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校慶的開始
“就連老天都在幫我!”
黎澳輕咳一聲, “繼續看表演吧。”
雖然開頭有些糟糕,好在有陶因的救場,之後的表演者不像是最開始的那個小姑娘, 雖然也緊張, 但表演到底是順利進行下去了。
竹竿舞、快板、相聲……一個又一個的節目順利地進行着。
很快,就到了最後。
臺下觀看的學生們也逐漸騷動了起來, 很顯然, 對于這四位的演出, 他們也很期待。
雖然排練的過程是要保密的, 但是一起表演的學生總是會透露出去只言片語。
因此, 幾乎關注着校慶表演的人都清楚他們四個人的節目是什麽。
而其中最神秘的, 絕對就是黎澳的魔術了。
如果說其他幾位的演出節目還能夠窺見一二的話,那黎澳的演出節目就和他的魔術一樣,讓人根本就摸不着頭腦。
節目組似乎也将此作為了一個噱頭, 故意将黎澳的出場順序安排在了最後。
最先出場的是聶晴。
後臺,她拿着自己最熟悉的那一把小提琴,正溫柔地和自己的同伴們鼓勁。
是的,在此時的聶晴看來,她身邊的這一圈兒小朋友, 就是她在舞臺上的同伴。
他們會一起努力, 在舞臺上位大家奉獻出一場精彩絕倫的演出。
上一個節目已經結束, 主持人已經上去串場,現在, 是他們上臺的時候了。
聶晴轉身, 走在了最前面, 而在她的身後, 是一支甚至連基礎的樂器演奏者都沒有湊齊的樂團, 按照之前排練過的,整齊有序地走上了臺。
随着悠揚的小提琴聲,合奏正式開始。
《梁祝》。
大部分人應該都對這一首音樂不怎麽陌生,而聶晴在選擇合奏曲目的時候,也考慮到了這一點。
《梁祝》原曲較長,而節目的表演時間是有限制的,雖然聶晴四人的表演時間會長一些,但顯然也不夠演奏完整的《梁祝》。
而重新編曲的事情,顯然又落到了聶晴的身上嗎,而且還需要将其他的樂器也介入進入,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聶晴做到了。
她摘取出來的這一小段,取的也是《梁祝》中較為經典的一部分,節奏嚴峻激烈,更能吸引人的心神。
在最開始的柔美和緩的曲調過後,銅管聲響起,陰森,嚴峻,讓人的心瞬間就提了起來,衆人的眼前似乎出現了英臺努力抗争的身影,悲痛、驚惶卻更加堅定。
很快,樂聲再轉,一個慢板過後,大提琴與小提琴的聲音彼此“對答”,似乎是梁山伯和祝英臺正在彼此傾訴着什麽,那如泣如訴的音調,讓在場的觀衆聽得百感交集,心中凄苦,而舞臺上的演奏者們,似乎也全然沉浸了進去。
不多時,小提琴的散板獨奏與樂隊的快板齊奏交替出現,曲調凄美中不失激昂,感性一些的觀衆,仿佛眼前浮現出了祝英臺在墳前的血淚控訴的模樣,而樂曲,也在祝英臺縱深投入墳茔的剎那,達到了最高潮。
長笛吹奏出柔美的華彩旋律,小提琴的獨奏再次變得纏綿,梁祝化蝶紛飛,終于擺脫了封建勢力的桎梏,在花叢間纏綿地起舞。
陶因大概是這裏面最懂音樂的人,《梁祝》這等名曲,他當然不會陌生。
一邊聽,陶因一邊還在和黎澳小聲交流着,時不時地指出哪個人的演奏有問題,大都是學生,而對于聶晴的演出,陶因給出的評價是,“無可挑剔。”
黎澳雖然不是音樂方面的專家,但是仍舊能夠從這一次的合奏中聽出來些許的不協調,雖然聶晴已經盡力教導,學生們也足夠努力,然而水平上的差距,卻并不是那麽容易能抹除的。
對于很多一知半解的人來說,或許這一曲《梁祝》已經足夠不錯,但在懂行的人眼裏,卻是處處問題。
一曲畢,聶晴與樂團裏的人一起站起身,沖着臺下微微鞠躬。
霎時間,掌聲如同雷鳴。
幾人下臺後,聶晴是最淡定的那個,畢竟她經歷過的大場面多了去了。
但是和她一起演奏的小演奏家們,此時卻是滿臉激動,即便只是校慶這個小小的舞臺,但是對于之前根本就沒法接觸到樂器的他們而言,這是他們的起點,至于日後如何,只能看時間交出來的答卷了。
在聶晴之後,是韓瑾。
韓瑾是一名演員,同時也是一名舞者,她所選擇的舞臺劇也與聶晴選擇的曲目相映成趣。
《羅密歐與朱麗葉》,西方梁祝。
同樣受限于時間,舞臺劇的內容受到了極大的壓縮,但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核心還是被韓瑾仔細地保留了下來。
這樣一部經典的作品,自然也被各個時代,各個國家的名手以各種方勢呈現了出來,而改編的同時,也會本能地融入本國內的特色。
與莎士比亞其他的悲劇作品相比較,《羅密歐與朱麗葉》雖然同樣是悲劇,但是在家族鬥争的過程中,卻使用了頗為幽默的手法,而這一點,也被應用在了舞劇中。
然而,前面的幽默與風趣,活潑與青春,看了讓觀衆覺得會心一笑,可是,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悲劇。
前面笑得愈發開心,後面的反差就越大。
雖然韓瑾的實力絕對是這群孩子中最厲害的,但是舞劇中的主角,韓瑾卻還是留給了那一群孩子。
他們的舞蹈水平并不高,但卻懷揣着和韓瑾同樣的熱愛。
不怎麽熱愛的,在一遍又一遍地重複枯燥練習中,早已經受不了退出了。
舞劇中,有一場十分重要的陽臺雙人舞。
羅密歐趁着月色,與朱麗葉相會在陽臺下,而後,兩個人之間展開了一段熱情的愛情雙人舞蹈。
跳躍、旋轉、兩位年輕的演員在舞臺上縱.情舞蹈着。
“不要指着月亮發誓,月亮是多變無常的”。這是莎士比亞戲劇中朱麗葉對羅密歐的一段話。
而此時,彎鈎一般的月亮已經與陽臺融為了一體。
舞蹈結束後,接下來就是陶因。
他為此已經準備了很久,因為靈感來源于這裏,所以陶因也将校慶的演出直接當成了首唱。
聶晴是合奏,而陶因的舞臺則是合唱。
當然,因為第一個節目的救場,陶因此時可算是第二次上臺了。
陶因起身,轉過身,他對着身後揮了揮手,頓時迎接了無數的歡呼聲。
“陶因!陶因!陶因!”
甚至有人自發地喊起了陶因的名字。
這或許源于陶因的身份?
聶晴,小提琴演奏家,對于很多人而言,這有點兒不怎麽接地氣。
韓瑾,雖然大家經常在電視劇看到她,但也因此,多了幾分距離。
倒是陶因,衆人了解更多的,還是他的歌曲,聽歌,是很多人喜歡的放松方式,甚至無聊的時候,也會打開音樂播放器來點兒動靜。
音樂是如此的尋常,尋常到很容易讓人和他覺得親近。
在陶因轉過身來後,黎澳笑着道,“加油。”
陶因擡起手,和黎澳對了一掌,他的語氣中滿是自信,“哈哈哈,看着氣氛,等着我拿下第一吧!”
“那可未必。”黎澳笑着反駁,“後發先至,說不定拿到第一的那個人,是我呢?”
作者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