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多謝哥夫
第12章 第 12 章 多謝哥夫
人的感情是相互的,人家對他好,他也會對人好。
淩星等着人走差不多,拉着沈呈山和徐有芳道:“爹娘,我的生意全托家裏給的銀錢才能做。往後每月,我會給家中五成的收入做公用。這錢爹娘務必收下,不然我住在這裏,心裏難安。”
之所以不在全家人面前說,是怕給沈回還有沈歸夫妻兩壓力。
要交公一部分,是他原因特殊。他不能因為自己的特殊,把其他人給架起來。
沈呈山夫妻二人知道淩星心意已決,沈呈山思索一番後提議,“你的手藝才是生意的根本,五成太多了,且那些銅錢是二郎給的。真要給的話,不如給一成給二郎,其他的就不必了,不然爹娘心裏也同樣難安。”
淩星想了想,“再給兩成給家裏吧,我需要用公中的東西,算賬也麻煩的很,不如直接給了省心。”
兩方推來推去,最後定下給一成給沈回,一成給公中。
這下淩星給了錢,心裏安穩了。沈呈山和徐有芳沒有占孩子太多的便宜,心裏也舒坦了。
陶坊那邊說泥爐做好要十天,這幾天沈回空了就做蒸籠。
柴火的價格在第五天的時候又降了,一捆六文。
即便是這樣,沈家還是一天跑兩趟山。
再少也是錢,家裏窮的要揭不開鍋哪裏容得了他們挑三揀四的。
不過是苦點累點,幹就完了。
這天淩星在幫徐有芳曬衣服,發現晾衣繩上有件衣服已經幹差不多了。
是沈回的。
他的衣服一般都是自己洗。
淩星也問過徐有芳,但徐有芳也說不上來沈回什麽時候開始自己洗衣服了,反正她已經很多年沒有洗到沈回的衣服。
曬完衣服後,淩星看到沈回的領口袖口有縫補。縫的并不結實,稍微磨磨,線能把布都給磨散。
他見衣服幹的差不多,便拿了下來,去西頭房找針線簍子。
中午沈家人賣了柴火回來,一家子坐一起吃了豆飯。
席間沈來又把腦袋貼淩星的懷裏去,“大哥夫,你啥時候再做包子饅頭吃啊?”
這幾天他每天能問淩星八百遍這個問題,自從吃了頓好的,他就想的要命。
他知道家裏這樣窮,不可能總吃那好東西。豆腐在他家都是奢侈物了,更別提包子饅頭。
但他控制不住自己,總期待着還能再吃上。只要想了,就去問淩星。
甚至還說不要生辰面了,只要一個豆腐包子。
陶爐還沒做好,蒸籠倒是進入了收尾階段。
淩星算着能出攤的日子,對沈來道:“再過四天,到時候你幫我切豆腐餡,我給你個包子和饅頭怎麽樣?”
沈來兩眼一亮,小狗一般,“好!我一準把豆腐餡切的漂亮!”
這邊對沈來說了,那頭的沈小春和沈小夏也沒落下,“小春,小夏,你們要來給大伯夫幫忙賺包子饅頭吃不?”
具體幫什麽忙淩星沒說,在淩星看來他們都是小孩子,能做的本來就有限。
他張口,只是為了讓兩個孩子有參與感,覺得是沈家的人,沒被排擠在外。本來他們在沈家連呼吸都小心着,怕驚擾到人。
曹滿月當娘的也知道兩個孩子活的小心,這裏面有她的原因,可她也是沒辦法。
眼下大哥夫主動開口,想幫着兩個孩子,曹滿月心裏感激,在兩孩子怯懦退縮但又無比向往的眼神下,笑着點頭,“快謝謝大伯夫。”
沈小春和沈小夏小聲的張口,“謝謝大伯夫。”
說完還有些激動,臉都紅了,不太好意思的低頭。
淩星笑笑,沒有再繼續說什麽。
吃完豆飯,曹滿月片刻也等不了,要去砍柴。
公爹說賣柴錢是給大哥夫做生意備用的,她多砍些大哥夫備用的錢就能多些。
那包子饅頭都要錢,她不能叫大哥夫白掏。
蒸籠差收尾,沈回想着今天全部做完。
路過晾衣繩的時候發現衣服忘記收了,便伸手取衣服。
拿到手裏才發現破損的領口和袖口,被重新縫補了。
針腳不似他自己縫的那般松散,也不如他娘的那樣精細。
但縫補的很好,很結實。
沈回拿着衣服,視線精準的落在不遠處給沈來整理頭發的淩星身上。
此時淩星正巧擡頭,見沈回臂彎挂着他縫補過的那件衣服,正面部表情的盯着他看,淩星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沈來頭發整理齊整後人就撒腿跑了,他在一個地方待不住。
院子裏只有沈回和淩星,淩星悄悄靠近沈回。
“不好意思啊,擅自動了你的衣服。但要是不重新縫補的話,衣服領口和袖口沒多久就會爛掉,到時候想縫都縫不起來了。”
沈回帶着繭子的指腹蹭了一下衣袖上縫補的痕跡,低頭看向淩星,“多謝哥夫。”
淩星笑着擺手,“沒事的,你以後有需要縫補的都可以拿給我,很快就能縫補好。”
之前沈回賣頭發幫他湊錢,淩星是打心眼裏面感謝。舉手之勞的事情,他很樂意替沈回做了。
沈回沒立即回答,而是在沉默片刻後,沉聲道:“那便勞煩哥夫了。”
兩人沒再繼續說,沈回要趕時間做蒸籠,把衣服放回屋,就出來幹起活。
淩星在院子裏看了一會,沒什麽是他能做的,又去幫徐有芳打掃屋子。
“星哥兒,你之後出去擺攤子,娘想着叫二郎陪你去。”
淩星手裏拿着禿頭的苕帚,心裏算了算日子,“那會家裏要耕地了吧?二弟他一把子力氣,留在家不是更好?”
徐有芳哎了一聲,“就是二郎力氣大,人長得高壯,這才叫他陪你去啊。”
“這話怎麽說?”
“外頭且亂着呢,你這樣的小哥兒身邊沒個漢子,不知有多少人會欺負你,找你麻煩。二郎模樣兇,爹娘瞧着他,心裏都會發怵。叫他陪着你,幫你鎮場子,那些個二流子不敢靠近你的。”
徐有芳一通說,淩星明白了。
這裏不是法治社會,他可不敢托大說不用。
“全聽娘安排。”
到了約好的日子,沈呈山去鎮上賣柴的時候,拐去陶坊取了訂做好的泥爐。
順便從鎮上的糧鋪買了十斤的好面,一下子又花了二百文。
泥爐死沉,還是沈回一路拎回去的。
沈歸則扛着十斤的面粉跟在後頭,看一會就喊累,要他爹和他換着扛。
到家後,淩星為了試試蒸籠和泥爐,又做了頓包子饅頭。
老面引子要現弄,做上後已經是第二天的中午。
期間淩星又托沈呈山買了口陶鍋,放在泥爐上用,還買了些麻布回來,做蒸籠布。
東西都買回來,又花去一百五十一文。
陶鍋買了底厚實耐用些的,要七十五文。
這時節的麻布一匹三百文,長四丈,寬二尺二。夏季的時候一匹二百文。
沈呈山扯了十尺麻布,要七十六文錢。
淩星洗了麻布,之後根據蒸籠大小裁剪成圓,墊在蒸籠裏面。也只裁了十片,他有五個蒸籠,多餘的收着,可以做替換。
邊角料被徐有芳收拾起來,留着後面縫補衣服用。
包包子的時候,淩星五個蒸籠全用上了。
一籠能蒸十個,但他沒有放全。
每籠就放了兩三個,一共用了一斤面粉,一斤豆腐。
蒸的時候要時刻注意着火候,盯着泥爐和蒸籠裏包子饅頭的狀态,心裏記着時辰。
還需要來回的調換蒸籠順序,保證每一層都蒸好。
他手藝足夠好,之前又積攢許多的經驗,這次一次成了。
沈家又吃了一頓豆腐包子。
之前淩星對這邊物價不太了解,以為五百文就夠。原身出生富裕人家,腦海裏也沒有底層人民接觸的物價參考。
結果花到最後,沈回賣頭發的八百文根本就不夠。
沈家給他添上了後續所有的空缺,淩星都記在心裏。
因為錢不夠的原因,頭先想的肉包子也往後擱置,就先做豆腐包子和饅頭去賣。
淩星估摸了一下,一斤面粉差不多能做十五個大包子,小一點的,二十個都能做得。
饅頭的話,大一點的能做七八個,小一點的能做十二三個。
大包子有視覺沖擊,但價格肯定會定的貴些。小包子雖然能便宜,不過也沒辦法便宜到哪裏去。
做早點的都是辛苦錢,起得早還忙得很。
賣的貴一點,食客就不買帳。
淩星思索再三,還是決定做大一點的。十五個豆腐包子,成本在二十五文。
他每個賣三文錢,加上人工還有炭火這些,其實真賺不了。
可這價格已經是在鎮上能定的最高的了,去縣裏倒是能再高一些,不過路途上又過于遙遠,耽誤的時間還有費去的體力,不太值當。
饅頭一個就四文錢,他做的比較大,又是好面粉做的,總會有人買。
但整體數量的話,淩星還是決定包子做的多些,饅頭少做點。
要出攤子了,每天用老面引子做好的面團需要留一些下來,這樣就不用再用堿水重新調配。
要用的時候要用水泡幾小時,水面起泡泡面團發軟,拉起來是孔就成了。
淩星托沈來幫忙,讓他起來後給面團泡上水,答應給他包子吃。
這樣收攤回家就能看發酵情況,好了就可以直接揉面。
沈來拍着瘦弱的胸膛保證,絕對不會出差錯。
一切準備就緒,只等着第二天去鎮上出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