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2)
對自己并沒有什麽好處。他要做的只是小心再小心,別讓老陳抽冷子給自己一槍,然後借此機會再掀起一波聲讨袁世凱累累罪行的群衆活動,這就足夠了。
【08.孫黃大決裂】
李烈鈞精明過人,一逃了之,黃興卻是逃也沒得地方逃。
孫文怒斥黃興,開列黃興五大嚴重錯誤:
第一錯:北南談判期間,孫文推出天才創意氣球炸彈,準備飄到北京城炸掉袁世凱,可黃興硬說孫先生的氣球不認人,阻止了孫先生的天才創意。
第二錯:黃興沒能把袁世凱揪到南京就職,屬于執行不力。
第三錯:宋教仁被刺時,孫文要求立即起兵,黃興卻不肯。
第四錯:孫文欲聯合日本,合攻北洋,黃興也不支持。
第五錯:孫文本欲親赴南京讨袁,卻被黃興所阻。
雖然孫文是偉人,但偉人也是人,至少強加于黃興的這五條錯誤,沒一條能說得過去。所以黃興不服,與孫文大吵起來。兩人從早上開始吵,吵到中午吃飯,邊吃邊吵,飯後繼續吵,又邊吵邊吃晚飯,然後繼續吵,吵到半夜,聽的人在一邊都崩潰了,他們倆卻是越吵越精神。
正吵得激烈,中日多家媒體突然齊齊爆出猛料,登出了孫文寫給日本首相大隈重信央求日本出兵進攻中國的信函:
“今日日本,宜助支那革新,以救東亞危局,而支那之報酬,則開放全國市場,以惠日本工商。此中相需至殷,相成至大。如見于行,則日本固可一躍而跻英國現有之地位,為世界之首雄,支那亦以這而得保全領土,廣辟利源,為大陸之富國。從此輔車相依,以維持世界之和平,增益人道之進化。此誠千古未有之奇功,畢世至大之偉業也。”請求日本政府援助革命軍推翻袁世凱政府,并在将來幫助中國“修正不對等之條約”。(資料引自《孫中山與陳炯明史事編年》第151頁,《孫中山全集》第三卷,第84、85頁)
此信件被媒體廣泛刊登,使得革命黨極為被動,于是黨人齊口痛罵黃興:黃興,你這人怎麽這樣?這封信怎麽能交給媒體?登出來讓國人罵咱們出賣國土,以後咱們還怎麽混?
黃興搖頭:不是我幹的,誰洩露出去的不是人。
衆黨人不信:別狡辯,肯定就是你,你就是幹這事的人。
黃興:我怎麽會……我想起來了,想起來了,這封信,是孫文自己偷偷寫給日本首相的,我壓根就不知道,想洩露也無從洩露啊!
即令有此函,中山先生從未與興閱過,興又何從宣洩?此種卑鄙手段,稍有人格者不為。(湖南社科院編《黃興集》第388頁,中華書局1981年版)
洩密的事情很快過去了,但孫黃的争吵,卻是越發激烈——這場架,是非吵不可。孫文一定要讓黃興認錯,然後在一張白紙上按手印畫押,宣布對他孫文絕對之效忠。
黃興堅決不答應,認為誓約上“附從孫先生再舉革命”的用語,不夠平等,而強迫大家按手印畫押,則近似于人身污辱。
孫文先生卻一定要求大家來按這個手印,理由有四:
一、革命必須要有唯一大領袖,大的意思是指崇高而偉大。
二、必須要絕對服從大領袖。
三、孫文先生就是民主,就是共和,離開了孫文,就沒有民主共和可言。
四、孫文先生就是革命,革命就必須服從孫先生。
以上四條理由,見之于居正先生的《中華革命黨時代的回憶》,載《革命文獻》第5輯,總第650頁,臺北1878年影印。
黃興卻是越聽這四條理由越覺得別扭,他想不通啊,大家費了那麽大的勁,流了那麽多的血,為了什麽?不就是為了推翻高度集權制度嗎?可孫文先生倒好,他這邊又要搞一個絕對性集權出來。
孫先生你說你偉大,所以你搞出來個集權沒得關系,可等你死後,萬一跑出來個不偉大的壞蛋,掌握了這極端的權力,那你讓中國人可咋個辦?
孫先生啊,你說讓中國人可咋個辦啊?
但黃興無論如何勸說,都沒用。孫文先生鐵了心,一定要堅持自己的主張。無奈之下,黃興黯然登上天洋丸郵船,離開日本去美國。卻不想他甫一登船,就見日本警察蜂擁而至:黃興,我方接到中國政府的要求,要将你逮捕并引渡回國,你還有什麽話要說嗎?
這正是,黨內權争志氣短,域外驚魂再遇險。黃興先生為了革命,受到了無盡的波折坎坷,不曉得這一次,他能否逃得過劫難。
(第三部完)
附錄1:本書事件年表
〔1911年〕
12月25日:孫文先生自法國馬賽歸國,抵上海,下榻于江湖會黨應夔丞家。
12月26日:孫文先生赴惜陰堂,與趙鳳昌會晤,商議推選民軍大元帥。
12月27日:南京各省代表看望孫先生,商議推選大元帥之事,孫文先生建議不用選大元帥,直接選大總統,倘袁世凱擁護共和,再行相讓。
12月29日:孫文先生被推選為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
1月1日:應夔丞秘密安排孫文先生赴南京,會黨英雄王金發手提雙槍,貼身衛護。千人于南京車站迎候,不遇,孫先生已于總統府宣誓就職。
1月2日:袁世凱向孫文提出抗議,撤回談判使者唐紹儀,北洋47名将領聯名反對共和,主張君主立憲。
1月8日:上海制造局接孫文訂單,定制飛艇炸彈200顆。
1月16日:張先培、黃之萌、楊禹昌三義士謀刺袁世凱未中,衛隊管帶袁金标中彈身死。
1月18日:孫文第一次致電南方使者伍廷芳,要求修改北南和議。伍廷芳拒絕。粵大都督陳炯明捕報人陳聽香,旋釋之。
1月19日:孫文第二次致電南方使者伍廷芳,要求修改北南和議。伍廷芳拒絕。
1月20日:孫文第三次致電南方使者伍廷芳,要求修改北南和議。伍廷芳拒絕。武昌孫武、湯化龍赴南京謀職不成,怒而成立民社。孫文令粵大都督陳炯明出師北伐。
1月21日:孫文第四次致電南方使者伍廷芳,要求修改北南和議。伍廷芳拒絕。
1月22日:孫文第五次致電南方使者伍廷芳,要求修改北南和議。伍廷芳拒絕。孫先生怒,遂将自己修訂的北南協議公開登報,伍廷芳氣急敗壞,提出辭職。能臣端方被殺,黨人以藥水浸其首級,送往上海博物館,收取門票展覽。
1月26日:宗社黨領袖良弼,被黨人彭家珍炸斃。北洋張懷芝遇刺客,不中。段祺瑞率北洋前線46名将領,致電朝廷,主張共和。
1月28日:光複會許雪秋,在汕頭與同盟會軍隊交火。
2月3日:大總統會見日本政界、財界聯絡人森格,提出将滿洲委托日本,換取日本援助條件,日方驚恐拒絕。
2月11日:黨人追殺直隸警道楊以德,楊以德避入租界。
2月12日:清帝溥儀宣布退位,大清帝國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國至宣統退位,共計297年;自順治入關主中國至宣統退位,計268年。
2月14日:參議院會,黨人李肇甫提出建都北京之議案,參議院通過。孫中山怒,将李肇甫叫去大罵。
2月15日:黃興說:如參議院不能于午時通過建都南京之議案,将以兵戎相見,首開武力脅迫議院之先河。是日參議院推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參議院重新開會,改建都于南京。
2月16日:南京使者赴北京,敦請袁世凱赴任。
2月19日:北京兵變。
2月20日:武昌群英會發動二次革命,殺首義元勳張廷輔,傷其家人。
2月21日:孫文致電廣東各界,反對其兄孫眉出任粵大都督。
2月27日:粵大都督陳炯明,殺民軍領袖石錦泉。
3月3日:列強聯軍3000人進入北京,維持治安。
3月6日:參議院通過決議,允許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
3月10日: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革命元勳王和順,與粵大都督陳炯明激烈交火,陳炯明閉城炮轟,王和順部大潰。
3月13日:孫文支持陳炯明對王和順部的處置。同盟會聲讨陳炯明,為王和順鳴冤。袁世凱發布命令,任命唐紹儀為內閣總理。
3月19日:宗社黨頭子鐵良入奉天,策動各地兵變。
3月21日:青州兵變。
3月25日:唐紹儀提交內閣成員名單。
3月30日:陳炯明派吳祥達赴汕頭,槍斃曾發動黃岡起義的民軍領袖許雪秋、陳芸生、陳湧波等人。黃興與蔡元培聯名介紹唐紹儀加入同盟會,孫文簽字主盟。
4月11日:南京兵變,罪歸贛省,江西兵被殺無數。
4月15日:陳炯明槍殺記者陳聽香。
4月21日:唐紹儀內閣正式運行。
4月25日:孫文抵達廣州,是日陳炯明出逃香港。
5月1日:粵大都督胡漢民,逐走孫文幼交陳少白。
5月4日:胡漢民迎回陳炯明。
5月21日:揚州徐寶山被黨人以炸彈刺殺。
6月8日:孫文發布通告,譴責老同盟會王和順、關仁甫的二次革命,認為其意在亂粵。
6月16日:內閣總理唐紹儀,棄職潛逃。
6月21日:奉天黨人藍天蔚部兵變。
7月:武昌鐵血團三次革命,欲除黎元洪,失敗。
7月20日:安慶北伐軍發生兵變。
8月15日:武昌鐵血團領袖張振武、方維被誘入北京槍殺。
8月23日:上海《申報》稱革命巨子張振武有臨時夫人28人。兩日後《盛京時報》證實,張振武只有一妻五妾。
8月24日:袁世凱在北京會見革命大領袖孫文。
8月25日:宋教仁創建國民黨,推孫文為理事長。大發明家馮如君試飛水陸飛艇,失敗身亡。
8月27日:袁世凱宴請孫文,席間雙方部屬發生激烈扭打吵罵,孫袁若無其事,不為所動。
9月9日:孫文接受袁世凱任命,督辦全國鐵路。
9月24~25日:張振武結發妻子魯氏,斥重金迎請共進會應夔丞入鄂,策動湖南馬隊第四次革命,為湖北共進會蔡漢卿彈壓,千人被殺,血流成河。
11月3日:俄國密使廊索維慈與哲布尊丹巴,在庫倫擅自簽訂《俄蒙條約》,中國政府提出抗議。
〔1913年〕
2月23日:前清隆裕太後薨。
3月20日:國民黨創始人宋教仁被刺于上海火車站。
3月23日:孫文離開日本。
3月25日:孫文抵滬,提出聯合日本二次革命的主張,遭黃興等人否決。刺殺宋教仁兇手武士英歸案。
4月22日:兇手武士英被毒殺。
4月26日:唐紹儀內閣借款到賬,黨人大嘩。
5月:河南白狼起兵,轉戰七省,無人可敵。
5月4日:首義元勳熊秉坤、蔣翎武于武昌組建改進團,欲起第五次革命,失敗,熊秉坤走江西,蔣翎武奔湖南。
5月8日:上海檢察廳票傳總理趙秉鈞到庭,趙秉鈞拒絕。
5月11日:宋教仁秘書周予覺赴京,與黨人黃複生謀刺袁世凱,後因變故,周予覺囑其妹妹周予儆赴京畿軍法處自首。
6月9日:袁世凱免江西都督李烈鈞職。
6月11日:北京檢察廳票傳黃興到庭,就血光團一案作出解釋,黃興拒絕。
6月14日:袁世凱任命陳炯明為廣東都督。
6月25日:媒體報道蔣百裏自殺殉學事件。
7月12日:李烈鈞起兵于湖口。
7月14日:袁世凱撥款300萬與廣東,并盛贊陳炯明。
7月15日:南京宣布獨立。
7月18日:陳炯明發布告,廣東獨立讨袁。
7月19日:岑春煊就任讨袁軍大元帥,旋命令迎請愛新覺羅皇氏為大總統,為章太炎力阻。
7月21日:廣東商民反對廣東獨立。雲南蔡锷致電陳炯明,反對起兵。
7月23日:袁世凱撤銷孫文全國鐵路督辦職位,并要求審計賬目。孫文怒,于是孫袁正式決裂,二次革命應時爆發。
上海讨袁軍狂攻制造局,3日敗,死者狼藉。
7月28日:上海讨袁軍聘請日本炮兵參戰,轟擊制造局,政府軍被激怒,使用80磅攻城重炮,讨袁軍四散而走。
7月31日:黃興出走。
8月4日:陳炯明部下皆叛,強攻大都督府,陳炯明走香港。
8月18日:袁軍占領南昌。
8月25日:柏文蔚奪江蘇大都督之位,而後棄職逃離。
8月29日:首義元勳熊秉坤逃往日本。
9月:白狼入湖北,下棗陽。
9月1日:北洋張勳占領南京,入太平門。何海鳴走日本。
9月9日:首義元勳蔣翎武赴廣西途中被捕,是日被槍決。
9月12日:二次革命軍事行動結束。
9月15日:廣州警察廳長陳景華被龍濟光槍殺。
9月27日:孫文在日本東京成立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向孫文效忠,并按手印畫押。
10月10日:袁世凱當選正式大總統。
10月20日:刺殺宋教仁的疑兇應夔丞抵北京,下榻于著名藝術家譚金培之家,引發娛樂圈轟動效應。
11月4日: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
12月8日:北洋段祺瑞誘黎元洪北上。
12月21日:應夔丞在兩名高級偵探貼身保護之下,赴天津,行至楊柳青,被刺殺。
〔1914年〕
1月:白狼入六安、霍山,殺教士,焚教堂,盡掠幼女。
2月:列國武官赴信陽,觀看段祺瑞全殲白狼。不意白狼脫殼而走,入老河口,殺教士沙先生、洋醫費醫生,盡掠幼女而走。
2月26日:神探趙秉鈞暴斃,死因成疑。
5月11日:孫文先生至日本首相大隈重信密函被媒體爆料,黨人斥責黃興,黃興稱冤。
5月29日:孫文致手書于黃興,大加責備。黃興在東京建造房屋,遭陳其美诋毀。
6月:段祺瑞、陸建章合攻白狼于寶豐、臨汝山中,殺白狼。
6月3日:孫文手書黃興,要求黃興靜養兩年。
6月30日:黃興赴美。
附錄2:本書所引資料文獻
〔報刊計有(1911~1914年):〕
上海《申報》
上海《民立報》
天津《大公報》
奉天《盛京時報》
《中國快訊》
《泰晤士報》
《紐約時報》
《時代》雜志
《中華民國與20世紀的中國》,聖約翰大學
〔書籍資料:〕
1.(英)喬納森·芬比:《蔣介石傳》,2011年1月版
2.(美)哈雷特·阿班:《民國采訪戰》,2008年7月版
3.(日)佐藤公彥:《義和團的源起及其運動》,2007年4月版
4.(美)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中華民國傳記辭典》
5.(美)韋慕廷:《孫中山:壯志未酬的愛國者》,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6.(日)佐藤鐵治郎:《袁世凱》,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日)宗方小太郎:《辛壬日記·一九一二年中國之政黨結社》,中華書局,2007年6月版
8.段雲章、沈曉敏編著:《孫文與陳炯明史事編年》: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9.張明金、劉立勤:《中華民國歷史上的20大派系軍閥》,解放軍出版社,2008年3月版
10.蘇全有:《張宗昌全傳》,2007年4月版
11.劉嵩崑:《梨園轶聞》,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2.吳歡:《民國諸葛趙鳳昌》,長江文藝出版,2010年9月版
13.司馬恭義:《民國奇案》,群衆出版社,1997年7月版
14.伍立楊:《中國1911》,春風文藝出版社,2011年1月版
15.王雪庵:《辛亥革命風雲錄》百花文藝出版,2011年1月版
16.黃炎培:《我親身經歷的辛亥革命事實》,1961年6月版
17.程潛:《辛亥革命前後回憶片斷》,1961年版
18.沈鈞儒:《辛亥革命雜憶》,1961年版
19.李烈鈞:《我在辛亥革命時期》
20.周震鱗:《光複會見聞雜憶》,1961年版
21.李書城:《辛亥前後黃克強先生的革命活動》,1961年版
22.李六如:《武昌革命運動史略》,載于1942年10月10日延安《解放日報》
23.《辛亥革命親歷記》,中國文史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4.《吳玉章文集》,重慶出版社
25.《胡漢民自傳》,原載臺灣《傳紀文學》第十四卷第一期
26.周震鱗:《關于黃興、華興會和辛亥革命後的孫黃關系》
27.孫科:《國父與黃克強先生革命之追憶》,原載臺灣《湖南文獻》創刊號,1966年12月24日
28.池亨吉:《支那革命實況記》,上海三民公司1911年版
29.熊秉坤:《辛亥首義工程營發難概述》,原載《辛亥首義回憶錄》第一輯,湖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0.閻幼甫:《辛亥湖南光複的回憶》
31.張钫:《憶陝西辛亥革命》
32.南桂馨:《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山西文史資料》第2輯
33.王冠軍:《辛亥雲南反正親歷記》
34.彭程萬:《江西光複和光複後的政局》,1962年版
35.黃濟舟:《辛亥貴州革命紀略》
36.徐森、谌秉直:《第九鎮秣陵起義和江浙聯軍光複南京親歷記》
37.葛敬恩:《辛亥革命在浙江》,1961年9月版
38.李任仁:《同盟會在桂林、平樂的活動和廣西宣布獨立的回憶》
39.安文生:《安慶光複前後》
40.劉通:《福建光複的回憶》
41.莫雄:《清末廣東新軍與辛亥革命》
42.孫丹林:《山東辛亥革命之經過》
43.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辛亥上海光複前後》
44.張钫:《河南辛亥革命的回憶》
45.王葆真:《灤州起義及北方革命運動簡述》
46.寧武:《東北辛亥革命簡述》
47.吳景濂:《組織南京臨時政府的親身經歷》
48.任鴻隽:《記南京臨時政府及其他》
49.郭漢章:《南京臨時大總統三月見聞錄》
50.章仲和:《南北議和親歷紀實》
51.劉建強:《譚延闿大傳》,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52.陳星編:《民初紀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版
53.李振廣編:《民國軍閥》,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年版
54.馮天瑜、賀覺非:《辛亥武昌首義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55.馬銘德:《辛亥革命與趙鳳昌》,《近代中國》第十三輯
56.吳相湘:《民國人物列傳》,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版
57.吳玉章:《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58.陳國安:《辛亥首義陽夏之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9.候傑、姜海龍:《黎元洪》,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0.苑書義等:《中國近代史新編》(下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1.李新、孫思白主編:《民國人物檔案》,遠方出版社,2005年版
62.李理、夏潮:《一世枭雄蔣介石》,金城出版社,1994年版
63.唐德剛:《袁氏當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64.(清)不肖生:《留東外史》,中國華僑出版社,1998年版
65.劉秉榮:《護國大戰》,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年4月版
66.周建新、郝瑞庭:《百年中國大事要鑒》(軍事卷),黨建讀物出版社,2002年8月版
67.張社生:《絕版袁世凱》,文彙出版社,2010年8月版
68.中華書局:《李烈鈞将軍自傳》、《李烈鈞出巡記》,2007年6月版
69.劉憶江:《袁世凱評傳》(上、下),經濟日報出版社,2004年6月版
70.古敏編:《頭版頭條中國創刊詞》,時事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71.姜克夫:《民國軍事史》(第一卷),重慶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72.曹汝霖:《曹汝霖一生之回憶》,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1月版
73.高宗武:《高宗武回憶錄》,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1月版
74.王奇生:《革命與反革命》,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1月版
75.陶希聖:《潮流與點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1月版
袁氏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