠,要想“自立門戶”,在老爺子過世之後還能保持強大的實力和影響力,擁有自己的核心團隊,是至關重要的。
李逸風的年齡正合适,眼下所處的位置也比較合适。将他納入老劉家的“核心團隊”,很有必要。一則能壯大老劉家的實力,二來可以給劉偉鴻今後的發展道路提供一定的助力。只要劉偉鴻今後繼續留在楚南省,這種助力是顯而易見的。劉偉鴻也想通過這些運作,進一步突出自己在老劉家的地位,以免被“邊緣化”。
按照後世的話來說,這是典型的“多贏”策略。
正是基于這種種考慮,劉偉鴻才決定當着李鑫的面打這個電話,讓李鑫和李逸風大大的承自己一個人情,彼此之間的友誼,也就能更上一層樓。
所謂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