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和楊舉人交談之後,新小說越來越順利。雖然成文才有開頭部分,細綱拓展卻已經做到很後面了。
連翹寫小說有寫細綱的習慣,甚至細綱之下還有進行擴展的慣例,這一點在新小說上也有表現——從陸秀才、楊舉人得到的素材,以及她自己本身就知道的,全都被陸陸續續地添加在細綱的內容當中。
說實話,這部新小說的前期,連翹是一點都不擔心。按照科舉文的套路來,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等于是搭好了架子往裏面填充內容,十分簡單。
真正讓連翹覺得有些為難的其實是後半部分。
科舉文的後半部一般都會走上朝堂為官的路子,不得不說這也很有意思。但是格局相對之前大了很多,前面科舉部分其實就是在家長裏短種田生活而已,完全可以虛構日常。而朝堂呢,也可以虛構,但是裏面的權謀智鬥是講究頭腦的,國家大政方針引來的連鎖反應也需要合乎邏輯。
這是一個艱難的任務,總不能降低整個實際的邏輯,強行給劇情‘合乎情理’吧——好吧,就算可以,反正對這種大政方針,真正懂行的人也是少數,能糊弄過去也就算了。那麽智力上面的博弈呢,這可是人人生活中都會接觸到的事情,如果非要将一個智力平平的人拗成狠角色,讀者是肯定會覺得別扭的啊!
實際上,整個歷史文題材的難度也在這裏了。
水平高的大神都有一手不錯的推演能力,在故事中加入主角這個變量之後歷史開始拐了一個彎。他們的推演不說無可挑剔,至少能讓人覺得像是那麽回事,如果說在合乎情理的前提下有讓人耳目一新的論點提出,這就算是神作了。
連翹不太想把過錯推到性別上,而且本來就有大局推演能力不錯的女性作者。但是事實就是她不太擅長這一塊,她能做到的就是借鑒已經成熟的史學界觀點,化用到自己的小說中,形成比較簡單的推演局面。
如果不在乎細節的話,或者史學水平不高...也能看。
推演水平暫時就是這樣了,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急速提高的。但是具體手段可以替她的弱點遮掩一二,就像文學作品一樣,文學的手段運用各種修辭,将簡單乏味的道理說的婉轉動聽。
一般來說,歷史小說有兩種,一種是真實歷史,一種是架空歷史。新手喜歡寫前者,大神喜歡寫後者。倒不是說真正的喜好取向有這種區別,只不過國家不允許播映真實歷史的穿越文,為了吃到改編影視劇這一塊的收益,所以......
不過正經來說,架空歷史文絕對比較難寫。
那可是重新構建一個世界,雖然可以從現有的歷史借鑒一些,但也夠難搞的了!
而真實歷史文的局面再難推演,那也有一個參考在那裏。只是摻進作者帶來的變量的話,其實沒有那麽難。可是架空歷史文就不一樣了,整個大局全都要作者設定,作者最多就是從現實歷史中借鑒一點內容罷了。
一開始,連翹是想寫這個世界的歷史的,為了代入感嘛。後來才覺得不對,這個世界歷史上根本就沒有一個‘林峥’一樣的主角啊。
于是打算寫架空,說起來架空恐怕比真實歷史還好一些——雖然這個世界沒有文字獄,幾十年來也有很多人寫過類似《三國演義》這種天下争霸文,并沒有朝廷挑出來說影射XXX,給禁掉。
但,預先防範總是好的嘛~
然而挖空心思架空,細綱改了一遍又一遍,最終她确定她确實沒有掌控這種完全虛構的‘大場面’的能力。
說實話,這個時候她想叫停的心都有了——幹脆砍掉後面朝堂的部分也不錯哇,反正中狀元結尾也算主流,都人生贏家了還要怎樣!
但是,即将放棄的一天,靈光一閃拯救了她。這個世界的歷史對她來說就是架空了,而她原本世界的真實歷史很顯然對這個世界的人來說也是架空!
所以她當成是真實歷史文來寫不就可以了嗎!
這種做法顯然沒有提高她的掌控能力,但是寫文這種事本來就不是完全比拼寫作能力的。如果是比拼這個,她就不會在這裏了,她難道在寫《海上歸來記》的時候沒有利用多幾百年的見識?
這種投機取巧就是她的具體手段,用這個來挽救她的新小說。
既然決定從她原本世界的歷史中選擇時代背景,那麽接下來就是要選擇具體年代了。連翹首先就圈定了‘宋’和‘明’,這兩個朝代的文官都有足夠的權力,官僚系統也很成熟,适合寫科舉朝堂文。
當然,更重要的是連翹寫過的歷史文分別以明朝和宋朝為歷史背景。她當時為了寫好小說,認真研究過歷史,現在回憶起來也不算很費勁,至少一個大概框架沒有問題。
宋朝和明朝之間連翹最終選擇了明朝,非要說一個原因的話,是明朝的科舉實情更加适合拿來寫科舉文。
雖然宋朝時的文人非常值錢,科舉出身也足夠尊貴。可是實際上宋朝的科舉并沒有完全形成明朝的規範,而且錄取人數也遠不及明朝。大家都抱怨明朝的八股文是在殘害讀書人的思維,吐槽明朝科舉不停,現實卻是科舉制确實是在明朝到達登峰造極的。
從各個方面來說都是!
仔細看看男頻的科舉文就知道了,基本都是用明朝作為背景時代,這不是沒有理由的。
而明朝也有很多時代可以寫,前期的輝煌大氣,中期的波詭雲谲,後期的王朝末日,每一段似乎都很精彩——連翹大筆一揮,圈定了中期。
前期洪武、永樂是夠大氣了,可是朱元璋、朱棣這些皇帝都是本性剛強的性格,官員從他們手上弄不到什麽權力。文官可以轉圜的餘地很小,權力被壓縮,這種時代寫個文官的故事真沒什麽意思。
特別是朱元璋,洪武一朝死了多少官員?呵呵,連判案的官員都戴着鐐铐,等到幹完活兒就要被拉去砍頭。殺人殺到沒人當官,歷史上恐怕也是頭一遭了。
至于末期,吏治都成了一灘爛泥了,想要一個文官力挽狂瀾?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那沒什麽爽感的。還不如走武将流,學一學李闖王改天換地,難度低還痛快。只要記得不被關外的女真鑽了空子,當皇帝未必不比當臣子來的舒服?
所以要說還是中期好,正德、嘉靖、萬歷...多少好故事可寫!各個性格鮮明的皇帝輪番繼位,各位朝廷大佬一時人傑粉墨登場。這是一個文官最好的舞臺,陰謀詭計、陽謀智算,交織出精彩的歷史。
至于在中期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連翹選擇了讓林峥這個人物發跡在嘉靖後期。
看看男頻上明朝的朝堂争鬥,嘉靖一朝的點名率非常高,這當然不是巧合!實際上這是由嘉靖一朝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嘉靖一朝的朝堂政治是整個明朝最為險惡的,明初洪武年間是死人比較多,但那是朱元璋殺人厲害,那種險惡和官僚政治的險惡并不是一回事。
嘉靖皇帝本身就是少年天子,說實在的,他當皇帝的才能其實很一般。在國家大事上的見解與謀劃并沒有超出明朝皇帝的平均水平,但是,他的帝王術天生自學成才,玩弄一幹臣子人心的手段堪稱爐火純青!
正德皇帝沒有兒子,他是作為宗室子弟被迎進紫禁城,奉為皇帝的。一般來說,他這種皇帝很容易當着當着就成為官僚集團的傀儡,特別是在明朝中期的政治環境,官僚集團已經很強勢了。
嘉靖當時十四歲登位,上位第一件事就是要給自己的爹追封‘皇帝位’。看上去是孝順,然而事實呢...正德皇帝生前就定嘉定為繼承人,類似民間過繼。哦,把家産繼承了,就翻臉不認人了?
怎麽也說不過去啊!
再者說了,嘉靖帝後來的表現,他完全是一個親情很淡薄的人,真能因為給親爹的名分問題和大臣鬧整整三年,甚至和整個文官集團決裂?不存在的,這件史稱‘大禮議’的事件只不過是嘉靖帝逼着官員站隊,然後剪除異己而已。
凡是不同意他的官員就是反對黨,用各種罪名總能夠處理掉。于是三年下來,依靠皇帝的權威,以及率先倒向自己的那一派官員,滿朝都是自己的人了。
有這樣的皇帝,嘉靖一朝的官員輕松不到哪裏去,他的內閣閣老就沒有幾個善終的——從這一點就看出來這段時期的官場鬥争有多麽險惡。更有意思的是,嘉靖帝很少像他老祖宗朱元璋一樣親自下場,嘉靖朝的官場鬥争真是官員們互相争鬥。
嘉靖其實就是利用官員之間的黨派互相制衡,自身占據裁決者的位置掌控朝堂。
這種朝堂生态再适合科舉朝堂文不過了。
華夏封建時代的官僚集團,上千年養出來的怪物,集大成者幾乎都出現在嘉靖一朝,你方唱罷我登場,實在是好不熱鬧啊!
而時勢造英雄,也就是這個時候才好主人公登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