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9)
不可想象的!
另外,足夠的排水量也為其改進留下了足夠的空間,延長了其服役時間。
主要性能:
标準排水量:7550噸,滿載排水量:9180噸;總長:165米,型寬:17米,吃水:6米;定員:772人。
鍋爐:8臺四十七年型(乙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四十七年型(乙型)蒸汽輪機,功率:92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7節,續航力:10000海裏/10節。
主炮:12門四十七年型150毫米/L47型艦炮(首尾各一座雙聯裝炮塔,另外8門安裝在前後艦橋兩側的雙聯裝炮位內),副炮:8門四十四年型130毫米/L40型艦炮(兩舷各4門),魚雷:4座四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器。
主裝甲帶:50-90毫米,甲板:45毫米,炮塔:20-110毫米,炮位:90毫米,司令塔:50-110毫米。
戰後的十多年內,帝國海軍沒有大批量建造巡洋艦,以西南級為首的“舊巡洋艦”成為了帝國海軍巡洋艦艦隊的中堅力量。
直到六十年(28年),帝國海軍決定建造漢江級輕巡洋艦的時候,大量在一戰前期建造的快速巡洋艦開始陸續退役。
因為排水量大,有足夠的改進空間,所以西南級繼續留在海軍中服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十八艘西南級快速巡洋艦接受了大規模改進,升級為輕巡洋艦。改進主要集中在更換動力設備,拆除兩座魚雷發射器,換裝新的主炮,将副炮更換為速射炮等等。
經過改進之後,西南級的戰鬥力進一步提高。
只是,作為一級已經服役了二十多年的巡洋艦,西南級的性能已經難以适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殘酷環境。只是,在戰争初期,帝國海軍缺少足夠的巡洋艦,所以西南級仍然得以主力巡洋艦的身份參加戰鬥。
正是如此,大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服役的西南級都在戰争的前兩年內陸續戰沉。
作為唯一一級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巡洋艦,西南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為服役時戰争行将結束,所以沒有太好的表現。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為性能落後,也沒有精彩的表現。
當然,西南級巡洋艦作為帝國海軍現代輕巡洋艦的鼻祖,其功勳是不可磨滅的。
Advertisement
實驗産物——淮河級輕巡洋艦
淮河號
……
《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對世界各國海軍的發展産生了極為巨大的影響。
除了戰列艦受到了嚴格限制之外,巡洋艦也受到了限制,并且根據主炮的口徑分化為了兩個種類。另外,戰後的技術進步為建造更強大的巡洋艦奠定了基礎。因此,不到十年,大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建造的巡洋艦都顯得落後過時了。
在戰後經濟衰退的影響下,帝國海軍職能用一戰時的巡洋艦“充門面”。
直到五十七年(25年),随着其他國家的輕巡洋艦陸續服役,大量一戰期間建造的輕巡洋艦達到了服役年限,開始陸續退役,帝國海軍才發現,自己竟然沒有一艘能夠與其他國家海軍新式輕巡洋艦媲美的巡洋艦,而且缺乏巡洋艦已經影響到了帝國的海外利益。
在此情況下,帝國海軍提出了建造輕巡洋艦的要求。
當時,帝國海軍內部就輕巡洋艦的具體任務界定仍然存在着比較大的分歧。
一戰期間,帝國海軍的巡洋艦分為裝甲巡洋艦與快速巡洋艦,兩種巡洋艦有着極為明确的任務界定。但是,戰後受到條約的限制,重巡洋艦肯定不是用來頂替裝甲巡洋艦的,說白了,昂貴的重巡洋艦根本不适合執行護航任務,也不适合執行破交作戰任務。另外,重巡洋艦是條約妥協的産物,在日本海軍還被當作了“次級主力艦”。如此一來,輕巡洋艦必須頂替以往的裝甲巡洋艦與快速巡洋艦。
也就是說,輕巡洋艦應該具有比較全面的戰術性能,能夠适應絕大部分作戰環境。
那麽,有沒有必要為輕巡洋艦劃分任務呢?
或者說,輕巡洋艦應該是大而全,還是根據不同的任務需要,側重不同的性能,并且以此來劃分級別。
如果按照帝國海軍的傳統觀念,肯定要有所側重。
畢竟,在戰争時期,便宜的戰艦永遠比大而全的戰艦更有價值。可問題是,《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對各國輕巡洋艦的總噸位做了限制,如果在有限的噸位下再劃分級別,就難以建造出足夠數量的輕巡洋艦了。
另外,按照當時某些人的觀點,過于細分輕巡洋艦,也不見得省錢。畢竟,有任務側重的戰艦只适合某些特定的戰術環境,那麽就得建造更多的巡洋艦來滿足海軍的不同需要,最終的總支出不會比建造大而全的輕巡洋艦少多少,甚至更多。
反複權衡之後,帝國海軍決定先建造一級“标準”輕巡洋艦。
很快,設計任務落到了湛江造船廠的身上,當時湛江造船廠是帝國海軍建造巡洋艦經驗最為豐富的船廠之一,另外崇明造船廠致力于重巡洋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所以沒有足夠的精力來設計輕巡洋艦。
另外,帝國海軍只要求按照《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框架進行設計,沒有提出過多的“額外”要求,所以湛江造船廠決定進行大膽的嘗試,以提高性能為主要設計指标,而不是以控制造價為主要設計指标。
在此情況下,帝國海軍第一級輕巡洋艦采用了大量新的技術,與新的設計思想。
比如,将所有主炮集中到炮塔內,盡可能多的增加主炮數量;放棄炮位副炮,全部改為炮塔副炮,并且為副炮也提供一定的裝甲防護;采用新的動力系統,提供更大的輸出功率;全新設計的艦體,全面加強防護能力;預留改進空間,使其能夠在今後進行升級改造;按照驅逐艦艦隊旗艦的标準配備司令艦橋與相應的通信設備。
當然,這些帶來的唯一結果就是造價居高不下。
可同時,也使很多設計成為了今後輕巡洋艦的标準。
淮河號建成時:
标準排水量:9880噸,滿載排水量:12160噸;總長:188米,型寬:19米,吃水:6米;定員:721人。
鍋爐:8臺五十八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五十八年型蒸汽輪機,功率:135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5節,續航力:10000海裏/14節。
主炮:18門五十七年型150毫米/L50型艦炮(6×3),副炮:12門五十年型130毫米/L40艦炮,魚雷:2具五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器(備雷20條)。
主裝甲帶:130毫米,甲板:60毫米,炮塔160毫米(正面),炮座:130毫米,司令塔:160毫米。
毫無疑問,湛江造船廠确實拿出了一艘足夠強大的輕巡洋艦。
從各方面的性能數據來看,除了主炮口徑不如當時的威懾級重巡洋艦之外,淮河號輕巡洋艦幾乎全面超越了威懾級重巡洋艦!
當然,其造價也是不菲的,淮河號的造價幾乎等于一艘半威懾級重巡洋艦的造價。
這也是淮河級只建造了一艘的重要原因,說白了,帝國海軍消受不起這麽昂貴的輕巡洋艦。要知道,在帝國海軍的觀念中,輕巡洋艦絕對是屬于可以在戰争中損失,并且大批量建造的“消耗”型戰艦。
當然,淮河號的很多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比如集中配制在艦首與艦尾的主炮炮塔,這有效的減少了主裝甲帶的防護區間,從而節約了裝甲重量(或者在同等裝甲重量的前提下增加了裝甲厚度),兩舷配制的副炮炮塔也成為了後來輕巡洋艦的典型設計方式,配制與艦體中部的魚雷發射管也是典型設計。當然,緊湊的前後艦橋也有效的降低了防護區間。
最重要的是,淮河號為輕巡洋艦的防護樹立了一個新的标準。
後來,美國海軍建造的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參照了淮河號的設計,特別是在裝甲防護方面,更是以淮河阿為标準。
最重要的是,淮河號讓帝國海軍在輕重兩種巡洋艦中做出了選擇。
根據當時帝國海軍的測試,配備了十八門(或者十五門)150毫米主炮的輕巡洋艦在火力上并不比配備12門(或者9門)200毫米主炮的重巡洋艦差多少。一是150毫米艦炮的射速更高,二是150毫米主炮足以滿足絕大部分作戰需要。
相反,150毫米三聯裝炮塔比200毫米雙聯裝炮塔更輕,而且150毫米主炮的備彈量更多,持續作戰能力更強。
最重要的是,一萬噸以內的重巡洋艦所配備的裝甲根本擋不住150毫米穿甲彈!
也就是說,如果輕巡洋艦與重巡洋艦遭遇,在常規交戰距離之內,雙方的主炮炮彈都能打穿對方的裝甲。這樣一來,射速更高的150毫米艦炮更有威脅,配備有更多主炮的輕巡洋艦不一定會吃虧。
這些,都最終促使帝國海軍将重點放到了輕巡洋艦上。
當然,造價必須降下來,不然帝國海軍還不如采購比淮河級更便宜的重巡洋艦(決心級就是在此情況下上馬的)。
作為一級“實驗”戰艦,淮河號比較出色的完成了其使命。
可以說,正是淮河號的出現,為帝國海軍在建造巡洋艦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
标準之作——漢江級輕巡洋艦
漢江號,烏江號,雅砻江號,清江號,嘉陵江號,沅江號,湘江號,資水號,岷江號,贛江號,沱江號,信江號。
……
雖然淮河號輕巡洋艦性能強大,但是其造價高得讓海軍無法承受。
到六十年(28年)的時候,帝國海軍急需一批輕巡洋艦來彌補一戰前後建造的巡洋艦大量退役後出現的力量空缺。
當時,湛江造船廠提出的設計方案仍然注重技術性能,其造價難以降低。
無奈之下,帝國海軍做出了一個極為大膽的決定,即委托崇明造船廠設計新的輕巡洋艦,而且與當時崇明造船廠正在設計的重巡洋艦采用相似的艦體,只是安裝不同的武備,并且簡化指揮設備,以控制造價。
當然,這麽做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大大的降低了設計費用。
結果,崇明造船廠沒有讓海軍失望,新設計的輕巡洋艦不但性能強大,而且價格完全在海軍的可接受範圍之內。
六十二年,海軍獲得了更多的經費。
随即,在訂購重巡洋艦之前,海軍優先訂購了輕巡洋艦,并且将其命名為漢江級輕巡洋艦。當時,帝國海軍一口氣訂購了十二艘(是決心級第一批訂單的三倍),并且打算在第一批四艘建造出來之後,決定是否需要追加十二艘的訂單。
可見,帝國海軍對輕巡洋艦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了重巡洋艦。
同年,漢江號就在崇明造船廠開工建造了。
其主要性能:
标準排水量:9700噸,滿載排水量:11800噸;總長:186米,型寬:18.9米,吃水:6.4米,定員:682人。
鍋爐:8臺五十五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六十二年型蒸汽輪機,功率:125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4.5節,續航力:11500海裏/14節。
主炮:15門五十七年型150毫米/L50型艦炮,(5×3),副炮:12門六十一年型130毫米/L47型艦炮(6×2),魚雷:2具五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器(備雷20條)。
主裝甲帶:110-130毫米,裝甲隔艙:50毫米,甲板:50-80毫米,炮塔150毫米(正面),炮座:130毫米,司令塔:90-150毫米。
看得出來,漢江級與決心級的艦體基本上一樣。
兩者采用了同樣的動力系統,同樣的副炮配制,同樣的裝甲配制。結果,日本等國公開指責帝國海軍随時可以将漢江級改造為火力更兇猛的重巡洋艦,是借輕巡洋艦之名發展重巡洋艦。後來,日本海軍也照葫蘆畫瓢,弄出了最上級輕巡洋艦,并且在戰争爆發前将其全部改裝為重巡洋艦。
相反,帝國海軍并沒有将漢江級改裝為重巡洋艦,甚至從來就沒有這個想法。
以當時的标準痕量,漢江級的性能是非常先進的。另外,按照帝國海軍的标準,根本沒有必要将漢江級的三聯裝150毫米炮塔換成雙聯裝200毫米炮塔。當然,從技術角度上講,漢江級完全有改裝為重巡洋艦的潛力。
因為與決心級有很多共通之處,所以漢江級的造價得到了有效控制。
從根本上講,當時帝國海軍最需要的就是漢江級這種便宜,火力足夠,能夠大批量生産的輕巡洋艦,而不是大而無當的重巡洋艦。
另外,因為與決心級采用了幾乎一樣的艦體(主要是主炮炮塔配制不一樣,所以其艦體結構有細微差別),所以漢江級也“繼承”了決心級的缺陷(實際上應該反過來說,因為漢江級先建造,決心級後建造。當然,從設計上講,崇明造船廠最初是按照重巡洋艦的标準設計的艦體,後來為了适應輕巡洋艦的标準,才适當的改變了設計),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戰沉的幾艘漢江級都暴露出了其固有設計缺陷上的問題。
戰争期間,帝國海軍陸續對剩餘的漢江級輕巡洋艦進行了改造。
改造重點與決心級一樣,提高生存能力!
比如采用雙層艦體,加強水平裝甲與主裝甲帶的防護強度,采用新的動力系統以保證其速度,換裝新式主炮以發射新式穿甲彈,用速射炮取代副炮等等。只不過,漢江級沒有拆除魚雷發射器。畢竟,輕巡洋艦有的時候需要執行破交作戰任務,對付敵人的商船時,魚雷比火炮更有效。
改進後,漢江級的排水量也增加到了11700噸,速度降低了1節。
對帝國海軍來說,漢江級的意義非常重大。可以說,通過漢江級,帝國海軍認識到了統一設計艦體帶來的好處。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漢江級也讓帝國海軍相信,輕巡洋艦足以滿足大部分作戰需要。
精益求精——揚子江級輕巡洋艦
揚子江號,荊江號,金沙江號,鮮水河號,黃浦江號,沣水號,涪水號,大渡河號,青戈江號,修水號,赤水號,通天河號。
……
接受海軍委托,在決心級的基礎上設計漢江級輕巡洋艦的時候,崇明造船廠的工程師就認識到了決心級的艦體存在比較大的設計缺陷,另外帝國海軍今後的采購重點不是重巡洋艦,而是輕巡洋艦。
因此,崇明造船廠順應潮流,在帝國海軍表達出希望采購更多的輕巡洋艦的意圖之後,工程師立即着手對漢江級進行改進設計。當然,重點仍然是在保證造價以及各項主要性能的基礎之上,提高戰艦的生存能力。
首要改進就是采用雙層艦體,并且加強隔艙的強度,提高水下防護能力。
另外就是針對新技術出現之後,海戰的交戰距離将越來越遠,水平裝甲的防護能力必須提高,以應對新的威脅。
當然,大量采用成熟技術是降低造價的關鍵。
遵循這幾點原則,在十二艘漢江級輕巡洋艦陸續完工的時候,崇明造船廠向帝國海軍提交了新式輕巡洋艦的詳細設計方案。
該方案立即得到了海軍的重視,經過價格審核之後,海軍立即将原本用來采購第二批漢江級輕巡洋艦的經費用來采購了新的輕巡洋艦,并且将其命名為揚子江級。另外,當時海軍還向崇明造船廠的工程師發放了一筆數額不菲的獎金,以獎勵其在設計新式巡洋艦中做出的重大貢獻。
拿到訂單之後,四家主要建造巡洋艦的造船廠立即動工。
其主要性能:
标準排水量:9950噸,滿載排水量:12750噸;總長:184米,型寬:18.6米,吃水:6.6米;定員:704人。
鍋爐:8臺五十五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六十二年型蒸汽輪機,功率:125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4節,續航力:11000海裏/14節。
主炮:15門五十七年型150毫米/L50型艦炮(5×3),副炮:12門六十一年型130毫米/L47型艦炮(6×2),魚雷:2具五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器(備雷20條)。
主裝甲帶:110-130毫米,裝甲隔艙:75毫米,甲板:80+50毫米,炮塔:165毫米(正面),炮座:150毫米,司令塔:110-165毫米。
從這些性能數據可以看出,揚子江級在漢江級的基礎上改動并不是很大,所以很多人将揚子江級與漢江級混問一談,認為揚子江級是漢江級的改進型。
其實,區分戰艦的主要依據有兩個,一是武備,二是艦體。
揚子江級的艦體結構與漢江級的區別非常大,因此将兩級輕巡洋艦混為一談是不恰當的。也正是如此,帝國海軍才将揚子江級單獨列為一級輕巡洋艦,而沒有将其并入漢江級,也沒有将其稱為漢江級(乙型)。
其實,揚子江級最大的設計特點就在艦體上。
作為帝國海軍第一級采用了雙層艦體的巡洋艦,揚子江級的生存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數艘揚子江級被敵人的重型魚雷擊中,都沒有戰沉,并且返回了港口。相反,漢江級(改進前)只要被魚雷擊中,十有八九會迅速沉沒。
另外,揚子江級的防護能力,特別是水平裝甲與重點部位的裝甲要比漢江級厚得多。
也就是說,可以将揚子江級當作全面強化了生存能力的漢江級看待。
只不過,揚子江級在帝國海軍官兵中并不受歡迎,因為其強化防護能力的結果是大幅度削減了官兵的居住空間。在比漢江級多出了22名艦員的情況下,揚子江級的居住空間竟然比漢江級縮小了百分之二十!
相對而言,巡洋艦上的居住空間本來就比較擁擠,再縮小五分之一,其個人居住空間将更加有限。比如,其标準設計的一米八長的床鋪就讓很多身高超過了一米八的官兵感到非常不舒服,而在漢江級上,床鋪的标準長度是二米!
當然,在戰場上,居住環境是決定戰艦戰鬥力的次要因素。
大戰初期,在漢江級連連戰沉的情況下,僅僅只有一艘揚子江級戰沉(揚子江號,而且是在跟蹤日本艦隊時被數十艘日本戰艦圍殲)。
另外,因為其相對出色的性能,所以大戰初期,揚子江級的主要任務就是伴随主力艦作戰,相反,漢江級後來則被更多的用于破交作戰與護航作戰。
後來,漢江級接受大規模改進的時候,揚子江級并沒有接受相應的改進。
可以說,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揚子江級輕巡洋艦的生存能力都足以滿足大部分作戰需要。也正是如此,揚子江級成為了大戰期間,帝國海軍最為活躍的輕巡洋艦,幾乎參加了每一場重要海戰,并且立下了汗馬功勞。
返樸歸真——松花江級輕巡洋艦
松花江號,烏蘇裏江號,黑龍江號,鄂嫩河號,湯望河號,松阿察河號,嫩江號,甘河號,呼蘭河號,挽力河號,石勒喀河號,諾敏河號,布列亞江號,穆楞河號,海拉爾河號,綽爾河號,牡丹江號,烏拉河號,納結雅河號,雅魯河號,南甕河號,比金河號,洛古河號,洮兒河號。
遼河號,海河號,西拉木倫河號,永定河號,老哈河號,桑幹河號,大淩河號,馬頰河號,鴨綠江號,灤河號,圖們江號,渾江號。
……
雖然漢江級與揚子江級輕巡洋艦的優越性能足以滿足帝國海軍的戰術需求,但是兩級輕巡洋艦是按照“大而全”的思想設計與建造的,其固有缺點很明顯,那就是太貴了,海軍難以大批量采購。
以當時的情況,兩級巡洋艦能夠各建十二艘,已經達到了海軍承受能力的極限。
随着新的戰争威脅迫近,加上大量一戰前後建造的巡洋艦達到極限服役年限,帝國海軍急需一種更便宜的輕巡洋艦來執行一些次要的戰術任務,比如為商船隊護航,打擊敵人的商船,維護海外領地的安全等等。
這些任務的戰鬥強度一般都不大,對巡洋艦的火力要求并不是很高。
在此情況下,帝國海軍決定盡快建造一級火力适當的輕巡洋艦,而且為了大批量建造,替換陸續退役的老式巡洋艦,其噸位必須盡量控制在7000噸之內,其造價也必須控制在揚子江級輕巡洋艦的三分之二以內。
按照這一要求,崇明造船廠在七十年就拿出了完整的設計方案。
六門150毫米主炮,十四門130毫米副炮,2座魚雷發射器,不到7000噸的排水量,高達37節的速度,以及超過了12000海裏的續航能力。這些都滿足了帝國海軍的要求,當然其造價也僅僅只有揚子江級巡洋艦的百分之六十五。
随即,海軍先訂購了十二艘,并且在其建造過程之中再向四家承擔建造任務的造船廠下達了另外十二艘的訂單。
從這裏可以看出,帝國海軍有多麽重視這種“小巧玲珑”的輕巡洋艦。
其主要性能:
标準排水量:6800噸,滿載排水量:8400噸;總長:165米,型寬:15米,吃水:6.2米;定員:584人。
鍋爐:4臺七十一年型燃油鍋爐,主機:2臺七十一年型蒸汽輪機,功率:88000軸馬力,推進:2軸2漿;航速:37節,續航力:12000海裏/12節。
主炮:6門六十七年型150毫米/L52型艦炮(2×3),副炮:14門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速射艦炮(首尾兩座三聯裝炮塔,前後艦橋兩側各一座雙聯裝炮塔),魚雷:2具五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器(備雷20條)。
主裝甲帶:90毫米,甲板:35毫米,炮塔:35毫米,司令塔:70毫米。
很多人認為,松花江級是帝國海軍在輕巡洋艦方面的“退化”,并且認為松花江級不是一種成功的輕巡洋艦。
也許,松花江級确實不是“強大”的輕巡洋艦,卻是“成功”的輕巡洋艦。
設計之初,帝國海軍就有明确的戰術指标。
也就是說,松花江級本來就不是用于艦隊作戰的輕巡洋艦,而是用于護航,保護海外領地的輕巡洋艦。
這一點,在其強大的續航能力與持續作戰能力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另外,從火力配制上看,松花江級的主要對手不是敵人的巡洋艦,而是敵人的驅逐艦,以及破交戰艦。其150毫米主炮對任何一種重巡洋艦都有足夠的威脅,更別說是輕巡洋艦了。而其130毫米速射炮能夠将所有敵人的驅逐艦打成篩子,并且在對付海外領地叛亂,以及敵人的小股地面部隊時更有效果。
也就是說,松花江級的設計初衷本來就不是追求火力。
如果從排水量來看,松花江級比較類似于英國海軍的驅逐領艦,或者是美國海軍的小型巡洋艦(亞特蘭大級)。
因為排水量降低,造價也大幅度降低,使帝國海軍能夠像采購驅逐艦一樣的大批量采購松花江級輕巡洋艦,而這也正是帝國海軍對該級戰艦最主要的要求,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松花江級輕巡洋艦絕對是成功的。
另外,在整個大戰期間,松花江級輕巡洋艦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
該級戰艦不但能夠執行次要任務,而且在伴随主力艦作戰時也有不俗的表現。
當然,如果要徹底體現松花江級的用途,仍然可以通過降低火力配制來進一步的壓低建造價格。
在确定采購第三批十二艘之前,之前被排除在巡洋艦建造廠家之外的京唐造船廠提出了新的設計方案,将六門150毫米主炮更換為130毫米主炮,撤消後艦橋兩側的副炮炮塔,并且用多餘的重量增加重點部位的裝甲防護,同時使造價在松花江級的基礎上再降低百分之十五。
帝國海軍接受了該設計方案,并且向京唐造船廠以及連雲港造船廠(也參加了設計)訂購了十二艘改進之後的松花江級輕巡洋艦。
雖然有人将後十二艘稱為遼河級輕巡洋艦,但是兩者艦體幾乎一模一樣,而且火力配制的變化也不大,所以帝國海軍仍然稱其為松花江級輕巡洋艦。後來,前兩批松花江級輕巡洋艦在戰傷之後,也陸續按照第三批的标準進行了改進。
其主要性能:
标準排水量:6750噸,滿載排水量:8450噸;總長:165米,型寬:15米,吃水:6.1米;定員:572人。
鍋爐:4臺七十一年型燃油鍋爐,主機:2臺七十一年型蒸汽輪機,功率:88000軸馬力,推進:2軸2漿;航速:37節,續航力:13000海裏/12節。
主炮:16門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速射艦炮(首尾四座三聯裝炮塔,前艦橋兩側各一座雙聯裝炮塔),魚雷:2具五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器(備雷20條)。
主裝甲帶:90+30毫米,甲板:35+25毫米,炮塔:50毫米,司令塔:90毫米。
改進之後的松花江級輕巡洋艦的防護能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基本上能夠防禦敵驅逐艦的主炮,而其配備的130毫米速射炮能夠在幾乎全程作戰範圍內對敵驅逐艦構成致命的威脅。因此,改進後的松花江級輕巡洋艦簡直就是驅逐艦的殺手!
也正是如此,改進後的松花江級輕巡洋艦的主要任務就是為主力艦提供直接炮火掩護,在艦隊中扮演“反驅逐艦”戰艦的角色。
因為其低廉的價格,準确的定位,出色的性能,松花江級輕巡洋艦在戰争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很多時候,甚至被當作“條約巡洋艦”使用。
也正是如此,松花江級輕巡洋艦成為了大戰中與揚子江級輕巡洋艦一樣的知名戰艦,其活躍程度并不在揚子江級輕巡洋艦之下!
戰時需要——山東級驅逐艦
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為:“蓬萊”號,“福山”號,“栖霞”號,“文登”號,“乳山”號,“牟平”號,“萊陽”號,“萊州”號,“平度”號,“膠州”號,“城陽”號,“黃島”號,“寒亭”號,“安丘”號,“諸城”號,“五蓮”號,“膠南”號,“撫遠”號,“榮成”號,“萊西”號,“崂山”號,“昌邑”號,“壽光”號,“昌樂”號。
……
江浙級的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應該歸功于其較大的排水量,可這也同時限制了江浙級的建造數量。說簡單點,就是其高昂的價格,使其難以像其他驅逐艦那樣大批量的建造,更難以承受戰争的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随着越來越多在戰前建造的驅逐艦戰沉,帝國海軍對驅逐艦的數量要求占到了主要位置。也就是說,帝國海軍需要更多的驅逐艦,而不是更好的,更貴的驅逐艦。
在此情況下,武漢造船廠根據海軍的需要,設計出了一種排水量僅一千噸的驅逐艦。
因為戰時環境的制約,帝國海軍沒有做太多的考慮,就向幾家主要的造船廠訂購了第一批二十四艘該級驅逐艦。
這就是“山東”級驅逐艦。
其主要性能:
标準排水量:1080噸,滿載排水量:1230噸;總長:92米,型寬:8.5米,吃水:2.2米;定員:204人。
鍋爐:2臺四十九年型燃油鍋爐,主機:2臺四十九年型蒸汽輪機,功率:44000軸馬力,推進:2軸2漿;航速:37.5節,續航力:3000海裏/10節。
主炮:4門四十五年型130毫米/L42型艦炮,魚雷:2座五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器(備雷20條)。
顯然,山東級是一級“标準驅逐艦”。
在其各項性能中,火力與魚雷攻擊能力最為突出,而其适航性,續航力都非常糟糕。
另外,山東級陸續服役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接近尾聲。因此,山東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并沒有多少出色的表現。
戰後,帝國海軍選擇保留了江浙級,逐漸淘汰了山東級。
從這一選擇也可以看出,山東級過小的排水量限制了其活動能力,也就限制了其在帝國海軍中的地位。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因為大量驅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