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大戰前的博弈
1953年12月6日,越南勞動黨政治局成員在讨論奠邊府作戰計劃,右起:武元甲、長征、胡志明、範文同
法國人眼中的奠邊府
納瓦爾不會白白放棄那産。他在下令撤出那産之前,心目中已經有了一個取代那産的地方,它就是奠邊府。
奠邊府,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地方?
它是越南西北地區最大的盆地,南北長20公裏,東西較寬處6公裏。總面積約40平方公裏,像一個棗核。這個盆地距離老撾僅13公裏,雨量充沛,盛産稻谷。
盆地裏世代居住着泰族人,四圍山腰上住着芒族人。19世紀中葉的時候,這裏還與世隔絕,沒多少人知曉。19世紀後半葉,英法兩國對中國的鴉片貿易迅速發展,奠邊府氣候濕熱,用于提制鴉片的罂粟種植面積急劇擴大。當鴉片成為與中國貿易的大宗貨物時,此地即有人以販運鴉片為生。1897年法國殖民者控制了這個地方,由于它靠近老撾,由此産生了“奠邊府”的地名,意為“安邊之府”。最初,法國殖民統治在奠邊府的存在即是在此任命了一個當地官吏,讓他出面掌管鴉片交易。首府萊州則有時派出一支小小的巡邏隊到奠邊府看看,表示統治力量已經伸展到了那個偏僻的山間盆地。20世紀20年代後期,印度支那開始出現航空飛行的痕跡。由于當時飛機的續航能力低,法國殖民者在印度支那各地着手規劃機場建設。30年代中期,法國在奠邊府建造了一個小型機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軍曾使用這個機場撤退在印度加爾各答的使節和官員,也曾兩次使用這個機場掩護在轟炸日軍目标後被擊傷,不得不跳傘的美軍飛行員。
大戰前的奠邊府盆地
1945年3月9日,日本軍隊向印度支那法軍發起全面進攻,在上寮和越西北的法軍退至奠邊府守了兩個月。為了支援法軍,美國第14航空大隊的作戰飛機曾在奠邊府降落。最後,法軍無法抵禦日軍,敗退時又使用了奠邊府機場向中國境內撤退兵員。
這年5月,日軍占領了奠邊府。為了戰争需要,日軍曾打算擴建機場,但計劃尚未實施,天皇就宣布投降了。1945年夏天,中國國民黨軍控制了奠邊府,直至次年撤走,法軍卷土重來。當地是越盟力量的薄弱區,法軍在奠邊府的控制算是穩固的。這一切,到1952年旱季越軍發起西北戰役就完全改觀了。越軍于1952年11月30日占領奠邊府。越軍主力退出西北後,奠邊府由越南西北軍區的第148獨立團一部駐守。
在“納瓦爾計劃”中,奠邊府占有重要地位。
并不只是納瓦爾一個人持有這種看法。
軍事歷史學家們認為,有兩個人對奠邊府的認識深深地影響了納瓦爾。
其中的一個,是納瓦爾的前任沙朗将軍。
由于長期在印度支那作戰,沙朗深知越南西北和老撾上寮地區對于印度支那戰局的意義。在西北戰役中失去了奠邊府以後,沙朗曾發布命令,要求法軍越北司令在1953年2月之前奪回奠邊府。這個計劃由于越軍在越南中部地區的攻勢作戰而流産了。沙朗乃于1953年2月28日致信法國的總參謀部,建議在考慮未來作戰計劃的時候,如果要确保老撾上寮,就要将越南西北的萊州、那産,最好再加上奠邊府作為反擊的基地。
1953年5月25日,沙朗已經知道納瓦爾将取代他主掌印度支那帥印,他再一次致信法軍總參謀部,建議收複奠邊府,以減輕越軍對那産的壓力。[1]
在納瓦爾的任命被明确以前,沙朗已經制訂了詳盡的“沙朗計劃”,作為下一個旱季作戰的預案。在“沙朗計劃”中,法軍将在旱季作戰開始的時候,相機奪取奠邊府,把它作為保衛老撾的屏障。
Advertisement
納瓦爾并不熟悉沙朗,在接任法國遠征軍司令的過程中,這兩位将軍也沒有對未來的印度支那作戰詳盡地交換意見。沙朗是帶着對戰争的滿腹憂愁歸國的。
和沙朗離去時所帶的滿腹蒼涼不同,納瓦爾懷着一番雄心壯志,滿心想着要比前任幹得更好。他雖然沒有對沙朗說什麽恭維的話,但對沙朗留下來的作戰預案确實潛心鑽研。沙朗闡述的關于奪取奠邊府和保住上寮之間關系的想法,在納瓦爾心底引起巨大的共鳴。越西北和上寮是在沙朗手裏危如累卵的,納瓦爾不願意在自己的手裏丢掉它們。
因闡述奠邊府的軍事意義而影響了納瓦爾的第二人是法軍上校路易斯·貝特爾。
納瓦爾到任之初廣泛巡視印支戰場的各個要點。6月初,納瓦爾來到被越軍圍困着的那産,守備那産的法軍第7機動集群司令路易斯·貝特爾上校晉見長官時高談闊論,以滿腹經綸吸引了納瓦爾。
這位從法軍參謀學院畢業、科班出身的貝特爾上校着重談了法軍在那産利用集群據點挫敗越軍的經驗。貝特爾認為,那産防禦戰不僅僅具有戰術意義,如果運用得當,“那産方式”很可能具有戰役和戰略上的作用。“那産方式”表明,利用構築堅固的集群據點,特別是利用集群據點中心的機場,以及集中在機場附近的重炮陣地,吸引越軍投入野戰,能夠大量殺傷敵人,進而奪取戰場主動權。采用“那産方式”,以機場作為防禦核心是最關鍵的一着,機場保證了孤懸敵後的法軍掌握最大的機動,從容進退。在印支戰場法軍兵員不足的情況下,如此這般完全有可能保住西北或老撾的上寮。
貝特爾明确指出,那産作戰直接保衛了老撾上寮,也間接地保衛了紅河三角洲。這種以空間換時間的作戰方式,适用于眼下的法國遠征軍。
這番話真是說到納瓦爾心裏去了。也就是說只要法軍能夠保住西北和上寮不失,印度支那戰場鹿死誰手就得看下一輪較量了。
看着眼前的貝特爾,納瓦爾心中大喜。沒過多少時候,貝特爾上校就被調到西貢,當上了納瓦爾的副參謀長。
作了一番戰場巡視之後,納瓦爾成竹在胸:如要保住上寮,“那産方式”将再奏神奇之效。但是,采用“那産方式”的地方不能選在那産了。
在1953年6月16日的西貢會議上,納瓦爾向各戰區司令們透露,他将在未來的某個時候放棄那産。理由是,在政治上,那産不是什麽首府或重要城市,對人們的心理影響不大;在軍事上,那産并不是交通要道,越軍走別的路可以直通老撾。但是,“那産方式”依然可取,鋒芒猶在。他透露,法軍将在雨季集中兵力對越南中部蜂腰地帶進行掃蕩。
對納瓦爾的闡述,越北法軍司令科尼将軍基本上表示贊同。科尼說,如果向蜂腰地帶大舉進攻的話,他唯一的擔心就是法軍主力前出紅河三角洲太遠,造成紅河三角洲腹地空虛,被越軍鑽空子。他建議,在雨季裏,法軍可以有兩種作戰選擇:一是集中力量對滲入紅河三角洲的越軍實施掃蕩;二是出一支奇兵,騷擾越軍的後方運輸線。最好是打到越南西北地區和越南、老撾的邊境地區。科尼明确地說:“可以考慮,出兵占領奠邊府,把奠邊府作為襲擾西北的一個‘錨點’。”
科尼對與會的軍官們說,法軍必須充分利用越南西北山區泰族人對平原來的岱族人的敵視心理。不幸的是,現在西北首府萊州連一次像樣的攻擊都抵禦不了。科尼補充說:“我覺得有某種程度的緊迫感,就是我們要将西北首府萊州遷移到奠邊府去。”
聽得越北司令這番話,納瓦爾未置可否,但心裏對科尼提出的重占奠邊府的想法卻湧出一陣歡喜,以為又有了一位支持者。
[1]Phillip B.Davidson,Vietnam at War,the History,1946~1975.published:Novato,Calif.:Presidio,1988.p.172.
納瓦爾獲得新內閣的支持
1953年6月,法國又更換了內閣,梅耶總理挂冠而去,新任總理拉尼埃對印度支那戰局滿腹狐疑,決心難下,他要當面聽取納瓦爾的彙報。
1953年7月24日,法國國防會議審議“納瓦爾計劃”。納瓦爾當着總理和總統的面,向三軍參謀長提出:既然在即将來臨的旱季中越軍很有可能再次進攻西北乃至老撾上寮,法國遠征軍是否應當阻斷越軍,防止越軍再次進入上寮?如果需要這樣做,法國遠征軍無疑會遭受重大傷亡,國內對此是否理解?
三軍參謀長們從印支法軍的實力情況出發,認為法國不應在力量不足的情況下承攬老撾特別是上寮的“安全”。
在座政治家們的意見表達得非常巧妙。他們大都已經意識到上寮兇多吉少,勉強用兵難以奏效,最好的辦法是逐漸從那裏脫身。但是,在如此事關重大的會議上,總統、總理,還有其他政府官員都沒有明确地這樣說。他們認為,出于輿論和外交上的需要,法國不能放棄對老撾的義務。另一方面,政府高官們對納瓦爾抱有希望,希望他能奇跡般地扭轉戰局。既然如此,何不讓納瓦爾根據自己的理解,調兵遣将安排一番呢?可是,這句話誰也沒有說。
實際上,在這次會議上,納瓦爾站到軍方同僚們的對立面上去了。他侃侃而談,詳盡闡述了重占奠邊府的計劃。重占奠邊府的核心思想就是确保老撾——特別是上寮——繼續處于法國的控制下。
法國空軍司令科爾尼·莫尼将軍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說,作為一名飛行員,他在1946年到過奠邊府,那裏的機場四面環山,很容易遭受四周炮火的控制。而且奠邊府距離河內太遠,嚴重制約了空中支援能力。
納瓦爾冷冷地回答說:“應該全面地,而不是單純地從一個飛行員的角度來看奠邊府。”這個回答使會場出現了一陣沉默。接着,“保衛老撾”問題被擱置了,後來也沒有再讨論。
會議持續了很長時間,沒有就“老撾義務問題”達成一致意見。會議最後要求納瓦爾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确保印度支那遠征軍的安全,納瓦爾被賦予全權相機行事。實際上,會議批準了“納瓦爾計劃”。[1]
會議後的第二天,7月25日,納瓦爾向西貢自己的司令部發了一個電報,命令印度支那遠征軍司令部發布第563號命令,要求法國遠征軍的高級将領作好準備,一旦越軍在旱季裏再度進軍西北,法軍即重占奠邊府,作為老撾上寮地區的屏障,确保湄公河上游不失。
對于奠邊府的軍事意義,納瓦爾不知道盤算過多少回了。他固執地認為,失去越西北就意味着為越軍向老撾進攻敞開了大門。如果法軍重新占領奠邊府,也就扼住了進入老撾的咽喉要道。奠邊府是越西北的“谷倉”,駐紮在那裏的軍隊可以就地籌糧,作長期打算。在奠邊府作集群據點式防禦,可以在陣地戰中大量殺傷越軍。只要能夠堅持過雨季,待前來圍攻的越軍退去,法軍還可以伸出觸角,再度争奪西北,把眼看從沙朗手裏完全丢掉的西北拿回來。
作為印度支那遠征軍的新任司令,納瓦爾希望自己建功立業,超過前任。他認為,只要政府和國防部支持自己,重占奠邊府穩住越西北,同時掃蕩蜂腰地帶穩固“走廊”,再堅持紅河三角洲不失,就能度過最困難的1953~1954年冬春旱季,為此後的戰略決戰創造條件。
當然,7月24日的國防會議沒有就法軍是否可以在必要時放棄上寮作出決定,也使納瓦爾心神不定。誰知,三個月後的1953年10月22日,法國和老撾王國總理富馬親王簽署新的法國—老撾條約。條約宣稱,老撾成為法蘭西聯邦內享有完全獨立與主權的國家,而法國則有義務保證老撾的領土完整。這個條約的簽署,恰好為納瓦爾重占奠邊府提供了依據,使他精神大振。
[1]Bernard B.Fall,Hell in A Very Small Place,The Siege of Dien Bien Phu Published by Da Capo Press,Inc.Originally published:Philadelphia:Lippincott 1967.pp.31~32.Phillip B.Davidson,Vietnam at War,the History,1946~1975.published:Novato,Calif.:Presidio,1988.p.181.
胡志明拍板:戰略方向不變
由于那産之敵在瞬間撤光,越軍總軍委和中國軍事顧問團認為,西北戰役計劃必須修改。越南勞動黨中央于8月13日致電中共中央,通報了那産出現的新情況,請中國方面“對情況認識和今後作戰方向問題”提出建議。14日,羅貴波也将此情況電告中共中央。
越軍總軍委在武元甲主持下重新制訂作戰計劃,打算将主要作戰方向改向越南北部平原,放棄攻占萊州的計劃,将原拟包圍那産的部隊調到越南中部的清遠地區尋找戰機。
1953年8月22日,越南勞黨中央政治局讨論作戰問題,武元甲在會上發言,傾向于加強在北部平原地區作戰。他沒有提及萊州方向的作戰,也沒有進一步主張開辟上寮戰場。
羅貴波的看法不同,認為在下一個旱季中,越軍仍須進行一次西北戰役,攻克萊州,奪取西北全境,再以主力出上寮,經老撾的查爾平原,繞過法軍重兵防守的紅河三角洲平原,向越南中部蜂腰地帶攻擊,占領越南中部,切斷紅河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法軍兩個重兵集團之間的聯系,然後尋找戰機,重創法軍有生力量。如果實現了這個戰略意圖,越軍就穩操勝券了。
羅貴波面見胡志明,陳述了自己的意見。
中共中央軍委于1953年8月27日致電羅貴波,闡述了關于下一步作戰方針、整訓和援助問題的意見,要羅貴波将此意見向越方轉述。
中共中央軍委認為,中國顧問團對法軍情況的判斷是正确的。法軍最近積極擴編僞軍,撤退次要據點和孤立據點,抽調各地機動部隊集中河內三角洲地區,增設作戰指揮機構,偷襲諒山,加緊掃蕩敵後等一系列的措施,均顯示敵有采取重點防禦和試圖進行攻勢作戰的意圖。中共中央軍委認為,法軍在調整部署就緒後,可能會向紅河三角洲地區進行較大規模的掃蕩或向正面出擊(開始可能是三五個營至七八個營近距離的小出擊,若得到些便宜即可能逐漸擴大)。
中共中央軍委指出,只要采取正确的軍事政治策略,開展敵後鬥争,進行運動戰,或向敵守備力量薄弱地區攻擊以殲敵有生力量,情況仍然是有利的。
中共中央軍委明确,針對納瓦爾來到印度支那後的軍情變化,越南人民軍在一定時期內應确定“以加強游擊戰,争取運動戰和準備部分的攻堅戰三者結合的積極主動的作戰方針,不宜過分地強調某一種鬥争形式,以免陷于被動”。
1953年12月6日,越南勞動黨政治局成員在讨論奠邊府作戰計劃,右起:武元甲、長征、胡志明、範文同
中共中央軍委要求羅貴波向越方建議:派出一個加強團并配備得力部隊幹部和地方幹部南下,加強高棉地區的游擊戰和地方工作。目前活動在那産的地方武裝,最好進入萊州地區活動。同時派一個加強團(加配無後坐力炮和迫擊炮)配合越軍西北軍區部隊,以奠邊府為依托,向寮國的豐沙裏地區活動,相機占領豐沙裏。
1953年9月,越南勞動黨政治局再次就冬春作戰問題舉行會商,對越軍總軍委提出的兩個方案進行研究。
一個方案,是武元甲已經提出過的,在北部平原集中全部或大部主力,相對分散活動,尋找戰機,力争在運動戰中殲滅一部分保大的軍隊。在游擊區,則大力開展小規模戰鬥,積小勝為大勝。當出現有利情況時,再視情況投入主力部隊作戰。
第二個方案更多地采納了中國軍事顧問的意見,認為此時法軍主力集中在紅河三角洲地區,法軍的兩大機場近在眼前,江河艦隊也可以有效地配合作戰,因此如果在平原作戰,即使可以取得有限的勝利,尚不足以改變戰局,而越軍主力卻可能在與敵人的陸、海、空三軍作戰中蒙受較大損耗。相反,如果越軍主力堅持前往西北作戰,雖然在供應上會出現很大的困難,但足以迫使法軍分散兵力,使其海軍完全不能發揮作用,并且大大減弱其空軍的威脅,這就有可能消滅在那裏出現的法國陸軍部隊。如果順利,通過這個戰役,将一舉奪取整個越南西北和老撾上寮地區。
兩個方案比較,第二方案的長處是不言而喻的,勞動黨政治局再次肯定了西北作戰方案,由胡志明拍板:“戰略方向不變”,主力進軍越西北。
羅貴波的計劃更勝一籌
根據北京的指示,羅貴波與越南總軍委共同确定了1953年旱季作戰計劃。1953年10月8日,羅貴波致電中共中央,明确表示,越方已經确定把主力投向越西北。在此基礎上,中國顧問團首長的戰役決心是:
上述作戰任務完成後,在有準備的情況下,繼續發展勝利,奪取琅勃拉邦地區。北部平原之敵如不敢向北進犯我自由區,我正面戰場主力可以在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攻打敵人幾個邦克據點,以鍛煉部隊,取得經驗,配合我軍堅持與開展敵後鬥争,以及配合我軍在萊州、上寮各個戰場的作戰。
必須充分估計河內地區之敵可能乘機向北進犯我自由區。因之,又必須先作充分準備,大膽地讓敵人北進,待北進之敵深入到适當地區時,我軍确實掌握了情況,抓住時機,可以集結一部分優勢兵力,靈活地各個殲滅敵軍一路至數路。敵人脫離了據點、工事、碉堡而深入山地自由區,是有利于我軍打殲滅戰的好機會。只要我們在指揮上不犯重大錯誤,是能夠達到殲滅敵人之目的的,是能夠粉碎敵人向北進犯計劃的。
在北部平原敵軍向北進犯之同時,我敵後部隊、民兵、游擊隊則可以開展游擊戰,擾亂敵人後方,增加敵人困難,有力地牽制敵人,配合主力在各個戰場殲滅敵人,同時發展、鞏固自己。但必須事先充分估計敵人可能對我進行殘酷的掃蕩而積極反掃蕩。
目前,只有我們充分計劃這些情況,并且預先有所準備,才能不影響萊州、豐沙裏的戰鬥,取得戰役的勝利,粉碎敵人向北進犯之企圖。只有在各個戰場上消滅敵人,方能保持自己的主動,并使敵人長期陷于被動。
進軍萊州、豐沙裏地區作戰和沿着8號公路西進、南下作戰,困難是很多的。供應固然困難,最主要的,還是弄通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和克服某些領導幹部怕困難的情緒。這是極端艱苦的工作。敵人進攻自由區,也會對我們在各方面産生一些影響,造成我方這方面不少的困難。但這種困難是暫時的,不可避免卻并不可怕。
要充分地認識解放萊州、上寮等地區戰略上的重要性,堅決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難,不害怕敵人進犯自由區(但是必須估計到和準備好),這是現在和将來使我軍在戰略上能夠長期處于主動而不至處于被動、不犯錯誤,而且能夠改變北部平原敵我形勢和争取勝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羅貴波
1953年10月8日
羅貴波的電報描畫出了未來西北戰役的總格局。直至幾十年後,軍事史專家仍然認為,這個計劃的核心是:穩住紅河三角洲,奪取西北高原,進占老撾上寮,同時以一部分兵力進入中寮作戰,形成迂回越南中部之勢,将戰場延伸到越南中部甚至南部去。其構想氣勢磅礴,比“納瓦爾計劃”高出一籌,足以奠定勝局。
羅貴波還向越方建議,以8號公路和12公路為依托,沿着長山山脈向南修築一條急造軍供路,以便在今後支援中部和南方作戰。羅貴波的建議極富戰略眼光,越方接受了這項建議,着手修路。後來,正是這條道路發展成了著名的“胡志明小道”,為越南的統一建立了不朽之功。[1]
[1]1998年7月4日,作者在成都訪問茹夫一。
毛澤東的十二字戰略方針
在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對羅貴波10月8日發來的電報非常滿意。為了實現這個戰略構想,中共中央決定:韋國清趕回越南,繼續擔任軍事顧問團主要負責人。為此,中共中央于1953年10月10日致電越南勞動黨中央:
1950年我們應你們的提議,曾先後派羅、韋二同志分別率領一部分軍隊和地方黨群幹部去越南做顧問性質的幫助工作,後因韋同志生病回國休養,一時不能回越工作,故由羅同志統一負責幫助你們進行工作。現韋身體較去年好了一些,我們仍派他回越幫助工作,并決定由韋同志為軍事總顧問,負責幫助戰争指導和軍隊建設方面的工作。羅同志為政治總顧問,負責幫助地方的黨政建設和政策方面的工作。韋國清同志到越後即按上述工作性質負責幫助之。
韋同志等五位幹部定于本月中旬起程赴越,10月21日可到憑祥。請派人到憑祥與他們聯絡。
韋國清出發前被召入中南海,毛澤東、彭德懷先後和他談話。
1953年10月,毛澤東下定決心,大大加重了投入印度支那戰争的力量。在此之前,毛澤東考慮過,是否出動大軍進攻金門島。10月,華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陳毅向中共中央軍委提出,利用朝鮮戰争結束後出現的局面,華東野戰軍準備以五個軍的兵力攻占金門島,為此需要突擊修建福建的幾個機場和一些鐵路。接到這一提議後毛澤東當即予以批準。但是,毛澤東很快吩咐陳毅,暫緩進攻金門。[1]
10月中旬,毛澤東召來彭德懷和韋國清,作了一番深談。
見面的地點在中南海豐澤園毛澤東住所。見面之後,毛澤東即問韋國清:“你看過納瓦爾軍事計劃嗎?”
韋國清答:“總參給我看過了。”
毛澤東問:“你有什麽看法?”
韋國清說:“這是他的前任塔西尼計劃的繼續。他們的共同點是大力發展僞軍,替法軍駐守據點,用越南人打越南人,使法軍能夠集中執行機動作戰任務的突擊力量,以奪回戰争主動權。他們提出在北部先取守勢,而加緊在南部和中部的掃蕩和進攻,先穩定他的戰略後方後,再集中兵力與越南軍隊主力在北部決戰。這種先南後北的軍事方針,是他的計劃,也是形勢迫使他如此。”
毛澤東問:“中央在8月底給羅貴波的電報你看了嗎?”
彭德懷在旁說:“我要人拿給他看了。”
韋國清說:“中央為越南制定的戰略方針同納瓦爾計劃是針鋒相對的。實施這個戰略方針,将完全打破納瓦爾的如意算盤。”
毛澤東說:“羅貴波來電說,胡志明對這個建議是贊成的,他們政治局也作了決定,可是越南軍隊的冬季作戰計劃遲遲定不下來,這是怎麽回事?”
韋國清解釋說,越方有一些人總有一個看法,認為西北作戰條件艱苦,只有解放紅河三角洲才是決定性的。
這時,毛澤東說:“他們想走直路,可是這條路恐怕走不通。目前就打紅河三角洲,條件不還具備。還是要走迂回曲折的路,才能達到目的。這是中國幾十年的革命經歷所證明了的,我看越南革命也沒有直路可走。你回去後,要對越南人民軍的高級幹部多做些解釋說服工作。”
毛澤東說:“我看越南今後一個時期的作戰方向應向中南部做文章。為了實現這個戰略計劃,當前需要采取一些切實的措施。我想到有這麽三條:一是用兩個步兵師和半個炮兵師的兵力,首先解決萊州之敵,完全解放西北地區這個重要戰略基地,然後移兵上寮,進一步開辟上寮戰場。在進軍西北的同時,就派部分兵力去中寮和下寮。二是堅決修通南進公路(指由中部的第4聯區起向南部穿過老撾的中寮和下寮,經9號公路抵達越南南部西原的公路,亦即後來著名的‘胡志明小道’),這是今後部隊南下作戰的交通命脈,對未來戰局關系極大。應該盡快測量,作出計劃,分期完成。可以告訴越南同志,對于修路的态度,就是對于戰争的态度。對修路不積極、不認真,就是對争取戰争勝利不積極、不認真。三是應從越北聯區和3、4聯區各抽調一批黨政幹部向中、下寮和越南南部做開辟新區的工作,使部隊打下一個地方就鞏固一個地方,像我們解放戰争後期抽調北方幹部随大軍南下那樣。這三條辦法,簡單說來,就是十二個字:一條公路、兩個半師、三班幹部。”
在毛澤東講話後,彭德懷發表意見說:“我對越南戰争形勢和西北作戰的意見,已同國清同志談過了。再說一件事,納瓦爾軍事計劃的法文本,可以帶給越南同志看看,這對他們了解敵人,分析形勢是有益的。不過要注意保守秘密。”[2]
毛澤東、彭德懷都認為,韋國清此去如果打得好,将使越南局面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1]徐焰:《金門之戰》,第128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9年版。
[2]于化辰(王振華):《援越抗法戰争中的韋國清同志》,第74頁,見《中國軍事顧問團援越抗法實錄——當事人的回憶》,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版。
确定戰役計劃
韋國清迅速整裝出發,于1953年10月25日到達越南中央根據地,次日向羅貴波、梅嘉生、鄧逸凡和高級軍事顧問傳達毛澤東、彭德懷的指示,并聽取關于越南當前形勢的彙報。
1953年10月27日,韋國清面見胡志明,送交了親攜的“納瓦爾計劃”文本。這個計劃文本正是越方苦心尋索,久而不得的關鍵性文件,亦可稱為世界情報史上的一個傑作。越法兩軍決戰之前,越軍獲得了這個關鍵性文件,法方即已大大失先了。
1953年,左起:喬曉光、鄧逸凡、韋國清在越北根據地
胡志明看過“納瓦爾計劃”後,心中自然豁然開朗。他向韋國清表示,能夠獲讀“納瓦爾計劃”對越南黨确定下一步作戰方案幫助極大,中國方面的意見完全正确,依此意見而行,越軍定可粉碎“納瓦爾計劃”。
武元甲對獲得“納瓦爾計劃”極為重視,他後來回憶說:“中國同志轉交給我們一份納瓦爾計劃,還附有地圖。這是友方情報機關獲得的。韋國清同志剛從中國國內回來,我們一起到奎達去見胡伯伯。胡伯伯聽了敵方計劃後說:‘納瓦爾很貪心,想在軍事上取得勝利。敵人想主動,我們就迫使他們陷入被動。敵人想集中機動部隊,我們就要定出計劃迫使他們分散挨打。’”[1]
武元甲和韋國清、梅嘉生一起,着手制定《1953年冬1954年春作戰計劃》,這個計劃有四個主要內容:
1.下一個旱季作戰的主要方向是萊州地區,以第308、第316師各兩個團,會同西北地區的第148獨立團,配屬相應的炮兵和工兵,總兵力2.5萬人,于旱季開始後向西北機動,最後在1954年1月10日左右攻取萊州。得手後,以兩個團的兵力于2月初進軍老撾上寮,奪取豐沙裏,在2月底時進逼琅勃拉邦。此時,将以另一個團插到琅勃拉邦以南和川圹之間,開辟戰區。
2.将第312師和第304師集結在福壽一帶,如紅河三角洲的法軍進犯中央根據地,即以這兩個師出擊。誘敵深入,相機殲其一部。
3.在越軍攻取萊州的同時,以第304師的一個團和越南中部第325師的一個團分別沿着8號公路和12號公路進軍中寮,分割在老撾的法軍。
4.越軍在進攻中寮的同時,以一個加強營并配屬較強幹部,出擊下寮的波羅芬高原以東地區,使戰場遍及整個老撾。
按照這個計劃,如果戰局發展順利,越軍就可能攻占老撾大部分國土,使法軍側翼完全暴露出來。按韋國清、梅嘉生的本意,向下寮出擊最好以一個團甚至更多的部隊才好。武元甲有不同的意見,認為分兵太多。最後大家同意派遣一個加強營執行此項任務。
1953年11月3日,越南勞動黨中央政治局讨論通過了由越軍總軍委和中國軍事顧問團一起拟訂的戰役計劃。
[1]武元甲:《走向奠邊府之路》,1999年出版。文莊作了與中越關系部分的翻譯。引自文莊:《武元甲将軍談中國軍援和中國顧問在越南》,見《東南亞縱橫》雜志,2003年第4期。
法軍進攻奠邊府
千裏之外的西貢,法國遠征軍也在納瓦爾統領下努力備戰。
1953年9月1日,法國政府正式向美國政府提出了總數為3.85億美元的軍援要求。這時,由于朝鮮停戰,美軍總兵力已比上年削減三分之一。根據艾森豪威爾的授意,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在雷德福主持下提出了“新視角”戰略思維。與蘇聯争霸歐亞大陸,争取英國和法國合作,避免“孤軍作戰”,是“新視角”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接到法國正式請求的當月,美國政府就予以批準。至此可以認為,納瓦爾計劃得到了物質上的保證。
1953年9月22日,納瓦爾指揮法軍在紅河三角洲南部集中了20個營,分成兩個集團,分別合圍越軍第42和第64獨立團。但是法軍行動遲緩,越軍略作抵抗後成功地跳出了合圍。納瓦爾立即命令作戰中的法軍轉而尋殲不遠處的越軍第320師主力。法軍遂于10月14日發起“海鷗行動”,由北向南占領了府裏、興安和海陽。這回,雙方的主力相遇了,戰鬥一度十分激烈。越軍靈活機動,以一部抗擊法軍,主力向西繞出,來到靠近老撾的地區集結。
跟随着滿地烽火,印度支那1953年的雨季來到了柔軟的末梢,納瓦爾回顧就任五個月來的戰績,心中不免湧起一股難以名狀的感慨。在剛剛過去的雨季中,法軍确實打得還不錯,幾度交手都占了上風。不過,納瓦爾心裏非常清楚,五個月的沙場奔突,只不過是一場大戰的序幕,只有旱季到來後的會戰才是決定命運的。現在,戰幕開啓,河內、海防、永安、寧平、萊州……一座座散布在這塊熱帶土地上的城池即将燃起沖天烽火。
在這些地方都可能發生一場惡戰,但它們都不是納瓦爾最關切之地。納瓦爾的目光越過了它們,又翻過越西北重重疊疊的綠色山巒,最後落在群山環抱的一塊盆地上,它就是奠邊府。納瓦爾認定,就是這個毫不引人注目的小地方,将決定1953~1954年冬春戰役的成敗,也是“納瓦爾計劃”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
就在1953年10月的最後兩天裏,情報部門給納瓦爾送來了他最不願意看到的情報:有跡象表明,10月27日,越軍第316師開始向西北運動,其目的地可能是萊州。
納瓦爾立即意識到,一場戰略決戰已經在所難免,他決心趕在越軍主力到達西北以前,占領奠邊府,擋住越軍前往老撾的去路。
1953年11月2日,納瓦爾發布第852號命令,指出越軍可能向西北運動,為了确保上寮地區,攻占奠邊府勢在必行。該戰役由科尼将軍任總指揮,使用5~6個營,在11月15~20日(最遲不超過12月1日)之間進行。
來自美國的信息為納瓦爾加了油。
在發布852號命令的前一天,美國副總統理查德·尼克松抵達印度支那作為期六天的訪問。他先後到了西貢、金邊和河內,甚至來到了紅河三角洲的西南部,了解正在那裏實施掃蕩的法軍狀況。
1953年,法軍士兵在越南
在西貢,納瓦爾會晤了尼克松。他對尼克松說,現在法國遠征軍最需要的就是C-47軍用運輸機,以應空投傘兵的急需,請美國支援。尼克松立即将此事向艾森豪威爾作了報告。當時,在美軍服役的C-47運輸機一共有1312架,而各方面的需求量為1432架。接到了尼克松的報告,艾森豪威爾決定優先滿足納瓦爾的請求,由五角大樓負責調撥。
11月6日,為了保證援助成效,美國特使奧丹尼爾來到西貢考察後向納瓦爾建議,要在紅河三角洲使用堡壘戰術,把越軍的游擊區擠掉。納瓦爾告訴他,這個問題已經考慮了許久,可惜法軍沒有力量在其他戰場采取攻勢的同時在三角洲也發動進攻。所以,現在印支戰場上最關鍵的一着就是,使用傘兵突襲奠邊府,然後在固守中大量殺傷越軍,最終奪取戰場優勢。
分析了納瓦爾計劃開始階段的執行結果,奧丹尼爾認為,法軍在過去的幾個月裏改善了軍事态勢。他向華盛頓的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報告:法軍“已經創造了遠比上一個旱季為好的形勢”。他建議:“我們應該全力支持納瓦爾計劃。”[1]
奧丹尼爾的支持使納瓦爾大喜過望,到這個時候,除了法國總理或國防部長下命令,誰也不能動搖納瓦爾奪取奠邊府的決心了。
11月11日,納瓦爾向科尼和法軍駐老撾司令克雷弗克上校發出了攻占奠邊府的最後命令。命令規定,此計劃代號為“海貍”,參加行動的空降兵由科尼指揮,于11月20日占領奠邊府。科尼于當日向所屬部隊發出了實施“海貍行動”命令。
11月15日,法國負責印度支那事務的國務秘書馬克·雅凱抵達西貢。17日,納瓦爾會同雅凱和印度支那高級專員莫裏斯·德讓,還有保大政府總理阮文先一起飛往河內,視察“海貍行動”的實施準備情況。
在河內,納瓦爾明确地對科尼說,雖有困難,但“海貍”必須按時行動。此令一出,法軍前線将軍們關于占領奠邊府計劃的争議偃旗息鼓。納瓦爾坐鎮河內,直到20日清晨第一架飛機朝着奠邊府飛去,他才急匆匆趕回西貢。
印度支那北部戰雲密布,大戰一觸即發。
11月13日,法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舉行了與即将實施的奠邊府作戰計劃有關的重要會議。與會高級官員認為,朝鮮停戰以後,中國可能騰出大批武器裝備援助越南戰場,形勢對法國遠征軍越來越不利。另外,法國國內反對印度支那戰争的聲浪越來越高,連國會議員們也卷進去了。1948年,國會議員中投票反對印度支那戰争的只有五人,而到了1953年10月,已經有151位議員明确反對法國繼續進行印度支那戰争。
國家安全會議為此決定,法國政府将調整對“納瓦爾計劃”的支持,設法與越盟進行停戰談判,不再滿足納瓦爾的增援要求。與會者的分歧在于,是現在立即向胡志明提出談判建議,還是等待旱季一場惡戰過去,法國取得了較為有利的軍事地位再談。
這個問題懸而未解。會議決定,派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長阿德米拉·卡巴尼耶海軍上将前往越南征詢納瓦爾的意見。卡巴尼耶于15日離開巴黎,19日抵達西貢。
下了飛機,卡巴尼耶立即要求與納瓦爾取得聯系,當他得知納瓦爾正在河內的時候,又要求馬上飛往河內與納瓦爾會晤。誰知道納瓦爾回電說,請貴客暫留西貢,他明天清晨飛回西貢與卡巴尼耶會晤。
11月20日上午9時過後,納瓦爾在自己的辦公室和卡巴尼耶見面了。幾句寒暄過後,卡巴尼耶直率地對納瓦爾說,由于法國政府的決定,納瓦爾不能再指望得到來自本土的兵力增援,即使是財力支援也變得有限,印度支那遠征軍必須量力而行。卡巴尼耶說,他這次飛越萬裏而來,就是要征詢納瓦爾的意見,從印度支那戰場的軍事角度來看,是現在就和越盟談判,還是等待一場大戰之後。
納瓦爾聽罷,淡淡一笑,對卡巴尼耶說:“依我來看,談判應該由來年的春天來推進,這已經無可置疑。因為就在我們開始談話的時候,紅河三角洲的機群已經升空,奠邊府戰役開始了……”
[1]Ronald H.Spector,Advice and Support:The Early Years 1940~1960,Washington DC 1983.p.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