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漢武帝的財政經濟改革和軍事改革
第52章 漢武帝的財政經濟改革和軍事改革
【然後秦朝沒什麽好說的, 說漢朝,漢朝這塊兒,大家印象裏可能就一個王莽改制, 不過還有一個不是很出名的漢武帝的財政經濟改革和軍事改革,考試頻率好像挺高的,也需要掌握。】
[漢武帝有改革嗎?]
[有的吧?]
[沒聽說過漢武帝有改革呀]
[劉豬豬活了那麽長, 當皇帝的時間也不短,能做的肯定不少]
[劉徹改革?我的天吶,考研黨對這個改革一點兒印象都沒有]
[不是說政治經濟改革和軍事改革嗎?是不是五铢錢和羽林軍那塊兒?]
[是嗎?可能大标題是改革?]
[我整理的時候沒注意呀]
[可能不同的版本不同吧]
漢,元狩二年(前121)。
劉徹和天幕上的人一樣好奇,一般都是國家發生大的變化才需要進行變法和改革, 就目前為止他對大漢并沒有進行大刀闊斧的修改,以後的他可真了不得啊, 不愧是他。
至于劉豬豬什麽的被劉徹自動忽略了, 反正在大漢豬的含義還不錯, 他又不能逼着天幕中的後世人改口,除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還能怎麽辦?
【漢武帝雄才大略, 最出名的就是其在位期間的軍事成績,衛霍嘛, 誰不喜歡呢?但是大家都知道打仗是非常燒錢的, 這也是古代許多主和派反對出戰的主要原因之一,劉徹也遇到了這個問題, 打着打着發現沒錢了, 這可怎麽辦?這裏就要說到幸運豬豬劉徹了, 沒有軍事人才的時候天降衛霍, 缺錢的時候理財專家桑弘羊就出場了。[1]】
[真的诶,年少氣盛的時候有太皇太後壓場, 讓朝堂平穩過渡]
[可任用儒家不是對的嗎?]
[當時劉徹那麽年輕,肯定要先以穩為主了]
[他晚年還有趙過代田法和曲轅犁,農業增産杠杠滴]
[曲轅犁不是趙過發明的吧?三腳耧才是]
[還有霍光]
[那個名字可難寫的匈奴人]
[金日磾?]
[對對對就是他]
[不愧是我家豬豬]
漢,元狩二年(前121)。
劉徹跳過太皇太後那段,驕傲地微揚下巴,對啊,就是他,天命之子漢武帝!大漢是一個侍死如侍生的朝代,不像後世的朝代那樣忌諱談論死生,反正劉徹格外喜歡“武”這個谥號,這代表了他的功績!
天幕說起衛霍,劉徹忍不住興奮,他知道這二人在後世有多受推崇,雖然喜歡他們的人比喜歡他的還多,但劉徹表示不介意,天幕破碎後的白光落在他身上是最多的,這是上天對他的愛呀,和老天爺相比後世的人算什麽?有他這個帝王才有衛霍,他身為帝王的底氣超級足。
劉徹很快從興奮中清醒出來,派人去尋找趙過,此人出身大概率不高,至少此前他從來沒有聽說過趙過的名字,但是竟然天幕提起,此人必定有過人之處。
至于缺錢的事兒,劉徹沒怎麽擔心,那不是有桑弘羊在嗎?劉徹知道桑弘羊的能力,他在先帝在時就已經陪着劉徹了,更何況現在有天幕蓋章,劉徹就更有信心了。
天幕還提到了霍光和金日磾,這兩個劉徹都已經扒拉到了自己手底下,盡管他不像天幕所說的後世那個叫曹操的那樣喜歡別人家的人才,但人才嘛當然是越多越好,放在遠處的人才和自己跟前的人才自然也是不一樣的。霍光是去病的弟弟,金日磾從上回天幕提起就進入了劉徹的視線,不過年紀太小劉徹準備先讓他成長兩年。
【漢武帝財政經濟改革在桑弘羊的協助下開始了,主要發行五铢錢、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算缗告缗四點,我們一個一個來看。[1]】
漢,元狩二年(前121)。
桑弘羊坐直了身體,默默盤算着天幕出現後對自己的行動可能造成的影響,盤算了半天,樂呵呵地發現好像沒什麽大的影響,瞬間放松起來。
骠騎将軍霍去病直搗龍城,天幕的白光讓他免去了早逝的危險——聽說落在冠軍侯身上的白光也就比落在他們陛下身上的小了四分之一,滿朝文武能和他比肩的也就大将軍衛青了。有衛霍二人在,郡國中人要造反也得掂量掂量,造反了更好,直接除國還能賺點兒軍費。
【首先來看發行五铢錢。五铢錢這個大家估計都知道,很出名的一種貨幣。铢,一種重量單位,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有個搭檔“锱铢必較”的“锱”是一兩的四分之一,锱铢就是很少的錢,也用來比喻很小的事。其實這兩個單位其實也不是很小,比一文錢大多了。五铢錢顧名思義重達五铢,也就是二十四分之五兩,質量非常高,所以很便于流通,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當時唯一的合法貨幣。[1]】
漢,元狩二年(前121)。
唯一的合法貨幣?桑弘羊露出笑意,目前他還沒打算動這一塊兒,想着先動一動鹽鐵來着,再薅一薅大商人的羊毛就夠了,但既然天幕說了,不迎風而上豈不白瞎了這段機遇?他是商人之子,血脈裏就帶着投機。
【為什麽要發行五铢錢呢?說句廢話,國家需要呗。因為漢朝初期郡國可以自由鑄錢,所以幣制混亂,劣幣驅除良幣,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質量變低,導致物價上漲,非常不利于商品的正常交換。最開始漢武帝也只是下令讓郡國澆鑄五铢錢,過了幾年漢武帝才禁止郡國鑄錢,把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中央銷毀,從此錢幣大權回歸中央。[1]】
[小辰學經濟的?不是說冷門專業嗎?]
[這是很基本的經濟原理啊,稍微了解了解就知道]
[沒有啊,小辰學的四大天坑裏面的]
[不對,我記得小辰提過一嘴,好像是海洋學什麽的]
[也不算很冷啊]
[就業面窄吧?小辰是女生,而且沒保上研,最好還是跑路啦]
[那咋經濟說的頭頭是道的]
[因為小辰專業的女生都湊不夠一個宿舍,和學經濟的一塊兒住啦]
[嚯,老粉啊]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有些暈,什麽劣幣驅除良幣怎麽個操作法就物價上漲了?發行個錢還搞出來個道道來了。他琢磨着至正寶鈔和發行了有幾年的大明寶鈔,沒想明白個所以然。應該沒什麽大事吧?他想。
【漢武帝還設立了專門的鑄幣機構,然後由水衡都尉的屬官鐘官、辨銅、技巧三官負責鑄造五铢錢。我簡單唠兩句,水衡都尉主管皇室財政,和少府比較類似,但鑄錢這個職能就把它和少府清楚地區分開來,在當時是個比較新的官職,漢武帝下令禁止郡國私自鑄幣的前兩年才出現,東漢的時候被并到少府裏了,後來只短暫地出現幾次,所以都沒咋聽說過。[1]】
[我也沒咋聽說過]
[我壓根兒沒聽說過]
[古代很多奇奇怪怪的官職]
[怪不得冗官呢]
[主要是古代人口也少,而且很多基層政府的職能都被宗族侵占了]
[反正古代都是抱團的,不抱團很難活下去]
[現在不是很多拉幫結派抱團的嗎?]
[我們公司就是這樣烏煙瘴氣的]
[古代被趕出宗族是非常嚴重的一件事,很多小說裏主角自請出宗,在古人眼裏其實很炸裂的]
[而且他們都非常非常非常講究家醜不可外揚]
[主要是一顆老鼠屎真的會畫了一鍋粥,一個人的名聲會影響整個宗族的名聲]
[不敢想]
唐,貞觀十年(636)。
李世民嘆了口氣,他怎麽會不知道宗族的影響力?但自古以來就是這樣,政令不下縣,他有些無能為力。
朝廷對最基層有所規劃,百戶為裏、五裏有鄉,分別有裏長和鄉長,但裏長和鄉長必定是當地強盛宗族中的有名望之人,授田、賦役等有關百姓生活的大事都是由他們負責,他們的話語權科比遠在天邊,高高在上的皇帝大的多。
明,弘治七年(1494)。
作為天幕口中純粹的古代人,王華非常之不能理解天幕對他們的不理解。自請出宗?天吶,豈是區區炸裂,簡直是聞所未聞,這是犯了什麽事兒才會讓族長和族老們同意啊?
王華恍恍惚惚間想到了一個理由,“要是不同于我出宗我就去造個反,大家一起去死吧”,如果這樣的話,也很正常。
邱濬年紀大了,前面也受過幾次刺激,現在比較淡泊,後世人經常性腦子不正常,反正是小說裏寫的,關他什麽事。
【負責鑄造五铢錢的水衡都尉的三個屬官的工作相對來說就比較明确了:古代的鐘都是青銅鑄造的,常見的比如編鐘,所以“鐘”這個字很長時間都是青銅鑄造連在一起的,銅也是貨幣嘛,所以鐘官就是負責鑄造了;辨銅就更簡單了,顧名思義分辨銅的質量成色;技巧也很容易理解,錢幣鑄造中帶點兒技巧的東西就是雕刻模範了,模範不準,鑄出來的錢幣就不準。因為這三名屬官,五铢錢也叫做三官錢,再加上水衡都尉掌管上林苑,也許工作的地點就在上林苑,也被稱作上林錢,但被使用最多的還是五铢錢這個通俗易懂的名字。[1]】
[總感覺在上語文課,鐘居然能和造錢聯系在一起!!!]
[有點牽強,但很有道理]
[五铢錢現在是不是很值錢啊?]
[這種貨幣挺普遍的,和那些孤品相比存世的不算少,還是要看朝代和品相]
[是的是的,最普通的那種也就兩塊錢,但貴的也很貴,拍賣會有枚東漢時期的五铢錢賣了四百八十萬]
[哇塞]
[物以稀為貴吧,兩千多年的老東西了]
[上面會不會有鬼啊?]
[請保持唯物主義,又不是玄幻小說]
[上林苑居然和五铢錢聯系在了一起,感覺有點怪怪的]
[是诶,我以為它就是個打獵的園子]
[不是羽林衛練兵的地方嗎?]
[嚯,好神奇的打開方法]
漢,元狩二年(前121)。
劉徹“啧”了一聲,上林苑當然不止打獵了,也是練兵的好地方,不過他現在還沒有羽林衛,暫時不知道之後的他會不會把上林苑專門給羽林衛用于練兵。
話說羽林衛這個名字挺好聽,劉徹有些心動,不過就目前來看,期門軍已經足夠,再組建一支軍隊的話,還是先讓桑弘羊先賺點兒錢吧,他好窮啊!目前沒錢再養一支精兵了。
【接下來是鹽鐵官營,鹽和鐵哪怕在現代都是非常重要的物資,更別說在古代了,掌握了這兩樣資源造反都輕輕松松,但是在漢朝初期,很多鹽鐵并不掌握在國家手中,正好豬豬需要錢,幹脆将鹽鐵收歸官營,消除這一隐患。[1]】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想到了張士誠,張士誠出身撐船運鹽的家庭,很是懂得鹽業上那些道道,鹽是真掙錢吶,張士誠當時富得流油,讓他看着眼紅極了。現在張士誠的地盤到了朱元璋手裏,鹽業上賺的錢卻不是很理想,還有當地的一些人給他絆子,讓他很是窩火,朱元璋想起來就咬牙切齒的那種,他恨恨想着,遲早把你們給剮了。
【我們的豬豬任人唯賢,鹽鐵官營的主要負責人是兩個商人,劉徹将大鹽商東郭鹹陽和大冶鐵商孔僅任命大農丞。大農丞是大農令的屬官,大農令大家可能不是很熟,但它的前身是治粟內史,再往前是大司農,它只是換了個名字,主要職責不變,都是九卿之一,負責管理國家財政。所以大農丞這個官職不是特別高,但絕對不低,尤其是對兩個商人來說,我們剛剛說教育和選官的時候也說了當時的官爵買賣都是刨除商人來着,所以豬豬将他們放在這個位置絕對是對他們的看重了。[1]】
[人才嘛,不管什麽出身都不磕碜]
[遇到一個好皇帝比較重要]
[有的時候楚辭還是非常的有道理的]
[?]
[把有才華的自己比作美人,等待着君王的青睐,可是君王他就是個渣男]
[用完了不負責售後的那種是吧?]
[不巧,劉徹好像就是這種]
[指望大豬蹄子不渣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最後翻車了,被很多人蒙騙殺了兒子]
漢,元狩二年(前121)。
劉徹想不明白他是怎麽個被蒙騙法,只能當個笑話看,暗暗警醒自己,他家據兒還小,再擔心也沒辦法。
漢,征和二年(前91)。
劉徹目光陰沉,雖然他不自知地有些神經質,但腦子還是在線兒的。前面天幕就這麽說過,但他當時心煩氣躁沒有放在心上,之後也沒有再看刀筆吏的記錄,這次天幕重新說起,由不得他不重視。
說起來他似乎有一段時間沒有見過太子了,他對自己的長子還是挺滿意的,暫時沒有換太子的打算,哪怕有這個想法,也得是他主動的,而不是被臣子算計。
【東郭鹹陽和孔僅有沒有辜負豬豬的信任,他們成功幫助豬豬把冶鐵和煮鹽等私營權收歸中央,從此之後鹽鐵就由國家壟斷經營了,所以也少不了負責這項事務的官職,即鹽官、鐵官,隸屬于大農令。顧名思義鹽官負責鹽,鐵官負責鐵,包括礦産的開采加工使用和售賣,這兩個官是跟着礦走的,哪裏有鹽礦就設鹽官,哪裏有鐵礦就設鐵官。随之而來産生了私鹽這一富有時代特色直到清朝都沒有消失的産物,林妹妹她爹巡鹽禦史的職位就是針對私鹽設置的,品級低但權力大,危險但油水多。[1]】
[東郭鹹陽?這個名字怪有意思的]
[是豬豬會喜歡的名字]
[為什麽?這名字難道不是很大氣嗎?]
[鹹陽是秦朝的首都,鹹陽現在成為豬豬的臣民,難道不該高興嗎?]
[巡鹽禦史品級很低嗎?]
[明代正七品,清朝高點,五六品不定]
[也不是很高]
[但位卑權重,是個好職位]
漢,元狩二年(前121)。
劉徹難得陷入了沉默,他其實沒這麽無聊的,真的,不過好聽的或者讓人耳目一新的名字總是比較占便宜也是真的。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曹雪芹不知道這是他的書第幾次被提到了,他不是很想進宮,唉,有時候出名了并不全是好事。他很愛他寫的書,但他也不想因為它幸進,不是不想,而是沒那個能耐,要是有能力,他早振興門戶了,不過好歹是個機會,得把準備做足了。
【鹽鐵官營之後,還有一種東西也成了官府專屬,那就是酒,中央在郡國設置榷酤官壟斷了酒類銷售,但是酒相對于鹽鐵來說比較寬松,除了官府作坊生産以外,私人也可以向官府承包。鹽鐵官營和酒的專賣讓朝廷獲得了很大利潤,增加了政府收入,也打擊了靠它們發財的富商大賈和大手工業者,但是問題也非常明顯,很多時候産品質量低價格高,損害百姓的利益,不然為什麽私鹽将近兩千年都沒禁得了呢?[1]】
[利益呗]
[還是那句話,百倍的利益會讓人冒殺頭的風險]
[對啊,我國管Du品管那麽嚴都有人铤而走險]
【接下來看均輸平準,均輸就是調劑運輸,平準就是平穩物價,它們的原理也是“看得見的手”。大農令主管國家財政,所以為均輸平準設立的均輸官和平準官都是大能量統一設立的,均輸官在郡國設立,平準官在京城設立,兩者的職責各有不同。[1]】
[不得不說有點無聊诶]
[真的好無聊]
[聽得我打瞌睡]
[我真是小辰的真愛粉,不考研不考公,主打一個陪伴]
[給你蓋個官方鑒定的章]
【衆所周知,地方是要向中央運送賦稅財物的,在漢朝還有郡國繳納的貢品,以古代那種路況和交通工具,在路上肯定有損耗,所以均輸官就負責管理、調度、征發地方上的這些東西,除非特別好的直接運往京城給皇帝,其他一般般的湊數的那些貢品就按照當地的市場價格折合成當地比較豐富價格低的土特産,均輸官會把這些土特産賣到價格高的地區,這種方法不僅降低了損耗,還能賺到差價,多棒啊![1]】
[這麽個法子只有資産雄厚的人能做了]
[政府不就是其中之一嘛?]
[再窮的朝廷還是能拿出來這些錢的]
[更何況這是地方上供的诶,零本錢]
[我敢肯定,有個好處是打擊富商]
[我也敢肯定!]
[+1]
[+1]
[+10086]
宋,熙寧四年(1071)。
王安石贊同的點點頭,他的均輸法就是參考前人的做法。管仲、桑弘羊、劉晏……原理簡單,操作也不是很難,有不少成功的榜樣,王安石對均輸法信心還是挺足的。
【運到京城的特別好的那部分就由平準官負責了,皇親貴戚會用一部分,其他的就是國家經營了,能遇到京城的肯定都是好東西,古往今來最賺錢的就是奢侈品,所以為了調劑物價平準官會選擇性買賣,說的怪講究,其實很簡單,就是貴的就買,便宜的就買,肯定虧不了還能賺。經濟真的是很神奇的東西,均輸平準是其中最低等的那種,但是非常好用,從管仲開始一共用了幾千年,我刷視頻的時候刷到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就是那個郁金香什麽的,不是很記得了。[1]】
[原理很簡單,但不好做呀]
[是啊,玩期貨前前後後賠了十來萬]
[有錢人,背着房貸的我根本沒那麽多錢可賠]
[好像有個專有名詞叫郁金香效應來着,比喻投機活動泡沫經濟]
[完全沒聽過]
[管仲也太牛了,不過感覺其實不是很出名]
[還好吧?]
漢,元狩二年(前121)。
桑弘羊對天幕提到的郁金香效應有些好奇,但他不能和天幕溝通,天幕也沒有細說,只能遺憾地繼續往下看。
【均輸平準可以有效防止富商大商囤積居奇從中謀取巨利,有利于穩定市場物價和調整供需,也使財政收入大為增加,使“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1]這句話是對古代財政政策相當高的評價,經濟經濟經世濟民,在古代那種重農抑商的環境下,能達到不增稅就有錢的官員都是天生的經濟學家,都嘎嘎厲害。】
[拿個小本本記筆記]
[這句話好像在哪兒聽過]
[小辰說管仲的時候提到過嗎?]
[不記得了,好像沒有吧?]
漢,元狩二年(前121)。
桑弘羊有些激動也有些尴尬,激動是因為那句“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的評價,尴尬是因為他現在還沒有想到均輸平準的方法,他目前只是想着鹽鐵官營什麽的,不過這個方法來錢慢,然後利用了重農抑商的政策拿商人開刀,想一個名義收些稅,賺一些快錢。桑弘羊很快就調整了情緒,他只是為陛下分憂罷了,誰讓商人好欺負呢?來錢快又安全。
【然後是算缗告缗,又是一個生僻字,缗,左右結構,絞絲旁,右邊是人民的民加太陽日,是古代穿銅錢的繩子,也通常引申為錢,作為量詞用的話,一千文銅錢穿成一串叫一缗,差不多是一兩不過很多時候低于一兩,這些錢對于老百姓來說其實挺多的了,很多人一輩子可能都攢不了這麽多錢,所以算缗告缗這裏的“缗”指代有一定資産的人,特指商人。[1]】
[每次小辰都要做個文言文閱讀]
[哀家長知識了]
[古代小老百姓都很窮的]
[我看到一個小說,設置一個雞蛋一兩銀子,我真是不知道說什麽了,如果主角是被人蒙騙了的富家公子或者皇帝還好,關鍵他是賣方啊,農民賣雞蛋一個一兩銀子,那世界上還有窮人嗎?]
[這個也太離譜了,我看到有十文錢的都被沖了]
[其實不帶腦子看也行,很爽的]
[所以叫無腦爽文啊,帶着腦子看會瞎的]
【剛開始漢武帝只頒布了算缗令,讓商人自報資産,官府據此征收財産稅,商稅自古以來都不低,一算是一百二十錢,算缗令規定規定商人財産每兩千錢抽稅一算;經營手工業的人的財産每四千錢抽一算;五丈以上的船,每只船抽稅一算;有轺車的人每輛抽稅一算,三老和北邊騎士的車不用交稅,但是商人的每輛車要征收兩算。[1]】
[商人的錢不是錢]
[居然還有人不用交錢?]
[桑弘羊也是有腦子的好吧?打壓一批,拉攏一批,要是把所有人都得罪完,他的腦袋好要不要了?]
[現在還有人偷稅漏稅呢,那種情況這稅能收上去?]
[還是有老實人的吧]
[交稅是公民的義務,嚴禁偷稅漏稅]
漢,元狩二年(前121)。
桑弘羊有些不太好的預感,他果然很黑心啊!他怎麽會想不到錢難收呢?所以算缗後還有個告缗,啧啧啧,不愧是他。
不過他們陛下花錢可真厲害啊,大商人再藏匿資産也會有藏不起來的需要交稅的一部分,算缗肯定能收上來不少,如果足夠花的話,他肯定不會再提出告缗,告缗才是釜底抽薪基本把所有商人得罪遍了。
【這財産稅挺重的,尤其對于以前從來沒交過的人來說,更何況重利的商人,這簡直是從他們身上割肉嘛,也有老老實實交了的,但少啊,大部分商人還是選擇為了少交這麽一大筆錢隐匿資産,但漢武帝本來就想無中生錢,沒有掙到足夠的錢當然有下一步的解決措施,于是就有了告缗。告缗,顧名思義,告發算缗不實。豬豬肯定很生氣,那些有錢的不是不想交財産稅嗎?那幹脆別有財産了,告缗令規定揭發屬實的,被告者不僅要被沒收所有的財産,還要被罰戍邊一年,告發者會被獎勵被沒收財産的一半,哇,心動了沒有?簡直是白來的錢,沒人願意白白把錢送出去,所以基本上一告一個準。算缗告缗政策增加了政府收入,也打擊了商人勢力。[1]】
[嚯,我要有個仇家就這麽幹]
[沒仇的也會幹,白來的錢啊]
[沒別的,就是仇富,誰有錢就是我的仇人]
[有錢人又沒吃你的喝你的]
[可是幸福是對比出來的]
[得了得了,做你的白日夢去吧]
[網上說說還不行了?]
[這怎麽還能挑起火來呢?]
周,如意元年(692)。
武曌嘴角含笑,讓人舉報是個好辦法,幹脆利落,省心省事,可能會引發一些誣告亂搞的麻煩,但最終決策權不還在她手裏嗎?
【財政改革就是這些,接下來來看軍事改革,有寶貝可能要問了漢武帝還有軍事改革嗎?當然有啦,只不過我們平時不這樣說而已,其實大家肯定都聽過,如建立期門軍與羽林騎、設置八校尉。期門軍與羽林騎在我印象裏是征戰匈奴的軍隊,其實不是,他們就是宮廷侍衛,我們常說的禁軍。[1]】
[我去,是這樣嗎?]
[好像是這樣的,但也會外出征戰]
[而且精兵,戰鬥力還怪強的]
[帥氣的羽林衛!]
[我小時候做夢就像加入羽林衛,跟随霍去病直擊匈奴]
漢,元狩二年(前121)。
劉徹也想親征追着匈奴到處跑,但理智在線不會幹出那麽蠢的事。
(被內涵的叫門天子表示呵呵)
【期門軍建立時間比較早,建元三年也就是劉徹登基三年的時候就建立了,當時還是太皇太後執政,所以期門軍很明顯是豬豬為自己打造的勢力;再看成員來源,他們大多選自侍中、武騎和待诏隴西、天水等六郡的良家子弟,底子非常優秀,隴西六郡是和匈奴有血海深仇的地方,可見這時候劉徹已經有了反擊匈奴的打算。期門軍有千人之多,這對于出擊匈奴顯然是少得可憐,但當時也不是反擊匈奴的好時機,所以期門軍最主要的職責還是侍從漢武帝,因為他們需要長期在殿門處執守,所以被稱作期門軍,長官是期門仆射,屬于光祿勳。光祿勳原名郎中令,是九卿之一,掌宮殿掖門戶,專業對口了。[1]】
[嗯,不瞞大家說,我以為期門是個門來着]
[就是長期待在殿門口啊,是個門兒啊,沒毛病]
[呃,這麽說吧,我以為是形容詞加名詞,結果是動詞加名詞]
[更搞不懂了,太有文化]
[怎麽說呢?一直以為光祿勳是個爵位的名字]
[這個很 搞笑,九卿這個爵位确實不低]
漢,元狩二年(前121)。
劉徹回憶往事,他建立期門軍好像沒想那麽遠,陰差陽錯為未來做了準備吧,很大原因是沒有安全感,覺得只有自己培養的人才信得過,順便可以拉攏朝臣,才建了期門軍。那時候他手中沒有權力,組建的軍隊人數自然不會太多,不過作為禁衛千人綽綽有餘。
當時的他被太皇太後管着,任命的趙绾、王臧、窦嬰和田蚡一個不落全被太皇太後給否決了,明明他才是皇帝,年紀也不小了,卻被當個提線木偶。不過趙绾、王臧也很令他失望,非法牟利被太皇太後抓住了把柄。結果後來證明窦嬰和田蚡也不怎麽樣,但當時太皇太後的行為就是打了他的臉。
當然如果只是太皇太後也就罷了,畢竟他父皇也聽祖母的話,給他壓力的還有自居擁立他有功的館陶大長公主,提出各種要求讓他感到厭煩,還有長期無子的陳氏,皇宮中的一切都讓他感到呼吸不暢。
為了排解這種不愉快,他建立了期門軍,更是經常出宮游玩,他姐姐平陽公主的府上就是他常去的地方。在那裏他遇到了衛子夫,也遇到了衛青。
雖然很不該,但太皇太後去世讓他感覺一切都美好了起來,事實似乎也是如此,提拔自己想提拔的人,廢除陳氏皇後之位,千盼萬盼的長子出生,衛青、霍去病、主父偃、嚴安……天命在我,一切都很順利。
【接着就是羽林騎了,名字的含義是“如羽之疾,如林之多”之意,也屬光祿勳,不過羽林騎是後來改的名字,剛開始建立的時候叫建章營騎,是用來宿衛建章宮的,建章宮建于太初元年,這時候衛青都去世了,比期門軍晚了三十多年。羽林騎是皇帝護衛和儀仗部隊,選自選隴西、天水、北地等六郡良家子弟,後來又将作戰陣亡官兵的子孫編為部隊,稱羽林孤兒。[1]】
[?什麽衛青都去世了?]
[我的小霍呢?]
[嗯,那肯定早沒了呀]
[不是那個“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随骠騎戰漁陽”是誰寫的來着?大騙子!]
[騙的我好狠啊!]
[心碎了,人都沒了,我随個鬼呀!]
[随鬼也行啊]
[寫詩嘛就是浪漫]
漢,元狩二年(前121)。
知道自家冠軍侯沒有生命危險的劉徹只是覺得好笑,後世的人都太有意思了,為他提供了不少樂子。
另外,羽林衛确實得建,出擊匈奴燒的不只是錢,還有許許多多大漢子民的命,羽林衛用來安置那些孤兒正好。但有個很重要的問題,他真的沒錢。
唐,開元二十四年(739)。
王維蚌埠住了,這是他不曾想過的角度。這首詩叫做《少年行》,作這首詩的時候他還年輕,那時候他還沒有被貶官,意氣風發,到現在得有快二十年了,他敢肯定當時他沒想這麽多,只是抒發一下自己的少年豪氣,但這一深究,呃,他有些無法直視自己的詩。
【期門軍、羽林騎是長期服役的,可以父子相襲,它們均屬于郎官,我剛才說選官制度的時候應該提過秦漢時候帶“郎”的基本上都是沒有正式出仕的人,可以當做做官的跳板,期門軍、羽林騎也是這樣,優秀的人可以轉任其他官職,本來選拔的都是優秀的人,所以想出頭就必須更卷更優秀,所以期門軍和羽林騎的設立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宮廷禁軍的力量。[1]】
[我去,他們居然是郎官]
[大為震驚]
[不行,總是想起新郎官]
[有志青年都想進去吧]
[這真是一個好機會]
[大家卷吧卷吧變成卷心菜]
漢,元狩二年(前121)。
劉徹對天幕的震驚表示不解,既然期門軍和羽林騎都是他的侍衛,和他接觸的機會肯定很多,他從裏面挑幾個人才出去做官難道很奇怪嗎?
為了名正言順,他們當然是郎官了,尤其是期門軍,除了隴西六郡外還從侍中、武騎中選人,他們基本上就是高官子弟,總不能進了期門軍還不如原來的地方吧?
【然後是八校尉。漢朝初期守衛長安城門的是中尉主管的北軍,一個主官一支軍隊顯然不夠安全,于是為加強長安城的防衛,漢武帝增置了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贲等八校尉。中壘校尉代替了原來的北軍,內掌北軍壘門,外掌西域,統領八校;屯騎和越騎分別是重騎兵和輕騎兵部隊;步兵很明顯了,就是步兵嘛,比較特殊的是上林苑屯兵;射聲是弓箭手部隊;虎贲是戰車部隊;最特殊的是長水和胡騎,二者都是匈奴等胡人騎兵部隊,長水駐紮在長水、宣曲,胡騎駐紮在池陽,二者所統領的部族不同,胡騎不常設[1]】
[呦,還有匈奴啊?]
[這太小看我們豬豬了吧,忘了金日磾?]
[四大顧命大臣之一,傑出匈奴族政治家]
[漢族的同化力量老強老強了,很快就能變漢族的]
[這倒也不必]
[兵種還挺齊全的呀]
[感覺好酷]
漢,元狩二年(前121)。
劉徹蠢蠢欲動,八校尉很棒,他建定了,不過首先還是把空空如也的國庫填滿才行。
劉徹嘆了口氣,想催一催桑弘羊,想了一下,才按捺住這個念頭。就像桑弘羊了解他一樣,他也很了解桑弘羊,桑弘羊能力出衆,就算有天幕提前劇透,他也不會把事情搞砸,反而愈加會盡善盡美。他的催促除了給桑弘羊施加壓力以外沒有任何作用,反而可能會弄巧成拙。
【八校尉秩比二千石,高官行列哈,下設有丞、司馬,每校有兵士七百人,士卒是招募來的職業兵,這也是中國古代有募兵制的開始。根據八校尉的兵種和來源可以看出他們的職責,平時宿衛京師,打仗的時候也不含糊,外出征戰那是妥妥的,後來逐漸發展為西漢王朝的軍事主力之一。[1]】
[八校尉感覺很熟來着]
[就是曹操和袁紹幹的那個嘛]
[想起來了想起來了]
[曹操能幹到這個職位能力真不錯]
[嗯,怎麽說呢,有個好爹也挺重要的]
[某度上都寫了,他就是因家世才被任命了典軍校尉]
[他不是宦官之後嗎?]
[是有點尴尬,但是他爹幹到了三公啊]
[難道不是買的嗎?]
[漢靈帝是個非常有原則的人,能力太差也不會賣的,當時所有的官職都得交錢來着,包括袁家那個誰]
[真離譜啊,就沒見過這麽離譜的皇帝]
[曹操還怪倒黴的,當上了八校尉沒多久就亂了,還得跑出去單兵匹馬創業]
漢,建安五年(200)。
曹操想起往事也有些唏噓,他是宦官之後,袁紹因過繼由庶長子變為嫡長子,他們兩個都是尴尬人,從小就玩兒在一起,幹了不少荒唐事兒,他爹沒少揍他,也是他字孟德的原因。
他爹是祖父的養子,祖父是個被士人稱贊的宦官,他爹不想堕了祖父的名頭,為他起名為“德操”的“操”,日常嚴于律己嚴以待兒,所以難免被不靠譜的他氣得不輕,為他取字時用了個庶長子才用的“孟”,另一個字直接就是“德”,不久之後為老來子取名都沒有避諱他的字,直接起名為曹德,可見對他沒有德行的怨氣。
曹操也生父親的氣,非要做出成績來,年輕氣盛殺了蹇碩的叔父,又受到堂妹夫牽連回老家待了兩年,之後又被起任為議郎,然後就是黃巾起義,他在父親的反對之下跑去青州當了四年濟南相,再然後就是天幕說的典軍校尉了,他能當上典軍校尉,家世占了一部分,另一部分是他父親擔心在外的兒子為他交足了錢。
再之後呢?靈帝沒了,董卓來了,一切全都亂了,他爹總是看不起他,他憋着一股勁兒想要建功立業,好不容易做出一番成績,得到了他爹的認可,他爹要搬到兖州來,他歡歡喜喜地為迎接父親和幼弟做準備,卻收到了噩耗,他征戰徐州、他屠城、他嚎啕大哭、他希望父親能出來罵他沒有德操……他與過去做了一個徹底的交割……再然後他又失去了他的愛子,夫人也與他和離。
後悔嗎?肯定是後悔的,如果再來一次,曹操肯定謹慎再謹慎,他在乎的人就那麽幾個,沒了就是沒了。但走到這個地步,他已經無路可退,天幕的出現是機遇,也是挑戰,很多人将矛頭對準了他,但有更多人來投奔他,鹿死誰手暫無定論。
恍惚間,曹操看到長子扶着父親迎着光走來,他放輕呼吸生怕攪亂了這一幕,許久,他擦幹淚水,迎着光走出營帳。
往事不可追,他再後悔也無計可施,只能做好眼前的事,以後日子還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