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你應該記得這個名字
你應該記得這個名字
當電話屏幕亮起的那一刻,炎星蔚怔住了。
張晉一。
這個名字,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知名制片人,金牌影視操盤手,手握無數頂級資源,娛樂圈最難打交道的“冷面商人”。
如果說導演是作品的靈魂,制片人則是掌控項目生死存亡的推手。而張晉一,就是這個行業最有話語權的男人之一。
—-------------
張晉一,年過五十,老牌電影學院畢業,曾是知名導演的得意門生,卻沒有選擇走導演之路,而是投身制片行業。
他的商業嗅覺極其敏銳,從年輕時便在影視行業摸爬滾打,短短十年內就成為了業內最炙手可熱的制片人之一。他最擅長的,是精準捕捉市場趨勢,将商業價值最大化。
代表作:
《浮誇》——一部風格大膽的現實主義電影,曾獲國際電影節大獎,震驚業界,被譽為“藝術與商業完美結合的代表作”。
《霧京》——讓萬喬與葉重雙雙封神的歷史正劇,制作精良,堪稱經典。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市場與質量并存的代表,演員們争相想要參演。能被張晉一選中,幾乎意味着進入了一線演員的梯隊。
在影視行業,張晉一的名字向來代表着絕對的權威與冷酷的現實。他不僅僅是一位制片人,更像是一個掌控生殺大權的行業操盤手,任何一部作品,只要沾上他的名字,便意味着頂級制作、嚴格标準,以及——零容忍的苛刻要求。
張晉一向來不講人情,只看能力。對于他來說,影視行業本質上是商業,而不是誰跟誰關系好。他不會因為某個演員名氣大、資本強就降低标準,也不會因為合作過就給予額外照顧。在他的選角标準裏,只有一個原則:“他有沒有能力撐起這個角色。”
“演員的實力,是鏡頭下唯一的衡量标準。”
這樣的态度,使得他成為娛樂圈最難搞定的制片人之一。他從不被資本牽着鼻子走,甚至被業內稱為“鐵血制片”。
投資人想插手選角?他一句“換人”便能直接否決;演員想靠關系上位?在他手上,哪怕是資方強推的流量明星,只要演技不過關,他也能當場請走。
曾經有一位當紅演員,在試鏡某部作品的男配角時,因為無法進入狀态,整整拍了十幾遍仍未過關。張晉一冷眼旁觀,最終站起身,直接對導演說:“換人。”
導演試圖替對方求情:“張導,給他一點時間……”
張晉一的目光甚至沒有落在那位演員身上,語氣淡漠:“這個戲沒有‘時間’。”
最終,那位演員的戲份被徹底删改,哪怕投資方試圖施壓,他依然不為所動。對他而言,演員的演技不過關,便沒有資格站在他的片場,任何一個人的妥協,都會毀掉一部作品的質感。
不僅對演員要求嚴格,他對整個劇組的運作同樣有着近乎冷血的标準。在某部電影的籌備階段,他曾和投資方就劇本的删改問題發生激烈争執。投資方認為劇本太過深刻,市場不一定能接受,要求他“通俗化”,甚至希望在劇情中加入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感情線。
張晉一沉默了一會兒,直接在衆目睽睽之下,撕毀合同,扔在桌上,然後起身離開。
“要做,就做最好的作品。如果你們只是想做一個賺錢的快餐片,我沒興趣。”
最終,那部電影換了別的制片人,結果票房慘淡,被業內稱為“資本過度幹涉的失敗案例”。而在這之後,他親自操刀的另一部電影,反而成為了當年最賣座的影片之一,狠狠打臉了當初試圖幹涉他的投資方。
業界曾流傳這樣一句話——“寧願得罪投資方,也不要和張晉一對着幹。”
但如果你能被他認可,意味着什麽?
意味着,你的演技、你的實力,已經足夠撐起最挑剔的觀衆對你的期待。萬喬、葉重等影帝影後級別的演員,都曾出演過他制作的作品,在他的片場磨砺演技,被他認可的演員,意味着未來在業內站穩了腳跟。
然而,他的認可,比任何獎項都要難得。
他是那種不會随便誇人的制片人,就算一個演員演得再好,他最多只會點頭,說一句:“還可以。”
但正是因為他向來如此吝啬評價,才使得那些真正被他認可的演員,成為業內頂級的存在。
他是所有演員都敬畏的人,也是所有想靠實力立足娛樂圈的演員,最想得到肯定的人。
然而,張晉一從不輕易給出“認可”。
但問題是——他,為什麽會突然找自己?
炎星蔚盯着屏幕,眉頭微微皺起。
張晉一,這個和自己毫無交集的男人,居然主動打電話來?
除非.....
—--------------
炎星蔚深吸一口氣,按下接聽鍵。
電話那頭,張晉一的聲音沉穩而直接,沒有任何寒暄,仿佛這一通電話,已經為炎星蔚的人生定下了某種基調。
“炎先生,您好。”
那嗓音低沉而有力,如同宣告某種即将降臨的命運。
“我這裏有個角色,想讓你試鏡。”
炎星蔚的指尖微微一頓,嗓音平靜,卻掩藏不住眼底翻湧的情緒。
“什麽角色?”
電話那頭沉默了一瞬,随即,張晉一緩緩吐出兩個字。“蕭雲。”
張晉一的聲音透過電波,字字清晰,帶着不容置疑的篤定。
“你應該記得這個名字。”
炎星蔚的心跳仿佛在那一刻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