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韋小寶VS鄭克爽等
3.10韋小寶VS鄭克爽等
韋小寶給人的标識是油嘴滑舌,肮話連篇,弄虛作假,兩面三刀,見風使舵,是所有男主角中的另類。在标榜“忠義”、“仁善”、“正道”為主旨的武俠小說中,韋小寶自然是個特例。他全程都是個既不會什麽武功,也不是什麽俠客;既不是“大善”,也不是“大惡”,既不是“大忠”,也不是“大奸”,既不是“大義”,也不是“大逆”的“反英雄”的形象。
與劉一舟、吳應熊、鄭克爽等這幾個男配角相比,主人公韋小寶确實沒什麽特別出彩的亮點。
首先,家世遠不及衆男配角。韋小寶出身在揚州的麗春院,一個煙花之地,而他的母親也是麗春院過棄的老姑娘。他沒有父親。不是他沒有親生父親,而是連他母親都不知道他的父親是誰。甚是荒誕。
不過,幾個男配角的出身确都不錯。
首先,鄭克爽,他是臺灣鄭經次子,鄭成功之孫。鄭成功于1661年率軍橫渡臺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收複臺灣。當然是個受人敬仰的民族英雄。所以,出身于鄭王府的鄭克爽,自幼能文善武,風度翩翩。如此家世,自然令阿珂心領神往。
其次,吳應雄,為平西王吳三桂之子,書中說他相貌甚是英俊,步履矯健,的确是将門之子的風範。他出場時二十四五歲的年紀,被康熙賜建寧公主婚配,不管是出于主要的政治目的,還是其它什麽,不過想來自是才貌上層。
另一個男配,劉一舟,是雲南沐王府的人,外表相貌堂堂,有模有樣,算是沐王府裏與方怡同輩同齡人中算出色的青年,否則也不會與方怡定下婚約。
這三位男配角的武功也都不錯。鄭克爽是其中武藝最為高強之人,他師從馮錫範,馮是與天地會的陳近南有師門情誼,人品自然劣等,不過武藝卻與陳近南相差無幾。
吳應雄和劉一舟的武功雖然算不上好,不過與韋小寶單打勝算還是挺大的,只要韋小寶不使什麽奸詐技倆。
從樣貌、文化和身份上來說,韋小寶就更加沒有優勢了。鄭克爽相貌比小寶俊雅十倍,談吐高出百倍,文化層次也不用說,而且他是延平郡王王子,陳近南和天地會都是他的下屬,韋小寶是陳近南的徒弟,自然也是鄭克爽的下屬。吳應雄的樣貌、文化和身份自然也是比韋小寶要好出許多的。劉一舟稍微差一點,不過大字一定比韋小寶認的多的多。
因此,從家世、武功、樣貌、文化層次和身份地位上來說,鄭克爽、吳應雄和劉一舟這三個男配角綜合評分要高出許多。但是,最後,毫無家世、武功平平、相貌不足、大字不識幾個的韋小寶卻成為了最後的贏家。
不學無術的韋小寶他能娶到吳應熊鐘情的建寧格格、娶到與鄭克爽兩情相悅的阿珂、娶到與劉一舟本有婚約的的方怡,都成了他韋小寶的老婆。其實細數起來,韋小寶仍是有不少優點的。
(1)極重江湖義氣。他剛入宮時,智救茅十八。同時也救下了沐王府一幹人等。而後,拜師陳近南,一直将陳近南奉為自己尊敬無比的師父。若說他與書中諸多人都是虛與委蛇,表面奉承,但他對陳近南是出自真心、發自肺腑。雖然,他從未好好學習陳近南教授他的武功,也未怎麽好好聽陳近南的囑咐,承擔天地會的一香之主的重任。但當陳近南為馮錫範設計所害時,他是決心一定要報仇,并且可能是他全劇中最為傷心落淚的一刻。
在重義氣方面,劉一舟表現的确實差勁。韋小寶曾救過他一命,但他卻向吳三桂出賣韋小寶是天地會的人,反被韋小寶倒打一耙,最後被吳三桂派出的殺手所殺。
(2)對感情義無返顧。韋小寶對感情雖然算不上忠貞,不僅娶了七個老婆,與羅剎攝政女王也有幾夜露水姻緣。但他對感情卻是一往無前,無所畏忌。從他追阿珂那段足可見,這小子的死纏爛打真的可能讓是木頭也會回頭多看他一眼的。而韋小寶确實也挺有辦法。一開始,他就是厚着臉皮“老婆”“老婆”的喊,一副非她不娶的架勢,并用行動來表示給周邊人看。其想方設法成為九難徒弟,不是為了學武功,而是為了加深和阿珂的關系,有了師姐這個稱呼,以後就好套近乎了。後阿珂行刺吳三桂不成功,被擒,韋小寶不惜帶兵去救,一副不要命的樣子,還成功得到陳圓圓的信任,特意囑托其照顧阿珂。可見韋小寶對周邊人營造的氛圍之強,不僅師父支持,丈母娘也搞定了。
Advertisement
而相比之下的鄭克爽,到了臺灣後,直接抛棄了阿珂。而後得知,阿珂懷孕,孩子不是自己的,更是置她生死于不顧。也真的是渣。
那劉一舟為了保命,竟自己發誓不再對方怡存非分之想。這一切讓方怡看在眼裏,方怡怎可能再瞧得起他?方怡的心思悄悄轉變,最後投入小寶懷中。方怡打了小寶一記耳光,流淚怒道:“你們兩個都不是好人”。這句話,其實是宣判了劉一舟感情上的死刑。
(3)忠于皇上,知恩圖報。小玄子康熙,是他的結拜兄弟,後得知他是真命天子之時,韋小寶盡管已經是天地會的香主,應該以反清複明為己任,但他有他自己的是非觀,他認為康熙仍是個勤勉、體恤百姓的好皇帝,所以,他對康熙是忠心耿耿。後面為天地會所逼,要斷了大清龍脈,刺殺康熙,他寧願罄盡家産,制造個假寶藏,也不願為康熙所憎恨。最後,是隐姓埋名于揚州,不負皇帝的清廷也不負天地會。
有意思地一點,另三個男配角,竟都是同一身份,叛臣賊子。鄭克爽是臺灣鄭氏王朝延平郡王,來中原本來就是想要光複南明王業。吳應雄,是吳三桂之子。吳三桂先是降清,後又叛清。吳應雄則緊随其後。那劉一舟則是雲南沐王府,也是以反清複明為己任。最後,這些人最終是都臣服于清廷統治之下。劉一舟被韋小寶使反間計被平西王所殺,吳應雄因他父親叛亂,他被捕入獄,被處死。韋小寶并沒有處死鄭克爽,因為康熙出于政治上的平穩的目的,只好放過他,但讓他寫下巨額的欠條。
此外,他還具有慷慨大方、孝敬長輩等優良品質。他慷慨大方,所以清衆大臣輕易地為他所籠絡。他深知母親撫育的不容易,所以對他母親也是非常的孝順。
《鹿鼎記》要反映的是社會生存的現實,反映處于社會最底層人在“适者生存”法則中生活的狀态。亂世之中,你争我奪,爾虞我詐,若沒有靈活的大腦、機智善變的本領,怎麽能化險為夷、生存下去?因此,韋小寶最擅長的恰恰是他的本能。
韋小寶見人識性,直戳他人人品要害的本能,恰是他混跡于揚州三教九流的場所所練就的。他極有手段地讓劉一舟、鄭克爽等将人性惡心的一面展示在方怡、阿珂面前,又通過自己的真誠及善意的謊言贏得衆美女的芳心。應該說,《鹿鼎記》給韋小寶擺設了諸多的困境和難題,但被這滑頭的韋小寶一一化解。男主并未受到多少辛苦和勞頓,倒是劉一舟、吳應熊、鄭克爽這些男配,生來順風順水,一遇上難題和困境,心中的那份怯懦和不堪顯露無遺,可謂是受拂亂了所為,迷失了心志。
在《鹿鼎記》中,最符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有志青年應該屬少年康熙。幼年殇母,兒時喪父,沉穩籌謀,秉承中華傳統的“仁義禮智信”,“治國平天下”。
但顯然,康熙的形象沒有韋小寶來得有趣。康熙是個政治性人物,而韋小寶則是個戲劇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