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1)
更新時間:2016-10-09 15:00:03 字數:4793
皇上親自為剛出生的皇孫賜名為「奕勳」,不過趙晴還是喜歡「犼兒」這個乳名,也習慣這麽叫。
「犼兒喜歡皇爺爺幫你取的名字嗎?」當天傍晚,她問着咿咿呀呀說着話的兒子。
犼兒睜着圓滾滾的大眼,說着大人聽不懂的話。
「原本還以為父皇這回會無視本藩的請求,拖到犼兒長大要請婚了還不肯賜名。」元鎮多少有些意外。
趙晴乘機說好話。「可見父皇還是有心的。」
元鎮哼了哼,不置可否。
「其實淑妃娘娘……我是說母妃的魂魄曾來找過我,就算死了,它還是想見千歲一面,可偏偏近不了身,也無法托夢,不得不來拜托我好好照顧你。」趙晴之所以拖到今天才說,就是在等适當的機會。
元鎮俊臉一沉。「你不要替她說話,她恨不得沒有生下我這個兒子。」對生母的怨恨,他至今依舊耿耿于懷。
「當年忍痛把才八歲的你送走,她心裏真的萬般不舍,但是為了皇上和百姓,又必須做個選擇,只好假裝不關心千歲……」
「夠了!不要再說了!」元鎮斥道。「這事你別管!」
趙晴見他執拗,看來母子和解的時機尚未到來,只得把話又吞回去。
「好,這事我可以不管,不過趙宜……呃,我娘這趟到關中府來,不知會待上多久,也該想想要安排她住在哪裏。」
「這事你來決定就好,你們母女已經許久不見,一定有很多話要說,住的地方近一點也方便。」他不甚在意地說。
雖然她是巴不得這位趙宜人不要來,但對方想見女兒和外孫一面也是人之常情,她也不好阻攔。「多謝千歲。」
「據說這次同行的還有你同胞所生的親兄長,他若跟你提起一些朝中政事,最好別放在心上。」元鎮話中意有所指。
Advertisement
「什麽意思?」趙晴不解。
元鎮瞥她一眼,這次朝廷派來的官員之所以沒有腦袋分家,其一是因為父皇為犼兒取名,開心之餘,便決定饒對方一命;其二也是想順道打聽一些朝廷裏的事,否則京裏發生任何變故,自己肯定會被蒙在鼓裏,不過這些事當然是把劍架在對方脖子上,硬逼着他說出來,他才無意間得知趙家父子私下和六皇兄的生母德妃走得近,背後的意涵不言可喻。
「總而言之,朝中之事不是你能過問的,別跟着摻和,也別被煽動了。」他沒有說太多,只是警告意味濃厚。
趙晴颔了下首。「我知道了。」她現在要煩惱的可比這件事還要嚴重多了。
「對了!有件事想請求千歲答應。」
「說吧!」
「這次我能夠平安生産,都是多虧了菩薩保佑,感謝祂将犼兒賜給咱們,我聽說縣內好像就有一間觀音廟,我想親自去上香答謝。」上輩子的她沒有宗教信仰,來到這裏之後,自然也開始入境随俗。
他看着抓住自己母親手指、自顧自玩耍的兒子。「本藩陪你去!」
「不用了,我帶幾個婢女坐轎子去就好。」有肅王跟在身邊,大家恐怕都會吓跑,趙晴不想驚擾百姓。
「……那就讓幾個士兵跟着去。」他做了最後的妥協。
「好。」趙晴笑意晏晏地說。
不過元鎮還是有些不大放心。「誰敢對你無禮,殺無赦!」
「不要動不動就說要殺人,事情沒這麽嚴重。」她無奈地笑道。
他哼了哼。「少啰嗦,就這麽辦。」
「犼兒快說說你父王……」趙晴将兒子塞進他懷中。
犼兒還真的煞有介事地對着元鎮說教起來。
「臭小子,想教訓父王,還是等你會開口講話再說吧。」他将兒子抱高高,聽見犼兒發出格格的笑聲,也跟着咧開嘴角。
趙晴和婢女們都笑了。
「快叫父王!」元鎮高舉着兒子笑道。
聽見犼兒發出「噗、噗」的聲音,他不禁哈哈大笑。
誰又能想得到,衆人畏懼害怕的肅王也會笑得像個孩子似的,趙晴告訴自己不要心急,一步一步慢慢來,相信有朝一日會改變的。
十日後——
這天早上,雖然天氣很冷,趙晴還是懷着第一次出門旅行的興奮心情,踏出重重警衛的肅王府。
只見八人大轎在六名士兵以及數名婢女的簇擁之下,浩浩蕩蕩地前往觀音廟,趙晴坐在半封閉的轎子內,看不見外頭的景色,難免有些失望,想探頭偷看幾眼,馬上就被阻止了。
而沿路的百姓一聽說轎內坐的是肅王妃,全都自動閃得遠遠的,就怕不小心得罪這位關中府第二號尊貴人物,更怕惹火肅王,替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走了好長一段路,距離目的地已經不遠了,被轎子晃到有些頭暈的趙晴突然聽到外頭響起士兵的斥喝,倏地警覺起來。
「快點讓開!」士兵喝道。
只見一名滿頭白發的老翁攔住轎子,他已經活到八十歲了,活夠也活膩了,才會冒着被殺的危險,做出這個舉動。
士兵又斥道。「這是做什麽?讓開!」
趙晴不禁蹙起眉心,想到出門之前才交代過他們要低調,不要吓到百姓,怎麽還兇巴巴地趕人?
「發生什麽事了?」
「有個老人家突然攔住轎子!」金香回道。
也因為有這名老翁起了帶頭作用,有更多的百姓從四面八方聚集過來,少說也有四、五十人之多,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一下子就将肅王妃乘坐的八人大轎團團圍在中央。
銀屏接着又說:「娘娘,有好多人圍着咱們……」
幾個轎夫已經吓得不得不先讓轎子落地,就算他們很想逃走,但四周都被包圍住,根本找不到空隙。
擔心王妃出事,士兵們全都拔劍相向。
「千歲有令,誰敢對王妃娘娘無禮,一律殺無赦!」一名士兵喊道。
盡管百姓們都是赤手空拳,但是人多勢衆,不得不防。
趙晴在轎內聽見這句話,警覺到事态嚴重,怎麽可能還坐得住,于是她掀開轎簾,朝外頭嚷道:「住手!不準傷害任何人!」
銀屏和金香挨在轎門旁,嗓音透着慌亂。「娘娘別出來!」
「如果我不出去,他們是不會讓開的……」雖然她也會怕,但一直躲在轎子裏也不是辦法,若是真有危險,更是無處可逃。「讓我問問看這些人想做什麽。」
待趙晴站直身子,就見她今天身上穿着一襲交領右衽藍灰色襖裙,外頭罩着淺縧色披風,髻上只插了一支銀簪,沒有貴重飾物的妝點,也沒有張揚跋扈的貴氣,五官秀麗柔和,不見半絲氣焰。
她看着圍繞在身邊的百姓,一時之間,竟驚愕到說不出話來,她在肅王府內住了好幾個月,奴才和婢女們雖是下人,可穿着打扮都比這些人要好,只見他們衣服破爛,有不少男人還打着赤腳,女人的頭上綁着布巾,臉上都沾了煤灰,有幾個孩子挨在大人身邊,衣服上也都是補丁,同樣都光着腳丫子,明明都住在常寧縣,卻像是生活在兩個不同世界的人。
這就是貴族與平民的差別。
趙晴又不由得瞥向兩旁的房舍,看慣了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的肅王府,如今再看看百姓們住的地方,簡直就像豪宅和貧民區。
「你們……」因為內心受到很大的震撼,她試了兩次才發出聲音。「你們攔我的轎子,有什麽事嗎?」
老翁率先朝她跪下。「娘娘……」
「娘娘!」其他百姓也跟着照做。
原本趙晴還以為是為了肅王的事,百姓們想要當面跟她抗議,就算扔石頭都有可能,她也都做好心理準備了,沒想到卻是向她下跪。
「老人家你快起來,地上都是小石子,膝蓋會受傷的……」老年人的骨頭很脆弱,萬一不能走路就是她的罪過了。
聽她說出這般體恤憐憫的話,老翁原本驚懼不安的心情頓時化為老淚縱橫。
「娘娘要救救咱們……」
這是關中府的百姓頭一次見到肅王妃,大家都以為像她這麽尊貴的身份,肯定眼高于頂、目中無人,甚至也可能像肅王那般蠻不講理,誰知見到本人又聽她說話後,卻完全不是那麽回事。
「娘娘救救咱們……」
「娘娘……」
百姓們此起彼落地叫道。
士兵們見百姓伸手要拉扯王妃的裙襬,馬上制止。
「大膽!快點放手!」
銀屏和金香等幾個婢女趕緊護着主子,不讓他們靠得太近,要是娘娘有個什麽損傷,她們的小命也跟着不保。
「你們有話慢慢說,別急……」趙晴試着維持秩序,不讓場面失控。「老人家,還是你來說吧,不過你先起來,別跪着。」
說着,她主動上前扶起對方,還拍了拍對方褲子上的塵土,讓老翁受寵若驚,等到其他人也都起身,這才娓娓道來。
「娘娘,事情是這樣的……距離咱們最近的就這麽一口水井,這一帶的人家都是仰賴它過日子,誰知前幾天縣衙的人來說要把它封了……」
她有些不解。「為何要把水井封了?」
「縣衙的人不肯說,不過咱們大概也猜得出來,這場幹旱若再繼續下去,井水早晚會枯竭,那些官人和有錢有勢的大戶人家自然擔心到時無水可用,假如多封一口井,他們就能多用些時日……」
老翁一面說着,一面嘆氣。「可若是沒有這口井,咱們就得走很遠的路到下一口井提水……小的這把年紀,根本走不動……」
聽完,趙晴不禁恍然大悟,看來又是特權惹出來的禍,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階級之分。「縣衙上頭應該還有更高的大官,總會有人管吧?」
「他們只會官官相護,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
「前陣子好不容易下了場雨,田裏總算可以栽種水稻、油菜和玉米,如果水井被封了,那些作物也活不久了……」
「沒有這口井,真的很不方便……」
聽他們這麽說,趙晴也不知道自己能幫什麽忙。「你們希望我怎麽做?」
老翁懇求地道:「希望娘娘能請千歲出面,替咱們說情。」雖然希望渺茫,但他們實在找不到人可以幫忙。
「好,等我回去之後就告知千歲這件事,不過結果我不敢保證。」趙晴不想讓他們高興得太早。
「多謝娘娘……」衆人已然感激涕零。
這時,有位婦人沖回家中,拿了東西又跑回來,從人群的後頭往前擠,總算來到趙晴跟前。
「這是民婦親手縫的,想要送給世子……」她誠惶誠恐地遞上一雙小鞋。
「世子出生那天,老天爺就下起大雨,讓田地有水可以耕作,世子可是咱們百姓的福星,會為大家帶來福氣……」
趙晴臉上滑下三條黑線。「他只是個嬰兒,什麽都不會。」什麽災星、福星,都是靠人的嘴巴渲染出來的,根本沒有依據,肅王就是最大的受害者,也是最典型的人言可畏。
「一定是的!這幾年來沒下過一場大雨,世子出生就連下了半個月,世子不是福星是什麽?!」婦人信誓旦旦地說。
衆人也跟着附和。
「希望世子讓老天爺再多下點雨……」
「這麽一來,大家都不用為了水,連覺都睡不好……」
「是啊是啊……」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真的相信肅王世子有通天的本事。
趙晴心裏無奈,除了希望老天爺快點下雨之外,也沒有其他辦法來破除迷信。
「謝謝你縫的鞋,我收下了。」
婦人聽王妃跟自己道謝,手腳都不知該怎麽擺。「娘娘不嫌棄就好。」
「我還要去觀音廟,就先走一步了。」趙晴說完又回到轎內。
原本圍在四周的百姓趕緊讓路。
「讓娘娘的轎子過去!」
「讓開!讓開!」
轎夫再度擡起轎子,士兵則将劍收稍,衆人又往前頭不遠處的觀音廟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