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三節失敗母親的性格特征1
(二)失敗母親的性格特點
與優秀母親相反,失敗母親性格卻常常是兩種極端。一種是過度的慈愛,像楊康的母親包惜弱。另一種是極端的專制強悍,如慕容複的母親。
1.楊康的母親包惜弱。包惜弱,應了她的名字,愛惜幼弱,自小同情心強,金庸老師在書中用大量的筆刻畫了她的“善良”。每次,她出場,總離不開一只受傷的小白兔。愛護小動物,是好事。但包惜弱愛護小動物,延及到人。有一幕,李萍抓到個小孩子在她家偷東西,正要教訓,被包惜弱攔下了,包惜弱不僅沒批評教訓他,還給了他食物,讓他趕緊回家。孩子偷竊,不被批評,如此,他定會有下次。此次,偷些饅頭這些小東西,但下次,下下次,就不指定會偷什麽了。包惜弱的“善良”就是這般,不知責任和底線為何物,同情心一泛濫就可以無視一切原則、規則。她對別人如此,對自己的兒子楊康,也是如此。楊康一犯錯,其師邱處機嚴厲責罰,楊康就跑到母親這邊來求助。包惜弱反而替自己兒子向邱處機求情。如此育兒,豈有不錯?
劇中有個諷刺的環節,一個宮女抱了只兔子,楊康将兔子的一只後腿一扭,然後抱着兔子去見他母親包惜弱。包惜弱又是給兔子包紮傷口,又是心疼的了不得。還替兔子謝謝她的康兒,她以為是康兒救了它,要不然,這兔子一定兇多吉少。她殊不知,導致兔子受傷的罪魁禍首其實是她認為善良無比的兒子。
與李萍的剛毅果敢截然不同,包惜弱另一個錯誤,在于她的猶豫糾結。包惜弱身懷六甲時,完顏洪烈指使段天德來殺害郭、楊兩家。她被完顏洪烈所救,帶至金國王府。在那裏,她生下了楊康。她是個糾結反複的女人,得知自己丈夫已死,包惜弱自覺應該自殺殉夫,但又下不得手;到後來知道了完顏洪烈是金國王子的身分,她又覺得自己離開家鄉太遠,無處容身,于是“無可奈何”同意了到金國做其王妃;到了金國,又繼續荊釵裙布,從故居運來丈夫舊物日夕懷念,以表堅貞。其實,包惜弱她可能活了一輩子,也不明白自己究竟愛誰,不明白自己究竟想過怎樣的生活。她覺得自己應該要對楊鐵心忠貞,卻半推半就地跟了完顏洪烈;她心安理得地接受完顏洪烈對自己的好,內心裏卻要給自己立一個貞節牌坊。
一個女人本身的糾結也許只是性格的缺陷,而不是什麽大錯,然而,她的這種猶豫糾結的性格,卻直接導致後面長大後的楊康沒有分清什麽是民族大義。這是一個比過度慈愛更嚴重的錯誤。
楊康自小在金國王府長大,完顏洪烈将其取名完顏康,包惜弱未站出來指正,這已經是不對,但更嚴重的是,在楊康十八歲前,包惜弱居然都未和他提過他的親生父親是楊鐵心,他是漢族人子弟,而非金國的女真族人。楊康在十八歲之前,都認為自己就是金國的小王爺。在被郭靖等人告知後,楊康才知道自己的父親并非完顏洪烈。這裏不禁有個疑問,按理丘處機教導楊康十幾年武功,他是看着楊康長大的師父,照理他應該告知楊康他的身世,認祖歸宗是大事,但似乎他也沒有。可以猜測,丘處機一定是被包惜弱阻止了。
包惜弱自己是這麽個反複糾結的女人,這種性格也遺傳到了楊康身上。在父親楊鐵心和母親包惜弱死後,楊康曾親自去臨安牛家村查自己的身世,明白自己不是金國的小王爺,而是一名普通漢家的子弟。他下過與完顏洪烈決裂的決心,決心不再回金國的朝廷。但當被金國的兩個小士兵戲弄後,遇到幾次挫折,楊康便投降了。他重新認回了完顏洪烈為父親,又過回自己錦衣玉食般的生活。最後在民族問題上,越走越遠。他的這種反反複複的性格,其實和他的母親包惜弱有很大的關系。
說的更直白些,楊康母子的反反複複,仍是根植于,虛榮心使然,他們吃不起苦。包惜弱出身于杭州的中層階級家庭,是典型的白富美。從小日子過得舒适,沒吃什麽苦。而楊康則跟她從小住在金國的王府中,被衆多的仆人伺候,所以當他離開王府回歸平民,他無法承受這種身份的巨大落差。
楊康最終凄涼下場,很大原因在于他母親不當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