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31]
太陽升起後, 從球體表面延伸出無數泛着金屬光澤的折線, 折線有規律地向星空各處蔓延, 最終止于一點。
這一點逐漸膨脹擴大,十幾秒後,一個類似于空間站的人類太空據點就此浮現。
太陽周圍圍繞着無數個這樣的太空城。
西澤望着空中的太陽, 介紹說道:“這就是‘征服太陽’項目分支之一的太空城計劃。”
随着西澤的介紹, 距離太陽最近的一個太空城逐漸擴大,太空城的側剖面圖逐漸展現出來。
“如諸位所見, 太空城內部與普通城市無異, 高樓,道路, 綠地,花叢……內部設施與資源配置足夠居住的人類進行再生産。”
“太空城的生産活動中, 百分之九十五的能源利用為太陽能。”
“根據系統模拟人類在太空城生活的結果, 初始狀态下, 一個太空城可容納十萬人生活生産。”
“未來,如諸位所見,我們首先将建造圍繞太陽的一千個太空城, 并送帝國子民進太空城居住。”
“一千個太空城圍繞太陽, 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源, 供太空城長存。”
一千個太空城?
那可不是什麽簡單的工作量。
有記者舉手提問, “請問皇室預計在多少年內完成一千個太空城的建設?”
西澤保持禮貌微笑:“關于太空城, 今夜只作簡單展示, 日後研究所會從從更加專業的角度向國民介紹項目進度, 相關問題請等到那時再提問。”
“還有其他問題嗎?”
“那麽我們進入下一項。”
Advertisement
西澤話音剛落,在太陽與太空城之間慢慢浮現一片成鏡面狀的不規則平面。
“這個平面叫做太陽鏡,我們計劃圍繞太陽一周設置八十萬面太陽鏡,這些太陽鏡連在一起,統稱為太陽雲。”
“太陽雲也是‘征服太陽’項目的分支之一,是對太空城計劃的補充,也是高效利用太陽能源的另一種方式。”
“通過調度八十萬面太陽鏡的角度,可以将陽光反射至我們設置的太陽能收集運送中轉站,并加以利用。”
“實際上,太空城和太陽雲計劃在利用太陽能方面存在重合。”
“我們計劃,兩項計劃同時推進,根據效果調整方案,最終選擇其中之一作為未來帝國的主要發展方向。”
衆人:“……”
不明覺厲。
事實上,帝國皇室和政府每天都在大量宣傳“征服太陽”項目,真正關心了解項目內容的人卻少之又少。
帝國下屬大大小小五十萬星球,多數是對外征戰時期,帝國利用殖民探測器宣示主權的産物。
一百多年前,西盟家族向宇宙發送成千上萬的殖民探測器。
殖民探測器的程序分幾步:第一步降落星球,第二步探測星球是否存在生命,若不存在,則由西盟帝國根據先占規則宣示主權;如果存在生命,則由西盟家族對外征戰進行征服。
殖民探測器的使用使帝國擁有了大量對人類毫無用處的星球。
帝國下屬五十萬星球中,沒有任何利用價值的星球已經占比百分之八十以上,存在生命的星球僅占總數的千分之二。
這個數字還不包括一百年前太陽病毒爆發後,某些星球生命完全消失的情況。
這千分之二的存在生命的星球,能源耗費量也十分巨大。
帝國的科學家們經過缜密計算,僅以現有資源消耗量作為根據,帝國境內可利用資源只能供應帝國全境人類存續五百年。
更別說這五百年內科技進步帶來的能源消耗升級了。
然而,這是五百年後的事情。
當代老百姓就算活到一百五十歲,也不會面臨能源耗竭的情況,自然對遙遠的危機不太關心。
“一千個太空城,這要建設到什麽時候去?我們有生之年能見到太空城建設成功嗎?”
“建一個不難,難的是建一個以太陽為資源核心的太空城系統,我們有生之年應該見不到。”
“用鏡子反射太陽光,在太空中這種事情能做到嗎?”
“誰知道呢……不過皇太子殿下都這麽說了,那就應該可以吧。”
以太陽為中心的太空城構設的全息模型在會場上空不不斷轉動,結合語音說明,三百六十度展示未來社會人類的生存圖景。
長樂看得入神。
類似理論在地球上也存在。
地球上的科學家們的曾經提出戴森球理論,認為高效利用太陽能源的方式之一,是建立一個環繞太陽的殼狀軌道結構。
這個“殼”,本質上就是一種太陽能接收裝置。
實現這個“殼”有多種方式,西盟帝國正在推進的太空城和太陽鏡,某種意義上與戴森球有相似原理。
也許可以借鑒一下帝國怎麽搞。
長樂想。
宴會後半圍繞太空城進行,大約四十分鐘後結束。
散場時,九炎等在會場大樓外側人少的角落。
“你去哪兒了?”
長樂問。
“沒去哪兒。”
九炎回。
容葉:“……”
三人各有心事,一路上反而沒怎麽說話。
離開會場前,長樂回頭看了一眼會場內展示着的太空城全息構設圖。
餘光瞥見會場角落裏,有個老人手拄拐杖,年逾耄耋,略有些困難地仰着頭,盯着空中的構設圖發呆。
一瞬間,長樂覺得老人有些眼熟。
正好身後有其他人經過,擋住她的視線。
等再次去看時,老人已經不見了蹤影。
許是大腦有些困倦的緣故,長樂一時想不起來老人是誰。
晚上躺床上閉眼前一秒,忽然憶起來,老人正是她來歷史系上課的第一天,在門口遇到的那個給她上了兩堂課的人。
長樂多方打探老人的消息,學院裏似乎沒人知道有這麽個人存在。
到中午小廚房營業時,長樂在廚房炒菜,容葉在外面幫忙整隊。
長樂時不時透過玻璃窗向外看幾眼。
今天的人似乎比昨天更多。
她将一盤青菜扔進鍋中翻炒。
習慣性擡眼向外看去,忽然發現,一位老人竟也排在年輕的學生隊伍中,等待抽簽。
她放下炒鍋,定睛一看。
沒錯,正是她一直以來尋找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