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1)
【1.論證的時間有點長】
此後曹操北征烏桓,許昌空虛。
正趴在新野休養生息的劉備,激動不已的去找劉表,說:“大佬,曹操又犯了顧頭不顧腚的老毛病,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我們趕緊出兵,直取許縣,拿下漢獻帝,把他綁架到你這裏來了,曹操就徹底死定了。”
劉表:“你的建議很有軍事價值,等我找專家論證一下。”
等到曹操得勝班師,劉表把劉備叫去,說:“幾年前,你提交的那個趁許縣空虛,抄曹操後路的項目,有很大可行性,是個近乎完美的好項目。只不過……只不過論證的時間有點長,失去了這麽好的一個機會。”
劉備道:“大佬,沒得關系的。現在天下分裂,戰争頻繁不斷,機會都排着隊,絡繹不絕的向我們趕來。重要的是,你是不是那個能夠認出機會,并抓住機會的人,如果你是,那就沒關系了。如果你不是……不是就算了。”
說這話的時候,劉備已經在劉表這裏,趴窩了足足八年。
靜極思動啊。劉備說:“我要效法劉表年輕時候的荒野求賢,打聽一下哪裏有能力強的員工,把他挖過來。”
三顧茅廬,這就開始了。但是這個三顧茅廬,并非是歷史上唯一的說法。以前有本怪書叫《魏略》,書中的文字,是這樣組合的:“劉備屯于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當曹操平定了前後左右,穩固了自己的地盤,正高卧隆中的諸葛亮就知道麻煩來了,他推窗而起,曰:“一覺醒來,和平已經死了。”于是他腳踏麻鞋,身背雨傘,頂風冒雪,前來劉備這裏遞交求職簡歷。劉備聽說來了個應聘的,就說:“好好好,正好咱們這兒缺一個服務生。”于是諸葛亮就羽扇綸巾,成為了劉備宴會上的調酒師。宴會時,劉備喝得高興,把杯子往諸葛亮跟前一遞:“小諸滿上。”諸葛亮一邊斟酒,一邊問:“老板忙不忙,不忙聊幾句?”劉備詫異:“有啥好聊的?”諸葛亮開口了,這麽一聊,劉備大駭:“正所謂五步之內,必有芳草,你原來是個人才,趕緊解下圍裙,過來跟我們一塊喝……”
這段故事是說,三顧茅廬之事,其實并不存在,存在的是諸葛亮自己登門求職。
一段時間以來,這個說法在史界甚嚣塵上,烏煙瘴氣。諸葛亮見此情形大怒,遂撰《出師表》,作證說: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諸葛亮親自做證,《魏略》那本書就被視為沒有依據的流言餥語,正式被排除了。等到了陳壽撰寫《三國志》的時候,此人熟悉諸葛亮,他經過資料比對,果斷的将《魏略》丢入到了廢紙簍中。
目前史界公認的是,劉備在荊州的時候,向當地名士司馬徵打聽:“問一下,這一帶有沒有幹活賣力的員工啊?有沒有講究奉獻精神的員工啊?現在是員工荒,老板招個人不容易啊。”司馬徵,人稱水鏡先生,又稱好好先生,不管任何人說任何話,他都說好好好。聽了劉備的詢問,他回答說:“好好好。”
劉備問:“到底有沒有呀?”
司馬徵說:“好好好,有個卧龍諸葛亮,還有個鳳雛龐統。”
Advertisement
劉備搖頭:“有沒有獵頭公司幫忙啊,替我把這兩人挖過來。”
這事就這麽過去了。
此後不久,穎川人徐庶,就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那個徐庶。他來找劉備,說:“大佬,需要人才吧?我替你推薦一下卧龍諸葛亮。”
劉備說:“你去把他叫來,我讓人力資源部簡化一下他入職手續。”
徐庶說:“不可以這樣,諸葛亮屁股好好沉,趴在隆中死不挪窩,你得自己去把他掏出來。”
要不要這麽費勁啊?劉備很犯愁。
【2.加入一個殺人團夥】
有一個問題,被古往今來的史家們忽略了。
這個問題就是:假如劉備心情不好,又或是手頭上事多,沒功夫陪諸葛亮玩三顧茅廬,那諸葛亮他咋個辦?難道他這輩子,就這麽趴在南陽諸葛廬,死宅在家裏不出門了嗎?
提出這個問題,是對諸葛亮的智慧,做一個公正的評價。
諸葛亮之智,是中國文化中固化的組織成份,連鄉下喂豬的憨厚農民,都知道諸葛亮之名。可是在史學家眼裏的諸葛亮,明顯有點缺心眼。
以諸葛亮的才智,不可能不知道荊州的太平時日已經結束了。曹操穩固了自己的地盤,馬上就會對荊州用兵,屆時戰火燃起,他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到時候跑路都來不及,遑論平定天下了。而照史家的描述,當劉備找到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卻天天出門遛彎,根本就沒考慮過這事。如果劉備去了一次沒遇上,此後再也不去了。又或是劉備壓根就沒去過,那諸葛亮豈不是廢了?
從常識上來看,當荊州的氣氛慚慚緊張起來,戰争行将爆發之時,諸葛亮不可能跟死豬一樣,沒有任何反應的。
如果他有反應,又會如何一個反應法?
當然,他派了司馬徵和徐庶,去劉備那裏替他做宣傳,事先炒作他。可這也不能保證劉備就非要三顧茅廬不可。劉備這輩子,除了曹操,任何人都不會放在眼裏。再者說了,劉備也是個深明人情世故的智謀者,他必然會想,如果三顧了茅廬,卻請來一個圖有虛名的人,這可咋個整?那劉備趁早別混了。
再者說,如果招一個員工,就要顧三次茅廬,再招第二個員工,你不三顧茅廬,第二個員工豈不覺得虧了?會跟你老板大鬧起來的。如果每個員工都要三顧茅廬,那劉備這輩子趁早別幹別的了,天天只顧茅廬了。
簡單的一個三顧茅廬,這個美好的傳說,是建立諸葛亮缺心眼、劉備心眼不夠用的良好基礎之上。
如果劉備和諸葛亮的智商,能夠與公衆平齊,那麽,三顧茅廬就不會發生。
同樣的,如果諸葛亮和劉備的智商比公衆高出許多,那麽,三顧茅廬就必然要發生。只不過,這個茅廬在發生之前,必須要有一個巨大的前提。
這個前提就是,諸葛亮一定要到劉備面前,秀一秀他的智識謀略。劉備是識貨之人,一旦發現諸葛亮,那麽諸葛亮就算是完成了任務,回家關上門睡覺,等着劉備三顧茅廬就行了。
沒有這個過程,劉備決不會行動,決不會去顧什麽茅廬。只有在這個前提發生之後,諸葛亮才勝券在握,高卧隆中,而劉備也才會哭着喊着,趴在諸葛亮門前苦苦哀求,打死也不肯走。
這樣一分析,我們就明白了,被史家貶斥為小道消息的《魏略》,和三顧茅廬都存在。諸葛亮确曾去劉備那裏,遞交過求職簡歷,而劉備也千真萬确的,三顧過茅廬。
全面的事件,應該是這個樣子的。當曹操穩固了自己的地盤之後,諸葛亮就坐不住了,他在屋子裏團團打轉,不行,戰争的中心,正猶如暴風雨一般,向着荊州徐徐推進,如果不馬上行動,等到數量以百萬計的殺人團夥來到,到時候你跟誰說理去?那些大頭兵大字也不識一個,就知道輪刀子砍活人。不行,我可是諸葛亮啊,不能讓人随便砍。我必須出山,加入一個殺人團夥。
加入哪個殺人團夥呢?去曹操那裏,那邊的人才滿山遍野,擠得水洩不通,我去了也難以出頭。最好是加入劉備這個殺人團夥,小公司啊,到那裏混個總裁啥的,最容易不過的了。
可問題是,劉備這個殺人團夥,能夠支撐到今天,那是因為他們有料,屬于不見兔子不撒鷹的範例。拜托了司馬徵、徐庶去忽悠他,可是這倆活寶不給力,根本不見什麽效果。
劉備心眼太多,想忽悠這家夥來三顧茅廬,那只有……只有我自己過去,遞交求職簡歷了。于是,《魏略》所記載的事情,就必然的發生了。
非發生不可。如果這事不發生,劉備見不到真貨,無法正确估量諸葛亮的實用價值,決不會冒巨大的經營風險,三顧什麽茅廬的。
諸葛亮來到劉備這裏,遞交求職簡歷。劉備一看,噢,來了個求職的,正好缺個調酒的服務生,就讓他來吧。于是諸葛亮就在心裏默唱着:“治大國那麽呼嗨,烹小鮮那麽呼嗨,治大國如烹小鮮,呼兒嗨吆……”就無證上崗,開始調起酒來。這時候劉備宴席,請來雜七雜八的怪人,讓諸葛亮調酒。諸葛亮一邊調,一邊問:“老板,看你眉頭不展,啥事讓你這麽愁啊?”
劉備道:“你個服務生問這麽多幹什麽?跟你說了,你也不懂。”
諸葛亮道:“也未必,至少老板說出來,如緩釋一下心裏的壓力。”
“也對。”劉備以為然,就說道:“荊州的太平日子,馬上要結束了,曹操那王八蛋,他可是說來就來啊。要打仗,就需要足夠的士兵,可是我研究這荊州的居民,發現最多只能征召十萬士兵,數量遠遠不夠,不夠曹操打的啊。”
諸葛亮笑道:“我以為什麽難事呢,原來是這麽件小事。”
“小事?”劉備眼珠子咕嘟一聲,鼓出了眼珠,“哎,我說你這個服務生,年輕人注意不要亂講話,當心大風把你的舌頭吹掉。我說的這個問題,天下還沒人能夠解決得了。”
“不,有一個。我能解決。”諸葛亮說。
只見諸葛亮不慌不忙,豎起一根頭,說出他的解決方案。當時劉備就騰的一聲跳起來,怔愕在當場。
正因為諸葛亮說出這番話,才讓劉備馬上意識到,這世上,還存在着一個比他和曹操加起來更具智慧的人。
而這個人,此時就在他的眼前。
【3.諸葛亮很受傷】
諸葛亮,到底是怎麽替劉備解決的兵源不足這個問題呢?
諸葛亮說:“老板,你考慮過流動人口管理沒有?荊州之所以兵源不足,那是因為你只想到了固定人口,可是還有大量的流動人口,這些人為了逃避戰亂,紛紛逃到了荊州。此時的荊州,流動人口數量遠高于固定人口,只要派士兵對流動人口進行登記,以辦理暫住證為名,把他們組織起來,那麽你就得到了一支在數量上足以和曹操相抗衡的軍隊。”
這番話,真的把劉備給吓傻了。
史書上記載說,諸葛亮幫劉備幹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流動人口編入軍隊中,于是劉備一下子得到了四十萬的軍隊。
要知道,當時天下,有能夠把老百姓從熱乎乎的被窩裏掏出來,逼迫他們上戰場打群架的能力的,天下只有兩個人,就是曹操和劉備。正因為此,所以曹操才會說:“天下英雄,使君與操。”
現在來了個諸葛亮,比曹操劉備加起來更狠,他連流動人口都不放過,都要擠出油榨出汁來。
發現了諸葛亮有此奇才,劉備如獲至寶,急忙請諸葛亮上坐。
諸葛亮如果坐了,那他就不是諸葛亮了。他當時肯定說:“不好意思老板,我想我還是不适合于出來工作。我回家啊,宅在家裏,才是我最喜歡的事情。”然後他就撂挑子回家了。這時候劉備終于醒過神來了,諸葛亮,是生他的氣了。因為他沒有去顧茅廬。
諸葛亮已經派了司馬徵和徐庶,前後兩批人馬來游說劉備,讓劉備去顧茅廬。可劉備不見兔子不撒鷹,沒有去顧,這讓諸葛亮很受傷,所以他擡高了價碼。現在這個茅廬,不是顧一次就完事的,你必須要三顧,少一次也不行。
那麽,如果諸葛亮真的如此賭氣,就不怕劉備不高興嗎?恰恰相反,劉備會非常之高興。單憑管理流動人口這一手,就值得劉備這樣做。說過了,劉備是識貨之人,他知道諸葛亮值這個價。如果他不知道,諸葛亮也不會攤開籌碼。
此外,諸葛亮開出這個價格,還有一個目的。劉備有義務配合他炒作,要在最短時間內,把諸葛亮的名氣炒出來。
因為諸葛亮有大才,要大用。但是他的名氣,卻只在荊州狹小的圈子裏,構不成對世人的影響,這勢必拖累到諸葛亮對曹操等人的威懾力。所以必須要借這次機會,把諸葛亮名氣打響。諸葛亮名氣越是響亮,劉備撈到的利益就越多,這是雙方心知肚明的事情。
所以推敲起來,不排除另一種可能:三顧茅廬,是諸葛亮親見劉備,展示自己高妙的治政手段之後,與劉備共同策劃的炒作行動。
要知道,諸葛亮很快就會以劉備特使的身份,被派往東吳。如果不事先将諸葛亮的身價擡起來,讓一個籍籍無名的諸葛亮去了,那邊不曉得這厮是幹什麽的,說不定接待規格不夠,只派個副主任科員陪諸葛亮喝茶洗腳,那可就誤了大事。
這時候再返回去看諸葛亮的《出師表》,就會恍然大悟:“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就會發現這句話中的漏洞,劉備好歹也是個老板層級的人物,去了一次,諸葛亮就應該回個禮,兩次,那諸葛亮就已經失禮了,還要三次……不要說劉備,就算是個普通老百姓,接連三次登門,都會覺得大丢面子。他諸葛亮這麽聰明的人物,難道就不知道給劉備留點顏面嗎?除非,諸葛亮事先已經得到了劉備的默許。
有趣的歷史,就這樣開始了,劉備興致勃勃地開始了三顧茅廬。而諸葛亮則是搬個小板凳,每天在屋頂上坐着,看到劉備來了,他急忙鑽進洗手間,聲稱自己不在家,讓劉備顧不着他。
這是兩個具有着絕頂智慧的人,在玩一場心知肚明的游戲。這個游戲,是演給傻兮兮的老百姓看的。目的只有一個,擡高諸葛亮的身價與知名度,達成于他和劉備雙贏的局面。
第一次來,諸葛亮躲在洗手間裏:不好意思,我不在家。
第二次來,諸葛亮仍然鑽進洗手間:不好意思,這次又不在。
第三次為,諸葛亮終于迎出門來:“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簾外日遲遲……”推開門,他看到的,卻是劉備劉玄德黑紫色的臉。
這一次,輪到了劉備生氣了。“我不三顧茅廬,是我不對,是我欠你的。現在,你這破茅廬,我已經三顧了,輪到了你諸葛亮,欠了我劉備的。”
“露一手!諸葛亮你必須再露一手。如果你不露一手的話,那我劉備,閉着眼睛三顧茅廬,豈不成了傻瓜蛋了?”
諸葛亮眨巴着眼睛,沒辦法,只好再露一手。
隆中對!
【4.你的敵人是誰?】
公正的說,從劉備和諸葛亮隆中對了之後,很少有誰知道他們倆到底在搞些什麽。
這個隆中對,諸葛亮對劉備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占有了天時。孫權,借父兄之力,據長江之險,他擁有了地利。那麽你劉備有個啥子呢?你啥子都沒有,除了人和……”這是地地道道的胡說八道。雖說劉備不象曹操那樣殘忍嗜殺,但要說他占有人和,純粹是胡扯。單說他老兄走到哪裏,就把老百姓家的飯碗砸了,所有人都拖出來上戰場替他打架鬥毆,就知道他絕無可能占有人和。這種戰争狂也會有人和,那人豈不成了弱智白癡的混合體?
嗯,你說劉備沒有人和……沒有人和,人家怎麽後來當了皇帝呢?
因為劉備有一個帝王的人格魅力,并由此組建了他的專業班子。這個班子,是殺人的班子,不需要人和。只需要敵人!
而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是要完成這項艱巨的歷史任務,告訴劉備殺人團夥,他的敵人是誰。
誠如大人物所說,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個問題是打架的首要問題,這個問題不弄清楚,這架你沒法打。所以諸葛亮,他要開章明義,告訴劉備,他的敵人是誰。
諸葛亮說:劉備先生,你的敵人是劉表。
沒錯,就是那個寧可天下人搞我,我絕不搞天下人的劉表。
【5.劉先生,你搞不搞?】
說劉備的敵人是劉表,這話,可有什麽依據?劉備也肯定是顧慮重重,這樣質問諸葛亮。
于是諸葛亮會說:“劉先生,還記得嗎?自打漢靈帝蹬腿咽氣,董卓入京以來,這悲摧的東漢帝國,就好比一只被扔在地上的粗瓷大碗,啪啦啦,裂成了整整十塊。”
“哪十塊?遼東公孫度是第一塊、幽州公孫瓒是第二塊,涼州呂布是第三塊,江東孫堅是第四塊,冀州袁紹是第五塊,荊州劉表是第六塊,漢中張魯是第七塊,益州劉璋是第八塊,捧着玉玺的袁術是第九塊,還有第十塊是安狄将軍馬騰。”
而于今,這十大軍事豪強,都處于個什麽态勢呢?
“遼東公孫度,你夠不到他,那是曹操盤子裏的菜。公孫瓒和呂布都已經身死名滅,他們的地盤歸了曹操。袁紹和袁術這兩兄弟,一個比一個悲慘,這段時間以來,曹操就是清掃他們的殘餘勢力。”
“剩下來的,只有江東孫氏、荊州劉表、漢中張魯、益州劉璋,以及馬騰了。但馬騰也活不長,曹操對他分庭抗禮,有老大的意見。”
“曹操和江東孫氏,這兩股勢力超級強勢,不是正經人能夠撼動的。如果你,劉先生,你也想替自己撈一塊地皮的話,那麽就只能在荊州劉表、漢中張魯及益州劉璋,這仨人身上打主意了。”
“正所謂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我們來看看這三塊肥肉,這正是現成的帝王基業。你看啊,如果能拿下這三塊地皮,連成一氣,那麽,劉先生你可以進入西川,稱王稱霸,再派一個能打的守在這荊州,做為向中原俯沖的橋頭堡。到時候進可以奪取天下,退可以關門做大佬。”
“劉先生,不知你意下如何?”
可以确信,當時的劉備,望着諸葛亮自己畫出來的地圖,正如同面對着絕色的美女,呼吸突然急促了起來:“諸葛先生,你讓我先搞劉表?”
諸葛亮:“先搞劉表,再搞劉璋。奪取荊州,拿下西川……補充一下,這也不是我的建議,實在是曹操那厮胃口太大,他和江東孫氏,把十塊無主地皮吞得七七八八了,就剩下個荊州、漢中和益州……這是最後三塊地皮了。也是你劉備最後的機會了。”
“紛亂的時代已經結束,一統的大趨勢已經到來。”
“如果你搞掉劉表和劉璋,奪得這兩塊地,在未來的市場大競争中,你還是有機會的。但如果這兩塊地皮被曹操撈走,那你就再也沒咒念了。劉先生,你搞不搞?”
劉備激動起來:“搞搞搞……咋個搞法好呢?”
【6.出山第一敗】
諸葛亮出山第一戰,就栽了個體面的大跟頭。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為了粉飾諸葛亮,營造他宇宙第一智妖的怪異形象,硬是把劉備在七年前火燒博望坡的傑作,劃到了諸葛亮的業績表上。但小說家這麽個搞法,也是情有可原,沒得法子,因為智慧之神諸葛亮,出山第一戰就輸掉了,而且輸得好慘。
小說家缺心眼,不明白正是因為諸葛亮首戰告敗,恰恰印證了他的偉大戰略思維的正确性。說明白一點就是,正是因為諸葛亮失敗了,才證明了他的正确,這場大敗仗,終使得他霎時間跻身于劉備殺人團夥的核心之中。
事情是這個樣子的,諸葛亮指點劉備,現今只剩下三塊無主地皮了,一個是劉表的荊州,一個就是益州的劉璋,還有漢中張魯,所以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拿下劉表。
但怎麽個搞法呢?
突然叛亂,殺死劉表?這樣搞不妥當,因為手段太無恥。最好最好的法子,是讓劉表主動放棄權力。
事情明擺着,此時在劉表的陣營中,劉備是最優秀的核心人物,徜若劉表一死,能夠把政權平穩的交接到劉備手中,一如劉備在徐州之時,陶謙就是主動提出讓劉備接班的,這個法子又有名又有利,是最完美的。所以,一定要派人打入到劉表的身邊,借以影響劉表。
派誰去好呢?派誰也不合适,劉備這邊能打的人多,玩心眼的卻有點少,只有一個諸葛亮。可讓諸葛亮去,卻是最最不合适,因為他是荊州人,是在劉表的治理下茁壯成長起來的,如今他成才了,不說快點去劉表那裏遞求職簡歷,卻跟了劉備,這多少有點對不起劉表。無論如何,諸葛亮是個最不合适的人選。
但要命的是,劉備陣營最後派出來的人,竟然還是諸葛亮。可能是因為諸葛亮是新晉員工,資歷太淺吧?
史書上暗示說,這是因為諸葛亮來了之後,劉備天天和他膩在一起,引發了關羽張飛老大不高興。以前,劉備天天晚上,都是和關羽張飛睡在一起。可自打諸葛亮來了,劉備不再睡他們倆,只睡諸葛亮。所以關羽、張飛就鬧事,這麽一鬧,諸葛亮沒得法子,只好去劉表身邊做卧底。
總之,諸葛亮郁悶的去了,到了之後就遇到了天大的麻煩。
當時劉表有倆兒子,大兒子劉琦,小兒子劉琮。劉妻蔡氏喜歡劉琮,讨厭老大劉琦,就弄來許多人搞劉琦,劉琦每天都吓得半死,生怕老爹宰了他。正恐懼之間,突然諸葛亮來潛伏卧底,劉琦宛如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抓住諸葛亮不撒手:“小亮,幫咱個小忙,告訴我現在咋個整,啊,求求你幫我想個法子……”
當時的諸葛亮,心裏要多別扭,就有多別扭。這劉琦,是劉表集團中失勢之人,卻找他來幫忙讨主意。如果他幫了劉琦,就等于是加入了這個失勢的陣營,那他的潛伏工作,就算是徹底失敗了。于是諸葛亮閉牢了嘴巴,随劉琦怎麽懇求,打死也不吐一個字。
不想劉琦用了個怪招,他請諸葛亮登樓看美女,聽說有美女,諸葛亮就閉牢了嘴巴,趕緊跟劉琦上樓了,上去之後,卻發現下面的樓梯,已經被人撒掉。然後劉琦說:“諸葛亮,你個王八蛋,到底幫不幫老子這個忙?不幫老子就把你推下去,摔不死你才怪!”
當時諸葛亮就傻了眼,嗫嗫的說:“別,別推我……我有恐高症……救命……你聽我說,你擔心那夥人害你,只要遠離荊州,去前線統兵做戰就是了。去了前線,你掌握了兵權,将來你爹有個三長兩短,你揮師打回來,還怕那些害你的人嗎?”
劉琦點頭:“早說不就沒事了嗎?你看你……上來吧。”
兩人下樓,諸葛亮被劉琦擺了這一道,心裏恨死了劉琦,對自己說:“嗯,這段經歷太鬧心了,幸好當時的情形沒人看到,我不能讓史家真的寫出來,以免影響我的光輝形象。”
讓劉琦離開劉表,是諸葛亮犯下的一個大錯誤。這個錯誤,導致了此後一連串的錯誤發生,直到錯誤太多,已經沒法子再錯了為止。
【7.劉備首次撥刀】
《三國志》上稱,劉表的大兒子劉琦,把諸葛亮騙上樓之後,并沒有恐吓威脅諸葛亮,而是苦苦哀求,才打動諸葛亮替他出了主意。但我們可以确信,這段文字是諸葛亮自己編造的,真實的情形,應該是我們所說的那樣。
有證據嗎?有!這證據就是:劉表馬上就死了。
劉表死得超快,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正當劉琦聽了諸葛亮的吩咐,去了前線督師時,劉表就已經不行了。
于是劉琦急忙趕回來,生怕父親死了,他沒了着落。可是,他弟弟劉琮那夥人,也就是弟弟劉琮的大舅蔡瑁、張允等人,不允許劉琦見垂死的劉表,喝斥他說:“你回來幹什麽?你爹讓你快點回去,快走,別惹你爹生氣。”
史書上說,劉琦流着眼淚走了。他就這樣走了,沒有找諸葛亮問一聲,甚至也沒有派個人,給諸葛亮送個口信,這是什麽原因呢?
這是因為,諸葛亮在他心目中,根本沒什麽份量。如果像諸葛亮自己所說,劉琦那麽尊重他,祟拜他。那麽,這時候的劉琦,就應該找諸葛亮問個計策。他沒有,這就證明了諸葛亮所提供的記錄,精确程度不夠。
新的證據進一步浮上水面。劉琦剛剛回去,劉表就正式含笑九泉。
劉表死了,襄陽城中的劉琮黨徒們,就先給劉琮辦理接班手續。辦妥當了之後,大家開會讨論:“眼下這情形,有點不妙啊,現在我們讓劉琮繼位,老大劉琦他肯定不樂意,樊城還有個劉備,也是很兇很兇的,他留在這裏不走,就是打我們荊州的主意。看起來,除了立即請曹操來主持局面,我們是對付不了他們的。”
旌麾南指,劉琮束手。劉琮就這樣投降了。
曹操接到降書,樂得差一點沒有瘋掉,立即飛馬狂奔,于當年九月趕到新野,接受劉琮的投降。
曹操來了,可是劉備竟然一無所知。他的眼線呢?他的偵察兵呢?他的情報系統呢?曹操從許昌飛奔新野,這是多麽大的動靜,可是劉備硬是沒有聽到。很顯然,八年在荊州趴窩,劉備雖然沒有趴廢,但耳目真的不靈光了。
劉備知道這個消息,居然是劉琮派了屬官宋忠去樊城通知劉備時。史書上說,當時劉備一聽這個消息,差點沒有當場瘋掉。當時他撥出刀來,這是劉備生平頭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因為憤怒而撥刀。他用刀尖指着宋忠,氣得全身顫抖,說:“你們這夥王八蛋,都不是好東西!這麽大的事情,竟然瞞着我,我就是殺了你,也解不得心裏的恨。但是,如果我殺你這種人,那我劉備和你們又有什麽區別?滾吧!我們要開會了。”
趕走宋忠,劉備立即召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召開緊急會議。
會議上,群情激憤,大家建議立即起兵,徑取襄陽,拿下荊州。這個大家,應該是以關張為首的武将系統。所以這個建議,最終沒能通過。
事情發生的太過于突然,戰争這種事,是一個大規模的社會游戲,往往要準備個十年八載,才能打上場象模象樣的仗。現在說去打襄陽,只是氣話罷了,單只是個士兵組織,戰前動員,糧草運輸,以及各部隊之間的配合,就不是三天能定下來的事兒。
可問題是,眼下是曹操已經來了,近在咫尺之間,你沒有準備,也得行動啊。唯一的辦法,就只能逃。不逃咋整?
【8.為什麽要搞死我?】
悲摧的劉備,率領着他的班子,再一次的踏上了颠沛流離之路。
因為太過于悲憤,劉備特意繞道襄陽,命士兵向城中喊話,讓劉琮出來說話。“這個王八蛋,你憑什麽這麽擺布我?你即位就即位了吧,為什麽又投降曹操?你投降曹操就投降吧,為什麽不告訴我一聲?你難道不知道,我和曹操是生死仇敵嗎?你想害死我,真說不就行了嗎?為什麽要這麽狠毒呢,嗯,為什麽?”
劉琮知道自己理虧,躲起來不吭一聲。
擺在劉備面前的時局是,不管他多麽痛恨劉琮,但這個襄陽城是不能打的。攻城可不是三天兩天的事兒,稍一耽擱,曹操就會從後面猛撲過來。若然是被曹操抄了後路,那可就全完了。
走吧!
這時候的劉備,有部隊十幾萬人,辎重幾千車,如果早有準備的話,單憑如此的實力,拿下襄陽不成問題。可是劉表死得太突然了,劉備連個他死的苗頭,都沒有感覺到。而這就意味着,他手下的十幾萬人,已經淪為了曹操刀下的魚肉。
最氣人的是劉琦那王八蛋,曹操一來,他就發足狂奔,逃到江南去了。你逃走之前,派個人告訴我一聲啊。他偏偏不告訴。
劉琦死定了。
諸葛亮的美好計劃,就這樣成了泡影。但這真的不能怪諸葛亮,反而恰恰證明了諸葛亮确有先見之明。
諸葛亮早就告訴過劉備,先搞劉表,再搞劉璋,先取荊州,再取西川。而今曹操突至,恰恰證明這個思路的正确性。怪只怪劉表那厮死得太快了,如果他再晚死幾天……唉,啥也別說了,快點跑吧。
部隊太多,行軍速度太慢,一天只能走十幾裏。這時候有人勸劉備撇開大部隊先走。劉備舍不得啊,攢這點家底,多麽不容易啊,讓劉備一下子抛開,那還不如一刀殺了他。
劉備守財奴,舍不得抛開家底,此舉獲得了世人最高的評價,一致認為他講仁義,講道德,是個好同志。
劉備的隊伍稀哩嘩啦過襄陽,這場景卻刺激了城裏人的腦子,一下子跳出來一個超有智慧的人。
這個人叫王威,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