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水利設施
第20章 水利設施
【邊疆政策大概就是這樣, 簡單說了說,展開講的東西有點多,沒有深入挖掘, 如果遇到別的題再說。我們來看下一題。】
【下列選項中為戰争而修築的是()
A、靈渠
B、都江堰
C、隋唐大運河
D、漕渠】
【蕪湖,這道題也不難,簡直就是送分題, 一眼選A,這題考察對古代水利設施的了解,哪怕不确定,用排除法也能做出來。】
[難道不是隋唐大運河嗎?隋炀帝為了征服高麗修建的。]
[真是離譜他媽給離譜開門,離譜到家了, 他明明是為了下江南游玩。]
[雖然是隋炀帝三征高麗,但他修運河和征高麗還真沒什麽關系。]
[隋唐大運河還有個唐呢。]
[起點明明在北京。]
[隋唐大運河起點是洛陽啊!]
隋, 開皇二十年(600)。
楊堅的臉色難看極了, 為了去江南游玩修建運河?三征高麗?怪不得!怪不得!楊勇可真了不得, 驕奢淫逸、好大喜功,可真是他的好兒子啊!
Advertisement
楊廣興奮極了, 終于讓他等到了這一天。
【從女娲補天到大禹治水開始,中華民族就在和水不停的抗争。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 水是生命之源,卻又能輕輕松松奪走人的生命。有人說, 中華史就是一部治水史, 我覺得這句話說的很對。我們的老祖宗們修建了非常多的水利設施, 有很多保存至今, 我們極為有幸能得緣一見。】
[現在好多都是景點。]
[家門口就是都江堰。]
[那得看膩了吧?]
[不是很喜歡去人文景觀玩,更喜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蘿蔔青菜, 各有所愛,到一個地兒,有什麽出名的景點都去看看呗。]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李冰的次子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都江堰!是蜀中的那個都江堰嗎?
明,嘉靖四十年(1561)。
朱厚熜眼前一亮,既然有女娲補天的話,那肯定有別的仙人存在,天幕露餡了吧?還裝後世之人。有這等神通怎麽可能是普通人呢?
明,萬歷十年(1582)。
張居正撫着胡須,也覺得“中華史是一部治水史”這句話很對。歷朝歷代都在治水,有的卓有成效,有的反而使水患更加嚴重,大明便是前者。
【還是按照時代來梳理,春秋時期楚國丞相孫叔敖主持修建的芍陂是當時非常著名的水庫,在歷史上一直發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東晉的時候因為當地連年豐收,改了個名字叫安豐塘。其實現在也很有名,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最重要的是,這個景點不收費!】
[這名字的寓意真不錯。]
[東晉啊,天災高發時期,有這麽個地兒真不容易。]
[我知道!安徽老家,就大別山那塊兒。]
[死去的記憶攻擊我,挺進大別山。]
[免費景點?回頭去 安徽的時候可以順道去看看。]
[可以去,那兒風景還不錯。]
明,洪武十四年(1381)。
“安豐塘有什麽好看的?不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水庫嗎?”朱元璋不理解。
明,萬歷十年(1582)。
張居正撫了撫胡子:“安豐塘不愧是天下第一塘,到後世也如此受歡迎。”
【有沒有高中學文的同學?記不記得那張歷年溫度圖譜?歷史老師上課的時候應該都用過。我找一找啊,我記得我存了——找到了,看,就是這張,看這條藍色的曲線,處于低谷的時候都在王朝末年,第一次是東周,第二次就是兩晉了,第三次是五代,第四次是元末。這條紅色的曲線是歷年災害頻次,它和溫度大約像兩條關于某條平行于X軸的正弦曲線,我就是打比方啊,單位不一樣,不能比較。】
[同樣的高中同樣的老師,上高中時我也見過這張圖。]
[正弦曲線?好熟悉的東西。]
[高數啊,好痛的回旋标。]
[做題時一定要統一單位,高考時忘了,慘痛的教訓。]
[高考的時候還有要統一單位的。]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不知道也不關心之後的朝代究竟如何,他凝視着圖上秦漢交際之處那段小小的凹處陷入沉思。
東方辰和她那群只發文字的“寶貝”們表達的意思雖令人有些許憤怒,卻不無道理。低溫對農業産生的危害是不可逆轉的,大秦應該怎樣才能度過這一段時間的天災呢?
嬴政閉眼,自他繼位以來,天災不斷,大饑、洪水、大旱、地震、彗星、大雪……以前那麽艱難的時候都過來了,還有什麽可怕的呢?
漢,元光六年(前129)。
劉徹看到大漢所處的階段滿意地點點頭,雖不算最好,卻也不錯了,溫度越降越低,以後的朝代沒一個比得上大漢的。
不過劉徹有些生氣,憑什麽見祖龍一面死而無憾?趙政是一個暴君,哪裏值得別人喜歡了?
至于那些看不上古代的話,劉徹選擇性忽略了,後世的生活顯然不是他們大漢能比的,他還很想去後世體驗一番呢,怕是神仙的生活都比不上後世那些人。單拿這張圖來講,試問有哪朝可以做到将從前兩千餘年的平均溫度研究出來呢?
唐,貞觀十年(636)。
李世民将圖中所示內容和所知對比,發現規律果真是如此,凡是溫度處于低谷,時代皆處于動亂。
李世民嘆氣,難道這就是天命不可違嗎?哪怕沒有安史之亂,大唐也無法存續綿久。
【大家都知道古代是小農經濟嘛,男耕女織生态非常脆弱,但凡遇到點兒天災人禍,糧食減産,許多家庭就破碎了,當破碎的家庭多了,一個王朝就到了崩塌的邊緣。古代低溫對于窮人而言是致命的,沒吃沒穿根本熬不過冬天,而古代窮人占人口的大多數,感覺古代老百姓過的都不是人的日子。古代也不像我們現在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更沒有很好的福利和救災體系,出事了只能自己抗,扛不過就等死吧。】
[對呀,非常可怕。]
[我以前還想穿越,現在想想傻得不能行。]
[不瞞你說,我還想穿越,piao完祖龍衛青霍去病就穿回來。]
[你玩兒的好花啊,我也想。]
[古代對窮人不友好,對女生也很不友好,不去不去。]
[對,除非讓我見祖龍,死而無憾 ]
[不行不行,祖龍也不行,我愛空調沙發電視手機,過不了沒有網絡的生活。]
[喜歡是一回事,付諸行動又是一回事,古代噠咩噠咩,貞觀之治都不去。]
[對呀,萬一穿成男的還要服兵役。]
[現在也要服兵役呀。]
[現在和古代能一樣嗎?我國又沒有強制服兵役,咱們國家那麽多人,要是适齡的都去當兵的話,漂亮國得吓死。]
[古代軍隊可不好混,普通老百姓進去都是當炮灰的,鍋碗瓢盆都得自帶。]
[倒也不至于吧,武器盔甲自帶吧。]
[《木蘭辭》都有寫“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鞯,南市買辔頭,北市買長鞭”。]
[啧啧啧,花錢又丢命,害!]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2]。不走也得走啊。]
[貞觀年間還有福手福足呢。]
[唉,我二鳳為數不多的黑點。]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盯着天幕出現的文字中出現的一看就和其他字體不一樣的不是方方正正的應該是動詞的拼音有點茫然,天幕上的字體和大秦所使用的小篆完全不一樣,但無論何人都能看得懂,怎麽突然就加密了呢?
嬴政直覺那不是一個好詞,便沒有過多糾結,後世的人奇奇怪怪,和他們計較是和自己過不去。就比如服兵役這件事,在嬴政看來,天幕上的話看一看就可以了,軍功爵制是大秦的根基,短時間內也不會出現大的改變。
男子到了傅籍之年就應該到軍隊中去建功立業、殺敵得爵。嬴政大概能猜出“炮灰”的意思,他對天幕的說法很不認同。嬴政認為必要的犧牲是值得的,更何況在戰場上擔任“炮灰”的一般都是奴隸和罪犯,他們也可以通過殺敵立功脫籍贖罪,高風險高收益,若想有收獲必定要先付出。
漢,元光六年(前129)。
劉徹若有所思,那個不認識的字眼是他想的那個意思嗎?嘶,劉徹簡直不知說什麽才好,後世的小娘子似乎比現在的還要狂野呢。劉徹忍不住放聲大笑,仲卿也就罷了,多少小娘子對他暗送秋波,但是去病,劉徹一想到那個現年十歲的特別倔的小狼崽就覺得非常好笑。
劉徹突然意識到了什麽,霍去病現在年紀還小,看不出什麽,但他遲早會長大的,能和趙政還有仲卿并列存在的難道會有什麽庸人嗎?劉徹有些激動,若霍去病能像他的舅舅一樣厲害——算了,孩子還小,天幕透露的消息太少,這只是他的猜測而已。
唐,貞觀十年(636)。
李世民心裏不是滋味,作為名副其實的天策上将,比起皇宮,軍隊才是他真正的家。正因如此,他對“福手福足”的了解頗為透徹,那原是炀帝亂政,徵役頻發,民不聊生,百姓會把手腳弄殘,只為了躲避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李世民不否認現在依舊存在“福手福足”,畢竟大唐對外征戰從來沒有停止,只是比起隋朝已經好了很多。被天幕點出來之後,李世民傷心多于難堪,可戰争不止,福手福足就不會消失,亦或者将法律修改成故意讓手腳殘廢的也要服徭役和兵役。李世民重重地嘆了口氣,此事暫且先放放,等到朝會再商讨。
【哈哈哈看來大家都不想穿越,小辰也不想,除非有巨大的金手指和能随時穿回現代,不然真的活不下去。不聊了不聊了,說哪裏去了,春秋還有吳王夫差開鑿邗溝,後來經過重新開鑿整治,成為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邗溝有利于吳國北上争霸,和我們題目也沾點兒邊,但是選項沒有,不用糾結。】
[這個只是有利于,主要目的還是灌溉。]
[現在的南水北調東線大部分和京杭大運河重合。]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前人挖坑,後人栽溝!]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你笑的好大聲啊。]
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
劉啓在心中默念了一遍“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看了眼認真看天幕的太子劉徹,笑了。
明,崇祯元年(1628)。
朱由檢苦笑,前人挖坑,後人栽溝,他就是那個栽溝的後人。大明已經破破爛爛,他能成功拯救大明嗎?
【戰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即西門豹渠、都江堰、鄭國渠。西門豹寶貝們都知道嗎?小學課本上有篇課文叫《西門豹治邺》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不?就是河伯娶妻那篇。】
[有點兒印象。]
[我印象挺深的,不知道怎麽的,學完那篇課文回頭晚上睡覺夢見自己變成了那個被沉河的老太婆,還沒到沉河的戲份就被河伯給宰了。]
[咦惹,那還怪吓人嘞。]
【西門豹是個能人,不僅憑借聰明才智破解封建迷信,還精通水利,引漳溉邺,開渠十二條,讓大片土地成為良田。邺城應該在現在的邯鄲臨漳,引漳溉邺就是引漳河裏的水灌溉臨漳的田地。我們現在經常用于形容愛情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是《詩經·邺風·擊鼓》裏的句子,其實人家是形容戰友情的,也有說是《邶風》的,我不是研究這塊兒,我也不知道具體是哪個,現在是在說邺城,那就當它是《邺風》吧。】
[我們現在人的思想太肮髒,什麽都往愛情上想。]
[不是我們思想肮髒,是他們寫的太暧昧啦!]
[有的就是用女子對男子比喻臣子對君王啊,典型那不是《楚辭》嘛~]
[有道理哦,還有什麽閨怨詩幹谒詩,寫得委婉又委婉。]
[落花時節又逢君。]
[天涯何處無芳草。]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恨不相逢未嫁時。]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此物最相思。]
[人生若只如初見。]
[春宵一刻值千金嘿嘿嘿。][2]
[但凡背詩的時候看個标題,就不會這麽離譜了。]
[李龜年真不愧是大唐頂流,大家都在向他表白啊。]
[???]
[《江南逢李龜年》《江上贈李龜年》,一個杜甫一個王維,比汪倫還牛掰。]
[我穿越到唐朝就去找這些詩人做朋友,讓他們多給我寫寫詩,等過幾千年我就是課文中的頂流。]
[确定不是被罵的嗎?]
[他們只會誇我人緣好,罵當然是罵詩人了。]
[做你的朋友可真emmmm]
[人李龜年也很棒的好嗎?大唐頂流音樂家,想跟大詩人交朋友也得有那個本事啊。]
[這麽認真幹什麽,開玩笑而已。]
[啧。]
漢,建安五年(200)。
曹操摸摸胡子,覺得這些詩并沒有什麽問題,盡管只有一句兩句很惹人誤會,但寫詩不就是這樣的嗎?他的詩沒有被天幕提到,真是太可惜了。被誤會又如何?流傳千古啊!哪個詩人能拒絕這樣的誘惑?
唐,天寶十三年(754)。
杜甫笑了笑,天幕中人想的倒是不錯,給朋友寫詩難道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嗎?只是天目中提到的那首給李龜年的詩他還肯定沒有寫。
“江上”,杜甫嘆了口氣,旅居京城十餘載,他一事無成,也不知未來會發生什麽,讓他和李龜年會在江上相逢。
杜甫惆悵地擡頭看天,也許是那“呼之欲出”的安史之亂吧。
宋,熙寧四年(1071)。
剛到杭州沒多久的蘇轼看着天幕中的詩詞,只感覺莫名其妙,上面的詩有寫給上官的、有寫給朋友的、有寫給君主的、有招攬賢才的,甚至還有兩首單純的描寫春天的,就是沒有一句描寫愛情的。
【都江堰和鄭國渠估計大家就更熟悉了。都江堰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組織修建的,現在還在使用,去成都旅游可以去岷江那塊玩玩,給大家看看圖片,俯瞰非常壯觀,成都平原能夠成為天府之國全靠它。有個比較有趣的事,二郎神沒人不知道吧?】
[小辰不要當我們是傻子。]
[這是什麽魚唇的問題。]
[不知道的肯定不是中國人。]
[每年過年的時候都會去廟裏拜。]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李冰次子淚眼婆娑,盡管地貌發生了變化,他還是認出來了,那是蜀地,那就是蜀地啊!可惜他父親已經不在了,都江堰得以留存至千年後,他父親在天之靈如果能夠得知,必定欣慰而無憾。
嬴政也想起來這位治水能手,嘆了口氣。李冰是為能臣,可惜積勞成疾,早早離世。他讓內侍準備了一份賞賜給李冰的家人送去以表懷念。
【開個玩笑,知道大家都認識他。二郎神家住蜀中灌江口,是個非常具有生活氣息的神仙。我想說的是二郎神的原型之一就是李冰的次子,他們父子二人修建都江堰有功,當地百姓就為他們修建神廟,因為是李冰的第二個兒子,被稱作李二郎,随着歷史演化就變成了二郎神。】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李二郎愣怔在原地,是他耳朵出問題了嗎?她聽到了什麽?二郎神?他竟然成神了!
漢,元光六年(前129)。
劉徹輕啧,他知道蜀中為李冰父子立廟,不過沒把它放在心上,誰能想到就這樣随随便便成神了。不過劉徹也不稀罕這樣的成神,他還沒到沉迷于尋仙問道的年紀,只是對成仙有一點點興趣,誰不想長生不老呢?
【鄭國渠嘛,有緣在小辰直播間遇到的,相信大家都知道鄭國是韓國人這個梗。】
[聽到這句話我心頭一梗。]
[完了,張良也是韓國的。]
[我也心頭一梗。]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也心頭一梗,都顧不得為持續不斷的低溫傷心了。
鄭國渠,秦王政元年——也就是他剛即位的時候,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穿鑿興建,約十年後完工。這條渠非常有用,不然也不會讓他大秦君臣明知道鄭國心懷不軌、寧可晚些統一六國也要傾全國之力修建。
可是鄭國他是個韓國人,寧死也不為大秦所用,只是勤勤懇懇修完渠,安安靜靜地睡在渠邊,再沒有醒來。
【另外戰國還有鴻溝,是魏惠王時期修建的。之後是秦朝的靈渠。秦始皇在平定南越和西瓯的事後遭到頑強抵抗,因為運糧困難三年都沒有戰勝,于是秦始皇命令監察禦史祿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漓江,于是我們就知道本題選A啦~】
[我祖龍也是很頭鐵。]
[哈哈哈哈哈哈哈,你要那麽說你就說對了,再沒有人比他頭硬了。]
[你們怎麽能這麽說呢?我祖龍只是目标堅定!]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面無表情,他知道攻打百越要花費不少精力和時間,卻沒猜到會遇到這麽大的問題。他感受了一番重回年輕的精力充沛的身體,将修建靈渠提前加入南征計劃中。百越遲早是要征服的,他現在有足夠的時間慢慢安排。
【漢朝呢,有漕渠和白渠,都是漢武帝時期修建的。漕渠,是著名水工徐伯領導修建的,顧名思義,是為了轉輸漕糧而修建的渠道,不僅使這一段漕運時間縮短一半,還讓沿渠兩岸萬餘頃土地受益。明顯不是為戰争修建的嘛,D選項排除。白渠,又稱白公渠,是趙中大夫白宮建議修建的聯通泾水與洛水的渠道,修成後灌溉民田四千五百餘頃,請做乘法題,一頃等于一百畝,那麽白渠灌溉了多少畝民田呢?】
[請再念一遍題,沒聽清啊。]
[4500×100=450000=4.5×10(畝)]
[牛掰啊!算得真準确。]
[還知道加單位呢,小學的時候我沒少因為沒加單位扣分。]
漢,元光六年(前129)。
劉徹眼睛放光,漕運時間縮短一半、萬餘頃土地受益、灌溉民田四千五百餘頃,這些字眼狠狠抓住了劉徹的眼球。
“拟旨,告訴徐伯朕同意修漕渠了,讓他抓緊時間修,修完了也別歇着,再修點別的。”
“讓他盡量省錢。”挖渠要錢,打仗燒錢,劉徹可沒忘記他最緊要的任務是北驅匈奴。
“朝中有叫白公的人嗎?派人去尋。”劉徹想了想,覺得沒什麽要補充的,又心滿意足地坐了下來。
劉宋,大明九年(462)。
祖沖之眼睛放光,飛快地抄錄下彈幕上的那一串字符。
【除了兩條地上渠道以外,我國第一條地下渠龍首渠也在漢武帝時期興修。西北地區也修建了利用雪水和地下水的坎兒井。】
[坎兒井用了兩千多年了,現在還在用呢。]
[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颔首,很好,第一條地下渠是大秦的了,就讓李冰的兒子去修建。
漢,元光六年(前129)。
劉徹很高興,他喜歡“第一條”這個字眼,誰不想成為古往今來第一人呢?至少劉徹拒絕不了此等誘惑。
可惜天幕上沒有提到主持修建龍首渠之人的名字,事情有些麻煩。倒不是他躲懶,而是能拒絕青史留名的人太少,如果能主持修建龍首渠,史書上必定會有其姓名,天幕沒說主持之人是何人,接下來會有很多人為這個位置争個頭破血流。
劉徹不在乎臣子争搶,他只是擔心所選之人德不配位,使大漢的龍首渠比不上天幕上所說的那樣有價值。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然而母親大人脾氣有點暴躁,奪淮入海說的就是它,大禹治水也是治的它,到清朝黃河依舊我行我素,給河兩岸老百姓帶來了財産損失及生命危險。歷朝歷代都在治理黃河,但是大多數都成效不是很顯著。然而東漢漢明帝時期,王景率領數十萬人治理黃河,讓黃河八百年都再沒有改道的危害。】
[這人真厲害。]
[宋朝真是倒了大黴了,恰好過了八百年之際。]
[宋朝治水簡直了,一言難盡。]
[漢明帝?赫赫盛漢啊。]
[不知道為啥對他印象一般。]
[這個谥號還是挺保真的吧,畢竟離宋朝這麽遠。]
[他就是很厲害呀!當然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他派人出使天竺引進佛教,建立了白馬寺,舉行“燃燈表佛”活動,然後就有元宵節啦!]
[一直以為元宵節秦朝就有。]
[搞笑呢吧,秦朝連紙都沒有。]
[布也能做燈籠啊,過年誰家門上挂紙燈籠啊?]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抓住了關鍵字眼,将“紙”從記憶深處扒拉出來,之前天幕說《大學衍義補》的時候提到過,這是一種不同于布的書寫材料,又和布有相似之處。
上次嬴政就意識到“紙”非常重要,至少價格低廉占地小,用紙寫出來的百萬鴻篇巨著只需七八本兩指厚的書,竹簡完全比不上。少府已經在嘗試制作,然而天幕沒有透露出任何關于制作紙的原材料及步驟,現在依舊處于最初的摸索階段。
宋,嘉佑元年(1056)。
趙祯負手而嘆,黃河安瀾八百年,到了大宋已有千年,正是黃河泛濫時,大宋什麽時候能出現一個王景這般的治河能手呢?治水仿佛是個無底洞,這些年朝廷在黃河治理上花了不知道多少銀子,但成效并不大。
【接下來是魏晉,這裏好像只有曹魏出于軍事和經濟的需要開鑿或整修了許多溝渠陂堰。比如鎮北将軍劉靖在永定河上修建戾陵堰,戾陵堰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水利設施,防洪灌溉都很贊。發生洪水的時候,水可以從堰頂溢出;沒有洪水的時候,就攔截河水入車廂渠——車廂渠就是渠道的首段——灌溉沿岸的百餘萬畝農田。】
[這個設計還怪牛逼的。]
[車廂渠我知道啊,九十年代還發現它的遺址了,就在海澱區。]
[你說海澱區啊,那我就反應過來了。]
[永定河不也是北京的嗎?]
漢,建安五年(200)。
曹操近來壓力很大,一方面,他雖戰勝袁紹于官渡,但袁紹實力依舊不可小觑,戰後事務繁多;另一方面,心愛的謀士疑心他未來會篡漢,他又不好辯解,因為他已經有了野心。
曹操冷不丁聽到“曹魏”一詞,僵在了原地。得,不用辯解了,看看怎樣能讓文若想開一些吧,不知道發誓會不會管用?
前些時候天幕給出了三國時期的地圖,依照地理位置,他猜測甚至有六成把握北方的“魏”屬于他,不過未來的他膽子那麽大的嗎?曹操幽幽地嘆了口氣,至少他現在不敢袒露有自立之心。他曾經也是大漢忠臣,為大漢兢兢業業,什麽時候對大漢失望了呢?他也不記得了。
【大家可能沒聽說過劉靖和戾陵堰,我也是背書的時候頭一次知道,但能在書中舉例子的都比較典型了,所以就搜了搜。先說戾陵堰,它建在梁山南側,邊兒上有漢代漢代燕王劉旦的戾陵,所以叫戾陵堰。這名字一聽就不好聽,寓意還不好,但可能出于對漢朝皇室的尊重吧,還是用陵墓的名字命名了。至于劉靖,盡管他很能幹,但大家不熟悉他很正常,因為他既不在《三國演義》時間段活躍,更不不在現在小說裏經常寫的卧龍鳳雛還是幼崽時期的前三國活動,而是在魏文帝及以後的政壇上活躍。】
[确實沒怎麽聽說過劉靖,只聽說過李靖。]
[托塔天王!陳塘關鎮守将領!哪吒三太子他爹!]
[李世民的門神李靖!]
[???這個不是,門神是秦瓊和尉遲恭。]
[李靖竟然不是門神嗎?]
[當然不是了,他就是多了金吒木吒哪吒三個好大兒。]
漢,征和二年(前91)。
劉徹挑眉,燕王劉旦戾陵?呵,不知道那個蠢兒子做了什麽得了這麽個谥號。
唐,貞觀十年(636)。
李世民:???!
李靖:???!
秦瓊:???!
尉遲恭:???!
……
總之大家都很懵,二郎神也就罷了,他們居然也随随便便成神了?
【開元年間,全國共建了五十六個農田水利工程,蔡州新息縣修建的玉良渠灌田三十餘萬畝,薊州三河縣的孤山陂灌田二十餘萬畝。】
[開元年間啊,怪不得叫開元盛世呢。]
[懷疑唐玄宗被魂穿了,前後差別那麽大!]
[也不算差別大吧,開元後期的時候就已經能看出端倪了。]
[太心酸了,唐玄宗怎麽就不早點兒死?我還挺喜歡他的,把他多餘的壽命安到二鳳身上。]
[對呀對呀,二鳳活得長點,大唐百姓受了委屈就不用哭昭陵了,直接去找二鳳哭去。]
[二鳳也那麽喜歡哭,怕不是會和老百姓一起哭。]
唐,貞觀十年(636)。
李世民還沒從愛将們被封神中回過神,就被天幕迎頭暴擊。
李世民牙關緊咬,眼中寒怒,大唐子民受了委屈只能到他墓前哭,朝廷呢?朝廷在做什麽?安史之亂究竟亂到了怎樣的程度,讓官府在百姓中都沒了信用。天幕透露出的東西太少了,盡管他做不了什麽,但他還是想知道。
唐,開元二十四年(736)。
李隆基嘆了口氣,明明不是他做的孽,可是卻需要他來還。
開元盛世啊,後世也是這麽認為的嗎?李隆基深刻的感覺到心髒在砰砰跳動,這是他的大唐,盛世大唐!難道他不該為之驕傲嗎?
想到未來很可能會造孽的自己,李隆基開始感謝起天幕,好在還不晚,開元盛世還在。
【唐文宗太和年間修築了它山堰,它和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它山堰是中國水利史上首次出現的塊石砌築的重力型攔河滾水壩,具有阻鹹、灌溉、洩洪多種功能,非常厲害。】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是他山。]
[我的輸入法顯示的是它山诶。]
[你的輸入法錯了。]
[我去,這句話居然是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外力!]
[就是這個意思啊,不然呢?]
[石頭攻玉啊,那不就是價格低的可以攻擊價格高的嗎?就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呗。]
[真離譜啊,還以為你要說劣幣驅除良幣呢。]
[倒也不至于。]
[那個攻不是攻擊的意思吧。]
[是磨砺的意思。]
[其實我想說,那個它不念ta,而是念Tuo,讀音應該是駝山堰來着。]
【居然念Tuo嗎?以前一直念得它來着,之後就知道啦,謝謝寶貝糾正提醒。然後再講講隋唐大運河吧,也就是我們的C選項。它由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組成。需要注意的是,隋唐大運河和京杭大運河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京杭大運河是元朝時期開鑿的,用以代替原來與洛陽為中心的舊運河,從北往南分了七段。其中會通河和通惠河兩段将原來的運河連通了起來。從這兩條河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它們的作用,漢語博大精深,我們中國人真的很會起名字。】
[去搜了搜,居然真的是它(Tuo)啊。]
[唉,同剛搜完,灰溜溜地滾回來了。]
[這又有啥?用的多了,說不定就真的變成ta了。]
[原來會通河和通惠河的名字是這麽來的呀!]
【理論方面,元代贍思在宋金兩部關于治理黃河的專業書籍《河防通議》和宋朝周俊編寫的《河事集》的基礎上編了一本書名字叫做《重訂河防通議》。另外,元朝滅亡和治河也脫不開關系,當時黃河暴漲,水災嚴重,運河和鹽場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那是運河和鹽場嗎?不,那是漕稅和鹽稅!是到手的錢啊!于是元廷任命賈魯治理黃河,征發了整整十五萬河工。人多不是問題,但朝廷不幹人事,河工的夥食和工錢被層層克扣,這誰能受得了?累死累活的,不發錢也就算了,連飯都沒有,于是“挑動黃河天下反”,元末争霸賽拉開序幕。】
[賈魯也是生不逢時,治水本沒有錯,不讓工人吃飽飯就有錯了。]
[這不是服徭役嗎?估計也沒幾個朝廷能讓他們吃飽飯吧?]
[所以它們都滅亡了呀。]
[老百姓求的不就是那一口飯嗎?]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疑惑,軍隊難道不是為戰争設立的嗎?為何要沖在抗洪救災第一線?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嘆氣,他就是從那時候過來的,老百姓苦啊,根本活不下去了。朝廷不讓百姓活,百姓也不要朝廷活,道理很明白,但能做到實在太難了,皇帝都當上了,對子孫後代做點打算有問題嗎?完全沒有!
【明朝比較重要的是潘季馴治理黃淮,潘季馴原來是總理河道都禦史,曾經被彈劾罷官,後來張居正改革的時候被重新起用。潘季馴在治河中貫穿“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原則,效率那是杠杠的,一年初見成效,兩年河工告成,使河水不再入淮,讓黃淮兩岸的農業生産得到了恢複與發展。】
[牛啊!]
[搞工程最怕的就是沒有效果,潘大佬受我一拜。]
[還怕出效果慢,遇到個一直催催催的領導。]
[領導什麽都不懂,擱那兒瞎指揮,可煩。]
[天,不管哪個職業,遇到這樣的領導,想想就煩躁。]
[都不是煩躁了,是暴躁。]
明,洪武十四年(1381)。
“好啊!我大明人才濟濟!”朱元璋非常興奮,有了治理黃河的好辦法啊,“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真是精辟,就算他不懂治水,但天幕都說了此法非常有用,讓朝中懂治水的按此法去做就行了。潘季馴兩年做到有成效,他給寬限些時間,三年做好就行,他不着急的。
明,萬歷十年(1582)。
潘季馴黝黑的面龐上綻放出笑容,天幕來自後世,再沒有什麽比後世之人對他的治水表示肯定更令人欣喜的了。
作為潘季馴的伯樂,張居正也很高興,治理好黃淮,大明複興有望。
【康熙時曾大舉治理黃河,順道也把淮河和運河治理了一下,還有永定河,原來好像叫不定河來着。到了雍正時期,江蘇、浙江的海塘也修築好了,海塘就是堤壩,專門用來防潮的,不是潮濕的潮而是海潮的潮,也是一項大工程,保護了沿海農田。】
[“可憐不定河邊骨”的不定河?]
[不知道是不是一條河,可能重名了。]
[嗷~陳塘關的塘就是這個海塘的塘!]
[草,有種知識破次元壁長我腦子裏的感覺。]
[錢塘江的塘不也是這個塘嗎?]
[剛說陳塘關就特別有感覺,你說錢塘江一點兒感覺都沒有。]
[什麽感覺?海棠的感覺嗎?]
[不要在這裏亂開車啊。]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
玄烨點點頭,剛想聽天幕誇他時,天幕戛然而止,于是還沒來得及上挑的嘴角立刻彎了下去。
胤礽想翻個白眼,但擔心被他陰晴不定的皇阿瑪看見,他才不想當出氣筒呢。
清,雍正八年(1730)。
胤祥拱手:“恭喜皇上!您的功績澤被後世。”
胤禛擺擺手:“十三弟無需多言,這都是朕應當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