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2)
然全是北洋兵,前朝的羽林軍,竟然沒有參加。
那麽這事就奇怪了,羽林軍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皇帝都被迫遜位了,怎麽沒聽說哪個羽林軍兵士出來說句公道話呢?
這是因為,袁世凱派了與羽林軍交情最鐵的馮國璋,去擺平羽林軍。
然則,何以馮國璋與羽林軍關系最鐵?
這是因為,馮國璋雖然效命于袁世凱,卻仍然秉承着中國人固有的忠君思想,對皇室忠貞不貳。早在他率軍與肥仔黎元洪激戰于漢陽,一炮而收回了漢陽時,朝廷聞知,就立即封了他一個男爵的爵位。
受封之日,馮國璋號啕大哭,曰:想我馮國璋,不過是一個貧家子弟,只是為皇上做了點兒分內之事,竟然被賜予男爵,聖上的恩德,我馮國璋無以為報啊……諸位,你們也要努力啊,咱們加把勁,拿下肥仔黎元洪這厮……
眼見得馮國璋玩真的了,袁世凱心中暗急,便吩咐乖巧的段祺瑞出馬,将馮國璋替換回來。
馮國璋回北京,得知老領導袁世凱正在逼皇帝退位,怒不可遏,遂揣短槍來找袁世凱,見面後第一句話就問:聽說皇帝要遜位?
袁世凱答曰:然也!
馮國璋手按槍柄,厲聲喝問:讓給誰?
無論袁世凱說出皇帝之位讓給誰,他老馮鐵定是要開槍的。因為他已經領受了皇家的恩賜,男爵啊,危難時刻,豈有一個不保護皇帝之理?
不曾想,袁世凱笑曰:讓給中國人民。
中國……人民……當時馮國璋就暈了,手中的槍,也不知道應該朝哪兒打。
見厚道的老馮被繞糊塗了,袁世凱心中大樂,遂吩咐道:交給你一個重要的任務,去擺平羽林軍,無論如何不要讓他們鬧事。哪怕你有一千一萬個理由,也不能跟全國人民為敵啊,你說是不是?
可能是吧……馮國璋無奈,就去找羽林軍。到了地方,一說起皇帝遜位之事,羽林軍轟的一聲就炸了鍋,紛紛大罵袁世凱欺君篡位,操起槍杆子就要開打。馮國璋急忙擺手:諸位,諸位,是這麽回事,沒人篡皇帝的位,沒有人,只是皇帝跟南方那邊商量好了,以後大家共和,不要皇帝了……
不要皇帝怎麽成?羽林軍怒極:中國怎麽可能不要皇帝?沒有皇帝,中國還叫中國嗎?
Advertisement
叫不叫中國吧,反正以後是真的沒皇帝了……馮國璋苦口婆心。
可是衆羽林軍仍然憤怒:老馮,你少在這裏瞎忽悠,這明明是袁世凱搞的詭計,他先假稱共和,騙皇帝遜位,然後他再自己當皇帝。
馮國璋:誤會,大家誤會了,我擔保不會有這樣的事。
羽林軍:你拿什麽來擔保?
馮國璋:我拿……自己的腦袋來擔保。
羽林軍:到底怎麽個擔保法?
馮國璋:……這樣,你們派兩個人,拿手槍跟着我,此後一直跟在我身邊。任何時候,只要發現我幫助袁世凱篡奪君位,就立即開槍殺了我,如何?
羽林軍還能如何?就真的派了兩個人跟在馮國璋身邊。後來羽林軍解散,全部下崗失業,只有這兩個人仍然在馮國璋處領工資,說起來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10.精妙的政治智慧】
羽林軍擺平了,兵亂的事也鬧過了,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內閣。
同盟會與北洋之間,先是圍繞着內閣總理的人選,展開了激烈的角逐。
地點仍然是在上海南陽路10號,惜陰堂,趙鳳昌家中。
與會人員有孫文、黃興、張謇、神童熊希齡、宋教仁、汪精衛、章士钊,以及北方特使唐紹儀。
孫文和黃興說:內閣總理,必須要由同盟會中人來擔任,而且必須要由總理提出組閣人員名單,再由參議員投票。
唐紹儀立即給袁世凱拍電報,不久就接到袁世凱回電,就倆字:
甭想!
南方必須要讓同盟會中人出任總理,決不退步。北方卻決不允許同盟會人染指總理之位,寸步不讓。
雙方陷入僵持狀态之中,總理無法确定,一切都無從談起。這個麻煩問題,如何一個解決法呢?
大家都拿眼睛去看趙鳳昌,中國最具政治智慧的老人,他有法子解決這個問題沒有?
趙鳳昌笑道:此事易爾,這個內閣總理,啊,我看啊,就讓小唐來幹吧。
唐紹儀大喜:太好啦……不是,我的意思是說……我不是同盟會中人,這個這個……說話間,他拿眼睛掃着孫文和黃興,希望能夠得到這二位的首肯。
孫文和黃興假裝沒聽到,各忙各的。
卻聽趙鳳昌笑道:你不是同盟會中人又有什麽關系?你可以現在加入同盟會啊。
唐紹儀頓時頭暈:我現在加入……
沒錯,就是現在!趙鳳昌起身,拄杖道:我以為新總統的第一任內閣,是新舊交替之橋梁,所以國務院總理必須是孫、袁兩位新舊總統信任的人物。而你唐少川原本是袁世凱的摯交,現在又天天和同盟會人泡在一起,無話不談,所以你是整個中國唯一适合當總理之人。只要孫文、黃興兩位先生不反對,我很想勸少川先生加入同盟會,成為會員,再任總理,這便是雙方兼顧之法。
孫、黃二人大喜,因為唐紹儀這厮自幼留美,又和馬克·吐溫的女兒跳多了踢踏舞,滿腦殼平民思想,比同盟會中人更激進。遂表示歡迎,于是唐紹儀加入同盟會,再打電報給袁世凱,要求讓他出任內閣總理,袁世凱立即表示贊成。
都說辛亥革命,便宜都讓袁世凱占走了,實際上唐紹儀也沒少占。只是借這麽個談判的機會,就弄到了內閣總理的位子,唐紹儀心裏樂開了花。
而趙鳳昌的這一招,實具大智慧,輕易破開北南僵局,讓人嘆為觀止。
但趙鳳昌的政治智慧,卻在歷史上被嚴重地低估了——實際上,他整個人都被從歷史上抹除了。然而這種抹除卻是要不得的,這會讓我們遠離歷史,遠離真相,并遠離了智慧本身。
但趙鳳昌先生如何會知道竟有人要把他從歷史上抹除?兀自興致勃勃、神采奕奕地投入到下一場鏖戰之中。
下一次北南拉鋸之戰,就是争奪陸軍總長一職。
【11.北南三方大競逐】
有關這個陸軍總長,袁世凱力薦段祺瑞出任,因為老段是北洋軍中最具有政治頭腦的。而對此位置,黃興也志在必得,局面再度陷入僵持狀态。
這個問題,主要是由趙鳳昌和他的小舅子洪述祖,兩人啪啪啪地不停拍電報,想辦法來解決。
解決的方法其實也很簡單,北南雙方實力懸殊,再加上黃興的軍事才幹弱到了不像話,讓黃興出任陸軍總長,連同盟會人都不好意思,可如果你對黃興說他領導能力太差,這豈不是自讨沒趣嗎?
沒辦法,只好給黃興寫信了。
南京、陸軍總長黃、速轉汪精衛君鑒:
維密內閣不速成立,危險萬狀,其原旨在陸部一席不決。南軍隊所主張,北方亦有萬難,現內亂外交,均極紛逼,倘再遷延,必致不測,萬不得已,仍當以克就參謀為調和計。弟昌前日又函致克切述之,現尚未決,乞兄向相洪(述祖)等痛切陳說利害,令勿固執,并告克須力戒将士,共曉此意,以救危局。
涕泣叩禱。
昌、仁
這封信,是趙鳳昌寫給黃興轉交汪精衛的,大意是:由小舅子洪述祖在那邊做袁世凱的工作,給黃興一個陸軍總參謀長的職位。這邊呢,則是由趙鳳昌對黃興涕泣叩禱,再三講明現實,你南京政府這邊眼瞅着就要崩盤了,錢都沒有,大規模的兵變就在眼前,你還不說快點兒……
見趙鳳昌這邊都涕泣叩禱了,黃興勉為其難,委屈自己出任了“中華民國”陸軍部總參謀長。
然後是組閣,理論上來說,這個閣得由內閣總理唐紹儀來組,約法上就是這麽規定的。但這個規定只是哄人的,內閣人選實際上是武昌、南京并北京三方勢力博弈的均衡結果,平衡是第一要義,至少三方都不會因此大鬧起來,至于這個內閣能不能派上用場,那才是天曉得。
惜陰堂趙鳳昌家中,始終藏着這份他鼓搗出來的原始布局名單,這個名單,為北南三方所接受,尚未有一方提出異議。
內閣成員人選及北南三方勢力布局如下:
大總統:袁世凱,代表北洋軍事勢力
副總統:黎元洪,代表武昌革命聖地
內閣總理兼外交部長:唐紹儀,既代表南方革命軍,又代表了北方北洋軍,兩口鍋裏同時舀飯,端的快意
陸軍總長:段祺瑞,代表北方勢力
陸軍總參謀長:黃興,代表南方勢力
財政總長:熊希齡,因為天天泡在惜陰堂,近水樓臺得到這一職位,代表南方勢力,實際上是立憲派
外交部長:陸徵祥,此人留學日本,卻娶了個德國老婆,職業外交官,代表北方勢力
教育總長:蔡元培,光複會、暗殺團創始人,代表南方勢力
海軍總長:其人選先是北洋的程辟寬,正式發布時改為了劉冠雄,代表北方勢力
農林總長:起初是由立憲派張謇出任,等到正式發布時,同盟會宋教仁以輕靈的手段将張謇推了下去,改由宋教仁出任
司法總長:原定是由南方使者伍廷芳出任,小伍不容易,但正式發布時,同盟會王寵惠斜刺裏殺入,搶得這一職位,代表南方勢力
惜陰堂的名單上,還有一個民政部長徐世昌,代表北方勢力,但正式發布時,徐世昌消失了,黨人陳其美卻以工商總長的職務沖進來,由此北南雙方的實力對比,霎時之間倒轉。
在正式發布的名單上,不算北南雙方都占份額的唐紹儀,三方實力對比如下:
同盟會搞到四席,北洋搞到三席,立憲派搞到一席,獨立派人士陸徵祥搞到一席,武昌革命軍政府搞到零席。
也就是說,同盟會在內閣之中,稍微占了那麽一點點優勢。
很可能是這點兒優勢,賦予了孫文以無限的想象空間。
于是孫文開始琢磨,這個總統……是不是先別讓給袁世凱了呢?
【12.阿拉不受窩囊氣】
早在回國的第二日,孫文先生先是去惜陰堂開會,然後回到居所應丞夔的家中,又和宋教仁吵了一架。
雖然當時惜陰堂趙鳳昌是想将孫文選舉為大元帥的,但革命黨人卻已經同心協力,要抓住這個機會,偷梁換柱暗度陳倉,直接搞個大總統幹幹。但有關這個大總統,孫文先生和宋教仁是有分歧的。
宋教仁認為應該搞內閣制,避免大總統一頭獨大。而孫文先生豈容他人掣肘?堅持要搞大總統制,最後是宋教仁未能吵過孫文,南京政府成功地試運行了大總統制。現在按照北南秘密協議,先推翻清帝國者為大總統,這個大總統應該歸袁世凱,這時候孫文心裏打起了鼓:不妥當啊,不妥當,這個袁大腦殼靠不住啊,還是內閣制好!
從1月18日始,至22日止,五天裏孫文先生連發五電,打給南方代表伍廷芳,強烈要求修改五條要約。伍廷芳怒極,斷然拒絕,五條要約是北南雙方經過反複談判,最終達成的協議,商定好的法律文件,雙方已經簽字畫押,豈能由你孫文之意,想改就改?
孫文一看,哎呀嗬,這個伍廷芳居然不聽話,不聽話那就搞你!
嘩啦一家夥,孫文先生将自己修改過的五條密約,全部登報發表了。告訴全國人民說,我們跟袁世凱商量的是內閣制,內閣制哦,看好了,如果袁世凱不這麽搞,他就是大壞蛋,大家一起來罵他……
袁世凱看了報紙,當時就哭了。他說:有沒有搞錯,孫文怎麽能這麽胡來……那誰,洪述祖,馬上給你小舅子趙鳳昌拍電報……
洪述祖道:趙鳳昌不是我小舅子,我是他小舅子……
袁世凱吼道:都什麽時候了你還扯這皮,馬上給你小舅子拍電報,如果孫文真敢毀約,咱們就一拍兩散,大不了老子催師大入,打你孫文個鼻臉烏青……
洪述祖無奈,只好拍電報給趙鳳昌。趙鳳昌收到電報,就問伍廷芳是怎麽回事,當時伍廷芳也哭了。他說:我是南方軍大都督黎元洪聘請來的,是陳其美在我門外跪了一整夜,我才答應當這個使者的,可不知兒哪兒跑來一個孫文,跟着瞎攪和,辭職,阿拉不幹了,阿拉再受這窩囊氣,你們全家都癟三……
伍廷芳氣得辭職了,趙鳳昌郁悶不已,而孫文先生卻正自喜氣洋洋,于1912年2月3日,親自會見日本政界、財界的聯絡人森格。
孫先生說:
餘等希望将滿洲委托給日本,而日本給革命以援助。
這份資料見之于藤井三的《辛亥革命時期有關孫文資料》,總之,孫文先生的意思是說:東三省給你們日本啦,快拿走吧,只要給我錢,給我槍,讓我去狠揍袁世凱,啥事都好商量。
孫文先生的友好建議,卻把日本人吓壞了,滿洲啊,你說給我們就給我們啦?擔心列強惱怒,引發國際争端,日本苦勸孫文先生別鬧了,快消停消停吧。然而事情已經無法消停,孫文先生向日本借款,雖然事情沒成,卻坑慘了江蘇省的大都督莊蘊寬。
這個莊蘊寬又是誰?這裏邊又有他什麽事?
這個已經湮沒于歷史中的重要人物,莊蘊寬,乃江蘇常州簪纓望族,其家族崛起于晚明時代,至清時聲望顯赫,掌控着當時清國一個重要的生産工廠……豪族世家,書香門第,将莊蘊寬熏陶得心平氣和,是一個厚道人。他和大財枭盛宣懷是打斷骨頭連着筋的親戚。早在孫文甫一上任,由于大總統府镚子也無,孫文遂下令莊蘊寬立即沒收盛宣懷的私人財産。當時莊蘊寬心想,我和老盛雖然是親戚,可革命這麽大的事,不能徇私啊,那就沒收……
不曾想,莊蘊寬沒收了親戚的財産之後,就接到了盛宣懷從日本拍回來的電報,罵曰:莊蘊寬,你個狼心狗肺的東西,人家孫文孫中山現在正委托我做聯絡人,向日本借款,你卻私自沒收了我的財産,我和你有仇嗎?有仇你也不應該這麽個報法吧?馬上把錢還給我,不然要你好看!
當時莊蘊寬就傻了眼,噢,這孫文果然是足智多謀,你這邊逼我沒收親戚的財産,那邊卻和我親戚打得火熱,讓人以為我是卑鄙無恥的小人,這招也太損了……老子要登報!
有分教,親戚一怒,真相暴露,大家攤牌,各自走路。莊蘊寬氣急敗壞,幹脆撕下臉皮,和孫文攤牌了,這已經夠讓孫文難堪的了。偏偏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一個此時孫文最不想見到的人,找上門來了。
洪門領袖。
黃三德。
【13.悲催的債主】
話說那洪門一支,本是反清複明的江湖組合三合會的變體,因為清廷的強力打擊而流落于南洋及檀香山,不幸遭遇到了孫文孫中山,于是孫文加入洪門,修改章程,并不停地逼黃三德掏錢支持革命暴動。黃三德被孫文擠幹之後,孫文幹脆出售洪門在各地的堂口,讓黃三德欲哭無淚。
但民國忽然間出現于地平線上,讓黃三德欣喜若狂,多年來辛苦辛苦的投資,終于有望收回成本。
于是黃三德疾奔南京,來找孫文分紅。
黃三德的要求非常之簡單,就三條:
第一:南京政府必須償還歷年來所借洪門的革命經費。
第二:南京政府必須履行承諾,承認洪門是合法的革命團體,不可以再以黑社會視之,要準予洪門公開注冊,開張營業。
第三:南京政府必須承認那些犧牲在共和事業中的洪門弟子的貢獻,至少也得給他們一個烈士稱號,讓死者安息。
話說孫文在大總統府親切接見了黃三德,一聽就這麽三條,大喜,立即吩咐道:好辦,你馬上去找胡漢民拿錢。
黃三德大喜,立即去找民政部長胡漢民,可胡漢民暫回廣東了,只好耐心等着,不久胡漢民回來,黃三德如飛趕到:胡漢民,孫文吩咐過了,讓你還錢!
錢……南京政府镚子也無,胡漢民最害怕的就是這個錢字:……什麽錢?
黃三德:你同盟會從洪門借的革命經費。
胡漢民:……有這事?
黃三德:當然有,難道你還想賴賬不成?
胡漢民:我賴什麽賬?錢又不是我借的,誰朝你借的你找誰要,找我幹什麽?
黃三德氣結:孫文吩咐讓你還賬的……
胡漢民:誰吩咐你的,你找誰去,我這裏反正是一文錢也沒有。
黃三德大詫,又回去找孫文,卻如何找得到?花費了許多日子,終于找到了。孫文一見他大喜:三德兄,南京政府欲發革命債券,三德兄豈有意乎?
黃三德焦頭爛額:少來了,你先把舊賬還了再說!
孫文大詫:什麽舊賬?
黃三德:你裝什麽糊塗?是你以前從洪門借的,到現在也沒還。
孫文:我不是讓胡漢民還給你了嗎?
黃三德都快要氣哭了:他不肯還,他說誰借的找誰要去。
孫文:……這個胡漢民怎麽這樣,真是太不像話了,你再去找他,就說我大總統孫文說了,這錢他必須要還……
孫文又把黃三德推了出去,黃三德仍然是花費許多時日,才逮到胡漢民,胡漢民仍然是那句話:誰借的找誰要,我沒錢!黃三德再回來找孫文,孫文再把黃三德推到胡漢民處,胡漢民再推回來……可憐洪門大魁首,竟如陀螺一般,被孫文和胡漢民兩人推來推去,玩得不亦樂乎。
推來推去,黃三德終于被推得崩潰了,他吼叫一聲:孫文,你不仁,休怪我不義,我……我我我我要揭穿你這個大騙子的真面目。別忘了,你在檀香山時曾下密令,命我殺掉康有為,被我斷然拒絕……
盛怒之下,黃三德真的秉燭熬油,趴在書桌前寫了部《洪門革命史》,內中披露了大量孫文的私隐,當然也詳述了孫文密令他暗殺康有為卻被他拒絕的過程。只是在後面又加了一句:後來居所失火,信劄燒掉,證據遺失……再也無法斷定他說的是真是假。
黃三德只是諸多的債權人之一,虱子多了不咬,債多了不愁,孫文并不介意。但伍廷芳爆料他毀約,莊蘊寬爆料他把國土送給日本人,這兩樁事才是真正的麻煩。孫文眼看事情越鬧越收不了場,遂曰:吾今日為自由百姓了也……遂與胡漢民等黨人,一同騎馬,出城狩獵。
這權力,不移交是不行的了。
【14.革命的邏輯】
孫文移交權力之後,天大的麻煩,遂紛至沓來。
第一個遭遇到麻煩的,乃同盟會中老是和孫文頂牛擡杠的宋教仁。
宋教仁陷入麻煩之中,是因為他還不夠瘋狂。早在他随九人小組赴北京迎請袁世凱,卻因為兵變而不得不放棄之後,南京同盟會就登時炸了鍋。等蔡元培、宋教仁諸人從北京返回,南京同盟會召開了會議,會議決定:幹啦,派南京政府的陸軍總長黃興,統率南方革命軍出發,以迎請袁世凱為名,摧枯拉朽,一股腦兒将北方的北洋兵統統幹掉……
平心而論,這絕對不是一個正常人能夠想出來的主意。以南方革命軍的力量,連薪水都沒得發,正面臨着大規模兵變的可能,居然有人想到讓這支軍隊去打袁世凱苦心經營多年的北洋,這怎麽可能?
所以宋教仁以為絕對不可,所謂統兵北上,純屬癡人說夢,那北洋不打你個滿地找牙,算是便宜了你……而且,倘若此時興兵,中國必然分裂,同盟會未必能夠負得起這個歷史責任。
可宋教仁的話還沒有說完,與會的馬君武就已然大怒,拍案而起,指着宋教仁的鼻頭大罵道:
住嘴,你這個袁世凱的說客,你這個出賣南京革命事業的投機分子!
罵聲未止,馬君武已經猛撲過去,啪啪啪,照宋教仁臉上一頓暴打。
宋、馬二人長期不和,宋教仁總是和孫文頂牛,馬君武最恨宋教仁,所以暴怒動手。而宋教仁又何嘗是吃虧之人?頓時撲上,按住馬君武狂打,衆人急忙上前,将兩人分開,卻發現宋教仁後發制人,果然是吃了大虧,眼珠已經被馬君武打到了淤血。
宋教仁被打傷入院。
宋教仁與黨人的沖突,标志着同盟會的分崩離析。要知道,孫文始創同盟會,其目标是驅逐鞑虜,光複中華,而今清室已然退位,民國已經建立,同盟會的歷史使命也已經完成。這時候的同盟會中人,就會陷入成功所帶來的茫然之中,一半的人舉止無措,莫知所衷,從此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另一半的人則欣喜若狂,從此投入到他們一直想投入到的事業中去。
前者,如馬君武,他本是個詩人,一名意志堅定的君憲派,只因為康有為的門人假冒女人,讓他陷入情網,苦求良久,才發現對方是個男生,暴怒之下,從此與康黨一刀兩斷——他是為情革命,若不革命,情無所托。所以他一定要找個借口,将革命進行到底,雖然清室退位了,但他及時迅速地将袁世凱列為下一個革命目标,這就是袁世凱的悲劇了。
後者,如宋教仁,于他而言,革命只是個手段,并非是最終目的——哪有沒完沒了的把命革下去的道理?你同盟會中人靠別人的捐款贊助,拿革命當職業,可老百姓總得種糧食種菜,想辦法生活下去吧?革命最終的目的是建設,這就注定了宋教仁與馬君武等人之間,從此隔開了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
于是也鑄成了宋教仁那必然的悲劇——他既然不再革命,遲早會被人把他的命革掉。革命的邏輯,就是這麽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