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郎 家
送別陳天河,回到家李秀枝已經在吃飯了。看見喝着稀粥的李秀枝,單争高努力穩穩痛透了的眼,不知該如何面對她……
單志正與黃玉梅在屋檐一側說着悄悄話。見單争高送了陳天河回來,黃玉梅連個招呼也沒打,迅即閃開了。
吃過晚飯,小妹單莺燒了鍋熱水趁父親不在急忙給大嫂端了過來。
李秀枝打開背包給小叔子和小姑各分了一包水果糖,由于走的太匆忙,未來得及給公公婆婆買東西,拿出三十元錢來,剛剛進門的單志眼球立刻被吸引住了。
“爸,媽,對不起!我走得太急,沒來得及給二老買禮物,這點錢您們拿去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吧!”
“這麽多錢,你還是自己留着吧,回去的路費啥的,也會花費不少。”單志嘴裏說着話,眼睛沒離開錢的位置半寸。
“謝謝爸關心,回去的路費還有的。”李秀枝感激地看了一眼單志,她可沒理會單志讓她回去的含義。
家裏的床鋪太少,全家就三張。父母與小弟小妹的床寬只有1.3米,自己和二弟單争良這張最寬1.5米。
今晚李秀枝來了,只能調整一下住宿,兩個弟弟睡一張,他、李秀枝和小妹同擠一張了。
牆壁雖經修繕,依舊四處漏風,夜間屋子裏的老鼠來來往往覓食“吱吱”亂叫。吓得坐了兩天車的李秀枝,怎麽也不敢松開單争高的手臂。
兩人誰也沒說話,沒見面時千言萬語,見了面卻不知如何開口,加上不關風的屋子,已經十二歲每天要早起的小妹。倆人只好無言對望,用心跳互相傾訴着對彼此的思念。
妻子到來的喜悅,被眼前的環境壓制着,沉重的壓力比山大,他怎麽能開心?最憂慮的是如何處理眼前的情況。
天色微明,李秀枝活動了下擠得發酸的四肢。
“休息兩天你先回部隊吧!家裏就這樣你也看見了。”單争高雙手枕着頭。
“要回一起回,你不回我回去幹嘛!”李秀枝不高興地說,見到丈夫家這種情況,以前這樣那樣胡思亂想的思緒化為一陣清風。
“就是,嫂子這麽好,不能走的。”小妹妹不知什麽時間醒了。
“大人說話,小孩少插嘴。”
“噢。”小妹扯了扯洗得成了米白色的舊軍被遮住腦袋,拿出嫂子給的水果糖,悄悄在被窩那頭輕輕舔着,舍不得吃。
舟車勞頓,幾天沒合眼的李秀枝漸漸支撐不住席卷而來的濃濃睡意,昏沉沉睡了過去。
單争高起了個大早,去了鎮上買菜。
四川冬季的早上霧氣頻繁,有時候霧大得如下小雨,人在外面走一圈,頭發衣服都會濕透。
“幺妹來了!”單志見頭發濕漉漉的幺妹單桂蓮到來,忙輕聲招呼道。
單桂蓮三十七八歲,單志的小妹,出嫁在鄰村,一個普通農家婦女。個子高高大大,一身半舊的藍色暗花斜襟上衣,腳上的手工布鞋在行走時被路邊草叢上的露水濕透了半邊。
“哥,你找我來的意思……”單桂蓮剛開口就被疾步過來的單志拉到了房子側邊。
兩人一番悄悄話後,單桂蓮轉身迅速離去,旋即單志風平浪靜,提着長衫一步一搖回到了屋檐下。
李秀枝醒了,見已經快早上八點了,急忙下得床來。邊穿衣服邊重新審視着昨晚沒看清的單家住宅。
呀!單家原來如此貧寒,如果形容家徒四壁,可這個四壁還透着風。單争高每個月寄回的錢?
哦!對了,記得陳天河說過這房子是他們家剛買的,不過怎麽沒修繕好就住進來了?那他家以前的房子,豈不更難以想象?
李秀枝的腦子不停地思索着。她并不知道單志好吃懶做,自私自利無計劃揮霍的行為。
三間屋子,每間約二十平米,正中間是堂屋,堂屋裏除了一張破舊的八仙桌,幾條木板凳和一張竹涼椅,再沒什麽。
堂屋兩邊的房間,婆婆和公公那間,中間隔着一道籬笆,裏面是他們的床,外間是兩個小叔子的。
“嫂子早,我是二弟争良。”單争良的腿沒去醫院,仍然不利索,躺在床上。床上的染藍布暗花被子補了幾道疤,還有好幾個指頭大小的破洞。
“腿恢複得咋樣了?”李秀枝擔心地問。
“沒什麽大問題,是大哥不讓起來,叫我養養。”單争良快速地坐直身體。
“沒事就好,對,聽大哥的話,多養幾天。”
昨晚自己睡覺的那間,中間也一樣隔了一道籬笆,裏間擺滿了農具和盛糧食的木櫃子,上面是一個堆滿雜物的小柴樓,說是柴樓,沒見幾根柴禾。
“閨女,怎麽不多睡會就起來了?”婆婆心疼地站在身後看着自己。
“已經起來得夠遲了。”李秀枝不好意思地說。
婆婆五十多(實際只有40多歲)歲左右,面色饑黃,沒一點血色。頭上包着青色頭巾,身上藍色寬袍大袖斜襟布扣衫,很破舊補丁重補丁,卻洗得幹幹淨淨,小裹腳走路的時候顫顫巍巍。
“媽,您慢點!”李秀枝趕緊伸手扶着。
“沒睡好吧?要不再休息會吧?”婆婆許氏愛憐地摸着李秀枝的手。
“沒痛沒病的,睡到快八點了,還睡!”公公單志站在堂屋中間,一臉黑線瞪視着婆婆。
“人家閨女剛來,也該歇歇。”婆婆看公公的時候帶着一絲掩飾不住的畏懼感。
李秀枝聞言心裏閃過一絲不快,迅即消失,鄉下人勤勞,天剛亮就起床這是習慣,自己在部隊也有早起的習慣,覺得公公的指責是對的:“爸說得對,是該早點起來。”
公公五十來歲,紅光滿面,精氣神十足,頭上的帽子是丈夫寄回來的冬季舊軍帽,衣服是“魯迅式”的長衫,給人比較嚴謹的印象。
“媽,你坐會,我活動活動。”
“好好好。”婆婆滿臉燦爛。
李秀枝繼續觀察着屋子,正房進門的右邊是竈房,竈房稍後一點是豬圈,圈裏有頭五六十斤、瘦瘦的小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