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攻克義路,粉碎“洛林”行動
1952年10月29日至11月17日越軍挫敗法軍“洛林行動”示意圖
越軍的優勢和胡志明的鼓勵
1952年旱季朝着印度支那走來,帶來又一個鏖戰季節。
綿雨初收,陰雲飄散之際,在越南戰場上,雙方的力量對比有了哪些變化?
越軍方面,以武元甲為總司令的正規軍有六個步兵師和一個工兵炮兵師,四個獨立團,還有幾個獨立營,兵力12萬餘人。越方還有地方武裝6萬多人,并在各個游擊區保持着15萬人左右的游擊隊和民兵,武裝力量總計約33萬人。
越軍正規軍中,第308、第312、第316師及第304師這四個步兵師和第351工炮師是越軍總部直屬戰略機動部隊,兵力約6萬人,主要活動在越南北方。黎筍領導的南方部隊主要以團以下單位分散作戰。
以沙朗為遠征軍司令的印度支那法軍陸海空部隊共9萬人。其中法國本土籍軍人5.1萬餘人,另外4萬人主要是北非籍、越南籍和歐洲籍士兵。此外,保大政府軍兵力有10萬人,兩下相加兵力總計19萬人。此外,保大政權還有一些警察和保安武裝。[1]
在兵員對比上,胡志明領導的越南人民軍一方占有明顯優勢。
1952年9月初,胡志明主持了越南勞動黨中央政治局會議,羅貴波列席,最後審議發起西北戰役的計劃。武元甲在會上作關于西北戰役作戰計劃的報告。在總的主導思想上,武元甲主張進行西北戰役,但是他對戰役計劃第二階段越軍進入山蘿地區作戰有所顧慮,認為拉長補給線後,越軍走得越遠,後勤就越困難。
羅貴波也在會議發言,堅決主張按計劃實施西北戰役。會議最後統一了思想,作出發動西北戰役的最後決定。
梅嘉生在9月上旬着手制訂戰役計劃,幫助越軍總軍委組織了戰場偵察,還和武元甲、黃文泰、何文樓、陳文光等人一起,用八天時間進行了沙盤推演作業。
1952年9月9日,越軍總部召開參戰部隊團以上軍官會議,傳達西北戰役計劃。胡志明來到會場,以自己特有的樸素語言對面前的幹部們說:“昨天下大雨,山洪暴漲,當我們走到一條水流湍急的溪澗時,我看到對岸坐着一群同胞在等待水退之後涉過來。我想,如果不馬上涉水過去,恐怕你們要久等了。因此,我和另外幾個人就下了決心,解開衣服,一手拿着拐杖,慢慢地就涉過去了。看見我能夠涉過去,那邊的同胞們也決心蹚過來。這就給你們提供了一個經驗:不論大事小事,咱們有了決心,就能把事情辦好,而且還能動員其他的人。”
胡志明談起西北戰役,說:“黨中央和總軍委對即将到來的戰事的困難條件和有利條件作了詳細的考慮,并決心要在這個戰役中打勝仗。”胡志明指出:“這個戰役的意義和目的,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争取人民,解放國土。”[2]
胡志明講話之後,即打點行裝,秘密前往北京,先會見中國領導人,然後再轉道去蘇聯。
[1]Phillip B.Davidson,Vietnam at War,the History,1946~1975.published:Novato,Calif.Presidio,1988.p.137.
[2]胡志明:《在準備西北戰役的幹部會議上的講話》,《胡志明選集》第2卷 第232~236頁,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Advertisement
韋國清再次赴越參戰
9月底,胡志明秘密到達北京後即會見了毛澤東和劉少奇,毛澤東當面向胡志明提出,越南戰争的總戰略應該是首先奪取西北,進而向老撾的上寮地區挺進,建立寬廣的戰略迂回後方,然後從側翼向越南南方推進,将法軍主力拉到南方去,創造條件,最後攻取紅河三角洲。
對毛澤東的建議,胡志明表示完全接受,并對毛澤東說,要将他的意見迅速向國內傳達,遵照辦理。
這兩年,越南戰争的局勢日見好轉,胡志明的心情變得越來越好了,他和中國領導人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胡志明和周恩來、劉少奇很熟悉,除卻公開場合,見面後經常在私下裏稱兄道弟,開開玩笑,在往來信件擡頭和署名上也經常如此。
但是胡志明和毛澤東的個人關系卻完全是另一種類型。面對毛澤東的時候,胡志明從來不以“兄”或“弟”相稱,不管是在萬人聚會的公開場合還是與毛澤東秘談,胡志明總是表現出對毛澤東的極大尊敬,盡管他的年齡要比毛澤東大3歲,比毛澤東更早地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參加共産國際的時間也更早。胡志明多次表示,毛澤東是亞洲革命的領袖,這個地位是在共産國際範圍內确定的。在越法戰争期間,凡是毛澤東對胡志明說什麽,胡志明從來沒有在當面表示過異議。
聽取了毛澤東關于越南西北戰役總的構想之後,胡志明向毛澤東提出,即将進行的西北戰役事關重大,最好請韋國清再去越南,幫助打勝這一仗,因為韋國清熟悉越南的情況。毛澤東毫不猶豫地同意了胡志明的請求。
9月30日,剛剛和毛澤東談完話的胡志明從北京致電羅貴波說,他已與中共中央商定,西北戰役的重點是先打義路,而不是打山蘿。一旦越軍攻克義路,即向周圍地區發展,鞏固後修築從安沛到義路的公路。胡志明還告訴羅貴波,韋國清将很快從北京出發,趕到越南參加西北戰役。
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三周年國慶節,當夜的***廣場火樹銀花,萬衆喧騰。夜幕降臨時分,毛澤東來到***城樓正中央落座,與主要助手們坐在一起觀賞夜空禮花。已被任命為公安軍副司令員的韋國清也上了***,在一側就座。在***城樓上,韋國清見到了一身便裝、面帶微笑的胡志明,小小地吃了一驚。
禮花頻頻怒放,随風飄舞。毛澤東大手一招,韋國清于城樓上受命,去越南參加西北戰役。
夜深時分,韋國清一回到家中就吩咐警衛員劉煥成:“小劉,快準備一下,我們馬上就要再去越南了。這次去,要打一個大仗。”[1]
[1]1993年8月5日,作者在北京訪問劉煥成。
西北戰役大幕拉開,越軍包圍義路
接到胡志明自北京發來的電報,越南勞動黨政治局舉行會議,再一次商讨西北戰役計劃,羅貴波也參加了。會議決定撤銷原定第二階段在山蘿地區作戰的計劃,按照胡志明電示,集中力量攻擊義路。
武元甲沒有參加這次會議,他已經随越軍先頭部隊向前線進發。他接到長征會後向他通報情況的電報後,于10月14日複電,表示不同意改變第二階段作戰的計劃。接到這份電報,在中央根據地的勞動黨領導人決定等韋國清趕到後作最後的決定。
1952年10月10日晚,越軍主力8個團馳出紅河流域周圍地帶向西北突進。第308師居中,在安沛西北渡過紅河。第312師在北側,第316師在南側一齊渡過紅河。梅嘉生率領一部分軍事顧問随同越軍指揮所進發。
韋國清于10月16日趕到越南中央根據地。到達當天,他向越南領導人轉達了毛澤東、彭德懷關于西北戰役的意見,也轉達了胡志明的意見。為此,越南勞動黨中央政治局于18日召開會議又作讨論,羅貴波、韋國清列席會議。這次會議決定貫徹胡志明與中國領導人商定的戰略計劃,首先攻占義路和光輝兩地,加以鞏固,然後根據越軍的傷亡、補充情況再考慮第二階段作戰計劃。如條件确實已經具備,部隊可休整10到15天後繼續向山蘿東南的安州、木州地區作戰,但必須貫徹“充分準備、穩打穩進、打則必勝”的方針。
會議之後,韋國清随即出發,向義路前線趕去。
奔行在前往西北的路上,梅嘉生兩次遇險。一次是在行經一段3號公路地段時,法軍空軍已在公路兩邊投擲了大量定時炸彈。在一段公路上,梅嘉生命令警衛員跟随他徒步跑過危險地段。就在他通過數十米後,一個定時炸彈在路邊爆炸了。事過不久的一個下午,梅嘉生等人正在通過一個開闊地段,四架法軍飛機突然飛臨。飛行員顯然發現了地面的行進者,四架飛機輪番俯沖掃射。由于附近沒有隐蔽物可以利用,警衛員周洪波把梅嘉生壓在了自己的身下。機槍子彈朝他們傾瀉而來,在四周濺起一片煙塵。梅嘉生望着遠去的法軍飛機打趣說:“法國飛機怎麽老是跟我過不去呀?”[1]
此前,10月14日,第316師的第174團圍殲了哥詠據點中的敵軍。第312師的第141團則将柴良據點的小股法軍逐入山林。中路主力第308師一路疾進,完成了對義路的包圍。
越西北地區法軍于10月3日發現了越軍主力向西北挺進的跡象。但是,由于越軍夜行晝伏,法軍始終不能确定越軍的具體攻擊目标。
[1]1990年6月,作者在北京訪問周洪波。
中國士兵獻出生命
西北來的情況零碎而不準确,弄得法軍總司令拉烏爾·沙朗在河內的司令部裏呆呆地凝視西北地圖,卻舉棋不定。
說起來,沙朗也算得上法軍中一員戰将了。他生于1899年,1917年8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服兵役。戰後的1924年,剛剛晉升上尉的沙朗來到印度支那,駐軍于老撾據點。在那裏,他學得一口流暢的老撾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沙朗返回歐洲戰場作戰,在戰争即将結束的1945年就任法軍第14師師長,在塔西尼麾下作戰,頗受賞識。1946年初至1947年初,沙朗再一次來到印度支那,就任法國遠征軍駐越北部隊司令,指揮過法軍向越南的大舉進攻。這期間他多次到過中國,與國民黨政府接洽越南事務。大規模的越法戰争爆發不久,沙朗回國。1950年底塔西尼來越南就任的時候,沙朗又被挑中,作為塔西尼的副司令一道前來。一年多來,越南戰場上多次戰鬥都是沙朗指揮的。
也許是幾次來印度支那任職的緣故,沙朗愛好東南亞文化、藝術品,熟悉這裏的風俗習慣,他還在法軍中贏得一個“遠東甜橘”的綽號。沙朗早年擁戴法國領導人戴高樂,戰後又離戴高樂而去。戴高樂熟悉沙朗,曾說他:“就性格和能力的某些方面來說,沙朗聰明而帶些狡猾,富于建設性,或許有些迷惑人。”
但是,在這次大戰役行将展開之際,沙朗卻顯得遲疑了,他直到10月15日才作出一個明确但是錯誤的判斷:他認為越軍進至西北的部隊為一個整師,目的是調動紅河三角洲的法軍主力,然後乘虛進攻紅河三角洲。16日,沙朗命令向義路西北49公裏處的秀麗縣城空投了一個傘兵營,扼守那裏通向西北的一條山谷,然後去救援哥詠據點。但是,他對義路的危險缺乏認識,待到發現已為時太晚。
1952年10月17日,第308師的第102團占領了義路外圍的丈布陣地,預定于天黑後發起攻擊。法軍在暮色降臨前發現了越軍的意圖,從河內飛出的轟炸機趕到義路向越軍陣地投擲了凝固汽油彈。驚險之處是法軍空軍的襲擊擊中了梅嘉生的掩蔽部,巧的是梅嘉生剛剛轉移。
對義路法軍來說,短暫的轟炸挽救不了他們的命運。越軍于傍晚5時用重型迫擊炮猛烈轟擊了群山圍繞中的義路,步兵随即發起進攻。戰至次日天亮,義路法軍700人被全殲,法軍在越西北前沿泰族聚居區的支撐點被摧毀了。
但是,就在天亮之後,中國軍事顧問團方面卻發生了意外傷亡。義路戰鬥的硝煙還沒有散去,第308師中國顧問于步血帶領警衛員魯顯餘巡視陣地。他們來到一個丘陵邊的法軍陣地旁邊時,一眼看到陣地中心的法軍軍旗仍然樹立着,微風吹來,軍旗飄動。從陣地上看,越軍在攻取它的時候付出了傷亡,進攻的通道上灑滿斑斑血跡。
1952年10月在越南義路戰鬥中犧牲的中國顧問團戰士魯顯餘。(周洪波提供)
看到此情此景,年輕的魯顯餘怒火中燒,大聲喝道:“我去拔了它。”說完,他一縱身朝法國軍旗跑去。
魯顯餘的沖動來得太突然,于步血在他背後叫了一聲:“小魯,回來!”他們身後的越軍戰士也喊了起來,意思是:“前面有地雷,小心!”但是這一切都太晚了。就在大家喊聲出口的一剎那,轟然一聲巨響,法軍埋下的一顆地雷在魯顯餘腳下爆炸了。
剛剛二十歲出頭的山東小夥子魯顯餘倒下了,把他的一腔熱血傾灑在越南的土地上。[1]
在第308師得手的同時,第312師在義路以北地區也獲得了重大戰果——該師進攻嘉會、秀麗兩地,粉碎了法軍的抵抗,經過一番戰鬥占領了兩城。
西北戰役初戰告捷,中共中央軍委在獲得了彙報後于10月22日向顧問團發來電報:得悉攻克義路,甚慰!越中央決定續攻光輝、萬安,肅清黑水河下游左岸之敵,使義路與和平走廊連成一片是完全正确的。中共中央軍委認為,攻克義路後,越軍宜攻取安州、木州,打開與越之中部、南部游擊隊聯系道路,并可取得和平、府裏地區糧食補充。中共中央軍委還指出:越南人民軍已進入少數民族地區,你們要執行民族政策,遵守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遵守群衆紀律。
義路作戰得手後,越軍接連戰鬥13天。第312師以第209和第165兩個團向紅河西岸的北部縱深攻擊前進,一路上掃蕩法軍雇傭軍的據點,沿途重鎮嘉會、秀麗的法軍守兵望風而逃。在這個方向,由越軍西北戰區司令平江指揮的越軍第148獨立團從老街南下,與第312師會師。
第308師和第316師在初戰得手後繼續進軍,攻克扶宴、萬安等地,直至飲馬黑水河。
至1952年10月23日,西北戰役第一階段戰鬥結束,越軍共攻克大小據點35個,斃傷敵兵513人,俘虜1200餘名,解放了2000平方公裏的國土。越軍方面陣亡232人,有947人受傷。
1952年11月初,越軍主力進至黑水河東岸,法軍西北防線全線動搖。
[1]1990年6月,作者在北京訪問周洪波,1993年8月5日,作者在北京訪問劉煥成。
打破“洛林計劃”,越軍占領奠邊府
西北戰場上越法兩軍捉對厮殺的1952年10月,英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為此,英方科學家已歷時七年,耗資3.4億美元。這顆原子彈的煙塵尚未散盡,11月1日,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埃盧蓋拉布小島上,又一聲爆炸驚天動地,一個火球翻卷着直上幾十公裏彙入地球同溫層。在火球下面,一個長約5公裏、寬1.5公裏的小島像泡沫一般的消失了——世界上第一顆氫彈在美國科學家手裏爆炸成功,威力相當于1200萬噸TNT炸藥,是1945年投到廣島那顆原子彈的600倍。
當此之時,越南西北戰場的兩軍将士還都無從理解,物理科學家對原子彈的研制,在人類戰争史上犁地出一道深深的刻痕。
對此,法國領導人卻有深深的感受。面對艱難的印支形勢,法國政府催促科學家加緊研制核武器。法國科學家要等到八年之後才引爆第一枚原子裝置。不過從這時起,原子武器的陰影開始籠罩印度支那戰場了。
在印支戰場上,原子武器對沙朗來說實在是遠水不解近渴。為保西北不失,沙朗決心先以傘兵馳援。他從河內抽調了四個傘兵營在西北的那産空降。再加上急速收編在義路前線潰散的士兵,至1952年10月23日,法軍在山蘿、萊州的守衛兵力達到1萬餘人,據守黑水河西岸長300公裏的狹長地帶。
在“洛林計劃”中涉水過河的法軍
沙朗制訂了“洛林計劃”,調集紅河三角洲地區的幾乎全部機動兵力,組成三個步兵集群和一個炮兵集群,每個步兵集群都由三個步兵營、一個炮兵營和相應的後勤分隊組成。此外,戰場指揮員還掌握了一個傘兵集群。“洛林計劃”動用的總兵力接近3萬人,由法軍越北地區司令戴·裏那萊将軍指揮。
“洛林計劃”的要點是,法軍做出向越軍中央根據地太原進攻的聲勢,以精銳部隊從塔西尼防線西端馳出,進入越軍重要後勤基地安沛,切斷正在西北的越軍主力的糧食供應線。如果越軍急促回防,法軍則以逸待勞,争取進行大規模戰役,大量殺傷越軍。如果越軍主力一時不回,只要法軍确實切斷了越軍的糧食供應線,也足以使越軍主力師再難向西北進軍了。
1952年10月29日,“洛林計劃”開始實施。法軍第一集 群在塔西尼防線西端越過紅河,只遇到了越軍小股部隊的輕微抵抗。11月4日,這一路法軍在紅河北岸建立了三個橋頭陣地。同一天,法軍的第二集群在第一集群出發地東北十餘公裏處的越池完成集結,沿2號公路向北推進。由于天氣惡劣,道路和橋梁被越軍破壞,這支法軍行進得很慢,直到11月7日才與先前出發的那支部隊在富壽附近會師。
1952年11月9日,會合後的法軍繼續北進,空軍和江河艦隊也加入進來。一支坦克部隊則從身後趕來,越過步兵沖到了最前頭。當晚,法軍占領府尹縣城。由于這天法軍的行動保持了很大的機動性,法軍在府尹繳獲了越軍一個後方基地貯藏的軍用物資,其中包括200噸彈藥和兩輛蘇制卡車。“洛林計劃”似乎旗開得勝。
接到後方的告急電報,武元甲和韋國清、梅嘉生看出了法軍的戰役企圖。越、中雙方将領認為,以法軍發動“洛林計劃”之倉促,以法軍進軍速度之遲緩,足以證明法軍指揮官的決心是勉強的。法軍倉促投入大規模行動,也必然帶來嚴重的後勤補給問題。根據情報判斷,法軍既無力攻占太原,甚至也無力占領安沛。
這時,梅嘉生代表軍事顧問團向中共中央軍委報告了越、中雙方的決定:不為法軍的動向所迷惑,實施西北戰役的決心不變,越軍只抽回一部分兵力去與進犯的法軍糾纏,主力繼續留在西北作戰。
中共中央軍委于1952年11月11日致電軍事顧問團,同意他們的計劃。
由于越軍主力沒有出現在向西北推進的法軍周圍,沙朗命令法軍于11月13日繼續北進。這天下午,法軍來到了接近宣光城下的157號和13A號公路的交會處,突然兵分兩路,一路順13A號公路折向西,朝安沛方向而去,其餘兵力接着向北徐進。這下子,連法軍指揮官自己也知道戰役意圖暴露無遺。因為要想拉回越軍,本來是應該全力向安沛挺進的。
這天,法軍走出20餘公裏後遭到越軍第316師第176團的頑強阻擊。法軍生怕孤軍深入被圍殲,立即停了下來。行動緩慢的法軍失去了所有戰機支援,也失去了下一步進攻的目标,後勤供應線也因為拉得太長而接濟不上了。這時,越軍準備向空虛的紅河三角洲進攻的消息傳來,攪得沙朗心神不定。狐疑了半天之後,沙朗不得不于11月14日命令實施“洛林計劃”的法軍停止前進,撤回紅河三角洲地區。
1952年11月15日,法軍開始回撤。撤退比前進困難多了,法軍已經前出塔西尼防線150公裏,3萬軍隊分散在漫長的公路線上,他們往回走時,公路兩邊大都山勢起伏,叢林密布,零星的越南游擊隊不時從密林中冒出來打上幾槍,轉眼之間又消失得無影無蹤。有時候,越方的襲擊還變得十分猛烈,原來是第316師的第176團參加了這一路追打。同時,越軍第246團也趕到富壽地區,從側後襲擾法軍。接着,越軍第308師抽出第36團返回富壽,使越軍在這一地區的總兵力也達一個整師之多。
法軍的半履帶式車輛遭遇越南游擊隊的襲擊
1952年11月17日清晨,從西北趕回的越軍第36團在2號公路上的占農峽谷設伏。待法軍前鋒自北而來,接近峽谷南端終點的時候,越軍直瞄火炮突然開火,當即擊毀一輛坦克和數輛汽車,封住了峽谷。緊接着,埋伏在灌木叢中的越南步兵開火了,法軍被打得亂成一團。時近中午,空軍趕來助戰,法軍才組織起反擊。越軍在臨時構築的野戰工事中頑強應戰,戰鬥最激烈的幾個陣地上發生了刺刀白刃戰。戰至當天下午,越軍主動撤出戰鬥。
在這場伏擊戰中,法軍被殲400餘人,被摧毀軍車44輛,其中包括十多輛坦克和裝甲車。
法軍敗退了,越軍的三個團一直追到塔西尼防線的西端才收住了腳。
在整個“洛林計劃”實施過程中,法軍付出了1200人的傷亡,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洛林計劃”都是一場敗仗。
就在“洛林計劃”兵疲師老,企圖打擊越軍後方的法軍以後隊為前隊開始後撤時,武元甲和韋國清又要動手了。為了鞏固與發展第一階段作戰的成果,徹底解除安沛、富壽受到的威脅,打開通向老撾的通道,武元甲和韋國清決定,集結于黑水河東岸的越軍主力乘勝前進,渡江向西發展,擴大戰果。于是,西北戰役的第二階段就此開始。
越軍六個團從西南方向突入靠近老撾的木州地區,連克法軍重要據點本花(11月18日)、孟陸(11月19日)、巴萊(11月19日)、木州(11月20日),兵鋒指向山蘿。法軍西北防線全線崩潰,軍心動搖,至11月22日,原在山蘿、木州地區未被殲滅的法軍都龜縮到山蘿以南約20公裏的山間盆地那産。
在越軍作戰方向的北面,根據總部命令,第312師以一個團加上第148獨立團的一個營,組成戰役迂回部隊,由平江指揮,渡過黑水河後插向萊州和山蘿之間地區,于1952年11月17日占領倫州,11月20日占領巡教,11月21日占領順州,最後于11月22日粉碎了法軍的輕微抵抗後占領山蘿。越軍一路長驅,法軍一觸即潰,通向老撾的重要公路——第41號公路——被越軍切斷。
在越軍攻擊順州的時候,一股從奠邊府趕來的法軍落入了越軍的包圍,一名法軍上尉束手就擒。這位俘虜供述:“現在奠邊府兵力空虛,能夠作戰的兩個連歐非籍士兵都被我帶到這裏來了,奠邊府只剩下在一個中尉指揮下的200餘名泰族士兵。”[1]
法軍的奠邊府防禦出現漏洞,又一個機會落到越軍手裏。山蘿得手後,越軍以一個營向奠邊府進軍。
1952年11月30日,越軍第542營的戰士經過兩天兩夜跋涉後抵達奠邊府盆地邊緣。上午8時,疾進的越軍與法軍交戰。槍聲響過,越軍的迫擊炮跟着轟擊,脆弱的法國雇傭軍聽得炮響四散而逃,奔入山林。
幾乎是兵不血刃,越軍占領奠邊府。
[1]1993年5月,作者在北京訪問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