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14)
一些額外的要求,比如增加抗沉能力,并且要求在油艙上采用防爆防燃措施。顯然,這些要求并不是達不到,只是會大幅度的增加建造成本,并且使其排水量上升,從而需要采用更大功率的動力設備,再次提高建造成本。
因為南通造船廠與海軍在采購價格上難以達成一致意見,所以細節設計工作拖了下去。
從後來了解到的情況看,帝國海軍在此時提高了性能要求,主要是海軍沒有采購經費,只能延遲采購時間。
拖到七十二年(40年)初,海軍才做出了讓步,基本上采納了造船廠的設計方案。
此時,戰争已經爆發了,而且帝國海軍損失慘重,幾乎所有作戰艦艇都擔負着沉重的作戰任務,需要長期在海上活動。為了提供艦隊與戰艦的作戰效率,就必須建立起完善的後勤保障體系。已經服役的“節氣”級快速戰鬥支援艦在戰争中的表現非常優秀,被譽為艦隊的“力量倍增器”。在此情況下,海軍提高了對後勤保障艦艇的重視程度,在規劃艦船建造計劃的時候,後勤保障艦艇僅排在主力艦之後。
四月份,四家承擔了快速戰鬥支援艦建造工作的造船廠拿到了快速綜合補給艦的訂單。
海軍将其命名為“天幹”級快速綜合補給艦,并且一次性訂購了十艘。
其主要性能為:
空載排水量:19550噸,滿載排水量:38750噸;總長:217.5米,型寬:27.6米,空載吃水:7.3米,滿載吃水:9.2米;定員:497人。
鍋爐:4臺六十六年型燃油鍋爐,主機:2臺六十六年型蒸汽輪機,功率:86000軸馬力,推進:2軸2漿;航速:24節,續航力:15000海裏/14節。
滿載時貨物分配:燃油15000噸,淡水1500噸,食物500噸,零備件:1000噸,其他1200噸。
很明顯,“天幹”級采用了“節氣”級的船體與動力設備,只是做了小範圍修改。
“天幹”級與“節氣”級最大的區別在艙室布置上,在不運載彈藥的情況下,該級保障艦船取消了很多用于保護彈藥的措施,從而降低了建造成本,增加了載貨能力。另外,該艦船上的後勤保障設備也與“節氣”級有很大的差別,比如增加了四臺大功率高壓泵,拆掉了用于運送彈藥的設備等等。
在“天幹”級完工之前,海軍各艦隊承擔了更多的作戰任務。
在艦隊的要求下,海軍再次采購了十二艘,并且将其命名為“地支”級。
相對而言,“地支”級與“天幹”級的區別并不大,主要是增添了一些在低緯度地區執行任務所必須的設備,比如在船員住艙增加了空調,并且在各油艙增設了溫度與濕度監控設備,将各油艙連通,以确保在高溫地區執行任務時不會出現危險。
Advertisement
因為二級快速綜合補給艦并沒有太大的差別,所有被統稱為“天幹地支”級。
戰争初期,“天幹地支”級承擔起了幾乎所有的前線油水補給任務,其身影出現在了各個戰場上。
按照帝國海軍的統計結果,如果沒有“天幹地支”級與“節氣”級,帝國海軍艦隊在戰争初期的作戰效率将降低至少三分之一。如此一來,帝國海軍很有可能無法在七十三年(41年)之前擊敗日本,從而輸掉太平洋戰争。
由此可見,“天幹地支”級在戰争中發揮了多麽重大的作用。
也正是由于“天幹地支”級的出色表現,帝國海軍迅速認識到了綜合補給艦,乃至所有後勤保障戰艦的重要性,并且逐步在大戰期間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完善的海上後勤保障體系,從而為擊敗敵人,獲得戰争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東拼西湊——鳳凰級火力支援艦
鳳凰號,孔雀號,朱雀號,山雞號,白鶴號,天鵝號,海鷗號,信天翁號,丹頂鶴號,大雁號,鸬鹚號,翠鳥號。
……
決定建造“友誼”號火力支援艦之後,陸戰隊将建造其他火力支援艦的事情提上了日程安排。畢竟,僅僅只有一艘火力支援艦是無法滿足陸戰隊的作戰需求的,必須要有更多的火力支援艦,組成艦隊,才能更大限度的擺脫對海軍的依賴。
在當時的情況下,要想在帝國本土的造船廠建造火力支援艦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另外,從頭設計一種火力支援艦也不大現實,畢竟“友誼”號的建造工作花不了多少時間,而從頭設計一種戰艦,僅設計時間就需要一年左右,根本趕不上“友誼”號的建造進度。
經過多方權衡之後,陸戰隊決定從已有艦船上着手。
也就是說,陸戰隊打算将現有艦船改進為火力支援艦。顯然,戰鬥艦艇是不可能用來改進的,當時所有戰鬥艦艇都在海軍的控制之中,海軍絕不容許如此“浪費”。要改進,就只能從非戰鬥艦艇,最好是民用船只上着手。
為了能夠跟上登陸艦隊的速度,普通商船肯定不行,只能考慮快速商船。
另外,要在商船上面安裝火炮,特別是重型火炮,除了需要較大的甲板面積之外,還需要結實的船體,不然火炮産生的後坐力很有可能導致船只解體,或者使船體嚴重受損,降低其使用壽命。
綜合這些因素,陸戰隊最終盯上了快速散裝貨輪。
當時,商船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散裝貨輪,二是油輪,三是客輪。
客輪明顯不合适,其艦體內艙室太多,而且甲板面積有限。油輪也不太合适,其油艙體積過大,船體結構不太結實,而且無法部署太多的火炮。能夠供選擇的,就只有散裝貨輪了。
當然,要滿足陸戰隊的要求,貨輪還必須足夠大,不然無法承載足夠多的火炮與彈藥。
最終,在海軍的默許之下,陸戰隊征召了十二艘萬噸級快速散裝貨輪,即上面提到的那些船只。
這批貨輪原本屬于“帝國東方航運公司”,即便是在戰争時期,陸戰隊在征召這些貨輪之後,也必須向航運公司交納一筆征召費用。當然,比起建造新的戰艦來說,這點錢根本算不了什麽。
随後,陸戰隊就在日本的造船廠對這十二艘貨輪進行了改進。
當時,帝國本土的造船廠都在忙着為海軍建造戰艦,還要負責登陸艦的建造工作,根本沒有辦法為陸戰隊改進火力支援艦。
改進工作也非常簡單。
首先是加強貨輪的船體結構,并且拆除合并了一些小艙室,在船體中部留下了安裝400毫米艦炮的空間,并且在甲板上留下部署200毫米重炮的位置。其次就是用高強度鋼板将船體全部封起來,只留下安裝火炮的通道。接着在船體內設置彈藥艙,人員住艙等必要艙室。最後就是安裝火炮,以及相關的必要設備。
可以說,改進工作非常順利。
九州有足夠多的造船工人,而帝國的船舶工程師在改裝方面有着極為豐富的經驗。不說別的,當時被陸戰隊挖去的很多工程師都參加了襲擊艦的改進工作。而襲擊艦本身就是用快速商船改進而來的戰艦,而且改進重點也是為其安裝火炮等武備。只是襲擊艦與火力支援艦的側重點并不完全一樣,比如火力支援艦不需要太快的速度,也不需要安裝魚雷,對自持力的要求也不是很高,而這些都是襲擊艦必須重點保證的性能。
前四艘的改進工作在七十四年(42年)就完成了,并且被立即派往了前線戰場,參加了鎮壓舊日本軍隊的戰鬥。
實戰中,火力支援艦的表現讓陸戰隊極為滿意。
當時,一艘裝備了四門400毫米艦炮,八門200毫米重炮的火力支援艦所産生的火力壓制效果超過了三個陸戰炮兵營,而且其持續作戰能力遠遠超過了任何一支炮兵部隊。
當然,實戰中也暴露出了不少的問題。
比如,火力支援艦在獲取前線信息方面不如地面炮兵。其次,為其補充彈藥比較麻煩。另外,其炮擊精度不如地面炮兵。
針對這些問題,陸戰隊要求造船廠對後面八艘進行進一步的改進。
解決信息問題的辦法比較簡單,只需要在火力支援艦上設置一個火力指揮中心,并且安裝配套的電臺等設備,再派遣幾名聯絡軍官就行了。
彈藥補給問題還得依靠海軍的幫助,當時海軍正在努力提高艦隊的海上補給能力,陸戰隊立即借鑒了相關的技術,并且将其應用到了火力支援艦上。
而炮擊精度的問題就比較麻煩了。當時,陸戰隊能夠獲得的都是海軍打廢了的炮管,而海軍絕不會為了火力支援艦專門生産炮管。畢竟,400毫米與200毫米炮管的造價非常高昂。另外,商船的穩定性本來就不如戰艦,在安裝了大量火炮,并且攜帶了大批彈藥之後,其适航能力将進一步降低。
顯然,“鳳凰”級火力支援艦是陸戰隊自“友誼”號之後的又一次大膽嘗試。
雖然這次嘗試并不是很成功,“鳳凰”級在實戰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非常多,而且還有一艘因為彈藥庫爆炸而沉沒,導致數百名官兵遇難,但是“鳳凰”級的出現卻表明了陸戰隊在發展火力支援艦方面的決心。
作為第一批由商船改裝的火力支援艦,十二艘“鳳凰”級在服役之後,都伴随“友誼”號行動,并且組成了陸戰隊的第一支火力支援艦隊。
實戰中,“鳳凰”級暴露出了大量的問題,可是其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容否認的。
按照陸戰隊的統計,僅在七十四年(42年)下半年,“鳳凰”級火力支援艦就參加了八次大規模作戰行動,在攻打關島的戰鬥中立下了汗馬功勞,随後又參加了進攻瓜島,掃蕩所羅門群島的作戰行動,且都表現優秀。在所有作戰行動中,“鳳凰”級火力支援艦一共向前線投擲了七萬六千餘噸彈藥,占到了火力支援艦隊總彈藥投擲量的百分之七十五,占到了陸戰隊在此期間總消耗彈藥量的百分之二十。
正是“鳳凰”級的成功,陸戰隊加快了火力支援艦的改進與建造速度。
火力兇猛——海洋之星級火力支援艦
海洋之星號,太平洋風暴號,臺風號,赤道暖流號,野蠻人號,中華新星號,獨行者號,爵士號,啓明星號,穿梭者號,光明號,晨曦號,大洋落日號,飛梭號,鋼鐵巨人號,曙光號,了望號,探索者號,南洋海盜號,劫掠者號,魔幻號,馬車夫號,吞金獸號,南海霸主號。
……
在改進“鳳凰”級火力支援艦的時候,陸戰隊遇到了不少的麻煩。
首先是難以找到合适的船只。
對火力支援艦來說,最重要的戰鬥指标就是火力強度,而當時能夠采用的只有海軍的重型艦炮,不管是400毫米艦炮,還是200毫米艦炮,乃至老式戰列艦上的300毫米與350毫米艦炮的後坐力都非常大,超過了普通商船的承受能力。
如此一來,要想用商船改裝火力支援艦,就必須加強船體結構。
這絕不是一件簡單的工程,在改裝“鳳凰”級的時候,陸戰隊就發現,改裝商船的費用,甚至不比建造一艘新的商船低多少。
最關鍵的是,大戰期間,陸戰隊不可能随意征用商船,特別是散裝貨輪。
戰争期間,任何一個國家需要得最多的就是散裝貨輪,而不是油輪與客輪。不管是運送彈藥,還是運送其他作戰物資,都需要散裝貨輪。很多時候,運送武器裝備也需要散裝貨輪。而戰鬥中,彈藥與各類作戰物資,乃至武器裝備的消耗量是非常驚人的,需要大批散裝貨輪承擔戰役與戰術運送任務。
當時,帝國還承擔了向同盟國提供戰略援助的重任,這也需要大量散裝貨輪。
比如,德國在戰争期間消耗的鐵礦石有二成是帝國提供的,而土耳其消耗的鐵礦石有四成是帝國提供的。德國需要的橡膠八成來自帝國,而其所需要的銅礦石有七成來自帝國,還有大批的武器彈藥,也是由帝國提供的。
這些物資都得由散裝貨輪運送。
在此情況下,陸戰隊就不可能随意抽調散裝貨輪來改裝成火力支援艦。
其次就是火力支援艦的火力配制有問題。
相對而言,這個問題的影響更大。
除了“友誼”號這種原本就是戰艦的火力支援艦之外,由商船改進而來的火力支援艦都不可能承載太多的火炮。
“鳳凰”級在裝備了四門400毫米與八門200毫米重炮之後,就已經不堪重負了。
按照海軍的建議,陸戰隊後來還拆掉了“鳳凰”級上的二門400毫米重炮,新添了四門175毫米火炮。如此一來,“鳳凰”級的火力強度就更低了。
可以說,在萬噸論的船體內根本裝不了太多的重型火炮。
如果采用輕型火炮,火力支援艦的火力強度将進一步降低,而且輕型火炮的射程遠不如海軍的重炮,其火力壓制能力将大打折扣。
要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設計專門的火力支援艦。
只是,在戰局高度吃緊的情況下,海軍不會浪費人力去設計為陸戰隊服務的戰艦,而陸戰隊又沒有單獨的戰艦設計能力,那些負責改進“友誼”號與“鳳凰”級的工程師都太年輕了,沒有設計全新戰艦的經驗。
再說了,陸戰隊急需大量的火力支援艦,而不可能因為新的設計而等上一年半載。
如此一來,陸戰隊只能繼續設法将商船改進為火力支援艦。而當時,陸戰隊能夠得到的,就只有客輪與油輪。
要将客輪,或者油輪改裝為火力支援艦,難度非常大。
這時候,一種新的武器解決了陸戰隊遇到的難題,這就是:火箭炮。
嚴格的說,火箭炮并不是什麽新奇的東西,帝國民間慶祝新年時,小孩子經常玩的二踢腳就是最原始的“火箭炮”。
早在戰争爆發之前,帝國陸軍就展開了相關方面的研制工作。
只是當時陸軍有大量火炮,對火箭炮的需求反而不是很大,研制熱情也不是很高。
結果,最先把火箭炮投入實戰的,反而是帝國的敵人——俄羅斯。
随着俄羅斯陸軍在其西線戰場上使用火箭炮,德軍在戰鬥中繳獲了數門火箭炮之後,帝國陸軍立即想辦法搞了一門回來,并且對其詳加研究。半年之後,帝國陸軍建立了第一個火箭炮炮營,随後火箭炮在戰場上大規模使用。
顯然,海軍不會對火箭炮感興趣。
主要就是火箭炮的精度太差,而且威力太小,對戰艦的威脅并不大,甚至完全沒有威脅。另外,當時火箭炮的射程也很有限,很難對付幾十公裏外的敵人。
也就在陸戰隊為火力支援艦的事情發愁的時候,有人提出了在火力支援艦上安裝火箭炮的設想,并且又這類火力支援艦執行大面積壓制任務,然後再由裝備了重炮的火力支援艦執行定點壓制任務。
陸戰隊迅速采納了這一建議,并且立即着手了相關方面的研制。
相對而言,火箭炮除了在火力密度上的優勢之外,最大的好處就是其後坐力遠遠小于一般火炮,而且能夠直接部署在沒有加固的甲板上,不需要對船體進行大範圍的加固,從而縮短了改造時間。
更關鍵的是,不一定要用散裝貨輪來改裝為火力支援艦。
經過工程師的詳細評估,最終确認,在油輪上也可以安裝火箭炮。辦法非常簡單:用鋼板封死油艙,将油艙改裝為彈藥艙,然後将火箭炮的發射器固定在甲板上,并且在其四周增設防熱隔層就行了。
最終的試驗證明,工程師提出的這一辦法完全可行。
當然,細節問題還需要解決,比如彈藥裝填問題,就需要在甲板上增設幾條彈藥提升通道,并且安裝配套的裝填工具。
只是,相對于安裝重型艦炮的火力支援艦來說,用游船改造而成的“火箭炮型火力支援艦”就太簡單了。
确定沒有技術上的難題之後,陸戰隊立即征召了十二艘油輪。
這批油輪的改造工作都在七十五年(43年)之前完成,并且被編入了火力支援艦隊,參加了進攻莫爾茲比港的戰鬥。
實戰中,其表現非常搶眼,特別是在陸戰隊上岸之前的火力壓制中,其發揮出的作用甚至超過了“友誼”號火力支援艦,達到了完全令人無法相信的效果。
有了如此好的成效,陸戰隊立即增加了十二艘的訂單。
當然,征召的仍然是油輪,而不是散裝貨輪。
最終,這批火力支援艦一共達到了二十四艘。
後來,随着登陸戰役的規模越來越大,這些火力支援艦被編成了一支新的火力支援艦隊,專門負責登陸前的火力壓制行動。
因為該級火力支援艦的首艦為“海洋之星”號油輪,所以用其名字為該級艦命名。
當然,因為當時用來改進的油輪型號非常繁雜,所以該級火力支援艦的性能并不完全一致。比如,“海洋之星”號有24座十二聯裝火箭發射器,一次能夠投擲288枚火箭彈。而“大洋落日”號裝備了16座二十四聯裝火箭發射器,一次能夠投擲384枚火箭彈。另外,這些火箭發射器的口徑也不完全一樣,“海洋之星”號的是180毫米,而“大洋落日”號的是240毫米。
由此也能看出,帝國海軍陸戰隊在改造火力支援艦的時候,真有點饑不擇食。
當然,“海洋之星”級的出現,也讓陸戰隊獲得了一種空前強大的對地打擊能力,從而徹底的改變了火力支援艦隊的面貌。
重裝悍将——樟宜級火力支援艦
樟宜號,泗水號,坤甸號,達沃號,宋卡號,實兌號,那霸號,塞班號,臘包爾號,橫濱號,直布羅陀號,馬耳他號,蘇伊士號,賈夫拉號,德欽號,吉大號,卡拉奇號,開普敦號,圖利亞拉號,吉布提號,摩加迪沙號,亞丁號,鯨灣號,德班號。
……
将商船改裝成火力支援艦,只是應一時之需,而不是長久之計。
即便“鳳凰”級與“海洋之星”級在實戰中的表現非常不錯,讓陸戰隊感到很滿意,可是其暴露出來的問題幾乎都與商船的船體有關。另外,改裝的火力支援艦幾乎沒有改進的餘地,很難在今後發揮更大的作用。
真正要解決問題,還得研制火力支援艦。
這一點,陸戰隊在改裝“友誼”號的時候就認識到了。
當時,一是沒有條件,二是沒有實力來建造全新的火力支援艦。陸戰隊沒有就此放棄,在改裝“友誼”號的時候,陸戰隊就委托那批船舶工程師設計新的火力支援艦。當然,在設計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也非常多。
最嚴重的,莫過于陸戰隊沒有設計戰艦的管理經驗。
別說戰艦,就連登陸艦都是由海軍按照陸戰隊的要求設計的,設計階段的具體操作完全由海軍負責,陸戰隊根本插不上手。而設計任何一種戰艦,都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合理的管理,才能使效率最大化。
在這方面,陸戰隊連學前班的兒童都算不上。
結果,從一開始,陸戰隊與負責設計工作的工程師就鬧出了很多的笑話。
比如,在确定火力支援艦的噸位時,陸戰隊最初要求盡量控制噸位,可又得保留足夠的火力與彈藥承載能力,結果顯然不會好到哪裏去。随後,陸戰隊又放寬了對噸位的限制,在設計即将完成的時候,陸戰隊才發現其造價高得根本無法大批量的采購。
另外,在火力支援艦主炮口徑的選擇上,陸戰隊也鬧出了很多笑話。
從根本上講,陸戰隊是不太情願采用海軍艦炮的,畢竟陸戰隊的庫存彈藥都不是艦炮的彈藥,而要采購艦炮的彈藥,還得與海軍合作。
最初的時候,陸戰隊希望能夠在火力支援艦上安裝175毫米火炮。
這是陸戰隊炮兵最大口徑的火炮之一,性能也不算太糟糕,可是用在火力支援艦上,卻有點紮眼。
不說別的,陸戰隊的175毫米火炮的威力還不如海軍150毫米艦炮。
即便在大部分的戰鬥中,400毫米艦炮顯得威力有點過頭,只能用來對付敵人的永備工事,而且不能用于戰術支援,不然很容易傷到附近的陸戰隊作戰部隊。200毫米艦炮的威力比較合适,可是海軍沒有建造太多的重巡洋艦,200毫米艦炮的生産線早就關閉了,重啓生産線的代價非常高昂,而且200毫米艦炮的精度問題也比較嚴重。150毫米艦炮存在着威力不足的問題,特別是在面對一些加強了的永備工事時,150毫米炮彈幾乎沒有任何作用,必須動用400毫米艦炮與200毫米艦炮。
當然,陸戰隊的175毫米火炮的問題更嚴重。
射程近,彈丸質量小,威力不足,且炮管沒有防海水侵蝕的能力,在海上使用的話,很容易老化。
因為沒有合适的火炮可選,所以新式火力支援艦的設計工作拖了一年多。
最終,陸戰隊搭了海軍的便車。
當時,帝國海軍也正在為大型巡洋艦開發新式艦炮,而海軍選擇的有兩種,一是後來裝備在“海龍”級上的300毫米艦炮,二是用于“鯊魚”級的240毫米艦炮。從根本上講,海軍比較傾向于采用300毫米艦炮,因此最初的時候,海軍向陸戰隊“推銷”的是300毫米艦炮。
毫無疑問,為“海龍”級研制的300毫米艦炮的性能非常優異。
問題也同樣突出,即其身管壽命非常有限。也許海軍不太重視身管壽命,畢竟一場海戰打不了多少炮彈,而且擊沉一艘敵人的大型戰艦,或者俘獲敵人的幾艘大型船只,換來的價值就能生産幾十上百根火炮身管了。
可是,陸戰隊卻極為重視火炮身管的壽命。
在對地支援中,特別是在高強度的戰鬥中,火力支援異常重要,如果火炮身管壽命過低,且無法在前線更換,就必須返回後方的基地,甚至船廠。如此一來,必然縮短火力支援艦在前線活動的時間,降低其使用效率。另外,300毫米艦炮的身管極為昂貴,甚至比400毫米艦炮身管還要貴,陸戰隊又不是“大戶”,自然得斤斤計較。
毫無疑問,陸戰隊傾向于采用性能稍差,但是足夠用的240毫米艦炮。
實際上,240毫米艦炮完全能夠滿足陸戰隊的作戰需要,其發射的350公斤高爆彈,以及380公斤半穿甲彈足以摧毀陸地上的任何軍事目标,甚至能夠打擊地下五米深處的防禦工事,且其附帶傷害比400毫米炮彈小得多,能夠滿足近距離炮火支援的要求。更重要的是,240毫米艦炮的身管采購價格只有300毫米艦炮的一半,而且其彈藥的采購價格也只有300毫米炮彈的一半。對于在戰鬥中會消耗大量彈藥的陸戰隊來說,越便宜的炮彈,就意味着越多的炮彈。
可以說,正是陸戰隊的這一傾向,最終促成了“鯊魚”級大型巡洋艦的誕生。
如果沒有陸戰隊參與,帝國海軍很有可能不會在“鯊魚”級上裝備240毫米艦炮,而是通過減少主炮數量的方式來控制排水量,從而讓“鯊魚”級裝備300毫米艦炮。畢竟,研制一種新式艦炮的投入不會少到哪裏去,有陸戰隊分擔研制經費,海軍自然樂意做個順水人情了。
确定了主炮之後,還得确定副炮。
實戰證明,火力支援艦至少得配備兩種口徑的艦炮,才能在發揮出全部的戰鬥效能,并且節約資源。畢竟,實戰中,不是所有目标都需要動用主炮,對付一些小型目标,負責沒有防禦的目标,口徑稍小一點的艦炮就足夠了。另外,小口徑艦炮的射速遠遠超過了大口徑艦炮,在需要提高火力密度的情況下,小口徑艦炮的戰鬥效能比大口徑艦炮高得多。
這次,陸戰隊堅持要采用175毫米口徑。
這個要求實際上也非常合理。
按照海軍的标準,175毫米口徑炮彈的重量是150毫米口徑的一點六倍,是240毫米口徑的四成,也就是說,175毫米口徑炮彈的重量在一百公斤左右。一百公斤的炮彈可以裝填大概40公斤的炸藥,其威力足以滿足絕大部分的作戰要求。
即便按照陸戰隊的标準,175毫米口徑炮彈的重量也有60公斤,裝藥量在25公斤左右,也能滿足大部分戰術任務的要求。
最重要的是,175毫米口徑炮彈在戰鬥中的消耗非常驚人,陸戰隊不希望讓這種最常用的彈藥由海軍提供。
可是,問題也很突出。
陸戰隊希望在陸炮的基礎上研制艦炮,而陸炮的結構與艦炮有很大的區別,特別是彈膛與炮管膛線。如果采用陸炮的标準,175毫米艦炮的射程難以超過20公裏。實戰中,火力支援艦往往要在距離海岸5到8公裏左右的海面上活動,如此一來,175毫米艦炮只能打到內陸12到15公裏的範圍之內,無法對陸戰隊提供全程炮火支援。
顯然,用陸炮做基礎,不可能研制出性能足夠好的艦炮。
最終,陸戰隊不得不做出妥協,在保留了175毫米口徑的情況下,采用艦炮标準,設計出射程在30公裏以上的艦炮。
這次,陸戰隊與海軍又走到了一起。
當時,帝國海軍正在為輕巡洋艦的火力問題而犯愁。實戰中,150毫米艦炮能夠有效的對付敵人的驅逐艦,卻難以壓制住敵人的輕巡洋艦,如果遇到敵人的重巡洋艦,就更加沒有辦法了。
好幾場海戰都證明,帝國海軍的輕巡洋艦在遭遇了敵人的重巡洋艦之後,往往得與敵人近身肉搏,才能發揮出150毫米艦炮的威力。在這種情況下,即便能夠擊敗敵人,也會遭受慘重損失。
回到老路上,研制裝備200毫米艦炮的重巡洋艦沒有任何意義。
實戰中,輕巡洋艦的首要任務就是保護戰列艦,使戰列艦免受敵人驅逐艦的威脅。200毫米艦炮對付驅逐艦的效率并不高,甚至不如150毫米艦炮。另外,在對付輕巡洋艦的時候,200毫米艦炮也不是很理想。
最重要的是,要為巡洋艦安裝200毫米艦炮,其排水量至少得超過15000噸。
如果要使其具有相當的防禦能力,其排水量必須提高到20000噸。在這種情況下,帝國海軍完全沒有必要建造重巡洋艦,直接拿“鯊魚”級大型巡洋艦來充當艦隊輔助戰艦就行了。只是,大型巡洋艦的造價過于高昂,屬于“損失不起”的戰艦,海軍沒有任何理由讓大型巡洋艦為戰列艦護航。
如此一來,海軍需要的是一種排水量在15000噸左右,火力強大的戰艦。
顯然,必須研制一種介于150毫米到240毫米之間的艦炮,來裝備這種用于執行艦隊作戰任務的巡洋艦。
如果不是陸戰隊的參與,海軍很有可能研制新式200毫米艦炮。
最後,海軍與陸戰隊達成了一致意見,共同出資研制175毫米艦炮。
如此一來,海軍的巡洋艦就能在保持15000噸排水量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加強防護,提高其生存能力。顯然,對海軍來說,生存能力更強的巡洋艦,絕對要比裝備過剩火力的巡洋艦更有吸引力。
顯然,正是海軍的積極參與,陸戰隊才解決了建造專業火力支援艦的兩個主要難題。
相關的設計工作也迅速進入了快車道。
與作戰艦艇不一樣,因為火力支援艦不考慮艦隊作戰的性能要求,所以其火炮配制非常獨特。
按照陸戰隊的要求,在20000噸的排水量之下,火力支援艦上必須有12門240毫米艦炮與18門175毫米艦炮具備同時向某一側開火的能力。這樣的話,火力支援艦的彈藥投送能力才能達到五個陸戰炮兵營的級別。
可以說,這個要求是工程師遇到的最大難題。
主炮的配制還比較簡單,四座三聯裝炮塔就夠了。可是副炮的配制卻很麻煩,如果按照戰艦的方式,在兩舷配制副炮,該艦就得準備36門175毫米火炮,如果采用三聯裝炮塔,就得安裝12座炮塔,而副炮一般用的是雙聯裝炮塔,那就得有18座炮塔。這樣一來,戰艦兩舷上就得各配備9座炮塔。
毫無疑問,在20000噸的艦體上,很難在一側安裝9座炮塔!
如果考慮到戰艦穩定性,那麽這種火力配制除了嚴重削弱其防護能力,降低其速度之外,還将導致艦體很不穩定,結果嚴重影響到炮擊的精度。
另外,如果要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