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不僅從別國招人,還從其他界挖牆腳
第16章 不僅從別國招人,還從其他界挖牆腳
始皇開直播只是想讓孫子确認一下他爹活得好好的,不要再擔心了。
沒想到會正好撞見這麽一幕。
他面不改色地将直播關閉,反正看也看過了,剩下的就給孩子留點面子吧。扶蘇也是為了他,想給他更多更好的陪葬品,才這麽努力的。
在場衆人從直播的這短短片段裏确認了裏頭那個缺德的秦二世就是他們太子沒錯,再無一人懷疑。
也不能怪他們武斷,實在是這麽多個擁有大秦的位面放在那,各類扶蘇他們也結識過一圈。
大家見過耿直的扶蘇、剛毅的扶蘇、腹黑的扶蘇,甚至還有懦弱的扶蘇。但至今為止還沒見到過第二個和他們家太子一樣,返祖成昭襄王二號的扶蘇。
準确說是,昭襄王秦稷和莊襄王子楚的結合體,無賴且腹黑。
三世橋松想起一事:
“祖父既然回來了,那皇陵中的陪葬品便能激活了。”
地府中的陪葬品須得主人進入地府後才能激活,之後無論是自用、送人還是被偷竊搶奪,這類操作都可以實現——哪怕主人投胎去了。
但是如果主人沒進入地府,那就會一直處于待激活狀态。誰也動不了它們,只能幹看着。
始皇在這個骊山陵裏逛了一圈,很快把兵馬俑和各類陪葬品都做了歸屬。
他自己用不着帶這些回之前的位面,不如留給先祖和兒孫們使用。陽世的扶蘇還在不斷地給父親塞好東西,他缺什麽都不會缺這個。
先祖們也不和他客氣:
“也罷,就當是政兒你孝順我們的。”
Advertisement
後輩們倒是有些不好意思,始皇沒興趣和這些不熟的晚輩掰扯,把事情交給三世處理後就離開了。
東西怎麽分随他們去,要是不夠,就去梓桑位面找他拿。
交代完事情,始皇回到了原位面。
回來的時候将軍正在分兵馬俑。
白起混在人群裏指指點點:
“這個,這個個子矮一些,不如其他的強壯,把這個給大王吧。”
李信二話不說應下:
“行!武安君您再挑幾個,要湊足一千呢!”
白起撸起袖子:
“交給老夫,老夫一定給他挑出最差的一千個兵俑。”
始皇:……
白起口中的大王必然就是他的舊主昭襄王秦稷了。
看來老将軍對昭襄王還是很有意見的。
蒙恬發現了陛下回來,連忙行禮。其他人聞言也紛紛放下手頭的事情,上前來拜見陛下。
始皇讓他們自行去忙,只留蒙恬一人。
他問道:
“兵馬俑你們是怎麽分的?”
蒙恬答道:
“托龍君問過太子了,殿下說給每位先王派遣一千名兵俑和一百騎去即可。”
始皇對此沒有異議:
“太子做事朕很放心,既如此,朕便不管了。給先祖們修繕住處若磚石不夠用,也可尋太子讨要。”
雖然他的骊山陵大部分區域都封土了,再往裏加塞東西不太方便,但也不是完全不能塞的。
實在不行還能看看哪個臣子的墓正在修建,預備過段時間下葬。到時候往裏頭多丢一些磚石,等臣子下來就可以直接從他墓裏取用。
從陽世弄這些材料,遠比用功德在商城購買劃算。功德這樣的東西用一點少一點,還是得勤儉持家。
蒙恬當即應下:
“是!陛下放心!”
眼看沒有別的事情需要自己處理,始皇就回乾元宮去了。他得回去思索一下修改律法的事情,要怎麽改才能對大秦更有利。
始皇想起先祖們教導他加好友的方法,尋摸着把認識的人都加了個遍。他還問了先祖如何拉群,他見秦君有幾個家族讨論群。
——所有秦君都在的大群有一個,帶家屬的大群有一個。戰國時期的秦君們有個私群,戰國帶家屬的私群還有一個。
除此之外,秦稷還額外建立了三個群。
一個群裏是大秦出了名的有為之君,一個群裏全是稱過王的秦王。
還有一個群裏起初只有兩人,秦稷和始皇。據說秦稷預備着等扶蘇下來之後,把扶蘇也拉進來。
始皇就問他為何單單只拉他們父子。
秦稷說他覺得自己和他們父子倆投緣,所以想和他們說悄悄話。
始皇:……
始皇二話不說就退群了。
別以為他沒看出來昭襄王是在觊觎他家太子。
總之,這麽點人,愣是拉了十好幾個群。
始皇只加了大群和戰國相關的群,但他猜也猜得到周朝時期的秦君、春秋時期的秦君肯定都有各自的小群。
先祖們還說這不算什麽,還沒把他往有臣子的群裏拉呢。等以後他自己加了臣子,肯定還會再拉新的群。
始皇不得不承認先祖說的是對的。
把臣子們都加上之後,始皇就開始給他們分類了。而後大群拉一個、京官拉一個、地方官拉一個、文臣武将分別拉一個、宗室拉一個、自己的血脈還要拉個小群。
暫且就這樣吧,以後需要了再拉。
看着群列表裏五花八門的群,始皇都有點分不清哪個是哪個了。他仔仔細細給每個都改了備注,一眼望去整整齊齊,強迫症一本滿足。
拉完群,始皇在文臣的群裏發布了重要指示:
“懂律法的都過來一趟。”
有臣子不用白不用,他為什麽要一個人絞盡腦汁地思考,當然是把臣子喊來一起加班。
李斯等人迅速集結,很快抵達了乾元宮。
人群裏還有點意外之喜。
商鞅被推了出來,蒙毅介紹道:
“陛下,此乃商君。”
始皇滿意颔首:
“不錯。”
然後張儀也被推了出來。
雖然張儀在律法上沒有特別出名的建樹,不過無所謂了。始皇一朝的臣子只是想借此機會給陛下多介紹幾位名臣而已,以後或許能派上用場。
如果說先王們的心腹愛臣被帶來了,還算可以理解的話。這之後被推出來的吳起、樂毅等人,就有點離譜了。
這幾個以前都不是跟着秦國混的,各有各的賞識之君。雖然大部分結局都不太好,但只有少數是伯樂親自動手的,基本還是繼任者不做人。
像李悝那種純粹因為自己判案判錯了自殺謝罪的比較少,這種就不會棄伯樂而去,目前還在舊主手底下幹活。
這頭樂毅說:
“我為燕國鞠躬盡瘁,奈何燕惠王容我不得。若非那蠢貨猜忌,我早助燕國滅了齊國,哪裏還要等大秦動手!”
說到這裏樂毅就要氣死了。
他把齊國打得只剩下最後一口氣了,已經定好了消磨齊人心性的計劃。多給他幾年,齊人就會徹底絕望,再不想着複國。
燕惠王倒好,非說他留着齊國一城不滅是想自己當齊王,根本不是為燕國着想。
一生功業毀于一旦,樂毅感覺自己半輩子白忙活了。燕惠王不感激他協助燕昭王振興燕國就算了,還這麽對待他,他咽不下這口氣。
所以哪怕死下來之後燕昭王仍舊對他禮遇有加,努力想要消除他和兒子之間的隔閡,樂毅也敬謝不敏。
燕惠王也是個人物,趕走樂毅之後發現沒了樂毅的燕國就是個弟弟,又開始後悔。
原本樂毅死前其實已經和燕國重修舊好了,畢竟燕惠王都認錯了。身為臣子還能怎麽辦呢,繼續擰着只會被人罵不識好歹。
但是吧,來了地府之後燕王不再是王。樂毅又聽聞其他位面的人說始皇帝如何如何寵信功臣從不忌憚……
樂毅目光灼灼地看向始皇:
“陛下!您真的不會擔憂臣子功高震主嗎?”
始皇并無被冒犯的不悅。
他平靜地反問:
“何人能有朕功更高?”
樂毅哈哈大笑,說自己轉投大秦果然是個正确的決定。
“聽聞其他位面的大秦,六國裏五國都為王翦父子所滅。然始皇帝陛下依然從無忌憚,光這一點就無人可敵了。”
吳起也跟着微微一笑,又嘆了口氣:
“我也是命不好啊!”
吳起比樂毅的經歷還曲折。
他先是為魏國的魏文侯效力,幫魏國弄出了名垂千古的古代特種兵部隊魏武卒。魏武卒有“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的輝煌戰績,可見吳起對魏國的貢獻。
結果魏文侯的兒子魏武侯聽信小人讒言,他只好轉投楚國。
去了楚國也沒撈到好,辛辛苦苦幫楚悼王弄出了吳起變法,令楚國南征北戰少有敗績之後。楚悼王死了,他的好日子到頭了。
這次倒不是楚悼王的兒子不做人,而是被吳起變法影響利益的楚國貴族沒忍住。他們趁着楚悼王舉辦喪禮的時候射殺了吳起,吳起哪怕往楚悼王屍體旁邊躲都沒用,屍體都被他們一起射成了篩子。
劉季缺德地笑話道:
“楚悼王瘋了一樣整天找那些貴族的麻煩,都好多年了,一直沒消停,現在楚地亂得很。”
主要屍體被這麽損毀之後,楚悼王的陰壽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本來諸侯國君功德就有限,被這麽一整肯定要跟人拼命的。
幸虧楚悼王還算英明,又有吳起變法這段時間帶來的功德,才不算損失慘重。
但古人嘛,都在意自己的遺體,誰樂意死後被人這麽對待呢。
吳起搖了搖頭:
“光是得遇明主也不夠,還得明主的繼承人也能靠得住。我觀太子殿下仁德孝順,必不會重蹈那些人的覆轍。”
吳起反正是不想再經歷一遍被繼任者背刺的事情了。
楚悼王的繼任者看似沒動手,實則還不是無能。又或者是故意縱容,拿他平息貴族的憤怒。
若非大秦出了個始皇帝,就惠文王對商鞅的手段,商鞅也得掂量一下要不要繼續在大秦待着。
始皇看了吳起一眼,沉吟片刻說道:
“朕之太子自然與旁人不同,便是朕英年早逝,他也會好好對待李斯等一衆功臣。”
前世便是如此,李斯沒有步商鞅的後塵,是榮耀加身地活到壽終正寝的。
所以有個好兒子真的很給自己加分。
——雖然始皇帝哪怕沒這個加分項也足夠讓人才們主動來投了。
尤其如今大家都成了鬼魂,不用再擔憂效力的君主沒多久就死了,自己還得在人家兒子手裏讨生活。
吳起想的是,太子扶蘇至少不像別的繼任者一樣會和君父的寵臣別苗頭。這樣在始皇帝手下待着也會舒心一些,職場上能少點麻煩總歸是好的。
始皇一朝的臣子們悄悄交換了一個眼神。
他們心說吳起還是太天真了,在太子周圍待着可不是什麽好事。以後他就知道了,太子可不是一般的難搞。
不過這個時候當然是不能唱反調的,于是異口同聲地為殿下說好話,極力歡迎他們加入大秦。
始皇認識了這兩位名臣之後,又和其餘幾位大才交流了一番。最後只剩一個中年人杵在那裏,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始皇便問他:
“閣下是?”
那人上前一步,拱手行禮:
“晚輩乃宋朝人士,王安石是也。我祖上為太原王氏,太原王氏起于秦将王離的次子。”
王翦的孫子王離有兩個兒子,長子在秦末遷居齊地避禍,成為了琅琊王氏的始祖。次子做了漢朝的揚州刺史,他的九世孫又遷居去了太原,成為太原王氏的始祖。
也就是說,後世出名的兩個王氏世家其實都是王翦的後人,能勉強和大秦攀上關系。
王安石倒不是來投誠的,他純粹就是好奇,各處看看。聽聞此界的李斯等人勸得吳起樂毅轉投秦國,就過來湊個熱鬧,順便拜訪一下先祖王翦祖孫。
結果正巧遇見始皇帝召人,便被一起帶了過來。
王安石:當時我心裏是拒絕的,但是他們五大三粗我打不過。
先秦很多時候文武不分家,比如吳起既是大将也能搞改革。王安石哪怕君子六藝學得還行,也不是馬上将軍的對手,被強行裹挾着前來了。
始皇聞言挑眉:
“宋朝?”
李斯便連忙上前為陛下解答,言說是一千多年後的朝代了。那宋朝積弱,打仗很不行,偶爾行一下的時候,皇帝又拖後腿。
又科普了一下王安石的生平。
始皇一聽此人懂商道,立刻下定決心:
“愛卿留在那弱宋實在可惜,不如随朕建設大秦吧!”
他家愛子也愛用商道手段,一定和王卿很有共同話題。
王安石:不是,這就喊上愛卿了嗎?
王安石推拒:
“使不得!萬萬使不得啊!”
其實王安石是古代文人裏少有不辱罵始皇帝的,他曾經點評道“秦政之優,千秋之功”。
不過他對始皇的政策也不是完全推崇,比如始皇褒獎巴清這件事,他就覺得不太妥當。他認為民間個人不該擁有巨富,這種私人兼并的商賈對國家很不利。
除此之外,王安石還寫過一首叫《秦始皇》的詩。公正地闡述了對方的功績和過錯,論述了大秦的一些問題。
不能說這首詩完全客觀吧,畢竟裏頭有他自己理解的部分。但反正比起那些酸儒,他是好上不少的。
王安石本人對別的始皇帝看法持保留态度,對面前這位好感還是比較高的。
畢竟其他始皇帝犯過的錯都被他規避了,乍一看基本沒什麽可譴責的地方。
別的始皇帝求仙,這位沒有(始皇表示朕前世求過了發現沒用,不如不求)。
別的始皇帝放任巴清坐擁巨富,這位卻收攏巴清成為商務部女官,解決私人藏富的問題(始皇表示愛子沒空經商需人代勞)。
別的始皇帝用繁重的勞役壓迫庶民,這位執政後期逐漸施行仁政,讓百姓過上了好日子(始皇帝表示朕活得久,想幹的事情都幹完了,自然不用繼續壓榨庶民)。
總之就是沒什麽讨厭他的理由。
面對這位陛下的拉攏,王安石有些猶豫。答應的話,好像有點對不起賞識他的宋神宗,但這可是秦始皇唉!
王安石某種程度上是個有點口嫌體正直的人。
比如他對女子改嫁的态度就是嘴上不推崇也不反對,然後行動上很支持。還因為兒子對待兒媳态度惡劣,親自勸過兒媳改嫁。
王安石還沒有看不起女人的酸儒毛病,很欣賞有才華的女子,鼓勵女性讀書。且堅持一夫一妻,絕不納妾。
這人唯一的毛病大概就是太邋遢了,不太愛幹淨。
人精們都看出了他的猶豫。
吳起直接一把将他按倒:
“你還在那兒使不得什麽?趕緊喊陛下啊!”
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