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二節名門英烈之後
3.2名門英烈之後
衆男主大部分都是窮苦出身,但幾乎都是名門英烈之後。
胡斐,他出身于精傳刀法的胡家,是明末李自成四大護衛(胡、田、苗、範)之一的胡家。四大護衛在闖王死後,留有重任,即是護衛闖王留下的寶藏,不為清兵及外人所掠奪。胡斐的父親,胡一刀則是知曉寶藏的唯一傳人。胡一刀,長年穿行于白山雪嶺之間,在山海關外留有極多行俠仗義鋤強扶弱的故事,受不少人敬仰。他救下的平四,最後也撫養了他的孩子胡斐的長大。
天龍八部中的三兄弟,出身從血統和基因上來說都是極其優秀和強大的。大哥蕭峰,出身于大遼蕭氏一族,是皇族後裔。他的父親蕭遠山,年輕時即為遼珊軍總教頭,功夫了得,在時任遼帝遼後跟前,常做軍事參謀,為遼宋兩國和平提供了不少建言獻策。
二哥,虛竹,雖不是貴族出身,但他是少林寺玄慈方丈的私生之子。三十年前,玄慈竟然已是中原各幫派推舉的“帶頭大哥”,可見其在中原武林中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他犯了戒律,隐瞞了自己二十多年前失身并生子的過錯,但在少室山上,他喚來虛竹于跟前,一句“虛竹,你過來。想不到老衲思念了二十多年的兒子,竟一直在身邊。”最後,自願受杖責200餘棍,為當年錯殺蕭峰一家數十口人命自斷筋脈而死,不失為一代宗師之風。
三弟,段譽,盡管陰差陽錯他并非雲南大理鎮南王段正淳之子,他的親生父親,段延慶,曾為當國太子,段譽自然仍是出自大理段氏一脈。那六脈神劍,也沒錯傳人。段延慶,只是遇上叛亂,衆臣以為他已葬身軍變,推舉由保定王段正明為大理國君。數年後,已毀了容顏的他抱着複位的心去尋找枯榮禪師,被拒,因此陷入複位的執念。從他與蘇星河的博弈中可以看出,這位皇子棋藝了得,胸中自有城府大略。在他錯亂入迷之際,虛竹救他一子,将他從自絕邊緣救了回來。作為回報,他指點了虛竹後半局的棋局之路,終将玲珑棋局破解而開。
郭靖,是一百零八将水浒傳梁山好漢中的郭盛後人。家族并未有十分榮耀,不過他的父親郭嘯天,卻是十分忠義之人。在金兵南下,他不願為金人屈辱,帶家人南下到臨安定居。雖是一介武夫,但對岳飛的《滿江紅》卻了熟于心。一翻愛國憂國憂民之心,對南宋朝廷腐敗痛恨不已。他的這翻氣概感染嫁給他的農家女子李萍。在郭嘯天死後,李萍将他的英烈事跡很好地教育了他的兒子郭靖。讓兒子繼承父親的遺志,終成一代愛國大俠。
楊過,他的先祖是抗金名将楊再興将軍,再追根溯祖,是碧血青天的楊家将,所以楊過的祖父楊鐵心,使得一身楊家好槍法。楊過的父親楊康,誤入歧途,不過他的祖父楊鐵心倒與郭嘯天相似,都從金兵占領之地的北方山東南下,都對宋王朝的軟弱腐敗痛心不已。最後被完顏洪烈追殺,為不連累衆人,自我喋血街頭。
陳家洛,出身于浙江海寧陳家,是康熙進士陳世倌之子。陳世倌出身的海寧陳家,歷經明清二朝,始終家族興旺。這與該家族崇文尚德的家世教育不無關系。在康熙一朝,便有陳家叔侄雙進士中榜,其中之一還是帝師。也許,正是陳世倌的優良家族的教育基因,所以他的兒子之一的乾隆帝也是文武雙全,另一個兒子陳家洛也是衆男主中少有的文武雙全之人。據說,雍正帝還在貝勒府之時,因阿哥較少,在後嗣因素極其看重的清皇朝,雍正自然想多要個兒子。所以當自己福晉生女之時,知曉同日陳世倌也得了一公子,便請過抱來雍王府,卻不再抱還回去。這個兒子即是後來被康熙帝看中的乾隆。陳世倌自身也是為官極其謹慎,低調,他44歲出任山東巡撫,訪災情、肅吏治,獎善懲劣,體民情、崇節儉、築堤防,頗有政績。他的廉儉純篤,以及文勤端謹,保全了海寧陳家的延續與興盛。
張無忌的父親,張翠山,不知其出身幾何,小說中只說他是武當張三豐七個徒弟之一,排行第五,人稱張五俠。一代名師張三豐,終身只收七名弟子,以道教精髓來取名,教習。其中,最是對五弟子張翠山寄予厚望。武當派與中原其它門派一樣,以抵抗元朝蒙古族南侵為己任,素日以鋤強扶弱行善積德為要義,下山之時,總不忘師父的教導。張翠山,善良厚道善惡分明,最後為不供出義兄謝遜與屠龍刀的下落,亦為自己妻子年少時對三師兄俞岱岩偷襲的過錯懊悔,自刎而死。他的忠義,也直接影響了他的兒子張無忌。
袁承志,其父為一代名将袁崇煥。在衆多男主的父親中,袁崇煥可能是最為突出最為出名的一位了。他是個能文能武的奇材。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後毛遂自薦去了遼東邊關任職,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等勝利,有力地抵擋女真的進軍。在歷史的典籍中,他的名字一直散射出耀眼的光輝。
應該說,他的功績,不遜于抗金名将的岳飛。岳飛抗金,袁崇煥也是抗擊女真。兩都都是為了維護本民族的利益,不屈外侮。只是岳飛的名聲更為響亮。這離不開他的孫子岳珂,岳珂後來成為當朝重臣,上奏朝廷為岳飛平反,加上民衆支持,南宋王朝自然給岳飛昭雪,岳飛自然是民族英雄。但是袁崇煥卻沒有岳飛的運氣。他為崇祯冤殺,全家被抄斬,血脈甚至可能都沒有留下。後人能為其平反的概率微乎其微。其次,明亡後,女真人進駐紫禁城,建立大清王朝,統治者不僅換成了異族,而且異族的始祖努爾哈赤正是為袁崇煥炮擊而亡,女真的大清又怎會宣揚袁崇煥的豐功偉績?一直到袁崇煥死去一百多年後的乾隆時期,也只是為袁崇煥未通敵罪名平反,并未将袁崇煥作為民族英雄的事跡來宣揚。乾隆帝只說:“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恻。”乾隆平反的舉動,一則是宣揚忠義,二則更是對崇祯寧信小人誤殺忠臣的嘲諷和鞭笞,以彰顯清王朝統治者的懷柔與清明,讓漢人對他女真的人統治更為接受與順從。
康有為評價他:“夫袁督師之雄才大略,忠烈武棱,古今寡比。其遺文雖寥落,而奮揚蹈厲,鶴立虹布,猶想見魯陽揮戈、崆峒倚劍之神采焉。
梁啓超對他的評價更高,“使督師以前而有督師其人者,則滿洲軍将不能越遼河一步,使督師以後而能有督師其人者,則滿洲軍猶不能越榆關一步,故袁督師一日不去,則滿洲萬不能得志于中國,後金軍之處心積慮,以謀督師宜也。而獨怪乎明之朝廷自壞長城,為敵複仇,以快群小一日之意見,而與之俱盡,古今冤獄雖多,語其關系之重大,殆未有袁督師若者也。”“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系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
在被扣上通敵賣國行淩遲之刑上,袁崇煥真的是冤屈的很;而在後嗣光大其功績的角度上,袁崇煥實在是委屈的很。若明亡後,仍是本民族的統治者,也許他的英名要流傳寬廣許多。碧血二字,用在他身上,更為合适。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