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作品相關
【全本精校】《興唐》作者:午後方晴
內容簡介:
我是唐朝的最大纨绔子弟。
我是唐朝的皇太子。
我是武則天的長子,有可能被母親第一個幹掉的兒子。
(重要提示,還原當時真實歷史,所以有後宮、蘿莉養成、禦姐控……,不喜歡的,請莫進入)
【作品相關】關于本書中幾個疑問:
寫到了現在,讓有些人出現了一些困惑。比如我說刺殺,為什麽不立即處死賀蘭敏之。我在書中說了,太子不死,賀蘭未必會死。有一點可以考證,太平公主出事大約可能在四月或者五月份。太子妃出事有可能在三月份或更早。太子妃有絕色,相信太子肯定不會不喜的,知道此事後,會有什麽樣的反應?然而真相呢?太子妃出事,賀蘭敏之卻是平安無事的。連一句斥責的話都沒有。
我細心地尋找答案。難道李治如此麻木?好歹也是自己的兒媳婦。如果說對貞操一點不再乎,何必拒之,改選了裴家女?既然再乎了,為什麽不處執賀蘭敏之?于是再看史書。看到了一段。魏國夫人死的時候,賀蘭入吊,李治哭泣地與他說話。雖然說古人淚花兒特別多,可讓一個皇帝哭泣,還不是年老無用的皇帝哭泣,那是超級大臣的待遇。比如李績,魏征,于是好奇地再翻李績死時的事,李績死了,李治果然哭了,綴朝七天。但賀蘭氏是什麽人,一個小姑娘而己!可見在李治心中的地位。愛屋及烏總歸有的。而且李治很好色的,不然武則天還是一個尼姑兒。所以呢,對賀蘭敏之也是縱容的。這一點從後來處理也可以看出。太平公主出事了,才多大一點。可是李治最喜歡的小女兒。只是流放!還是武則天暴怒,下的聖旨,連暴自家醜事,包括母親的事,公告天下,逼迫李治處執賀蘭的,在半路上,武則天心中不平,将賀蘭做掉了。但不是聖旨處死的。
很荒唐是吧。但确實是事實。
所以後人對這位賀蘭氏多有傳說。梁羽生小說中有賀蘭煙。有人說是賀蘭敏之姐姐,也不大可能的。賀蘭氏得寵時,她還沒有嫁人,賀蘭敏之都二十歲略略出頭了。正常女子嫁人是十五歲。因此是妹妹。當然,這是我的推測了。
再說武則天、李弘與李治的三角關系。對李弘的培養,李治很重視的,也多次讓他監國。然後後來太子漸長時,李治又擔心了,自己又有病,舍不得放權。于是将政權多交給武則天處理。看到武則天重了,又分權給李弘。搞平衡。搞出了事了。然後是李弘與武則天,最愛李弘的不是李治,是武則天。大約是因為女兒的死,武則天小時候對李弘很關愛。然而讓崇文館一群大儒們教傻了。李弘長大後,多次忤逆武則天的意思。
太子弘和武後之間的分歧由來已久。早在鹹亨二年二聖幸東都,留太子弘監國,戴至德、張文瓘兩位宰相輔政,這是弘第五次奉诏留京監國,時天下大旱已久,關中饑馑,二聖東巡當與就食于漕運便利的洛陽有關。弘身體病弱,政事多委決于兩位宰相,自己四處出巡,體察民情,見有兵卒的食糧裏有樹皮和草籽,便吩咐人把自己倉庫裏的米分發給窮人。這日游歷宮禁,不料卻見到長期幽禁在掖庭的兩位異母姐姐,也就是蕭淑妃的二女義陽公主和宣城公主。因為母親的緣故,她們一直無聲無息地拘禁在後宮裏,早已被人遺忘,雖然早已成人,卻仍未嫁人。弘驚訝而又不安,立即奏請讓兩位姐姐出嫁,同時希望能将父皇同洲沙苑的空地出借給窮人耕種,二事合為一書,快馬報至東都。
弘不是第一次做這種事情,當初廢太子忠以謀反罪被殺的時候,他也曾奏請為哥哥收屍下葬,武後也曾微笑着附和高宗稱贊弘的仁厚,但這次她可笑不出來了。畢竟廢太子忠是高宗下令殺的,而兩位公主長期未嫁卻直指是她這個後宮女主人失職。當時的武後,地位并不穩固,前一年才在重壓下遞交了後位辭呈,正是需要花心思讨好高宗的時候,李弘此舉讓她着實尴尬。而李弘監國竟然讓宰相掌政,自己四處巡游親民扮菩薩狀,也讓武後覺得兒子擺明收買人心,故意讓人看清母親的刻薄來襯托他的仁慈。弘的請求占盡道理,無可拒絕,诏令一并準奏。憤怒而無從發洩的武後,當即将兩位公主随便指給殿前當值的翊衛權毅和王勖,草草完婚。事後,武後也覺不妥,于是主動為兩位公主請封,表現出嫡母的大度風範,然而弘這一舉動給她帶來的難堪卻久久難以忘懷。史載,弘“由是失愛于天後”。
這一故事被後來的史家渲染得十分精彩,兩位公主的年齡一說“年逾三十而不嫁”(《資治通鑒》),一說“四十不嫁”(《新唐書》),乍一看真以為就算不到四十歲,至少也有三十七八,的确太不人道了。可是仔細一想就有點不對頭了,鹹亨二年高宗自己都才43歲,怎麽會有這麽大的兩個女兒?義陽公主不察,宣城公主的墓志銘至今留存,明載她以高安長公主的封號卒于開元二年,享年66歲。那麽倒推到鹹亨二年,宣城公主應為23歲。義陽公主略大,大概25、26歲左右。司馬光和歐陽修都是出名治史嚴謹的飽學宿儒,卻不願意花一點點時間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特別是司馬光,還特意把此事記于上元二年條,有意将此事與李弘暴卒拉上聯系,實在令人嘆息。《資治通鑒》裏關于高宗後期的年代記載多有失誤,如高宗曾經打算讓天後攝知國事,因中書令郝處俊力谏,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李義琰聲援,高宗才打消此念。此事唐書明載于上元三年李弘去世後,而據通鑒,李義琰也是儀鳳元年(即上元三年,公元676年,高宗武後朝改元比較頻繁)四月才遷為同中書門下三品,位列宰相,得以參與讨論國事。司馬光卻将此事記于上元二年三月,諸般鋪墊準備停當之後,才嗆訖咧哋嗆訖咧哋地隆重推出上元二年四月,“太子薨于合璧宮,時人以為天後鸩之也。”個中苦心,頗令人玩味。
這是摘自《武則天傳》中的一段話,未必全對,但比較中肯了。
Advertisement
再說太平公主,史書說那次事是太平公主的宮女。太子妃出事了,都不處理,難道為了一個宮女處理賀蘭敏之?不過大興唐書友群中,原原說了一個理由,有可能是矛盾積累起來的,宮女只是一個引子。這也有可能,但太平公主本人出事的可能性絕對是百分之五十。總之,從招惑太子妃起,賀蘭敏之已經是病态了。為什麽,書中已經解釋過了。
再分析楊家女,絕色勿用置疑。親戚關系書中也說過。史書說是強奸導致的。為什麽有通奸的來歷?一是賀蘭敏之的人才與太子的肺結核,一對比,讓人容易想入非非,第二賀蘭就是病态了,難道真不想到後果?于是又翻史書慢慢看。看楊家的家譜,看事前事後的反應。楊思儉一家自此以後,沒有人為官了。恐怕受此牽連的。但并沒有處理楊思儉本人。又看到了一件事,後來武則天想用外戚,于是用了楊執柔為相。楊執柔與楊思儉乃是一個血脈後代。雖然這樣解釋有些牽強。那麽再說呢,賀蘭敏之年近三十,肯定有妻子了。難道楊家女那麽放蕩。如果是如此,事後為什麽為處理她家人?所以我用了書中的說法,楊家缺少了管制一部分,親戚間來往給了賀蘭敏之機會一部分。楊家女未必那麽可惡的。通奸也未必成立的。
以上是個人見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老午不是歷史學家,又用了我的想法,去拉開這本小說的序幕,也許錯誤了,還請大家一笑了之。(但有可能垂涎太子妃的美色,是主要原因,報複未必。但太平公主的事,如果是事實,那麽報複則是主要原因了。歷史啊,真相很難确定的)
【作品相關】一些重要歷史人物介紹:
可恨可憐的武則天:對這個人物,我在書評裏開了長篇的評論,小說中也說了一些。走上女皇之路,心狠手辣,絕不是偶然的,從小的欺侮,後宮的厮殺,大臣的鄙視彈壓,兒子的仇怨,侄女侄子的背叛,于是天地間只剩下我一個人了。女皇之路開始。大家看這本小說時,不要糾纏于後來的武則天,必須從現在的武則天分析起。心中還有那麽一絲絲親情的,盡管變得很弱。對權利心的渴望并不會停息的。這就是現在的武則天。
低估的皇帝李治:武則天所謂的神馬功績,一大半是李治留下的底子,當然武則天從中的協助,功不可沒。總的說來,還不錯,但不能說他柔弱,也殺人,親戚,大臣,殺掉的還不少。對兒子心裏很矛盾,又想放權,又想抓權,于是一度對長子與次子,是進行過培養,還分給他們處理一些小朝政的權利。可是又分權給武則天。可從李賢起,他已經漸漸失去對朝堂控制了。李賢被流,眼睜睜地看着,無能為力。李顯上位了,急忙冊立皇太孫。但也不能說李治無能,都低估了武則天,當時的戴至德,甚至郝處俊公開反對武則天當權。但都低估了武則天的手腕。所以說不是李治無能,是武則天手腕太厲害了。
陰柔的仁太子李弘:幾個皇太子當中,給老媽危脅最大的是病怏怏的大兒子,一度差點将武則天弄下臺。仁愛确實,可也不能說他無用,小刀子割得很厲害的,一刀刀子,割得武則天後來幾年十分難受。最後病死,但司馬光說是武則天害死的,可能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誇誇其談的李賢:不是說他不好,文學很好,可是做事急燥,這一點比他大哥,差得很遠了。立為太子後,開宗立府,拉幫結派,親自修書揚名,明崇俨是武則天授意說那番話的,立即被李賢幹掉了。急吼吼的做派,為自己埋下禍根。有人說他的黃豆詩,寫得不錯。但這首黃臺詩要看人的。曹槽五步詩,必死。李賢黃臺詩,必死!評論裏我說過此原因了。但讓李泌拿出來救了時為太子的唐代宗一命。
前後截然不同的李顯:前期的李顯剛而無謀,還不錯,保住了一條命。可是吓傻了。後來韋氏的事,成為千古笑柄。
打太極的李旦:李顯在房州吓傻了,還沒有李旦受的罪多。他就在深宮,皇後娘家人幹掉了,妃子娘家人幹掉了,親眼看着妻子被殺,卻笑着面對武則天,就是這樣了,活了下來,睿智不減,這算是一個奇跡了。可是讓武則天将銳氣磨平了。于是看着兒子與妹妹對牛,最後将權利乖乖交出來。
無奈的裴行儉:看這個人的歷史,我時常懷疑他是一個穿越者,比袁天罡還妖異。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妖人,因為不喜武則天,讓武則天拉攏程務挺等将領,生生架空了他的軍權。而程務挺卻是裴行儉一手提撥上來的,最後程大将軍也讓武則天做掉了,是不是因果報應?或者說,武則天是不是更妖?
唯一讓武則天忌憚的劉仁軌:老将軍後來在唐朝地位很高的。武則天廢李顯,漸漸走向女皇之路時,唯一安慰的大臣就是劉仁軌。多次派人宣撫。因為劉仁軌一句話,就殺掉了自己手下得力大将姜嗣宗。
唯一讓武則天上當的狄仁傑:武則天晚年漸漸改掉了暴戾,得虧此人。不但如此,提出了許多朝政,将武周從越行越遠的道路上拉了回來。不過他的從容布局,讓李顯得保皇太子,又拉了張柬之等人上臺,為後來的神龍政局打下了基礎。不過上臺後的李顯,與武則天相比,差得太遠了。這一點不知道狄仁傑會不會知道?
心冷掉了魏元忠:老魏同志是一個好人,數次三番因為直谏,被流放,殺一點人頭落地。終于熬到他夢想的,李唐王室上臺了,可是李顯的做派,讓他寒心了。于是沉默不言。後來史書因此怦擊他,不是他不想言,心冷掉了。但就是這樣,也沒有逃過噩運。
凄涼富貴夢的賀蘭敏之:站在太子的立場,他很可恨。其實很可憐,相依為命的母親妹妹死得不明不白。而武則天留下他活下來原因,正是因為滿足九十高齡母親那些欲望。榮國夫人一死,也許自知末日将要到來,于是變得喪心病狂。當然,死得很慘。
【作品相關】關于青海之戰各地名路線釋疑:
地名主要參考了嚴耕望的《唐代交通會考》。但不是僅是這本書,手中的《吐蕃史》等相關的史書大約有十幾本,咱寫的是小說,不是論文,不一一細說。
另外說的是一件事,這些大部頭論文中,多有沖突之處,自己又考了一番,包括從百度上看了許多資料,手中的一些資料書籍,以及看了相關的地圖。有許多地方必然也錯誤了,大家原諒一下。主要認真的考據一下,讓大家産生代入感,也盡量使小說戰争寫得更合理一點。
分成四部分來說。
第一部是素和貴,也就是鄯城之戰。素和貴在歷史上青海之戰是吐谷渾的指揮官,一名很勇猛的将領。
這次行軍吐蕃用兵很少,多以吐谷渾。先出了魚尾軍,也就是龍夷城(今海晏縣三角城,門源縣北山鄉唐代金巴臺古城),然後到大拔鬥谷(有可能在今山丹縣南扁都口,有可能在山丹縣東南二百裏地白石崖口,前者可能性大,背倚大雪山,也就是祁連山,但在唐朝,祁連山東部為大雪山,中部與西部依然叫祁連山。另外還有幾處山脈也叫大雪山)。但不是在大拔鬥谷,是在大拔鬥谷與赤嶺(日月山)之間。黃昏時,翻過了日月山的北端餘脈,進入綏戎峽(今湟源縣東的西石峽),走了幾十裏路,在虎山遇到了令狐智通的抵抗,然後經今天的鎮海堡,也就是後來唐朝的臨蕃城,李威在此戰後也在此駐軍,地勢十分險惡,見下文。渡湟水,進入鄯城(今西寧,不過唐朝還是小城,到了宋朝青唐吐蕃時才是大城,由兩門變成了六城門)。
唐朝的兵力分布是夜晚來臨時,先将鄯城奸細清空,百姓挪于甕城,大軍有河源軍(歷史上有兩說,一是在西寧城內,一是在西寧西北土樓山,後者說法更可信,畢竟哥舒翰一度駐軍一萬六千人,鄯城不是很大,能站起,可訓練休息的場地從何而來,書中因為需要挪到西寧城東三四十裏外)出動,黑齒常之出石城山(西寧西南八十公裏哈喇庫圖),狙擊了論贊婆。另外兩支軍隊伏于城中與土樓山。
在這裏有一些疑問,老午也沒有考清楚。鄯城通往吐谷渾四道,最北的長寧川(今北川河不用懷疑的)。湟北道,也就是素和貴出兵的道路也不用懷疑的。
其他兩道有些沒有弄明白。首先是翠山道,嚴耕望也沒有解釋清楚,為什麽來了兩個犛牛峽?看的繁寫版,還打成了牽牛峽。這個犛牛就是牦牛的意思,音不同意同。
按照他的說法,皆是從湟北道岔開的,從臨蕃城南經白土嶺到鎮西軍,近承風嶺。這肯定是錯誤了,白土嶺在循化,白土城在民和縣,現在全部考證出來,雖在西寧東幾百裏外,可這是大道,無異隔了十萬八千裏。通承風嶺,肯定不經過白土嶺的。
其次就是石城山道,他的說法是從綏戎城白水軍西南折六十裏到定戎城,經七裏,再到石城山,再經二三裏地到赤嶺(許多小說中将石城堡寫在赤嶺上,這是錯誤的寫法)。
在這裏我又産生了新的疑問,石城山道在唐朝成為主道,前期是湟北道。成為主道必然有主道的理由,就象筷子多用竹木,不用象牙,便宜。這裏多經湟中,那麽就有一點山多。若是還從湟北道走,道又難走,路程又遠,為什麽不走湟北道,非走石城山道?為什麽後來吐蕃石城堡位置那麽重要?
因此,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從石城山到鄯城未必是從湟北道經過,有一條直達的道路,是難走,可是很近。所以取代了湟北道,成為唐朝通往吐谷渾的幹道。但一直沒有考出來,嚴耕望依據是吐蕃的一次出兵,那不可信的,只是出兵,證明有那麽一條道,但不是必然是這條道。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戰例不要太多。所以在書中直接略過。
第二部分就是主角與論贊婆之戰。
論贊婆是這樣分兵的,一部分兵力駐守各個關卡,一部分兵力從伏俟城(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石乃亥鄉鐵卡加村西南,俗名鐵卡加古城,但只是吐谷渾重要城池,不是都城,有時候作為夏宮,都城是吐谷渾城,下文),一部分兵力是從青海湖東岸插向海北,想設下一個網子。
這是很正常的,薛仁貴就沒有找到論欽陵主力軍隊所在,最後大敗的。
唐朝軍隊稍稍複雜一點,先是李謹行高調派軍從廓州(今循化縣西黃河北岸甘都堂)到積石軍(古澆河城,今青海貴德縣境,黃河南岸)。黑齒常之出石城山,劉審禮出湟北道,是迷惑論贊婆的,然後向東北進軍(到大拔鬥谷大約有二百裏路),利用吐蕃大軍來不及反應,在大拔鬥谷紮下大營,拱衛長寧川道與甘拔道、涼拔道安全,畢竟要等論欽陵回來,不能給他太多的騰挪空間。
薛讷從翠山道出,到承風嶺(今貴德縣尕讓鄉千戶村附近,湟中拉脊山口,但還不是赤嶺,往西才是赤嶺),曹懷舜出結啰道,也就是從廓州到承風嶺的道路,這條道路也不用質疑的,總長大約一百二十來裏,在承風嶺前與翠山道相會。
然後主角自己從黑峽川(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府所在地隆務鎮鎮西山一帶,後來唐朝在此設了天成、振威二軍),翻越了一些山脈,從這裏到莫門道不遠了,然後會聚了黨項的一些軍隊,直奔吐蕃九曲軍(同德縣西,黃河東岸,大小榆谷西南,注,大小榆谷在貴德西南),吐蕃在歷史于此地架了一橋,名曰九曲橋,書中用了駱駝橋,那不是的,駱駝橋是唐朝賜九曲之地給金城公主湯沐所架設的。書中借用了一下。
對九曲再注一下,共和縣以西,黃河一帶,包括少量的河西,主角河西一戰,也屬于九曲。這個地盤在唐朝歷史上,一直沒有完全屬于唐朝。
然後過橋,從河西到洪濟橋(還有一個疑問,樹敦城在共和縣南,有部分史書說是有可能在黃河一帶,沒有考出來,若是如此,這一戰就是一個BUG,因為必須從樹敦城經過,若離黃河還有一段距離,書中所說的又能成立)(今龍羊峽水庫一帶,也是唐軍實際控制最遠的地區)。然後奪宛肅城(圖考裏注作共和城不對的,實際在黃河東岸,大約今天貴德縣城河或者往西一帶)。
第三部分是論欽陵與主角一戰。
論贊婆從攻打大拔鬥谷軍唐軍大營,不是迷惑主角,是迷惑劉審禮這個傻冒的。然後攻打百谷城(今察汗諾門汗旗。洪濟橋東南八十裏處,大小榆谷附近)。劉審禮中伏,大路沿赤嶺而下,過了曼頭城(興海北共和縣南),就遭到吐蕃大軍圍剿,這時候離洪濟橋并不遠,主角只好營救。
(注一下,歷史上論欽陵始終不想與唐軍正面作戰,太耗國力,具體的我不分析了。真實青海之戰在後面才發生的,論欽陵這一次出動的兵力不多,以吐谷渾人為主。論素和貴與論贊婆出現了失誤,以及李敬玄大軍離得比書中所戰的遠,才讓唐軍逃回去不少。這次損失之多少無法考證,吐蕃史書裏說是十萬人出頭,有可能不足,有可能是李敬玄人脈好。這很重要的,比如裴行儉的師父蘇定方在評書中多作反面角色,無非就是劉黑闼手下大将,根不正苗不紅。因此,李敬玄在青海還呆了一段時間,只是要急吼吼地回朝為相,李治惱羞成怒,一下子捋到底。反過來說明損失也不輕,有可能七萬以上,十萬不足,畢竟是步兵從大非川撤向承風嶺,而且倉促之下,比書中所寫的還要狼狽懦弱)
被圍的地點大約在龍羊峽水庫的末端某一片山嶺上。
第四部分是逃跑過線。
逃向了大非川,從這裏往西就是大非川所在,這是順着共和中部逃跑的,折向了都蘭縣東南。關于破邏真谷天氣是不是如此糟糕,我很懷疑,都蘭縣東南天氣冷是知道的,可夏天人吃冰,馬吃雪?或者李靖一行遇到了惡劣的天氣?或者是一片戈壁灘無水源,才從冰山上取來雪水充渴?不過後來從烏海到新疆的且末,這一段道路多有沙漠,渴了喝馬血,我倒相信的。無論後人怎麽看待唐朝,可唐朝的血氣,後人沒有了,幾個蛋大的國家也敢屢屢打臉,美其名曰,以和為貴,和個屁!和得四面楚歌,八方皆敵,不談不談。然後到漢哭山,也就是鄂拉山,到冬給措拉湖,另外東面還有一條道路,也就是文成公主入蕃的道路,暖泉、烈谟海,同樣也要翻過鄂拉山脈,但兩個山口不在一位置。至于烏海的位置前面說過,不需再說了。誰說烏海在托索湖與苦海,我與誰急!周圍有幾個大川,能向南望積石山,苦海與托索湖有這個條件麽?
然後是翻雪山,這條道無論考證了,依據只是一條,松贊幹布分兩軍征黨項與白蘭,當時吐谷渾不屬于吐蕃,那麽只好從柏海(鄂陵湖與紮陵湖)或者烏海翻積石山(指大積石山,阿尼瑪卿山),這裏是積石山餘端,應當能攀越過去。具體考證不出來,但可以參照後世的公路,第八道班到雪山鎮到軍功鎮。
再就是穿積石山到白蘭部,這個倒有一些史書記載,黨項通積石山與白蘭羌多有交往,具體的何處,沒有記載,我想,大約是今天瑪沁縣一帶,這裏也有許多山口的,還不是一個兩個。折向甘德、達日,這個速度要快,利用消息傳通不便行軍,否則從柏海到紫山口(巴顏喀拉山口)更近,論欽陵封不死整個通道,大家看一下地圖,很寬,又要防止唐軍從黨項道返回,兵力不足,可封死山口比較容易的。
然後到稱多、玉樹折向西南的雜多縣一帶,經囊謙、江達到甘孜停下。這個道路也沒有辦法考了,但有一個證據證明我的寫法成立,多彌在北,蘇毗在南,從漢魏時起通過蜀道,就與中原人有一些來往。因此自漢魏史書,就開始記載這兩部,因此不但有道,還不是一條兩條的道路。但看了一下衛星雲圖,北部的道路有一些地區有高大的險山相隔,所以我在書中說道,返回時有一條險道。
又從甘孜沖向色達,作出繼續沖向阿壩的樣子,其實從這裏開始往回返。然後順着紫山南側,重新折到了烏海。第一沒有能力考出來,第二如寫得太多,成為注水,甚至成為某些人說的玄幻小說,基本一筆略過。
再到大非川,去伏俟城,經過伏羅川(青海都蘭縣諾木洪一帶,一度成為吐谷渾王城所在,後來卻是在吐谷渾城,今都蘭縣境內的吐谷渾銀德爾、香日德、科學圖三座古城中的某一座。因為此地水草豐茂,氣候暖和,地處中心,城堡集中,是可汗作冬宮、夏宮最理想的地方。這三座古城遺址雄宏,其中銀德爾古城還有高大的佛塔遺跡,科學圖古城尚存有高大的祭壇。各古城均坐落在古青藏大道的兩側。古城周邊遍布吐谷渾王室和貴族的墳墓。龐大的熱水吐谷渾墓群離此地也只有二十多公裏之路程。所以是吐谷渾後來的真正王都。許多史書将伏俟城當作吐谷渾王都是錯誤的,今天發掘,伏俟城遺址空蕩蕩的,若是王都,如此寒酸?),然後到肅州(今天酒泉東部)。
……
大體上說如此,如考得錯了,或者寫得不對了,大家還要原諒一下。一這是小說,二本人才疏學淺,能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