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54
作者有話要說:
劉盈不行了。
他的臉色比從前任何一次都要蒼白,身體搖搖晃晃,幾欲栽倒。周圍響起了宮侍們此起彼伏的尖叫聲,連下方的虎贲衛們也有些不知所措。最要命的是,他已開始嘔血了。
但凡一個人開始嘔血,多半便是病入膏肓的征兆。
呂後終于轉過了身,望了劉盈一會兒,吩咐道:“送陛下回宮。”
語氣淡淡的,仿佛劉盈的病情不過是樁小事。
宮侍們手忙腳亂地扶着劉盈回了宮,又手忙腳亂地去請了太醫。雲瑤離開前特意回望了呂後一眼,呂後的表情依然是淡淡的,雖然隐有哀痛,但是卻不深。
傳言中呂後在劉盈喪儀上不哭不恸,看來多半是真的。
她朝呂後稍稍施了一禮,便随着劉盈回宮去了。身為皇後,于情于理她都應該跟着回宮。
身後傳來呂後低沉但卻不甚清晰的聲音,似乎是在給虎贲衛們訓話。
宮侍們扶着半昏迷的劉盈,還有匆匆忙忙趕過來的太醫,一同回到了寝宮裏。劉盈一直都昏迷不醒,剛剛學會走路的小劉恭歪在劉盈榻邊,咬着小手指,好奇地看着他;太醫們輪流給劉盈診脈,越診,便越是搖頭:已然是病入膏肓了。
小劉恭回過頭來,咿咿呀呀地指着劉盈,說着誰都聽不懂的話。
一位宮侍上前來抱走了劉恭,任憑他的兩條小短腿怎麽撲騰,就是不放手。
劉恭扁扁嘴,幾乎要哭了。
另一位宮侍走上前來,輕輕喚了一聲皇後,又有些猶豫地勸道:“皇後還是去哄一哄太子罷。太子這般哭鬧起來,怕是陛下也不得安生。”
她說着,又瞟了一眼躺在榻上、生死不知的劉盈。
Advertisement
雲瑤忽一恍神,這才發現小劉恭正在要哭不哭地望着她,兩條小短腿四下亂蹬。
宮侍又委婉地勸說道:“自打您兩年前‘懷上’太子開始,太子便是您的嫡親兒子。皇後還是與太子一同到偏殿去罷,剛剛太醫已說過了,陛下需要靜養。”
但她卻沒有說,陛下這回的所謂“靜養”,已是接近彌留了。
雲瑤怔了片刻,才微微地點了點頭,上前将小劉恭接過來,帶着他去偏殿。劉恭一到她手裏,便開始鬧騰起來,一會兒要父皇,一會兒要祖母,鬧得不可開交。
這幾個月劉盈将他養在宮裏,已養出了父子天性,想必現在,劉恭已察覺出了一些苗頭罷。
這一團糟的亂麻……
她認命地抱起劉恭,一下一下地哄。
慢慢地,劉恭大約是哭累了,便在她的懷裏睡了過去。
宮侍們小心翼翼地從她手裏,将太子接了過來,又小心翼翼地離開了。
當天晚上,呂後來看過劉盈一回,卻又很快離去了。
第二日,太醫們正式宣布,陛下已經病入膏肓,唯有用參湯吊着命了。
第三日,一些認識的、不認識的人,都來到宮裏探望劉盈了。這其中就包括了宣平侯,雲瑤思忖片刻,暗想那位不管如何,都是張嫣在世上唯二的親人,遂上前打了個招呼。
第四日,劉盈的呼吸斷斷續續,而且每每醒來,都回大口大口地咳血。
第五日,劉盈奇跡般地回光返照了,不但與呂後商談了大半日,還強拖着病體,去上了大半日的朝。但是等下朝之後,他便又開始咳血了。這回不管是參湯吊命還是用銀針來紮,全都不管用了。
但最終,劉盈還是沒有熬到這個冬天。
秋八月,帝崩于未央宮。
——————————————
沉痛的哀樂充斥着整座宮室,從未央宮到椒房殿處處挂滿了白幡。從皇太後到皇後到太子,全部都要在大行皇帝陛下的靈柩前,哭靈致哀。但凡不哭的,多半便要被禦史記上一筆。
雲瑤揉揉眼睛,想着上輩子和上上輩子的傷心事,不知不覺也哭了一些。
小小的劉恭跪在她身旁,扁扁嘴,想哭,但又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麽。
他拽拽雲瑤的衣袖,睜大了眼睛望她,指着上邊的靈柩,詢問自己的父親去了哪裏。
周圍的宮侍們聞言,都有些不忍地轉過頭去,低低地抽泣出聲。
雲瑤嘆了聲氣,低語道:“那裏是你的父皇。父皇已經離去,從今往後再也不會回來了,你明白麽?”
劉恭懵懵懂懂地點點頭,又扁扁嘴,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她嘆息着拍拍他的背,也陪着哭了一會兒,忽然看見身邊的呂後靜靜端坐着,望着身前高大的靈柩,眼裏隐隐有些哀戚,但更多的,卻是冷靜和計謀。
這确實是一個厲害的女子,心狠的程度不亞于漢高祖劉邦。
想到這裏,雲瑤又不知不覺地,替自己感到擔憂起來。
她怕呂後。
莫名地怕。
不知是因為張嫣殘留的情緒作祟,還是因為這些天來的所見所聞,又或是因為宮侍們口耳相傳的呂後的所作所為:韓信、戚夫人、劉肥、劉盈……都讓她都感到有些害怕。
前些日子劉盈勸她留在宮裏,切莫随意出宮,想來也是有呂後的原因在裏頭。
雲瑤心裏亂七八糟地想着一些事情,越發地難過起來。
表現在面上,自然是眼眶愈發地紅了。
呂後忽然側過頭來,望了雲瑤一眼,目光頗為淩厲。
雲瑤吓了一跳,下意識地攥緊了袖擺。
在她來未央宮之前,便已替自己蔔過一卦,卦象顯示她未來的一段日子裏,或許會有些小波瀾,但是卻無甚大礙。但雖然卦象顯示無礙,剛剛呂後的目光,卻讓她感到背上涼飕飕的。
呂後的目光在她面上停留片刻,便又收回去了。
現如今她的目标是劉氏諸王,而非眼前這位小小的皇後。劉盈去世之前,呂後便已将一切事情都布置好了。現在不管她要做些什麽,都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而這道東風,恰恰是呂後自己。
——————————————
三日後,太子劉恭登基,谥大行皇帝為“惠”。
皇後張嫣為太後,太後呂雉為太皇太後,
因皇帝年幼的緣故,太皇太後臨朝稱制,掌朝中大權。
皇太後移居北宮,與花草相伴,終日不出宮門半步。
表面上的風平浪靜,便意味着一場醞釀已久的狂風暴雨。
———————————————
轉眼之間,秋天已過,冬日慢慢地臨近了。
喪禮持續了七七四十九日,惠帝被擡往皇陵下葬,整個朝堂都籠罩在一種詭谲的陰影之下。這種詭谲的陰影雖然未曾蔓延到後宮,但雲瑤在後宮裏,卻同樣感覺到了那種沉悶的氛圍。
小皇帝登基了,太皇太後臨朝稱制了,于是她這個皇太後,便可以被一腳踢開了。
劉恭已被接到呂後宮裏親手撫養,從今往後這孩子同她再沒有關系。即便從名義上,他是“她”懷胎十月生下來的,但宮裏任何一個人都知道,所謂的懷胎十月,不過是兩年前呂後與張皇後的一個協定。這孩子的生母,另有其人。
雲瑤其實很想将那位生母找出來。雖然她已經被賜死了。
但現如今她在宮裏……唔,如果說惠帝在時,她還勉強算得上是好過一些,那麽現在,她便是徹徹底底地,被冷落在宮裏,無人問津了。
出身侯門又能如何,等到價值被壓榨幹淨時,便再也沒有人過問了。
因此她現在,不管想做什麽事情,都束手束腳,動彈不得。
雲瑤苦笑着接受了現實,在宮裏安安然然地度日。冬日裏大雪紛飛,在漢宮裏偶爾可以看到難得一見的雪景。偶爾她會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旨意,但更多的時候,也僅僅是自娛自樂而已。
在這種情境下,她唯一能做的事情,便是蔔卦且又蔔卦了。
對于雲瑤來說,蔔卦已成為了她的本/能,是與吃飯飲水一樣平常的事情。
而且有了那片龜甲,她的卦辭便更加精準,也更加讓她感到“驚喜”了。在平常的卦辭裏,她可以得到一些“意外”的答案。這些意外的答案,是從前從未出現過的。
例如有一次,她以龜甲來占蔔,自己到底何時才能見到高肅。
在龜甲皲裂的花紋裏,還有袅袅升騰起來的煙火裏,她看到了一排整齊的衛兵。那些衛兵的面容都很是清晰,連身上的铠甲和銘牌都能清清楚楚地看見。這些衛兵,顯然是虎贲營。
她看見高肅站在虎贲營裏,微微地垂着頭,神情有些疲憊。
而她自己,則坐在高臺之上,俯瞰着那些衛兵。
也就是說,高肅将來會出現在虎贲營裏;而她第一次見到高肅,則是在自己去虎贲營的時候。
這些圖像式的場景,可比從前銅錢占蔔出來的卦象,要清晰得多了。
而且龜甲上那些皲裂的花紋,配合着缭繞的煙霧,還隐隐約約地出現了“半吉”二字。
很顯然在将來的某一日,她會順利地見到高肅,而且應當算得上是順遂。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雲瑤也一天天地在北宮裏住着。
除了龜甲裏呈現出來的畫像,一日比一日更加清晰之外,便再沒有什麽變化了。
整個漫長的冬日很快就過去了,緊接而來的便是開春。春耕事農桑,她身為皇太後,是要跟随太皇太後一同去祭祀的。至于為何祭祀的是太後和太皇太後,而非幼年的皇帝,明眼人已經看出來了。
呂後她的野心不止于此。她不但要替代皇帝處理朝政,而且連祭祀之事,也要取而代之。
顯然在呂後的眼裏,她才是當之無愧的皇帝。
雲瑤陪在呂後身邊,默默地完成了整個祭祀。
她從頭到尾都沒有說話,安安靜靜地扮演着一只提線木偶。
畢竟在現在的大漢宮廷裏,一個安安靜靜的提線木偶,才是最最安全的。
祭祀過後,她們便被虎贲衛們護送着回宮了。
雲瑤注意到,虎贲衛裏依然空缺了一個位置,空蕩蕩的有些紮眼。仿佛上回那個人消失之後,便再沒有出現過了。她想了想,便喚過身邊的侍女,吩咐她去虎贲衛裏打聽。
如果消失的那一位,當真是昔日救過她的少年,她心裏其實也挺過意不去的。
侍女領命而去,很快便帶回了消息。據其餘的衛兵們說,那位少年是虎贲衛裏最最骁勇的一個。不過自從上回被一劍穿胸之後,便再也沒有醒過來,現在還不死不活地熬着,不知何時才是盡頭。
虎贲中郎将心地良善,便将這個位置留了下來,一直沒有讓人補缺。
雲瑤聽到這裏,不免感到有些歉意。
不管如何,那位少年都救過她(或是張皇後)一命,如今他生死未蔔,自己怕是難以推卸這個責任。前些日子送過去的藥材雖然有效,但少年的傷勢卻非一日能挽回,便只能這樣靜候着了。
她捏着那片冰涼的龜甲,又想了想,終于還是投到腳邊的火盆裏,替他蔔了一卦。
卦象一出,她的呼吸驟然一滞,心髒如同被人攥了一把,悶悶地疼。
袅袅煙霧裏,她看到了一位面色蒼白的少年,直挺挺地躺在榻上。
少年的手軟軟垂下,胸口還隐隐殘留着一些血漬,兩頰深深凹陷了下去。她絕不會看錯他的模樣,那是高肅,年少時的高肅。雖然面容仍有些稚嫩,但她卻絕不會錯認他的模樣!
啪,嗒。
細炭在火盆裏爆出了輕微的火花,冰涼的龜甲靜靜地躺在火光裏,斑駁的紋路在火光裏顯出一個字來:兇。
半兇不兇,命懸一線。
她的指尖微微顫抖起來,面色也有些蒼白。
怎麽會,怎麽會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