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秋風未動蟬先覺
傍晚時分,秋雨微茫。
少年在書房裏拿着本《中庸》細細研讀,《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是漢民族典章制度的書籍,為戰國時子思所作。
其全篇以“中庸”之道最為最高道德标準和人生修養的道理,理學家朱嘉和漢代大儒鄭玄都曾詳細解釋過此書,此書也與《大學》、《論語》、《孟子》并列為“四書”。
所謂“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講究做事做人不偏不倚。
《中庸》之性不等同于《孟子》之性。“天命之謂性”是指天命也屬于人性以外;“率性之謂道”是說要自我管理的培養而不是放縱本性到人性以外。
少年讀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仔細思考下來,心裏似有所得。細細理解起來也可以有自我約束自我監督來理解,這種精神也叫做“慎獨”,也就是自己一個獨處的情況下,別人看不到自己的行為、聽不見自己的言語,自己也能謹慎地進行有意義的內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的深度。
陳默并不想做那“聖人”之類,這“慎獨”也就不太上心,自己只需做好自己,不忘初心便可。
這本《中庸》是陳默從玄清老道那裏借過來的,原因是因為陳默似乎記得《中庸》的理論便“天人合一的”中和之道。
與其相比《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其實也是一種天人合一之道。
大多人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而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
“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
其因陳默并不知道這些,只因為有次少年對那“至誠之道,可以先知。”非常感興趣。這“至誠之道,可以先知,”在少年覺得比起那不可見的“修煉”來的靠譜一些。
陳默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孩童時期并不知道這意味着什麽,後來陳默想起孩童時期那幾次差點挂了的經歷,這才對這句話有着非常大的執念。
《中庸》中有段話:“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将興,必有祯祥;國家将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也就是說只要能達到至誠之道,就會如同神明一般,神而明之,神而明之又存乎其人,陳默如今對這些前人智慧的結晶并沒有存在什麽偏見,只是覺得這些真的有人達到嗎?
這篇《中庸》并沒有前人的感悟之道留在上面,這也是陳默為何敢借的原因,陳默雖然不懂修道,卻也能隐約明白“道”只有自己走出來的“道”。若是受了前人影響,隐約間陳默覺得有些不妥。
練武之極,可得至誠之道,不見不聞而可前知。翻開末尾,那筆跡似乎新添加上去的,陳默嘴角一撇笑罵道:“這個玄清老道,不簡單。”
練武至極,陳默能理解,那不就是武癡麽,只是自己如今這般,即便打算做個武癡只怕也是不可能,難不成就沒有其他辦法嗎?
目光漸漸散亂無神的看着院外那顆桂樹,也不知少年在想些什麽。
剛入秋的夜,已經能夠感受到一絲絲的涼意。
侍女小萍這是第三次來到少爺的書房了,看着好像被施了定身法的少爺,侍女小萍也不敢上前拉扯陳默,只是輕聲呼喚着“少爺”
陳默并非發了魔怔,只因突發奇想,這至誠之道不知與“無我之境”有何卻別,想到那神秘鈴铛可以在入定之際吞噬那腦海之中的紛雜的念頭,也許對自己領悟這“至誠之道”有所幫助也未必不可。
侍女小萍不知道此刻見着一動不動,眼神無神的少爺,正在試圖由“無我之境”參悟那“至誠之道。”還以為少爺魔怔了。
人體本身便是一處寶藏,這也能解釋為何傳說中各種妖物都想吃人,變成人的願望,陳默曾經經歷過知識大爆炸的時代,這些理論自然也多少了解。
意識,這跟人的見識有關,所謂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陳默此刻的意識世界就是一片一望無垠的星空,從剛開始的懵懂,到如今的駕輕就熟,少年通過跟鈴铛若有若無的感應,才能時常将意識沉浸在這片一望無垠的星空。
然而,顯而易見,“無我之境”并不能幫陳默參悟“至誠之道”,那話怎麽說來着的,境界是境界,力量是力量,二中雖然有關聯,但是并不是說你參透了莫種境界,就能擁有與之匹配的力量,只能說它能更好的幫助你快速提升力量。
“無我之境”能幫助陳默更好參悟一些平常沒法深思的“道理”卻不能讓陳默擁有更強大的力量,而“至誠之道”陳默雖然理解怎麽一回事,可理解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又是一回事,陳默此刻好像陷入一種矛盾的漩渦之處,意識海中甚至竄出一團無名之火,焚的陳默幾欲抓狂,小鈴铛依舊在虛空中滴溜溜轉着。
時間回到現實中,侍女小萍在呼喚不應之下,焦急的放下手中餐盤,趕忙前往前院尋找老爺子。
就在陳默被那無名火焚燒的疼痛難耐之際,一聲清脆的蟬鳴傳來,也傳進了封閉五官的陳默意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