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法國再求緊急軍援
艾森豪威爾(左)與杜勒斯(右)
胡志明的安詳和納瓦爾的焦慮
旱季的陽光照在越南北部叢林,叢林的闊大枝葉将酷熱留在了樹頂。樹林深處,胡志明一身布衣,怡然自得。他的《答瑞典〈新聞快報〉記者問》發表後在國際上反響甚好,為越南争得了外交主動;奠邊府戰報傳來,更讓胡志明喜上眉梢。再過幾天,他又要去北京,和中國領導人讨論日內瓦會議問題,判斷奠邊府戰役的結局對整個印度支那局勢産生的影響。從1950年起,幾乎每到一個重要的轉折關頭,胡志明總要到北京去。這回也不例外。
出發之前,胡志明安排了與著名澳大利亞記者威·貝卻敵的會見。貝卻敵留下了頗為生動的記錄:
在北越叢林深處一間用樹葉蓋成的草屋裏,一張竹做的桌子上放着一頂遮陽帽。這是1954年3月中旬的一個下午。一架飛機的嗡嗡聲在頭上某處響着,它沒有機會看見這個由十多間竹子和樹葉蓋成的草屋所組成的小村。村中樹木已被清除了不少,但那些光滑而巨大的堅木樹及其他叢林中的樹木,支撐着一層厚厚的由寬葉藤交織成的帳篷,成為掩護這一林中小村的天然僞裝網。一架直升機即便在這層綠色帳篷上空幾米之處盤旋一個小時也不會發現帳篷下面的東西。但在以後很多星期中萦回在我的腦際的倒不是那座森林,而是那頂遮陽帽的樣子。
我在北京只耽擱了一兩天,把我用在冰天雪地的板門店的衣服換成了适應北越熱帶叢林間的衣服,便直接來到這一林中小村了。朝鮮光禿禿的山頭和無樹的公路同越南茂密而郁郁蒼蒼的叢林是一個什麽樣的對照呵!……
在我來到北越的時候,無線電廣播中充滿了關于一個名叫奠邊府的地方的消息。根據西方的廣播報道,法國人曾經在那個地方建立一個巨大的基地,而且曾經展開攻勢,想對越南的整個西北部來一次“肅清越盟”的攻勢,并在西自奠邊府東至紅河三角洲的強大鉗形攻勢中把後者包圍起來。這樣,那頂遮陽帽就插進我們的故事裏來了。因為它是胡志明主席的帽子,而站在它旁邊的就是主席本人。
……我們問胡主席,電臺上為什麽在吵嚷着奠邊府,究竟發生了什麽事?
“這就是奠邊府。”他邊說邊把他的遮陽帽翻過來放在桌上。
“這些都是山頭。”他用筋瘦而堅強的手指沿着帽檐指着說,“也就是我們所在的地方。”
說到這裏他的拳頭伸向帽子裏面。“下面是奠邊府山谷,那裏是法國人。他們出不來。可能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但他們出不來。”他重複地說。這就是一場在遮陽帽裏面的奠邊府戰役。[1]
胡志明會見貝卻敵時,真可謂信心百倍,氣吞萬裏如虎。如果貝卻敵此時到西貢去見見納瓦爾,他也許會發現,納瓦爾沒有胡志明的安詳,從3月13日起,煩惱一直糾纏着他。
興蘭高地和獨立高地一失,納瓦爾沉不住氣了,接連不斷地致電總參謀長埃利,請求兵力和物資增援。
在巴黎,法國總理拉尼埃也慌了神,督促埃利快去向美國求援。埃利于3月20日飛抵華盛頓。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海軍上将雷德福腰杆挺得筆直,在機場迎接埃利。作為幾年來印度支那局勢演變的重要見證者,雷德福有滿肚子的話要說。這位雷德福将軍眼下是美國關于印度支那事務的重要決策人之一,言行舉止,引人注目。
[1]威·貝卻敵:《十七度以北》,世界知識出版社1956年版。
Advertisement
印支戰場的美國影子
亞瑟·雷德福,1896年2月16日生于芝加哥,1916年畢業于美國海軍學院,從此在海軍多個部門中供職。1920年,他開始學習海上飛行,成為美國第一代海軍航空兵,是美國最早熟悉航空母艦的軍官之一。二戰開始,他負責為海軍訓練飛行人員。1943年底,他出任太平洋艦隊空軍參謀長,參與指揮了太平洋戰區對日軍的多次重大戰役。大戰結束後,他升任大西洋艦隊司令。1949年,雷德福成為太平洋艦隊司令、四星将軍。
從20世紀50年代起,雷德福深深地介入了亞洲事務。1951年12月,雷德福應塔西尼之邀到了西貢。這時塔西尼癌症惡化返回巴黎,塔西尼的參謀長科尼接待雷德福,介紹了越南戰局。
塔西尼之後,雷德福和沙朗保持密切的聯系。1953年初,雷德福又去過一次西貢,想知道為什麽美援越多,法軍戰況卻越來越沒有起色。那時,雷德福還不覺得印度支那局勢有多麽嚴重,不過他指出,越軍主力進入老撾使法軍的兵力更加分散,更加依賴于遠距離的空中補給,是一個危險苗頭。當時雷德福認為,沙朗缺乏進攻精神,法國應該換上一名統帥才好。
雷德福是個有心計的将領,迎接埃利之前再一次回顧了兩個重要的數字:自1950年6月至1952年12月31日,美國對印度支那的軍援總額為3.34億美元,而1953年的軍援總額即達到了7.75億美元。1954年将達到多少還是一個未定之數。
飛機自天而降,埃利強打笑臉走出機艙,和雷德福緊緊握手。埃利和雷德福很熟悉,他在升任法軍總參謀長之前,曾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駐美國代表,同華盛頓的高級軍官接觸甚多。
1954年3月22日上午10時30分,華盛頓飄起了小雪,春意頓消。雷德福陪同埃利前往白宮面見艾森豪威爾。艾森豪威爾當着埃利的面指示在座的雷德福,盡一切努力滿足法方的軍事後勤要求。随即,雷德福和埃利趕往五角大樓進行工作會談。
埃利提出了一個長長的求援單子。在清單上位于前列的居然是降落傘。埃利說,降落傘的需求刻不容緩,僅在奠邊府,每天的需要量就是100多個。此外,法國需要美國緊急提供75架飛機,其中包括24架B-26轟炸機、14架C-47運輸機。[1]
埃利向雷德福提出的其他請求主要是:1.美軍可否幫助法國從北非空運兩個傘兵營到越南北部?2.美軍可否将若幹艦載飛機移交法國遠征軍使用?3.美軍可否立即向印度支那法軍交付14架C-47運輸機,使北越戰區能夠保證對奠邊府空中補給。4.美軍可否立即向法方移交6架新式的C-119運輸機?
拿着這樣一個清單,埃利在介紹奠邊府情況的時候很不自然。他告訴雷德福,從現在看,“奠邊府只有50%的希望了”。
雷德福抓住機會,建議法軍應該派出地面部隊去解救奠邊府。
埃利避而不答,實際上心裏明白,法軍在印度支那已被牢牢釘死,用拆東牆補西牆的辦法調兵去救奠邊府,可能招致更加嚴重的戰場失敗。他婉轉地對雷德福說,即便退一步說,奠邊府全軍覆沒的話,其總人數不過占法國印度支那遠征軍總數的5%,還不至于撼動大局,而且越軍的損失會更嚴重。
話一出口,埃利又覺得心裏不踏實,他向雷德福承認,如果失去奠邊府,對印度支那局勢的打擊将是巨大的,對士氣影響尤大,特別是對即将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來說,意義非同小可。如果奠邊府一丢,法國就很難在日內瓦有所作為了。
雷德福對埃利說,對這張清單上的東西,除了新型運輸機,大部分都可能得到滿足。不過他又說,光靠這張清單還不能換回戰場優勢。如果法軍空軍力量不足,不妨請埃利考慮,效仿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飛虎隊”的先例,組建一個空中志願軍團,改善法軍的空軍力量。也就是說雷德福傾向于讓美國直接投入印支戰場上的戰鬥,不再像過去那樣僅限于做後勤支持。
埃利答應回去“考慮”這個建議,但是他認為這樣做遠水不解近渴,奠邊府的局勢已經刻不容緩了。
23日,雷德福陪同埃利來到國務院會見杜勒斯。
埃利知道杜勒斯是個鷹派人物,所以求援之情溢于言表。他特別提到,如果在奠邊府戰役進行過程中,中國空軍投入作戰,美國空軍可否出援?
杜勒斯回答,這個問題涉及面太大了,需要與國會商量,光靠總統不能單獨作出決定。但是,杜勒斯給了埃利一個暗示,如果需要美國的進一步支援,最好由政府而不是軍方出面提出要求。
法軍總參謀長和五角大樓的會談是非常緊張的。埃利本來安排25日返回巴黎,雷德福告訴他,25日上午美國總統将召開國家安全會議,讨論印度支那局勢。
埃利察覺到雷德福将盡心為援助法國做些什麽,為此延遲一天回國等候佳音。
25日上午,艾森豪威爾召開了會議。杜勒斯作介紹性發言說,現在距離日內瓦會議還有一個月,美國無論如何也得回答幾個最基本的問題,其中之一是,如果法國在奠邊府戰鬥不利該怎麽辦?
艾森豪威爾(左)與杜勒斯(右)
每當面臨重大決策,艾森豪威爾必然深思熟慮。
法軍空降奠邊府的消息剛傳入白宮,艾森豪威爾馬上表示對法軍統帥決定的費解,心裏有一種不太妙的感覺。他要求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向法國表示“對這個行動的關切”。
1954年1月,情報表明,奠邊府法軍已被越軍團團包圍。艾森豪威爾與杜勒斯、雷德福讨論情況時得出結論:“奠邊府的地理位置并沒有什麽重大的軍事意義。但是,失去這支精銳的守軍所造成的深遠的心理影響,對法國可能是嚴重的。”
這時,杜勒斯和雷德福都向艾森豪威爾提出,是否由美國進行武裝幹涉?艾森豪威爾的明确意見是,最可能,而且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向印度支那法軍提供物資援助。如果靠物資援助還不行,那就需要采用“朝鮮模式”,就是打着“聯合國軍”的旗號進行軍事幹涉。但如果要這樣做,由于國際環境發生的變化,由于蘇聯在聯合國工作經驗的增加,困難要比卷入朝鮮戰争時大多了。
[1]John Prados,The Sky Would Fall:Operation Vulture:the US bombing mission in Indochina 1954,New York,1983.p.72.
美國:援以物資,但不出兵
艾森豪威爾确實考慮過美國武裝幹涉印度支那的問題。然而,正是他當上總統以後結束了朝鮮戰争,卸下了一副重擔,他實在不想這麽快再把大規模戰争的擔子挑起來。艾森豪威爾為自己規定了卷入印度支那戰争的“三原則”:“第一,要求一種以國際法為依據的合法外衣;第二,世界輿論的有利氣氛;第三,國會同意采取行動。”
艾森豪威爾對第一條“原則”的解釋是:“除非有法國政府的緊急請求,否則美國方面的任何介入都是不可能的。”
現在埃利來了,并沒有帶來法國政府的正式請求,使艾森豪威爾看出了其中的微妙之處。艾森豪威爾的顧問中也有人指出,法國政府“已經到了這麽一個地步,即他們寧可放棄印度支那或者作為一個軍事失敗的結果而丢失它,也不願意通過國際幹涉來加以挽救”。[1]
艾森豪威爾決定:對埃利,主要是滿足他的物資請求;對軍事幹涉問題,還需謹慎從事,要探讨盟國,特別是與英國合作的可能性;還有一點,要看國會能否予以支持。
在最後一天的談判中,雷德福和埃利達成協議,美國增加援助,向法國提供60架B-29轟炸機,轉由法國飛行員駕駛,去轟炸奠邊府越軍陣地。這下子,埃利算得上收獲不小了。
1954年3月27日,埃利回到巴黎。總理拉尼埃于29日召開“特別”聯席會議,聽取埃利彙報。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要不要由政府出面,要求美國軍隊卷入印度支那戰争?此外,與會者還讨論了如果奠邊府守軍不能突圍怎麽辦?如果中國空軍進入越南北部上空作戰怎麽辦?如果大規模戰争一開,日內瓦會議還開不開?以及諸如此類的問題。
美、法關系在二戰之後十分微妙。法方對自己的政府在二戰中淪為盟軍中的二等夥計,在政治上飽受冷眼、在軍事上處處受美國制約總是耿耿于懷。戰後在對美關系上,只要有可能,法國總要頑強地表現出“獨立”精神和大國氣概。所以,法國要求美國提供軍援說得上毫無顧慮,一旦美國提出要直接介入印度支那戰争,接手軍事指揮,法國總是警惕性十足,從不讓步。現在,危難臨頭,這種“獨立”傾向只好收斂了。
特別會議決定,立即派遣埃利的助手布羅翁上校前往越南,聽取納瓦爾對美國軍事援助的意見。布羅翁剛随埃利去了華盛頓,對于法美交涉的內情十分清楚,他的介紹會有助于納瓦爾對國際背景的掌握。布羅翁馬上出發,于4月1日到達西貢,然後轉乘飛機前往河內,向正在那裏的納瓦爾介紹巴黎的新信息。
在大西洋對岸,美國政府中的決策者在對印度支那問題“吹風”了。
3月29日,杜勒斯在紐約海外俱樂部就美國的印度支那政策發表重要演說,他發出暗示:美國可能對印度支那進行軍事幹涉。他神态嚴肅地說:
艾森豪威爾總統于上周三(3月24日)在談到印度支那形勢的時候指出,該地區有着“異乎尋常的重要”。
對法國遠征軍和印度支那國家正在進行的卓絕鬥争,美國政府已經通過不同的方式表示了同情。國會已經授權政府向那裏的政府和人民提供物資援助。我們還要通過外交努力,阻扼共産黨中國在那一地區的公開的侵略勢頭。
艾森豪威爾總統在1953年4月26日的講話中已經闡明,如果在其他地區發生侵略,朝鮮戰争将被視為一場騙局。在去年9月我也說過,如果紅色中國将軍隊派進越南,就将造成嚴重的後果,這種後果将不局限于印度支那。
[1]艾森豪威爾:《受命變革》,第2卷 第382~383頁,北京三聯書店1978年11月版。
下階段的焦點
這時,奠邊府戰役的新一輪惡戰又臨近了。
奠邊府東南大約十公裏處,重巒疊嶂,有一飛瀑噴湧而下,水聲激越。離瀑布不遠,就是武元甲的前線指揮部。韋國清率軍事顧問團人員住在相距數百米的山坡上。3月,越西北天氣轉熱,為了納涼,武元甲經常在瀑布邊舉行會議,商讨決策。
第一階段作戰結束以後,韋國清、梅嘉生、茹夫一,還有剛剛趕到的新華社越南分社社長杜展潮研究了下一步作戰預案,然後與越方磋商。
鑒于戰役第一階段比預計順利,第二階段作戰計劃的指導思想是趁熱打鐵,将奠邊府東面的五個山頭作為主要作戰方向,以第312師、第316師兩個師進攻。這五個山頭是奠邊府的東部屏障,如果站到了這個屏障上,距離德卡斯特裏的核心指揮部就不過千米之遙,用步槍就可以打着了。第308師擔負奪取奠邊府機場的任務,該師将首先攻取機場西北端的幾個小山包,然後完全控制機場,進而直接威脅法軍芒清中心防區;第304師繼續分割和包圍法軍航站南部防區,切斷法軍的南逃退路。
如果戰鬥發展順利,就能趕在雨季到來前一舉殲滅奠邊府法軍。[1]
當此之時,中國軍事顧問們心情甚佳。第一階段作戰之前,越軍對中國顧問提出的塹壕戰法還多少有些猶豫,覺得費力耗時太巨,得不償失。對越方的猶豫,從朝鮮戰場下來的茹夫一和徐成功最感到惋惜,因而勸說最多。對此,董仁倒另有一番見地,他主張茹夫一和徐成功不必着急,塹壕戰在攻堅戰中的奧妙一戰就見分曉,他說:“等一仗打過,越方自己就會把塹壕戰的問題解決好。”
果然,奠邊府北部兩個高地的戰鬥為塹壕攻堅戰鋪平了道路,越軍各師師長不需中國顧問再提醒,紛紛把挖塹壕當成了克敵制勝的法寶。在挖不挖塹壕的問題上,越中雙方将軍們的意見完全一致,中國顧問遂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下一階段的攻堅戰鬥上。[2]
由警衛護衛,梅嘉生來到靠近前沿的地方觀察。在他的望遠鏡裏,奠邊府盆地東邊高高低低、曲折回旋的山頭,确實像屏障一樣把他和法軍司令德卡斯特裏分隔開了。摧毀這道屏障,越軍就會很快沖過楠雲河,捉拿德卡斯特裏。其實,這五個山頭後面還有幾個小山頭,然後才是彎彎曲曲的楠雲河,河西邊就是德卡斯特裏指揮部了。法軍指揮官把這群至關重要的山頭劃成兩個防區:多米尼克和艾蘭,簡稱D區和E區。最初,兩個防區分別由一個阿爾及利亞營和一個摩洛哥營守衛。
由于興蘭高地失守,多米尼克防區已經完全暴露在越軍眼前。它的突出部位D1和D2是兩個海拔高程分別為530米和560米的山頭,與奠邊府盆地的相對高度還不到100米高,坡度甚緩,便于仰攻。41號公路從這兩個山頭中間穿過,朝向奠邊府盆地。在這個防區內一共有六個山包,都有法軍駐守。
多米尼克的南邊是艾蘭防區,也就是E區。這個防區的北端與41號公路相連接,是公路進入奠邊府平原的最後一道關口。艾蘭防區內主要有五個山頭,重要的是這些山頭普遍比多米尼克那邊要高上數十米甚至更高,機槍火力可以控制多米尼克。只要艾蘭高地不失,越軍即使占領了多米尼克也站不穩。
越法雙方都明白,下一階段戰鬥的焦點将是奠邊府東部的這些山頭。
[1]1998年7月4日,作者在成都訪問茹夫一。
[2]1993年9月7日,作者在北京訪問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