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關寧鎮的鎮民經過雲知的山林時,偶爾遇上山林沒霧,也是可以遠遠眺望到山上的情形的。
都知道那山林裏有不少好東西。
有王支書作保,願意上山摘東西的人不少。
但是提到雲知說的分成方法大部分人覺得有點麻煩。
倒不是不想給,而是擔心到時候說不清楚。
萬一被人誤會少給,或者幾家一起摘一樣東西去賣的時候,有某家為了早點把東西賣出去,給的價格比別人低,其他人看到又繼續壓低價格,到時候互相壓價,所有人都不好賣了。
所以他們商量過後,覺得去雲知的林地裏摘東西賣,給人家錢是應該的。
就是摘東西的分配當時得改一改,分給林地主人錢的方式也得改一改。
“他們的意思是到時候每家包下一種東西的采摘權,摘了東西先上稱,按照每斤多少錢把錢給你,後面怎麽賣就是他們的事兒了。”
電話裏,王支書這麽跟雲知說,“就是吧,摘東西已經是他們自己負責摘,價錢得給他們算便宜點。”
雲知表示明白:“也就是我當個批發商的意思。”
“差不多。”
“挺好。”雲知确實覺得這樣比自己之前的提議好多了。
到時候錢貨兩清,也不容易有糾紛,其實更利于自己這個‘批發商’。
別人賣農産品還得自己花錢找人采摘,再找采購商賣出去,這中間辛苦的時候可不少。
按照鎮民們商量的來,雖然需要把價格壓得更低,但是也給雲知省了很多麻煩。
Advertisement
對于雲知來說,真就是個無本的買賣。
“那就這樣?”
“就這樣吧,我抽空去關寧鎮,跟他們簽個合同,這樣雙方都放心。”
“好好好,”王支書很高興,“簽合同正規,、靠譜,就這麽辦!你哪天有空?我提前通知他們一聲。”
“明天後天都行。”當坐車不再是問題後,雲知來往關寧鎮跟城區之間更方便了。
只要有車每天一來一回都沒問題,反正忙也只忙這一段時間。
“王支書,還有一件事,”雲知得提前把話說清楚,“林子裏的藥材我是不打算賣給別人的,以後會雇人幫忙采藥。”
“知道了,他們現在只盯着山上的果子,那些果子沒人照顧還能像那麽好,拿出去可不愁賣。”
王支書這麽說也是提前跟雲知說清楚,讓她別雲知後悔的意思。
雲知說道:“反正我賣出去給別人後,人家怎麽賣、是賺是賠,我就管不着了。”
這話說得坦坦蕩蕩,王支書聽了覺得這姑娘真是個爽利大氣的性子,之前幫她是幫對了。
掙錢的機會就擺在眼前,鎮民們着急掙錢就等不了那麽久。
王支書去通知到位後,都說想明天就簽合同。
雲知再次接到電話後也不含糊,花了點錢找人幫忙拟合同。
為免不夠,她打印出來十幾份備着,第二天帶上就去了關寧鎮。
上午到了王支書辦公室,在王支書與村委其他人的見證下簽訂了合同。
這麽多家,也不是每家包一樣,也有幾家合夥的。
雲知買了一個大秤,就放在青磚房的院子裏平坦的地方,以後用來秤他們摘下來的東西。
那院子裏剛被拾掇過,很空曠,面積也不小,不怕沒地方堆放東西。
在掙錢面前,所有跟雲知簽了合同的鎮民都壓下了心底對這房子跟山林的恐懼與忌諱。
當天中午請雲知吃了頓午飯就在她的帶領下進了院子。
然後帶着背簍、框子、小刀、竹竿等工具,一起從青磚房的後門進山。
打算當天就開始摘自己包下的貨。
山上的東西雲知前幾次在他們跟王支書商量的期間來的時候已經統計過。
什麽東西在哪裏,雲知了然于胸。
先把包下板栗的兩家人帶到板栗林,板栗林有兩處。
一處是雲知第一次來時見的地方,只有十幾二十棵,另一處比較多,大概有兩百多棵板栗樹。
估摸着大概能打出兩千多斤板栗。
這兩家人是兄弟兩個合夥,以前就賣過糖炒板栗,家裏有工具。
今天先一起來摘板栗,等摘得一部分夠賣幾天的量後,一家繼續留在這裏摘,另一家就帶着炒板栗的工具,夫妻兩個分散到不同的鬧市賣糖炒板栗去。
板栗去除外殼的事就交給家裏的老人和半大孩子。
一斤生板栗外面普遍賣7、8元錢,雲知這裏只賣3元一斤,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只是要辛苦點自己摘。
他們做成糖炒板栗哪怕在鎮上賣,一斤至少也能賣十元錢。
如果在陽城的購物中心商業區、夜市之類的地方,糖炒板栗的價格得是15元起步。
板栗林往後是柿子林、石榴林、桃林、棗林、柑橘林、蘋果林等等。
有些規模大,有些規模小。
野葡萄吃着口感不好,太酸不好賣沒人要,漿果不成規模而且不好保存,也沒人要。
除此之外,能成一點規模、在這個季節成熟的水果都被包圓了。
雲知把人都帶到地方後,大家都熱火朝天地幹活。
她沒那麽快回城區,也沒別的事幹,幹脆就摘起了野葡萄。
野葡萄不如人工種植的好吃,但是用來釀酒、泡酒那是一級棒!
漿果泡酒也不錯。
雲知臨時編了兩個籃子各摘了一籃,帶下山後直接在鎮上批發部買釀酒泡酒的罐子、高度白酒和老冰糖。
先用高度白酒各泡了一罐10升的葡萄酒跟漿果酒。
然後用剩下的老冰糖跟野葡萄一起,一層葡萄一層老冰糖碎這樣疊加在20升的罐子裏,釀葡萄酒。
做好後放到青磚房的閣樓裏,等待時間施法。
很快,傍晚的時候就有人送貨來青磚房稱重了。
第一個來的是鄧大娘,雲知早就表示過有好事會先想着她。
這次最早通知的人裏就有鄧大娘,她會做柿餅,家裏就包了柿子林。
在樹上熟的柿子直接就拿去賣,回一波款。
八分熟的帶回家做成柿餅,留着過年也好賣。
鄧大娘給了雲知好幾個熟透的柿子,然後站在旁邊看兒子跟老伴兒一起往秤上擡裝滿柿子的籮筐。
稱了重量,當場轉賬結清貨款。
然後鄧大娘的兒子馬上就把熟柿子載離鎮上,送到距離關寧鎮最近的一個區的菜市場外。
鄧大娘兒媳在這裏占了一個位置,這會兒正好是附近人家買菜的高峰期。
柿子一到,直接叫賣。
因為價格便宜,味道也好,很多出來買菜的人都不由自主駐足觀看,有人氣就有生意。
停下觀看的人看着看着就蹲下拿了個塑料袋挑選起來。
菜市場外這個賣柿子的攤位擺到晚上八點才收攤。
收攤的時候帶來的幾框柿子只剩下十幾個被壓壞品相不好的了。
帶回家,家裏人湊活着吃也覺得挺不錯。
“不愧是那林子裏的果子,真是好吃。”鄧大娘的丈夫邊吃邊感嘆。
他們兒媳不是本地人,只聽過一些傳聞,具體的就不太懂了。
畢竟以前鎮上人對那房子和林子都是諱莫如深,很少有人提及,即使提到也是含含糊糊說幾句就趕緊閉嘴了。
“爸媽以前吃過那林子裏的水果?”
鄧大娘說:“好像小時候吃過,記不太清了。”
“吃過,應該是在鬧饑荒那幾年。”鄧大娘老伴兒陷入會議,“當時就是靠那林子裏的東西養活鎮上這麽多人。
可惜後來林子的主人不在了,其他人一進就迷路,只能看準了通向青磚房的方向下山才能出來。”
鄧大娘兒子恍然大悟:“怪不得我媽特地叮囑我一定要從來的方向下山,別亂跑呢!
我當時還尋思那麽多人在山上,那姑娘也不看着點,別人要是從別的地方悄悄把果子運走她都不知道。
沒想到沒一個人偷運,全都老老實實把果子運到青磚房那邊去了。”
“這林子那麽神啊?!”
“不是林子神,是半山腰那棵大樹,咱們鎮子還不是鎮子的時候那棵樹就在那兒了,沒人知道它樹齡有多大,老一輩都說樹大成精了。”
“要是能親眼靠近看看就好了。”
鄧大娘說道:“現在那房子和林子的主人回來了,沒準還真能見到,上面有個宅基地是屬于雲知的,就看她什麽時候要建房子了。”
雲知目前是沒錢建房子的,她還沒把青磚房改造完呢。
今天剛收到一筆賣林子裏産物的錢,兩萬多再加上賣暈車丸、草莓的錢,差一點到三萬元。
雲知立刻聯系了陳師傅,請他幫忙先改造一下水電,要是還有餘錢就改造一下一樓的洗手間。
下午四點多,雲知從關寧鎮坐車回家,七點左右到達,飯都來不及吃就收拾東西擺攤去了。
每天早出晚歸,來往關寧鎮與城區之間十多天,山林裏的采摘‘活動’才告一段落。
雲知手頭的錢扣掉房子改造水電的費用後,終于突破三萬,達成五萬存款成就。
可惜這錢也沒能在手裏捂多久,馬上又讓人幫忙改造洗手間跟廚房,順便把後院的牛圈豬圈給拆了。
她有養牲畜的心思,但是不會在距離家那麽近的地方養,短時間內恐怕也沒時間和精力。
無論有什麽想法,都得等到她能住進青磚房再說。
轉眼就到了十月底。
當初雲知在社交平臺發的大齡小學生帖子的熱度早已過去。
浪潮褪去後,留下來的依舊只有以前經常看她直播學習的人。
十一月的第一天,雲知在老粉們的千呼萬喚之下,悄摸摸地重新開了學習直播。
作者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