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作品相關
【全本校對】《無水之城》作者:許開祯
內容簡介:
窮則變,變得通。在大變革時代,有固步自封的守,但這種守卻處處被新思想沖撞着、颠覆着;有熱血沸騰的變,無奈這變有時也會被變的陣痛擊得頭破血流。《無水之城》緊緊圍繞河陽市河化集團的改革展開,全景式地展現了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艱難歷程,深層次、多方位地揭示了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中的諸多矛盾。并以飽醮激情的筆墨,熱情讴歌了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一代國企人。小說緊扣時代脈搏,刻畫了陳天彪、車光輝、李木楠等搏擊在時代浪潮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同時也為讀者呈現了一幅充滿人文色彩和濃郁鄉土氣息的西部風情圖。
序
河陽城像個女人。她仰面平躺,乳峰高聳,好像永遠瞪着天望。
從天空往下看,女人左乳上顫顫地豎一根柱子,圓的,細望,卻是一座古塔,搖搖擺擺幾百年,還沒倒。塔高約八丈,底座直徑約十六米。塔底用條磚疊砌,塔身為木,朱漆斑駁,歲月雕飾。塔周又有高低不等小塔九十九座,分建于不同年代。塔邊一寺,原為西藏高僧之居所,高僧一生講佛治病,著述頗豐,七十歲時坐化于寺內,其手跡裝訂成冊,皆藏于塔內。
右乳卻是方的,不高,但大,是一座文廟。據碑刻記載,文廟始建于明正統二至四年,後經成化和清順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國年間重修擴建,逐漸完整,前後歷經五百餘年。文廟由東西連在一起的三組建築物構成,規模宏偉,風格獨具。中間一組以大成殿為中心,前有泮池,後有尊經閣,中為棂星門、戟門,左右有名宦、鄉賢祠和東西庑。這一組建築總稱孔廟,是紀念聖人孔子的地方。東面一組以桂籍殿為中心,前有山門,後有崇聖祠,中有東西二門、戲樓,左右有劉公祠、牛公祠和東西二庑,統稱文昌宮,供奉文昌帝君。西邊的儒學已毀,僅存儒學前面的忠孝、節義兩祠。廟內古柏參天,肅穆幽雅,巍峨壯觀。
河陽城因了這一塔一廟,便有了靈氣,也通了文脈,自然就成了文化古城。
女人的肚臍眼處流出了一股哺育了世代百姓的清泉,名曰古海子。它的水脈可循着祁連山,再過馬牙雪山,一直問源到西藏的布達拉宮。古時泉水淙淙,清澈見底,上面輕煙袅袅,四季缭繞。有釀酒之人在此築榻修池,慢慢此處便升騰起酒糟味,微風一吹,糟味緩緩散開,和在空氣中,整個河陽城便被浸淫到一股酒氣中,終年彌漫,沁人心脾。酒廠日新月異,由小作坊壯大成集團,酒馳名全國,着實醉倒了一大片人。不過終于有一天,海子泉幹涸了,再也捧不出一滴水來,集團便很快衰敗下去,到了這年,大半工人已閑居在家,過上了沒有活幹的日子。
女人兩條修長的大腿,緩緩地朝西延伸,伸出兩片肥沃的玉米地,玉米結穗之後,那腿看上去格外飽滿,一地的莊稼,讓誰都想撲上去咬幾口。後來,莊稼就不見了,左腿開發成鄉鎮企業示範區,起初着實火了一把,後來一個接一個關了門。再看這條腿,就像被太多的嘴咬爛,千瘡百孔,極煞風景。右腿開發成第三産業區,燈紅酒綠,色彩斑斓,尤其是夜晚,流光溢彩的霓虹,讓這條腿充滿肉欲的光芒,一股股極腐朽卻又極誘人的味道整年從這裏升騰,彌漫在河陽城的上空,久久不肯散去。
兩腿中間,是一條越變越寬的古河道。古時,上游善發大水,大水洶湧而來,眼看要掠城而去,卻突然從東面嘴的地方鑽下去,又奇奇怪怪從腿中間冒出來,然後一路朝西狂瀉而去,獨獨保了河陽城的安全。久而久之,城西便有了這古河道。民國十六年地震之後,上游突然就沒了水,這河道自此便受冷落,風吹日曬,就成了亂石河灘。
還有一個地方沒說,很關鍵,很神秘。
酒廠到古河道之間,原是一片茂盛的水草地,奇花異草冷不丁問津此處,開得如怒如放,花香四溢,水汽袅袅,成了一大地脈,遲遲不敢有人開掘。世間總有敢吃螃蟹的人,不知何時,這兒忽然建起一座花園式現代廠房,高樓聳立,樹木成蔭,各種名貴花草從南國移來,生成一片一片的草坪和花園。每逢春季,百花盛開,群芳鬥豔,河陽城大大小小的蜜蜂全都飛來,圍在花園裏,嗡嗡叫成一片。
這座花園式廠房便是著名的河化集團,一個擁有上萬名員工,資産過億的現代化企業,一個二十世紀最末十年讓河陽城風光無限的絕命誘惑。
河陽是座古城。說書的文老先生講,河陽城最早為一驿站,因有古海子清淩淩的泉水,過往的駝客、馬隊便在這兒歇腳,商業因此而萌芽。河陽北臨騰格裏大沙漠,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戰國初期,一陳姓商人見此地水青草肥,女人茁壯,便在此安家,娶妻生子,繁衍子孫。商人死後,子孫分為兩脈,一脈在河陽城做綢緞生意,一脈離河陽百餘裏墾荒種地。秦二世,駝幫滅河陽陳氏男人,掠妻女。獻帝五年,馬幫、駝幫火拼,各死傷無數,河陽一時為女人之地……
乃至西晉南北朝時期,駝幫、馬幫各踞碼頭,火拼數年,終形成南北二勢。南為馬幫,走山道;北為駝幫,穿漠海。南北中間,就有落難者搭棚而居,久而久之,自成一族。
Advertisement
後匈奴起兵,奸女殺子,掠走布匹無數,河陽大亂。
永嘉六年,張軌分河陽置郡,安置中州流民,人煙日漸繁榮。
太寧元年,西安城豪門楊光攜妻小過河陽,進西域,遭馬幫襲擊,楊光被亂馬踏死,妻楊林氏落難,後随了馬幫頭子。楊女生性豪爽,俠腸義膽,家仇父恨,令她一怒之下搶了煙花巷的地盤,仗着母親的庇護,做起了河陽城煙花巷的老板娘。此後,河陽煙花業如雨後春筍,蓬勃向上,不出幾年,便獨成一業。
鹹安元年,河陽大水,百姓流離失所,河陽遭滅頂之災。
隋開皇二年,蘭州巨商賈慶在河陽開錢莊,百業待興,交易日盛,百姓安居樂業,駝馬二幫相安無事。開皇五年,馬幫二幫主長女重操煙花,河陽夜夜笙歌,好不熱鬧。
唐貞觀十二年,河陽大風,風起風落,百草無一生活。後大旱,饑民逃難四野。
天福七年,河陽大雪,平地五尺,民多凍死!
北宋鹹平六年,河陽大疫,死亡枕藉!景德三年,大水,禾稼盡,人相食!
南宋淳熙三年秋七月,逢大旱,蝗大起,食稼殆盡。
寶慶二年三月,大旱,民無所食。七月,成吉思汗領兵攻河陽,河陽為蒙古汗國占領。
元泰定二年七月,河陽地震,死人無數,餘震持續數年。
民國十八年,河陽大饑荒,疫病蔓延城鄉,餓殍遍野。
說書的文老先生每每講起這些,無不老淚縱橫,泣不成聲。
文老先生有一摯友,名黃益,祖上為儒學大師,深受乾隆皇帝青睐,賜一宅院。黃益一生飽學詩書,與文老先生志同道合,合建河陽書院,書院落成後不幸染疾而亡。文老先生無不悲痛,遂将黃益長孫收于門下,潛心培育,誰知孽子不肖,與文老先生的獨子一道貪食大煙,又遇民國連年戰亂,黃門家業衰敗,至黃益唯一後人黃風娶妻生子時,家境破敗到只剩一古宅子。後“文革”遭焚,黃家淪為貧民。念及兩家世交,文老先生将黃風小女丫兒過繼門下,終日端茶倒水,侍候爺倆。
河陽為內陸沙漠氣候,多風。史書記載,河陽風災頻繁,風禍不斷。東晉穆帝永和七年,河陽大風拔木,黃霧下塵。清康熙四十七年春三月二十五日,河陽晝晦如夜,禽鳥死者無算。民國二十七年,河陽暴風為災。一九六三年,河陽大風日數達三十九天。一九七一年六月下旬,河陽出現十二級大風三次……
氣象學上風災分為大風和幹熱風。民間分為黃風、紅風、黑風。
一曰黃風,多發于三、四月間,起時就地打旋,螺旋式升騰,及半空中化為風流。來勢較猛,但風力較弱,一般只染塵天氣,對農作物傷害不大,偶爾攜有疫菌。百姓經它一吹,輕者患流行疫病,重者染重疾,久病不起。黃風起時,天晴地朗,沒有先兆,頻數又多,常令百姓防不勝防。因旋風攜土帶塵,看上去如黃霧,故俗稱黃風。黃風來勢若飛機,快且猛,來不及躲,轟隆隆一陣響,眼前頓覺一片渾黃,鼻孔中卷入很重的腥味,過後滿臉蒙塵,耳孔裏灌滿沙子,牙齒三天都刷不幹淨,吃飯時一嘴的沙塵味。如有女子立于風中,黃風一如男人的厲手,從裙裾處猛一下将其掀起,眨眼工夫,女子裙擺便倒卷蒙頭。風力稍猛,那裙便從頭上飛起,如一朵蘑菇雲,開在半天中。黃風雖讓女子蒙羞,但卻不傷及女子肌膚,還算善風。
二曰紅風,多發于七、八月間。起時在遠天極目處,其狀若一團紅雲,翻卷而來,速度如火車,轟轟隆隆沖過來,一路掠草折枝,吞沒飛鳥,挾沙裹土,天地即刻混沌。白晝如蒙上一幕暗紅簾子,霎時昏濁一片。風過草死,莊稼連根拔起,樹枝斷裂。禽鳥卷入風中不過一個時辰,紛紛氣絕力盡。如有女子立于風中,裙衣必将從四處撕裂,碎成布片,露出白嫩細滑之玉體。瞬間風沙洗劫,便成了一具染滿紅塵的沙鼠。起紅風時,空中必攜豆大的水珠,那是大風卷起一路河水所致。水珠碰在女子玉體上,轉瞬凝為紅泥,牢牢粘在肌膚上,過後三天泡在浴缸裏,也未必能還原肌膚原本之亮色。
紅風來勢看似慢,但實有排山倒海之勢。紅風起落數日,等天地在昏暗中醒過,才發現綠綠的麥田不見,碧波的河水成為紅泥流,八月的樹枝剩下一具泥樹幹,屋頂瓦揭,玻璃破碎,飛鳥絕跡。不出半月,大地變色,枯黃早至,人畜染疫,瘧疾肆行。
三曰黑風,也稱絕命風。狀如黑獸,起于天地相連處,行走如巨型坦克,可使山崩地裂。小樹連根拔起,大樹攔腰折斷,農舍一一摧毀,飛鳥在離風幾十裏外早已氣絕。小河一風掠盡,大河碎石填幹。風中挾裹的不再是沙塵,而是石子、瓦塊,噼噼啪啪打在城市臉上,城市瞬間暗無天日,一如遭遇地震。如有女子立于風中,必将血肉模糊,白骨亂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