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二十八節複雜的翁婿問題2
(2)最為大道殊途的一對——汝陽王與張無忌
汝陽王是大元朝的兵馬大元帥,是當今皇帝的親兄弟,正宗的鐵木真嫡系子孫,而張無忌則是明教教主,是中原武林各派組織的反元聯盟的義軍最高統帥。這對翁婿可以說是天生的對頭,是各自肩負着國家民族的血海深仇,不共戴天的敵人。
如果不是趙敏,他們兩人的相見,只可能在烽火狼煙的戰場上。一方是元軍的大元帥,另一方是義軍的大統帥,兩軍對陣,硝煙四起。最後,總歸有一方被另一方所擒獲,然後屠殺。但這兩人因為趙敏,因為愛情,卻是不用兵戎相見了。
當民族大義遇上永恒愛情時,趙敏選擇義無反顧地與張無忌相伴,與之相對等的,即是背君叛父。“我爹明明是疼我的,可是他卻要殺我;張無忌明明是喜歡我的,可他卻不敢愛我,他們都為了民族大義而放棄了我!沒有人愛,沒有人疼,我活着還有什麽意思?”這是趙敏被送往刑部的路上,被範遙救下後,她絕望的一句悲訴。顯然,民族大義讓深愛自己的父親和張無忌,都無可奈何。
在所有小說中,翁婿間相處最短、相知最少的,無疑就是汝陽王和張無忌這對了。汝陽王這個老丈人根本沒有時間去了解張無忌這個女婿,更沒有機會去考驗這個反賊頭子到底适不适合做他的女婿。他沒有時間去反對,沒有時間去拖延。他将趙敏關閉囚禁起來,本想物理地隔離兩人,讓情感慢慢淡去,或是讓趙敏自己反省過來,恰恰與之相反,囚禁換來的只是女兒的自殘。張無忌,作為女婿,本應恭候有禮,多多關懷,殷勤至上,不過丈人是王爺的身份,又是自己要對付敵軍的大統領,只怕他有此心,有此膽,也不能前去的了。
在這對翁婿關系中,張無忌也是萬分難過。因為趙敏蒙古郡主的身份,因為趙敏背君叛國的行徑,因為趙敏最後救了明教的衆人而被元主定下枭首的判刑,他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拒趙敏于千裏之外。當汝陽王悲痛的說道:“我的女兒,已經走了”的時候,張無忌望向他的那一眼。那眼神中,竟沒有一絲的怨恨與報複,只有萬念俱灰的絕望。因為他知道,此生,注定要是讓敏敏與父親永別了。他對不起趙敏,自然也對不起丈人汝陽王。
汝陽王最後死于與反元義軍厮殺的戰場。不知道彼時彼刻,趙敏與張無忌是否前去,營救是萬萬不可能,只是若是這對父女能見上最後一面,道聲最後的珍重永別,方能讓人覺得這對父女間情感的溫存。畢竟汝陽王,這個父親,是個偉大的父親,是個仁愛的父親,他必須站立在蒙古王族的立場上,必須對反元的義軍進行殘酷的鎮壓,這是由階級矛盾決定。非他本人意願,也非他本人能夠選擇。汝陽王此生,只願大元朝中興,重現當年忽必烈時代的盛景。他是個積極的入政者,即便當朝的君王對他有所忌憚,他也無所畏忌,他所要忠誠的是,鐵木真成吉思汗的偉業。所以,他決不會為了女兒,而放棄這份忠誠。他所能期望的,只是,離開了自己的女兒,一定要過得好好的。
而張無忌他自己,即便卸下教主的職位,脫去反元義軍最高統帥的帽子,與汝陽王,也只能是大道殊途。此生,他決不可能站在汝陽王蒙古統治階級的立場上。這是民族的底線,不容挑戰。
可以預見,張無忌可能都會來不及喊汝陽王一聲岳父大人,更無法在公衆的場合喊汝陽王一聲岳父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