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急赴前線鎮壓黃巾起義! (1)
收複陳國
随着長社一戰獲勝,朱儁、皇甫嵩、曹操三路兵馬會合,王允也順利進入陽翟接任豫州刺史,颍川黃巾潰敗,首領波才死于亂軍之中,洛陽躲過了覆滅的危機。皇帝劉宏大喜,即刻加封皇甫嵩為都鄉侯;封朱儁為西鄉侯,更因其牽制黃巾有功,又賜號為鎮賊中郎将,并命令他們繼續平滅豫州黃巾餘黨。随着這一戰的成功,朝廷軍與起義軍的對峙形勢也發生了逆轉。
張角憑借太平道蠱惑百姓起義,但他領兵打仗的本事卻難登大雅之堂。他號稱“天公将軍”,率領的乃是河北四州最忠心耿耿的教徒,可是本人卻志大才疏,連兵力不足自己十分之一的盧植都戰不過。他終究沒有撒豆成兵的本事,一切妖術邪法都不能禦敵,連連敗陣之後只得退過黃河,放棄黎陽、邺城,将大軍龜縮于廣宗縣,不敢再出城一步。
首領挫敗,黃巾軍士氣受到空前的打擊。随之而來的,各地豪強官吏自發組織的鄉勇大顯身手,反攻熱潮高漲,黃巾軍只得化整為零各自游擊,有的甚至竄入深山老林隐遁。
所剩的大部隊,就只剩下張角兄弟率領的河北義軍主力,以及盤踞陳國、汝南、南陽三郡,由太平道“神上使”張曼成率領的一部。
朱儁、皇甫嵩、曹操以及王允,花了數日時間肅清翟陽四圍的黃巾餘黨,接收了一批投降的義軍,總算是初步控制了局面。可接下來一步,陳國、汝南、南陽三郡皆有大量叛軍,又分處颍川的東西南三面,顧此不能顧彼,而颍川尚未大定守備力量不足,衆人正冥思苦想籌劃下一步的戰略,忽有兵丁來報,從南陽郡來了使者。
大家盡皆大喜:南陽郡自太守褚貢戰死後,已沒有什麽消息,抵禦黃巾全靠地方的武裝,大家正為不明敵勢發愁,這個使者來得正是時候!少時那人來到,卻是一個民兵服色的小子,看樣子也就是十六七歲,還背着個粗布大包袱。
“啓禀諸位将軍,我家郡将大人前日在宛城與賊大戰,将敵殺散,追趕數十裏。”
明明是捷報,諸人卻面面相觑。皇甫嵩第一個問道:“你言道你家郡将大人大破敵軍,可是南陽太守褚貢為國盡忠人所共知。你說的郡将大人又是何人?”
“回将軍的話,”那小民兵道,“自褚太守戰死,本郡捕盜都尉秦颉秦老爺帶領我們堅守宛城,鄉裏豪族推他暫攝太守之位。他可了不起了!”他說到這裏一臉的驕傲。
王允聽罷一臉不自在,方要發作,卻被朱儁一把攔住,笑道:“子師兄莫怪,這田野埋麒麟呀!咱們這裏還在發愁,這個秦颉竟然已将賊軍破了。”
“還有呢!”那民兵解下包袱打開,只見一顆血淋淋的人頭赫然呈現。朱儁端詳了一會兒:“這是誰的人頭?”
“此乃賊人首領,那位什麽神上使張曼成啊!”
諸人聽他一言盡皆站起,連久在陣仗的皇甫嵩都已瞠目結舌:“張曼成乃中原賊首,此人一死賊兵必散。真的是他嗎?”
“這還有假?夤夜之間,我家秦大人率兵深入敵陣,殺他們個措手不及,親手将張曼成斬于馬下。”那小子越發得意,“我也在隊伍裏,看得清清楚楚。”
“哈哈哈……”皇甫嵩撚髯大笑,“我看你家秦大人還真夠個太守之位!”
“那是自然。”那小民兵年紀尚輕故無拘無束,“我們那裏有本事的人多了去!有蘇代、貝羽兩位財主老爺,還有個叫趙慈的大哥,都是豪富一方的大財主,家裏仆僮佃戶好幾千,破賊全靠着他們的人呢!”
“你小子莫要急着誇口,既然南陽賊已敗,餘衆奔往何方你知道嗎?”曹操戲谑道。
那小子撓了撓頭:“我家大人說了,敵人盡往東逃,有的投了汝南,更多的奔了陳國。”
“好,你先下去休息吧。”朱儁接過話來。
“諾。”小兵作了個揖,走出幾步又回頭看看,“小的……小的……”
“你還有事嗎?”
“小的有肉吃嗎?”小兵的臉紅了,“我都三個月沒吃過肉了。”
“有有有,讓你吃個夠!”曹操笑了。
待小兵歡蹦亂跳地随着親兵去了,半天未說話的王允才插言:“這個秦颉雖然暫敗黃巾,可怎麽能私自稱太守呢?”
“現在也顧不得這麽多了,”皇甫嵩親自包好張曼成的人頭,“有了這顆好東西,往京師一送,還愁他當不了真太守嗎?”
“可他現在畢竟不是朝廷任命的郡将,再說你聽聽剛才那小厮說的話,什麽蘇代、趙慈、貝羽,說好聽了是財主,說不好聽的——都是土豪惡霸。這等人冒着朝廷的旗號作威作福,絕非什麽好事呀。”王允頗為憂慮。
“子師,現在也顧不得這麽多了。就算秦颉帶的這幫人都是無賴匹夫,現在也只能用他們。宛城被圍已有百日之久,莫說破敵,他能夠勉強堅守已是難得了。現在既然南陽初定,咱們就不至于三面受敵,可以放手對付陳郡、汝南兩處。依你之見呢,公偉兄?”朱儁翹着小胡子一笑:“汝南太守趙謙兵敗已久,這一處最不好打。依我說咱們不妨學一學孟德,先易後難,兵發陳國,挫挫他們的銳氣。”
“好!”曹操早已迫不及待,“末将願帶三千騎為先鋒,直搗陳國。”哪知朱儁、皇甫嵩沒有理睬他,兩人神秘地對視一眼,不約而同地大笑起來。曹操甚是詫異:“末将……哪裏不對嗎?”
“曹家小子,你是不是看我們倆老骨頭升了官,眼紅了?也想立大功掙個侯位呀?”朱儁玩笑道。
“晚生不敢。二位大人是不是已有破敵妙計?”
朱儁捋着小胡子:“不錯。天底下哪裏有人造反都要速速救援,唯有這陳國地方奇,咱們去得越慢越好。”
“哦?”
“這陳國陳縣藏着一員無敵将,可是他脾氣怪,兵又太少。咱們若不把他逼急了,他絕不肯輕易顯露本領的。但只要他一出手,反賊頃刻倒戈而降。”
曹操不敢相信:“真有這等事?您不會是玩笑吧?”
“孟德,軍中無戲言嘛。”朱儁故作神秘,“明日卯時點兵出發,三日內進軍陳國,到時候你就知道了。”曹操聽他道三日,豈有如此緩慢的救援?回頭看看皇甫嵩,見他也是默默點頭笑而不言。
自第二日出兵起,曹操的眼睛就不夠用了。他安排樓異代他統率三千騎,自己卻一會兒跟着皇甫嵩、一會兒纏着朱儁。時時刻刻觀察着他們如何調兵遣将、如何選擇地方安營紮寨。他明白,大局扭轉,黃巾軍的失敗已是指日可待,必須要在這段時間裏,盡量多地把皇甫嵩與朱儁的用兵經驗挖掘過來。
皇甫嵩心粗不理會,朱儁卻早看穿曹操的心思,幹脆把他留在自己身邊聽用,順便教他許多帶兵之道。所幸行軍不急,就這樣,不論是行進紮營,還是巡營用飯,這一個老頭、一個青年,倆矮個子将軍總是形影不離。兩天後,官軍眼看已到陳國陳縣地界,又一場戰鬥要開始了。
曹操命令軍兵紮下大營,埋鍋造飯,簡單巡查一番便又跑到朱儁的中軍大帳裏。
“你這小子也真是的,飯都要在我營裏蹭。”
曹操一笑:“老将軍您治軍有方,飯食做的也比我們那裏香!”
果不其然,戰飯做罷,庖人都曉得他必到,幹脆端了兩份進來。看見吃食,曹操突然有了一個疑問,端着碗呆呆問道:“我跟随皇甫老将軍時,覺得他愛兵如子,每次安營紮寨,他總是等将官安排已定才搭設自己的中軍大帳。用飯的時候,也是等大家都分發已畢,才自己吃飯。可是您為什麽卻是第一個吃第一個喝呢?”
話未講完,曹操不禁笑了——只見朱儁把頭壓得老低,埋頭往嘴裏扒拉吃的,後來連筷子都嫌費事了,伸手抓起一塊餅撕咬着,可能小老頭的牙不太好了,歪着腦袋使勁扯——那副尊容曹操看了兩天還是忍俊不止。原來這朱儁吃飯比打仗還幹脆,少時間如風卷殘雲般把吃食消滅得幹幹淨淨。接過親兵遞來的水呷了一口,見曹操抿嘴竊笑,便道:“你小子笑什麽?瞧我這吃相滑稽嗎?”
“不敢……不敢……”話雖這樣說,曹操卻差點兒樂出聲。
“哎呀!你小子是大官子弟,自小錦衣玉食,享福享慣了。可你知道我是什麽出身嗎?我家乃一介寒門,我還沒記事的光景我爹就死了,全靠着老娘織布為生。別說填飽肚子,有飯吃就不錯。”朱儁咂麽着舌頭,自嘲道:“你剛才問,為什麽我總是率先用餐。你想想,那皇甫嵩乃是西州望族,他伯父皇甫規、父親皇甫節都是赫赫威名的大将,自幼家境殷實也吃過見過。我沒出息,比他嘴急呀!”
“您不要玩笑,我是真心想知道為什麽。您老人家也不是不愛兵呀,為什麽好事總是搶在兵将前面,皇甫将軍為什麽總是最後想到自己?我想其中必有奧妙。”
朱儁正了正顏色,翹着七根朝上八根朝下的小胡子道:“你小子以為那僅僅是愛兵的舉動?皇甫義真治軍,用的乃是‘止欲将’之道。”
“何為‘止欲将’,願聞其詳。”
“太公《六韬》有雲‘軍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軍不舉火,将亦不舉,名曰止欲将’你沒聽說過吧?”
曹操從第一次見到朱儁就覺得這個人很奇怪,此刻瞧他引經據典更覺得莫名其妙,放下碗筷拱手道:“望前輩指點迷津。”
“別那麽裝模作樣的,吃你的,我一講你馬上就明白了。所謂止欲将為的不僅僅是在軍兵之中樹立好名聲,更為的是身體力行。他皇甫義真也一把年紀喽,真要是沖鋒在前恐怕沒有當年的本事了。所以要想辦法身體力行,親自體驗一下饑渴、勞累的感覺,這樣他才能掂量出當兵的還有多大的體力。”
“還有這麽一層道理?”
“你有機會再仔細觀察一下,他不是站在那裏擺姿态,而是時刻觀察軍兵吃飯時的樣子和飯量。嘿嘿!這個老滑頭。”朱儁笑了,“幸好我不是他的部下,以我這樣的吃相,他什麽也瞧不出來。”
曹操不禁咋舌,連觀察吃飯都有這麽多講究,看來自己還差得很遠,想至此曹操又問:“那您為什麽反其道而行之呢?”
“那可就是小老兒我的秘密了。”
“您說說,我不告訴別人。”
“皇甫嵩身高八尺相貌堂堂,又是名将之後,他行止欲之法,滿營官兵皆要稱頌。但是,似你我這等形容可萬不能用。”
“為什麽?”
朱儁站起身來:“你瞧瞧!我朱某人身高不足六尺,相貌不及中人,出身不過衙門小吏。本就沒什麽威望可言,倘若身體力行只會更顯平庸瑣碎。那樣誰還能敬我?誰還能怕我?我怎麽還能統帥三軍?哼!所以我得自己把自己的地位擡起來,無需身體力行,只差心腹之人探知全軍上下之情。我萬事不親臨而萬事皆知,士兵就會敬我懼我,以為我深不可測,不敢有絲毫違拗。”他說着話指了指自己的腦袋,“我治軍打仗靠的是這裏。說白了就是馭人之術。揚雄《法言》有雲,‘下者用力,中者用智,上者用人!’”
曹操眼前豁然開朗。
“孟德啊,孫子曰‘因敵變化,不為事先,動辄相随’,其實你大可不必處處模仿我們,更不能照本宣科按圖索骥。只要你能審時度勢,這仗你愛怎麽打就怎麽打,兵你愛怎麽帶就怎麽帶!大可随機應變随心所欲。”
此刻,曹孟德發現他心目中對朱儁的形象徹底颠覆了,原本猥瑣矮小的樣子此刻仿佛變得格外高大威武,随随便便的舉動似乎都透露着令人捉摸不透的含義。他甚至想到,自己上了年紀必定也是朱儁這等相貌個頭,到時候自己能否有朱儁那樣的精明老到呢?既而,又想到此次緩慢行軍的原因:“前日您說救援陳國越遲越好,還要逼一員無敵将出戰,這究竟是怎麽回事?”
“《鬼谷子》有雲‘智用于衆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衆人之所不能見’,你當明白智藏于陰,而事顯于外。若是全軍人人都能得知其中利害,那還算什麽秘密軍機。到時候就不靈了!”朱儁還是不肯相告,“明日出兵,自見分曉。”
曹操腦袋都有些大了,他自幼熟讀孫武子之書,卻在一頓飯的工夫聽他引據了如此多的其他用兵經典,感覺句句皆有深義,感慨道:“《孫子》《吳子》《三略》《六韬》,這些講究太多了。我要是有閑暇,不妨各選其精要自己節錄一卷書,幹脆就叫《兵法節要》吧。”
“哈哈哈……”朱儁仰面大笑,“曹家小子志氣不小呀!我等着你的《兵法節要》。現在快把你的飯吃完,速速回你的營,當你的騎都尉,明日還有一番熱鬧呢!”
曹孟德回營睡覺一夜無話,第二日清晨點卯出發。因為短短的路程耽誤兩日有餘,黃巾大軍早已經包圍陳國首縣了。三路官兵合軍逼近,就擇西北高平之地駐兵。面對一望無邊的敵人,二老卻下令只鳴戰鼓不許交戰。
陳縣黃巾乃颍川、南陽二郡敗兵所集,雖不下十萬之衆,其中卻還有不少婦孺兒童,戰力薄弱全依仗人數衆多。
他們聞官軍擊鼓卻不見出兵甚是迷惑,雖人馬遠多官軍卻不敢輕易交鋒,便只把陳縣圍得水洩不通。
哪知官軍這一擊鼓,自卯時直擊到巳時,士兵手腕子都酸了,皇甫嵩、朱儁就是不準下山作戰。曹操不明就裏心中焦急,頂着火辣辣的日頭,就站在高坡之上,見雙方僵持不下越發沒有主張。
又過了好一陣子,就聽轟隆一聲巨響,陳縣大門突然敞開!
黃巾軍見城門大開,便如潮水般揮舞兵刃往裏湧。哪知還未沖到護城河,就見自城門洞處猛地飛出兩支大弩,急速打入人堆裏。這兩支弩箭都是以兩人抱不圓的樹幹制成,弩頭削得鋒利無比,這一打力道極大,黃巾兵猝不及防被穿起一大串,連沖帶挂倒下一片。哪知這兩支弩剛剛打完,驚魂未定間後面又飛來六支。
黃巾軍大駭,不知不覺已經閃開一箭之地。方退開,就見自陳縣城中推出八輛弩車,每輛車皆由十二個光着膀子的彪形大漢操縱。緊接着,又沖出一隊步兵,這些兵個個硬弓在手,每人身上都至少背着四個箭囊。頓時間弓弩齊發,黃巾兵齊刷刷又倒下一排。最後只聞鼓樂大作,弓弩隊後面竟閃出一輛華蓋戰車來!
這輛車由三匹赤紅馬拉着,上有赤色華蓋垂珠簾,雙幡朱旗上繡九龍紋,駕車人金盔金甲,後豎紅漆大盾,左右擋板畫着猛虎逐鹿圖,朱漆描金的大輪子。現在已不是春秋戰國,沙場上戰車已是極少,而今日車上所站之人更是紮眼:此人四十歲左右,高大威武,一臉虬髯,不穿铠甲不戴兜鍪,頭頂璎珞冠冕,身披皂色龍衣,赤黃绶帶,雙挂玉環印绶,掌中握着一把看着就很吓人的特大號硬弓。
曹操這才醒悟:此乃我大漢第一神箭手陳王劉寵啊!
陳國乃孝明帝之子劉羨的世襲封國,歷五世傳與劉寵。此王甚好弓弩之術,能左右開弓,發十箭共中一的,實乃蓋世無雙的箭法。諸侯王轄兵本有定數,乃朝廷派遣。唯獨這劉寵,受當今天子另眼相看,自選兵丁護衛一概不罪。他選的親兵以箭法為準,一千部下都是弓法出衆之輩,太平年月就陪着他縱馬打獵。黃巾軍皆是農民,平日見到郡将刺史已覺華貴非凡,哪兒經歷過這等人物?皈依太平道之人最是迷信,都以為劉寵是天神下凡,這仗沒打先懼怕三分。
劉寵也真是愛氣派,打仗竟還有樂工相随,吹的吹打的打。他大弓高舉搭箭便射,一個百步之外的黃巾将領應弦落馬。衆人還未反應過來,只見他開弓再射,又一個頭目倒地。緊接着第三箭、第四箭,又有兩個将領中箭,這幾個人皆是箭中咽喉當場斃命。黃巾陣營立時大亂,劉寵将大弓一擺,那千人弓箭隊得令齊發,一時間箭如飛蝗,前面的黃巾兵頃刻間變成了刺猬!
“天神莫要動怒,小民再不敢違逆啦!”不少虔誠的道徒當場跪倒,解下頭上黃巾便投降。那些心裏明白的也不敢打了,丢下兵器準備四散奔逃。圍城的時候擠得嚴嚴實實,要逃跑可就擁堵難行了。
朱儁見狀立刻傳令出戰,三軍人馬似猛虎下山包抄阻截。這些想逃的農民軍沖又沖不出,回去難免射死,也紛紛跪倒投降。一人降百人降,轉眼間反民似排山倒海般盡皆告饒。浩浩蕩蕩的陳國黃巾勢力,就這樣簡簡單單立時而定,再也不敢有絲毫反抗。
朱儁傳下命令,将賊首捆的捆綁的綁,登記造冊受降義軍。吩咐完畢帶着皇甫嵩、曹操齊催戰馬,奔至戰車前,三人滾鞍下跪:“臣等參見大王。”
劉寵一臉不悅:“爾等好大的膽子!既已督兵在此,竟然虛敲戰鼓不肯作戰。孤豈能容饒!你們的腦袋都不想要了吧?”
“臣有下情回禀。”朱儁叩頭道。
“講!”劉寵将大弓一背。
“大王名震天下,故而陳國之民無一人敢為僭越之事。然此等賊軍皆為他郡敗寇,不知大王之威大王之德。本當盡皆誅殺以彰國法,然上天有好生之德,故不妄加災禍與人。況賊衆之中頗有婦孺,盡皆屠戮有悖大王寬仁之道。臣等若沖殺往複害命必多,”朱儁說到這,還沒忘了恭維兩句,“幸大王有天賜之能,指揮若定,弓弦所指元兇斃命,反民畏懼猶如神明。若非您恩威并施,百萬餘衆豈能縛手?實是大王之威,感天動地。臣等甚幸,三軍甚幸,百姓甚幸!”
曹操頭一遭聽朱儁這等谄媚語氣,覺得這馬屁拍得沒邊了,連感天動地都說出來了。到後面又聽他故意誇大,把十萬敵衆說成百萬,不禁低着腦袋偷笑。
“嗯。聽卿一言,孤忿少解。”原來這劉寵愛聽奉承話,“都起來吧……小小的反民何足挂齒,竟猖獗至此?足見爾等都是無能之輩,待孤王親率人馬,殺他個片甲不留!”
三人聞聽都吓壞了:莫說諸侯王不可掌握軍權,就是能領兵,他堂堂王爺萬金之軀,戰場上若有個一差二錯,如何向朝廷交代?這罪責可擔待不起。皇甫嵩連忙勸阻:“反賊勢大,王爺不可以身犯險,倘有……”
話未說完,劉寵就惱道:“哼!皇甫義真,你是說孤王無能嗎?”
皇甫嵩吓壞了:“不敢不敢!臣的意思是……”
“大膽!”劉寵沾火就着,簡直不是人脾氣。
朱儁眼珠一轉道:“大王息怒,容臣一言。臣以為大王之威萬不可施與小敵!兩軍厮殺乃是偏裨之事,大王若領兵督戰則為輕賤。現天下動亂人心未甫,大王若是能坐鎮都亭,威懾雄關,必使各地反賊聞風而降,天下大勢立時可定也!此舉不比領兵督戰強之萬倍、榮耀萬倍?”
劉寵手撚須髯沉思了一陣兒,連連點頭:“嗯,有理有理。孤可在都亭與敵一戰?”
曹操低着頭幾乎樂不可支,心道:“又上朱儁的當了,這王爺怎麽如此糊塗,入了都亭就到洛陽邊上了,那還打什麽仗呀?”
朱儁悄悄踩了一下他的腳,示意他別笑,又怕劉寵生疑,連忙趁熱打鐵:“軍國大事不可延誤,若不點軍前往久必生變,望大王三思。”
“對!”劉寵一拍大腿,“孤王速速回城,點齊一千兵馬即刻往洛陽護駕。”說罷搖擺大弓,“軍務緊急,回城回城!”
曹操一直忍着,待恭恭敬敬見他入城才笑出聲來:“這王爺金玉其外,腦子卻不怎麽靈便。諸侯王不得擅離封國,他這樣不得诏命私自入京,會不會有麻煩?”
朱儁也笑了:“如今天下動亂,京師正愁無兵無将,非常之時不可循尋常之法。他素有威名,此去皇上不會猜疑反倒安心。總之,咱們哄着他玩,再叫他入京哄着皇上玩呗!”
皇甫嵩也诙諧道:“他是高興了,只恐屯軍都亭,咱們那位國舅大将軍遇上他可有的忙了!”
三人不禁大笑。
曹操心裏很明白:陳王劉寵雖然善射,畢竟驕縱輕敵又太張揚排場。一千神箭手遇烏合之衆尚可,若逢修備齊整之大軍不過是以卵擊石。黃巾軍篤信張角本就是愚昧,再看到他華而不實的車駕愚昧之心驟起,畏若神明故不戰而降,這場勝仗其實僥幸得很。不過朱儁、皇甫嵩能預料到此番結果,擂鼓喧嘩誘他出戰,這才真不愧智将之舉!
正說話間又有陳國相駱俊出城相迎。光武中興以來,宗室王雖各有封國,但無權幹問地方政務,除了自己那些親随,更不能私自征兵。至于封國的治理,皆由國相處置,其俸祿職權與太守完全相同。四人寒暄已畢,受降義軍,登記造冊、歸別郡籍自有一番忙亂。
待萬事理畢,三人歸至大帳,皇甫嵩、朱儁皆有凝重之色。曹操不解:“今陳國已定,二位老将軍為何面有難色?”
“陳國雖定,只剩汝南未平。黃巾之衆已置于必死之地,接下來的仗不好打了。”皇甫嵩面沉似水。
“幸好咱們在這裏兵不血刃,實力未損。我已修書請荊州刺史徐璆、汝南太守趙謙二人歸攏敗兵,應該不日将至。另外,前幾天我曾表奏同鄉孫堅助戰,想必他也快要到了。若再從駱俊那裏撥些兵士,咱們都算上勉強可湊四萬人馬。”朱儁閉目沉吟,“可是汝南賊衆不下十萬,又皆是未曾敗績的生力軍,據說他們的首領彭脫頗有勇力。這塊骨頭難啃啊。”
曹操笑道:“我看此事不急在一時,咱們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必可破敵。”
朱儁睜開眼:“曹家小子,誰都知道步步為營的道理。只是咱們當今的皇上不是孝景帝,恐他老人家容不得咱們做周亞夫啊,穩紮穩打談何容易?”
“不會吧,我看當今萬歲頗為看重二位将軍。”
“哼!你初到軍中哪裏懂得其中道理,”皇甫嵩搖搖頭,“當初颍川告急他自然只能放手給我們時間,如今京城之危已解,燃眉之急已去,他該催咱們速戰速決了。我想不出三天,朝廷必有……”
話還未講完,有人禀報,回京送信的司馬張子並回來了。張子並乃河間文士,因為聲望才學官當到步兵校尉,雖然現充別部司馬卻只管些筆杆上的事情。
他慌裏慌張邁進大帳,還未駐足便高呼:“大事不好!盧中郎被鎖拿進京了。”
“怎麽回事?張角突圍了嗎?”三人皆大吃一驚。
“張角沒有突圍,是禍起蕭牆。”張子並顧不上喝口水,“盧植包圍廣宗一個多月,挖塹堆壘打造雲梯準備攻城。皇上嫌他遲緩,派宦官左豐催戰。那左豐借機向盧植索要賄賂,沒有得逞。誰料那狗閹人回去大進讒言,說盧植玩忽怠戰不肯出力。皇上震怒,派人将他鎖拿進京,準備治罪呀!”
“又是閹人,混賬王八羔子!”饒是皇甫嵩名望之族,也忍不住破口大罵。
“那廣宗之兵如何?”朱儁迫切問道。
“已調河東太守董卓代為統領。”
“唉……臨陣換将乃兵家之大忌呀!”朱儁一皺眉,“義真兄,你久在西州,這董卓可堪此任?”
皇甫嵩捋捋胡子搖頭道:“論勇力才幹,與盧子幹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董仲穎久帶胡人之兵,是個魯莽粗人。而北軍将領皆名門高第,恐怕以他的聲望壓不住這幫人啊。不行,我得上疏保盧子幹。”
“慢!”朱儁攔住他,“咱們與他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如何能保?現在上疏非但救不了他,弄不好還得叫宦官扣個勾結謀反的罪名。你忘了呂強是怎麽死的嗎?”
曹操頗感憤慨:“盧大人的家就在河北,黃巾軍聞他為将,把他家鄉老小都給殺了。為國戡亂連家都舍了,反而落得如此下場,豈不叫人寒心。”
皇甫嵩早就寒心慣了,也不把曹操的話當回事,只道:“上書直言雖有觸發聖怒之險,但總不能坐視不管吧?況且咱們現在掌握大軍,皇上也不可能把咱們全處置了。”
朱儁慌忙擺手:“千萬不要這麽想,以臣脅君豈是非常舉動?即便把人保下來,将來皇上也要秋後算賬的……依我說盧植自然要保,但是不能現在就保。他這事倒是給咱們提了個醒,若再不快平滅汝南之敵,恐怕後面坐進囚車就是咱們幾個了。等兵馬到齊咱們一日都不能耽擱,不管付出多大代價,一定要速戰速決!待此戰得勝,咱們再救盧植。”
曹操此刻突然明白:即便朱儁多謀、皇甫嵩威武,即便自己情願肝腦塗地,這場平亂的戰局依舊有無窮變數。因為戰場有兩個,一個近在眼前,一個遠在洛陽……
屍橫遍野
光和六年(公元184年)六月,朱儁、皇甫嵩、曹操三将,與汝南太守趙謙、陳國相駱俊、率領鄉勇的佐軍司馬孫堅一并組成聯軍,在西華縣浴血奮戰,在付出傷亡近半的慘重代價後,終于打敗了汝南的黃巾軍,斬殺其首領彭脫。黃巾餘衆再次北竄颍川,官軍連連追襲,在豫州刺史王允的配合下,終于在陽翟城外将中原黃巾勢力全面擊潰,颍川、陳國、汝南三郡徹底平定。
但與此同時,河北戰場卻大受挫折。北中郎将盧植下獄後,河東太守董卓拜為東中郎将接任統帥。由于臨陣換将,董卓無法控制局面。張角借機自廣宗全面突圍。官軍慘敗損傷過半,河北黃巾再次渡過黃河,在東郡集結為患。
這一事件不光使得北路戰場惡化,也使南路戰場的荊州再生變數。
南陽太守秦颉本依靠豪強兵馬立足,卻在擊敗張曼成後大肆屠殺黃巾降衆。當地豪強的殘暴引發百姓不滿,加之張角突圍南下的激勵,南陽黃巾再次造反,以韓忠、趙弘、孫夏為首領,攻克宛城,彙集反民達十餘萬。
迫于這種嚴峻的形勢,朝廷下令朱儁與皇甫嵩的主力部隊分作兩路:由皇甫嵩北上讨伐河北黃巾,朱儁率領另一半人馬南下平滅南陽的暴亂。
皇甫嵩受命後在蒼亭打敗渡河的義軍,生擒其首領蔔巳。
就在此時,太平道、黃巾起義的最高領袖張角病逝,河北黃巾軍迅速陷入低迷。皇甫嵩趁機收整前番戰敗的官軍,再次進逼廣宗,用以逸待勞的戰術再勝大敵,是役陣斬了“人公将軍”張梁,俘殺黃巾軍八萬餘人。拿下廣宗後,官軍剖開張角的棺木,将其枭首送往京師。同年十一月,皇甫嵩繼續北上,包圍了下曲陽,這已經是河北黃巾的最後一個據點了,勝利近在眼前。
就在皇甫嵩連戰連捷的時候,南陽郡的戰局則陷入膠着狀态,朱儁南下與荊州刺史徐璆、南陽太守秦颉合兵後,擊斬黃巾首領趙弘。可是自包圍宛城後,黃巾軍堅守不出,從六月至十一月,官軍組織了無數次沖擊,始終未能攻克宛城。
皇帝劉宏對此大為不滿,連連派使者催戰無效,召集朝會商議以怠戰之罪捉拿朱儁下獄。剛剛升任的司空張溫進言:“昔秦用白起,燕任樂毅,皆曠年歷載,乃能克敵。儁讨颍川,以有功效,引師南直,方略已設。臨陣易将,兵家所忌,宜假日月,責其成功。”劉宏因此言姑且放過朱儁。但因為有盧植的前車之鑒,朱儁焦急不已。是時,曹操也在朱儁軍中。
“朝廷又發來催戰文書啦!”朱儁此時再也沒有一代智将的風度了,背着手在中軍帳裏踱來踱去,活像一只困在牢籠中的餓狼,“若不是有張溫美言相助,我這會兒已經在押往洛陽的路上了。咱們所有的兵加在一起才一萬八千人,宛城有叛賊十萬多。莫說攻克,就是保持圍困的現狀都困難!”
曹操緊了緊大氅——自早春離京,現在已經是隆冬了。他眼神有些呆滞,須發亂得如蒿草一般。西華之戰傷亡巨大,他帶出來的三千騎如今只剩下不到一半了。而在座的張子並、秦颉、趙慈、蘇代、貝羽等人也是滿面愁容。
朱儁定下腳步,手扶着帥案:“憑咱們這點兒人馬,要想打贏只有包圍不戰,等到他們糧草耗盡。可是皇上根本不給咱們時間,他這是要把我往死裏逼呀……”
“依我看,咱們只能維持現狀。”曹操無奈地說,“若是皇上不允,我再給家父寫一封信,叫他務必再想想辦法,拖延一下。”
“沒用了,有一不能有二。再說十常侍就怕有人立功奪寵,不知道在萬歲耳邊進了多少讒言。這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