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趙桓微微一笑,将他扶起,又溫言撫慰幾句,方放他回去。
他自己負手慢步而行,在這春日的街道上,夜風徐徐吹來,正是惬意。路途中遇着幾夥巡火兵,早被随駕的禦前班直攆開。
待慢悠悠踱到宮前西角門時,随侍的康承訓知道他一入宮,就很難再說話,因上前兩步,向着趙桓道:“官家,臣有話要說。”
“哦?”趙桓回轉頭來,看向康承訓,問道:“什麽事?”
康承訓沉聲道:“官家不記得這秦某人在金國上京時是什麽做派了麽?他陰冷深沉,多謀多智,适才看來,又能言善辯,簡直就是少正卯一類人物。官家恕臣直言,這種人信不得,也重用不得。我朝用人向來以品格為重,太上皇用蔡京就是一誤,若是這秦桧為相,将來必定為禍不在蔡京之下。”
趙桓靜靜傾聽,待他說完,卻是不置可否。
康承訓大急,上前兩步,又道:“官家,臣斷定這秦桧是李林甫、蔡京一類的人物,若是官家不察,将來必生大禍!”
趙桓終沒有辦法再保持沉默,快步向前幾步,眼看着康承訓不語。
康承訓知他意思,立刻轉身揮手,止住其餘侍衛的腳步。
待四周只有他二人時,趙桓方低聲向他道:“你是朕的殿前司都指揮使,你想必知道,你是朕最信任的近臣?”
康承訓并不猶豫,立刻答道:“臣知道,是以不論官家是否歡喜,一定要犯顏直谏!”
“唔,你有這忠心,朕很歡喜。”
趙桓先是點頭誇贊,然後又道:“諸葛亮說過,後世不少士大夫也說過,要君主親賢臣,遠小人。但其實君主身邊不能光有君子,也要有小人。武則天為什麽要用來俊臣、周興?因為她以婦人登基為帝,身邊有多少人不服,又有多少人在暗處密謀,要趕她下臺,要重新扶立李唐?她不怕麽?來俊臣和周興是殺了不少人,不過冤枉死幾個人,相比皇位,誰輕誰重?”
康承訓急道:“官家與武則天不同,她是篡位謀逆,以婦人而登臨帝位,自然人心不附。官家是太上皇長子,名正言順的大宋皇帝,怎可如此自降身份!”
趙桓冷森森一笑,向他道:“事不同而理同。承訓,我大宋為什麽東京城破,皇子,親王,公主嫔妃被押到五國城,如同牛羊一般?”
康承訓諾諾連聲,卻是無可對答。
他很想說是太上皇與官家父子無能,以致亡國,卻是無法說出口來。
趙桓知他無法回答,便又道:“自仁宗皇帝慶歷新政,然後是神宗皇帝用王安石變法,都是不成,為什麽?慶歷新政用的是範仲淹,神宗用的是王安石,他們都是君子,都是要富國強兵,可弄來弄去,到最後都付渚流水,就是因為他們太過君子,太過方正。變法圖強這種事,是為的國家富強,百姓富強,可是強國而富百姓,虧的是誰?虧的是士大夫,虧的是官員,貴戚!那麽,士大夫和皇親國戚為什麽要變法,為什麽要支持新政?可恰恰是他們,手裏的力量連歷朝的皇帝都不能輕視。真宗皇帝想重新丈量東京附近的土地都不行,你想一下,這力量有多麽可怖。今大宋外有強敵,內實疲憊,若是朕以常法應對,十年內都只能是偏安之局,十年後人心思定,金國據北方而與我宋朝劃江而治,興師北伐只能是徒勞無功,或是血戰之後方能寸進,苦的仍然是百姓罷了。這秦某人,朕豈不知他是何等樣人?觀其行,聽其言,察其行,少年得志,野心勃勃,卻是吃不得苦,挺不直腰。在北國事金人如父,回來後拼命壓抑,一朝得志,必定是會弄權。不過,這種小人有個好處,就是上有好,下必從。君主喜歡什麽,他們就一定要奉迎君主,自身沒有理想,君主的想法便是他們的想法。我今要變法圖強,眼前有一個最得力的人選,為何不用?用李綱嗎?他太剛直,也太老了。朱勝非,庸人一個。謝亮,張所,不足當一面。張浚,志大才疏,趙鼎,氣量偏小。朕思前想後,秦桧德不足而才有過之,朕用之則為能吏,朕棄之也不過是一紙诏書,又有何懼。”
他如此長篇大論,為了說服康承訓,也是為了說服自己。
不論如何,使用這樣一個大漢奸而不是将他一刀宰了,自己這一關也難過的很。
康承訓原是武人,性格直率,才有勸說趙桓不要用秦桧之舉。此時皇帝如此推心置腹,将帝王心術一古腦的告訴自己,顯然是全無防範,他心中極是感動,漲紅了臉道:“臣太魯莽了,不知道官家自有主張,若是公然彈劾那奉桧,只怕壞了官家大事。”
趙桓微微一笑,拍拍他肩,道:“你有什麽想法,先和朕講最好。在外頭,你是武官,又是近臣,朝政看在眼裏就好,多說沒有好處。”
康承訓再無話說,凜然答道:“是,臣一定遵循官家的教誨。”
兩人一時無話,半響過後,眼見宮門在望,有不少守門的衛士遠遠看到趙桓,已經迎将過來。康承訓終忍不住,又道:“官家,雖然秦桧用的有理,可是臣總覺得,小人得志,心裏怪不得舒服。”
趙桓輕聲冷笑,答道:“朕權柄在手,用他時自然威福給他,不用時,一筆抹掉了他,也是尋常。”
說罷,負手而行,不再理會這直心腸的武人。
康承訓目瞪口呆,半響過後,方想:“官家這樣說法,當真是吓殺人。”
趙桓卻不理會于他,自己在大隊衛士的簇擁下,由宮門角門入內,入得大內。
待到內院門前,侍衛們卻不能進內,只有幾個年輕宦官上前,掌着燈籠,将趙桓迎入院內。長安城內的宮室,不過是經略衙門改建,規制狹小,勉強分成外廷內廷,其實相隔不過是一堵院牆,趙桓每日接見官員,處理政事,穿過一道青磚碧瓦的院牆,到得外院正堂就可。而每天處置完政事後,跨入這小小院牆之內,則外事不入,內事不出,自成一個小小世界。
趙桓來自現代,原也極不喜歡殘害人身體的宦官制度,打定了主意在他手裏不再收一個身體殘缺,精神也不健康的太監。只是原有的幾百宦官自各處來投,他卻也不能拒絕,只得全部留用。
時間久了,卻慢慢體會到宦官的好處。
這些人,身體殘缺,被家人父母抛棄的多,孑然一身,又被世人歧視。眼中除了一個皇帝,再無別物。當然,仰仗着皇帝聚斂錢財,或是象李憲、童貫那樣,成為統兵太尉,位極人臣,也是宦官的希望。
趙桓自然不會使用宦官統兵,監軍,也不會在特務組織裏使用宦官,不過身為人主,享受着數百人無微不至的照顧,也使得他在這個時代裏,感受到了一點做為帝王的樂趣。
當然,手握大權,掌握着千百萬人的生死存亡,才是身為男人最大的樂趣。也是支持趙桓在這個時代裏撐下去的最大動力。古語所雲最有道理,正是那句:大丈夫當如是乎?
雖然對外保持着簡樸的形象,其實以趙桓看來,現在的享受已經足夠。
入得房內,寬敞華麗的裝飾,周鼎秦彜,陳列其中。
一人高的浴盆,滾燙的熱水沐浴。五六個美貌宮女環列左右,纖手輕擢,香氣缭繞。洗浴之後,換上柔軟的細綿中衣,随意留下一個待奉床弟,自然是滿室皆春。
趙桓不用禁欲,卻也不是情聖。到得古代,還要去泡妞談戀愛?未免太蠢。他身邊的侍女,全是南逃後漸漸精心挑選,雖然沒有同意臣下在外大規模的選秀,騷擾民間,卻是暗中派人,精心挑選良家女子,都是容止過人,脾氣溫順,年約十六七的妙齡女子,在他身邊侍候。
他已經吃過現代女子的虧,需去屈就,哄她,順着她,最後還是翻臉成仇。到是這些古代的妙齡少女,視他為天,視他為一切,生命中的一舉一動,都是為了讨得他的歡心。
男人能夠如此,予取予求,卻又夫複何言。
待得第二日起身,便立刻召來翰林學士,草诏冊封秦桧為參知政事,中書侍郎。
任命宰相的诏書,按理需由別的宰相副署,方能成事。宋太祖罷範質等三人宰相的職務,當時的宰相一共只有三人,一并罷卻。結果任命新宰相趙普時,竟是沒有別的宰相簽名副署,鬧出了老大笑話。
趙桓诏書一下,因李綱不在,便有謝亮等參知政事副署。朱勝非心中雖不情願,卻也只得跟随畫押。
待他們副署之後,便由中書省派人,将诏書送到秦府,由秦桧手接诏書,叩謝皇恩。
如此大事,別的官員尚不及來賀,秦府上下家人,一個個喜上眉檔,歡呼雀躍,當庭黑壓壓跪倒一片,向着秦桧稱賀。
秦桧卻是面無喜色,将诏書捧到內堂放好之後,其妻王氏見他非但不喜,反而面帶憂色,不禁奇道:“相公一生所求,不過是今日,怎麽不喜反憂?”
秦桧嘆道:“我自然想貨賣帝王家,出将入相,人生極至。不過,昨夜我與陛下長談,一時說走了嘴,雖然博得陛下賞識,給了我這頂宰相帽子。不過,只怕是從此多事,勞心費力,永無寧日。更怕的,就是将來罵名累累,陛下将我如同那晁錯一般處置,那可真是一場黃梁夢,醒來更凄涼!”
他龇牙咧嘴,又道:“明知如此,我卻又舍不得這大富貴,奈何,奈何。也罷,富貴險中求,畏首畏尾,安能是我秦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