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章
敖烈溜達到含元殿前,一眼看見了大殿正中莫名其妙出現的白色紗幕。他翻了個白眼,剛要轉過身去,就看見敖小寸慌不擇路似的從紗幕裏沖出,直奔自己而來。寸心看到敖烈,也不搭言,臉紅的櫻桃也似,一陣風般擦過敖烈身側去了。敖烈挑挑眉,看着楊戬收了法術,肚裏暗笑,慢踱至殿前,打了個唿哨道:“人說清源妙道真君雅量高致,品味非凡,如今一見果不其然。這大殿上正少了一簾紗幕,我前兒還說讓大哥找幾個鲛人去織,沒成想今兒真君就給送來了。”
楊戬見是敖烈,面上酡紅一閃即逝,一揖道:“殿下別來無恙。” 敖烈強忍着抽搐的臉頰,湊過去搭住楊戬的肩頭道:“我說妹夫,我妹別看脾氣倔,心腸很軟的。你要還搞不定她,只須把你胸前開天神斧留下的傷給她看看,包管她哭的梨花帶雨。” 楊戬一側身,不着痕跡的卸掉了敖烈的手臂,方道:“我同寸心一起,不是為了讓她哭。”
敖烈一愣,收了嬉笑,正色道:“楊戬,寸心自小驕縱,是我父王母後,和我們幾個弟兄慣壞了她。她不聽父母之言,擅自出海嫁與你為妻,以致與西海隔絕千年,後來又和離還家,都是受了這任性的拖累。我原以為,寸心這樣莽撞的性子,也只有你這般頂天立地的英雄方能護她周全,未曾想,我們幾千年珍而重之捧在手心的妹子,竟在灌口日日以淚洗面。”
楊戬聞言,心下也是一陣黯然。只聽那敖烈低沉的聲音又道:“你們的事,我身處方外雖不便插言,卻多多少少都有耳聞。我不能說自己妹子沒錯,但你為人夫君,身雖偎紅而心念倚翠,就是你的不對了。這筆賬,我西海終有一日是要讨回來的。”
楊戬揚眉,他還是第一次與敖烈如此鄭重的交談,之前只聽說這廣力菩薩少年時也曾任性胡為,後來到了靈山也不見收心養性,如今觀之,言辭間倒頗有他大哥摩昂的沉穩持重。楊戬略帶歉意的抱拳道:“殿下說的是。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
敖烈滿意的點點頭,語氣略緩:“你千年望月,已經是三界皆知,寸心胸中的苦悶早非一日之寒。她剛回西海的時候,我大哥曾要打上天庭去,卻被寸心攔住了。那時我只道你心中唯有嫦娥,娶我妹子是為了報恩,可那日在玉鏡湖邊,我看你對寸心也不是全然無情。我只奇怪,人都說二郎神君重情重義,是個爽利人,可既然你心裏有着別人,又怎麽能忍着寸心,還和她朝夕相對了整整一千年呢?”
楊戬苦笑:“望月一事,實在一言難盡,但我終究欠寸心一個解釋。” 敖烈拍拍他肩頭,已是換了一副面孔,嬉皮笑臉道:“我那妹子慣愛鑽牛角尖,把她交給你,我們就可不用頭疼了。”
楊戬一笑即收,又道:“如今青華大......” “這還用你說?” 敖烈不待他說完就搶道:“師父有事,弟子服其勞。我不過是多日未曾還家,這番要跟了師父去,又不知幾時完事,這才回來看看父王母後并寸心。可可的又見了你,如此甚好,我這就上妙嚴宮去。”
楊戬也道:“我與殿下同去,還有幾句要交代沉香。” 敖烈心說“楊戬你就是個勞碌命”,面上卻笑着,同楊戬前往東極長樂淨土不提。
寸心在西海閉門不出二月有餘,已是悶得發慌。此時正是重七之日,西海雖不過這節,宮內宮外的女孩子們卻一早預備下了乞巧的物事兒。寸心在灌口時,也曾采辦各式彩紙、通草、線繩,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她自己就是神仙,當然犯不着對空跪拜,做“迎仙”之舉,只是亦曾炸了各色的巧果,送與楊府家下人等品嘗。如今多年不與此會,倒覺得十分新鮮。
這日午後,寸心小憩方醒,由修竹伺候着梳妝。只聽簾栊一響,一隊蚌女捧着幾只填漆戗金龍紋攢盒迤逦進來。修竹見了一笑:“公主,這是預備晚間乞巧用的面點果子,往年都是大太子妃張羅,今年太子妃說了,都交于公主過目。”
寸心看時,只見那攢盒內是一色五彩描金花蝶紋盤子,盛着各式時新現炸的面果子,有剪出各色花樣兒的,有塑作各種飛禽走獸的,俱都玲珑剔透,活靈活現。她随口問道:“是什麽餡兒的?” 為首蚌女忙蹲身答道:“回公主,有白糖的,藕粉的,蓮蓉的,還有豆沙的。” 見寸心半晌無話,修竹便揮了揮手,遣退了蚌女。
要是那人在,一定又要皺眉了,寸心暗暗想道。往日在灌口,她每每做了甜食,總要拿去給楊戬嘗嘗。楊戬雖不嗜甜,卻也會皺着眉咬上一小口,然後将剩的遞與寸心。只有一次,寸心福至心靈做了松穰餡兒的,楊戬竟吃了三個。寸心大喜,原只道他不愛這些零嘴,卻不曾想這回堪堪對了脾胃。剛要說“從今後只做松穰果子”,哮天犬一頭撞進來,說梅山兄弟們在外,等着二爺去方寸山打獵。寸心知他這一去,必是要三五日方回,上前攔時,拉扯間哮天犬不慎碰撒了茶杯,一杯上好的雨前龍井全潑在了點心上,泡得一片狼藉,寸心當即摔了盤子去了。
如今倒要想做一份松穰果子,可又送給誰去?寸心嘆了一聲,站起身來對修竹道:“我晚間要出去一趟,你對大嫂說,不必等我。” 說罷也不等修竹回話,自出了龍宮,直往海面而來。上了岸,她又躊躇起來,今晚人間處處張燈結彩慶賀七夕,她又能躲到哪兒去?沉吟半晌,方使了水遁之法,奔了玉鏡湖來。
那玉鏡湖自兩月之前一夕水漲,加之風雷變色,敢去的人越發少了。本來就沒什麽人煙的湖邊,如今荒蕪的好似絕境一般。此刻一泓清澈的湖水,鏡子一般映着天上一彎新月,波光粼粼,那光似乎能直透到人心裏。
寸心只穿了一件石榴紅抹胸高腰襦裙,外罩了件绛紫半臂紗衫,月已至中天,人間的夜晚還是如此悶熱。她嫌棄的看了看臂上的帔帛,正懊悔時,卻有一陣解暑的清風自背後送來。她心下訝異,有點期盼,又帶着點遲疑的回頭張望了一下,果然在不遠的大石旁邊看到了那人。
寸心低了頭,嘴裏嘟囔一句什麽,還是款款走過去,道了聲:“真君好悠閑。” 楊戬一笑,手裏的墨扇輕搖,帶着令人惬意的微風。“我睡不着,下來看看。” 楊戬看着身邊的大石,擡手摸了一下,又搓去了指尖的青苔。
“這就是敖若和成蛟的......?” 寸心問道。楊戬點點頭,算是默認。夏夜的蟲鳴從遙遠的林間傳來,一聲一聲,叫得人莫名的浮躁。寸心嘆了口氣道:“他們兩個,也算是求仁得仁。” 楊戬沒有說話,只仰面望着橫跨蒼穹的銀河,若有所思。
寸心也仰起頭,漆黑的夜空裏,細碎的星星流沙一樣泛濫在天際。風乍起,大大小小的繁星也随着一閃一閃,仿佛随時要墜落下來,又渺茫得遙不可及。記得有一年七夕,她和楊戬擺了茶案在樹下納涼,楊戬不知從哪兒摸出一把團扇,遞與寸心道:“前日你說扇子丢了,這是織女宮新造的樣式,你看可好?” 寸心喜得愛不釋手,連忙捧着細看。楊戬笑道:“那上面繡的是柳樹寒鴉,意境蕭索了些,但取涼意而已。” 忽而一只螢火蟲飛過,寸心擲了扇忙起身去撲,惹得楊戬大笑,“人都說‘輕羅小扇撲流螢’,你倒好,扇子丢了一邊,只手去捉。” 說着,信手一抓,将一物籠入不知何時變出的紗囊,做成了一盞螢燈。
直到很多年以後,寸心才在大哥的藏書裏讀到,“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原來她和楊戬的生活,也有過那樣詩意的一晚,只可惜團扇已不知去向,送團扇的人,也早就搬去了冷冷清清的三十三重天上。
寸心的脖頸微酸,眼角隐有濕意,想要拿帕子拭時,又驀然想起,随身的那塊兒,早就請四公主納還了楊戬,只好吸吸鼻子。一偏頭,看見楊戬的手在旁邊,托着一方絲帕。她剛要接,又猶豫着縮回了手,問道:“這帕子......”
“放心,沒有法力。” 楊戬淡淡答道。寸心接了來,也不拭淚,只望着那帕子發呆。這不是她繡的那方,她想要問楊戬把原來那塊兒放在了何處,又覺得自己沒這個資格。楊戬只一笑,說道:“原來那方在神殿。” 寸心不解的擡頭,聽楊戬又道:“攏共只有那麽一方,我怕帶着丢了,又或是弄髒了,因此鎖在了密室裏。”
寸心一哂道:“那原是你的東西,你放在哪兒,無須報我知道。” 楊戬仿佛沒聽見她的話,自顧自道:“神殿裏還有好多物件兒,都是你留下的。” 寸心聞言,不知怎麽又傷感起來,她生怕楊戬的下一句就是“你何時去取?”,忙忙搶道:“我當初既把它們丢下了,就不要了。這樣的東西我西海多得是,也不缺那幾件。”
楊戬一愣,只見寸心撇了他,徑往湖中走去,忙問道:“你這又是怎麽了?” 寸心頭也不回:“我出來的久了,大嫂還在宮裏等着我回去乞巧。這裏水多,正好借路回西海。” 楊戬失笑,自己思量了半晌方才開口,這女人竟然就要逃了。眼見寸心已經踏浪而去,楊戬來不及思索,急忙一個彈指,擊碎了浪花,竟把個龍女摔在了水中。
寸心不防,嗆了幾口水,掙紮着立起身,怒目圓睜正要說話,那楊戬已經搶步上前,也不避水,自站在湖裏,身上袍子也濕了半截。寸心被楊戬氣得說不出話,見他如此,心裏一拱一熱,竟然哭了出來:“楊戬!你,你只知道欺負我......”
清源妙道真君笑着,伸手攏了龍女入懷,輕輕撫着她的背道:“你忘了,就在這湖邊,你推了我一個跟頭,把我手臂都跌出血來。” 他低頭看看寸心,柔聲道:“要輪起欺負,咱們兩個,半斤八兩。” 寸心哭的噎着氣兒,也不答話,只把眼淚鼻涕統統蹭到楊戬的肩頭。
好容易緩過來,寸心哽咽道:“那天我也是這麽跌進水裏,還是你救了我。” 楊戬也甚是感慨,“我救了你,你又在西海救了我。我那時對你頗為怨怼,只道你不如讓我和母親一同死去,也好不再受這世間離亂之苦。直到上了天庭,才知道天道有常不能違抗。後來,你又在天庭,替我頂了欺君之罪——楊戬欠你的,何止一個救命之恩。”
“你不欠我什麽。” 寸心倔強的擡起頭,“我也不要你欠我什麽。” 她重複道。那龍女的眼神黯淡得沒有一絲光彩:“你折磨我,我也折磨你,縱有千般恩怨,也在那一千年裏消磨幹淨了。若還剩什麽,那日在玉鏡湖邊,你替我受了天譴,也償還得過了。又或者,我還欠着你一個救命之恩。”
楊戬忍着喉頭酸澀,啞着聲音苦笑道:“你跟我之間,恩怨藤蘿纏絲一般,不管是誰欠誰,早還不清了。既還不清,我也不要你還了,欠着吧。”
寸心破涕一笑,掄起拳頭捶了楊戬肩胛一下。水波從兩人立着的地方,緩緩擴撒開來,載着溶溶的月色遠遠蕩去。那漫天的星光播撒在湖面上,仿佛水底飛舞着無數的螢火蟲,一閃一閃眨着眼睛。遠處的山林隐在夜色裏,如萬疊羅屏,映照着潋滟湖光,仿佛千百年來從不曾改變。
離別家鄉歲月多,
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
春風不改舊時波。
——唐賀知章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