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漢武大帝
第070章 漢武大帝
七天過去了, 天幕開始了新的直播,從第一次直播到現在已經一個多月了,天幕下的觀衆已經習慣了邊做自己的事,邊看天幕。只要沒有提到自己, 就能做一只瓜田裏的猹, 歡樂的吃瓜。
文帝劉恒思考了很久,他一心為國為民, 卻沒有想到自己的政策有這麽多弊端, 最後還是讓治下百姓飽受苦難。
他想起了“廢盜鑄令”時,賈誼曾上書反對, 而他不予采納。想起了越發嚣張的諸侯王,與此起彼伏的民間起義……
劉恒下令:“召賈誼回京!”
直播開始之前, 賈誼剛剛回到京城,君臣二人一番深談。劉恒沒有探問鬼神之事,而是問起了民間百姓的生活,賈誼秉公直言,将自己一路上看到的情景一一道來, 劉恒越發愧疚!
恰在此時, 天幕開始了, 劉恒召文武百官入朝。
這次天幕要講的是大漢, 每一句話, 每一個字都值得抄錄研究。看着擺在自己面前的空白竹簡, 百官欲哭無淚,下朝後, 自己這雙手還能要嗎?
漢武帝劉徹既緊張, 又興奮,他的大朝尚未結束, 便将所有大臣都留在未央宮中,還命人去後宮傳皇後衛子夫,與年僅六歲的長子劉據。
武帝朝經過多日研究,對于紙張已經有了眉目,只不過紙張洇墨的問題還沒有解決,竹簡依舊是記錄文字的主要載體。
與武帝朝不同的是秦朝,始皇帝時期,擁有天下最好的工匠墨家與公輸家,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已經有了成品,博士們的桌案前都放着薄薄的一摞紙張。
始皇:“漢朝是距離大秦最近的時代,漢朝遇到的問題,我大秦也一樣會遇到。”所以,秦朝的君臣也是如臨大敵,無比專注。
天幕的開場便是一場金戈鐵馬的戰争,漢軍與匈奴人在草原上浴血厮殺,年輕的将軍縱馬馳騁,意氣風發。遠在千裏之外的國都長安,天子與群臣正對着地圖推演戰場局勢。運送糧草給養的車隊源源不斷的北上,還有人來往于西域之間,換取大漢急缺的千裏馬……軍民上下一心,只為打贏這一仗!
這時,天幕上響起了一道霸氣的聲音,“我漢室七十年來,對匈奴屢戰屢敗,以致士氣蹉跎,國威淪喪。這種局面,以後必須徹底扭轉!朕此戰,就是要明明白白地告訴世人和匈奴人,從此以後,攻守易形了!寇可往,我亦可往!”
飾演漢武帝的演員威嚴天成,君臨天下,這句話讓天幕下的觀衆叫好聲雷動,無數人被漢武大帝的氣勢所折服。
評論區也刷屏一樣出現了一連串的“寇可往,我亦可往!”
Advertisement
很快,天幕上一切聲音都消失了,黑色的屏幕上緩緩浮現了三行文字——
【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為一個民族永久的名字!】
劉徹情不自禁的站了起來,他胸腔震蕩,抑制不住的笑聲傳遍了未央宮內外,群臣也自豪無比,為他們能參與這份偉大的功業而自豪!
劉邦擊節而贊:“好!”文帝激動不已,景帝将自家小太子抱起來,向每一個文臣武将炫耀!
始皇也有一瞬恍惚,随之而來的便是淡淡的委屈,天幕不是說最喜歡朕嗎?怎麽這般誇贊那漢武帝……
大秦的群臣看着天幕中那個天子強大的氣勢,仿佛看到了自家陛下,心中驚駭不已!
後世的儒家學子有人憤憤不平,有人面色發青,有人欲言又止,他們想罵“窮兵黩武”,“驕奢淫逸”,“大興土木”,看到身邊人都在贊嘆漢武帝,卻又不敢出聲……
【我們都說我們是漢族人,說漢語,寫漢字。這個“漢”,是漢朝的漢,更是漢武帝的漢!】
【秦皇築骨,漢武畫魂!始皇統一六國實現了華夏大地地域上、形式上的大一統,漢武帝則建立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大一統!】
劉徹得了便宜還賣乖,“天幕突然這麽誇朕,還挺不習慣的……”以前不都是用“巫蠱之禍”“罪己诏”戳朕的心窩子嗎!
主父偃立刻恭維:“臣為陛下賀,陛下英明神武,得天獨厚,正是不世出的明君!”
群臣立刻跟進:“臣為陛下賀!”
劉徹哈哈大笑:“好,諸卿都有功勞!”
【文化上,漢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建立了統一的思想認同,确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軍事上,他揮師千裏,進攻匈奴,解除了匈奴對大漢的威脅,基本奠定了後世中國的疆域版圖;開辟了“絲綢之路”,連接西域,打通了中西文化的隔閡。政治上,頒布推恩令,分化諸侯王的勢力,打擊相權,強化皇權。經濟上,為了解決財政問題推行了一系列“新政”,被後世王朝所沿用。】
劉徹還沉浸在興奮的情緒中,他跟身邊的衛青喋喋不休的說着自己的看法,猜測天幕接下來的話題。
衛青很想提醒他,天幕說話總是正反兩面都會提到,小心天幕的“但是”!
天幕沒有直接接着講漢武帝,卻插入了上個視頻的話題。
【上次直播結束後,小希看到很多觀衆在評論區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認為小希對文帝的評價充滿偏見,認為文景之治是歷史上有名的治世,文帝也是能排在明君榜前十的皇帝!】
【在這裏,小希要做個解釋,文景時期的治世是相對于其他天下動亂,朝□□敗時期來說的,如果僅以當時百姓的生活水平來看,遠遠達不到治世的程度。】
【我們研究歷史要以史料與實物為依據,根據《漢書》、《史記》中的記載:減免田賦,地主獲利最大;入栗拜爵,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所以這些政策出發點雖是好的,卻在事實上助長了土地兼并,貧富差距,使得社會矛盾越發激化。】
【允許民間私鑄錢幣得利的也只有豪強地主,當時吳王劉濞和寵臣鄧通鑄造的錢幣大行天下,吳王劉濞靠着煮鹽鑄錢,富可敵國,比中央朝廷還有錢。後來,吳王帶頭發動了七王之亂,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口號,幾乎危及景帝的統治……】
劉恒已經不會被天幕的評價所動容了,他要做的是改正自己的錯誤,将朝廷的政策真正惠及每一個普通百姓。
可是,“七王之亂!諸侯王居然又叛亂了!”
賈誼道:“天幕說幾乎危及景帝的統治,可見,叛賊聲勢浩大,朝廷實力不足……”
晁錯就在群臣之列,見到諸侯王以自己為名掀起叛亂,當即跪下請罪。
劉恒自然不會為此歸罪于他,“那些亂臣賊子不過是随意打個旗號罷了,這正說明晁卿是我大漢的肱骨之臣!”
晁錯曾上書提議削藩,劉恒礙于當時的形式,不想冒險将天下再次卷入戰亂之中,沒有同意晁錯的提議。想來,是自家太子任用晁錯削藩,才引起了這些麻煩。
景帝劉啓想到當年的情勢,至今仍覺得後怕不已。
父皇的優厚之策養大了藩王的野心,諸侯王勢力能與朝廷分庭抗禮,已經嚴重威脅到了自己的皇權,到了不得不削的地步。
【“文景之治”的說法是從唐代開始出現的,随着時間的推移,地位不斷上升,甚至到了頂禮膜拜的地步。在史學家的筆下,“文景之治”簡直達到了物阜民豐,共同富裕的理想世界。但是很顯然,封建王朝中,能發出聲音的只有統治階級,地主階級,普通百姓的聲音是無法流傳到後世的。】
【至于唐朝為何這般推崇漢文帝呢,很可能是因為古今比附——漢文帝是漢朝的太宗,而唐朝的太宗又是誰,那可是堪稱千古明君的大唐白月光——唐太宗李世民!】
天幕下唐朝之前的人睜大了眼睛:又是一個千古明君!
這個唐太宗做了什麽,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
唐朝之後的朝代則是心悅誠服,唐太宗就是三代以來最賢明的君王,不接受反駁!
長孫無忌、房玄齡、程知節等人紛紛為自家陛下高興,“恭賀陛下,天佑大唐!”
唐太宗李世民正要開懷大笑,便看到了站在群臣之中的魏征,他稍稍收斂了自己的神色,正色道,“天幕的肯定是對大唐最高的贊美,朕願與諸卿共勉,打造一個比天幕所言更好的大唐!”
【我們無法回到過去,只能盡可能真實的還原歷史中漢文帝:一個厲行節儉,穩定朝政,愛民親民,謙恭自省的漢文帝。只是礙于歷史的局限性,他所實行的政策并沒有達到他想要的結果,沒有真正解決漢初的社會矛盾。】
評論區
“主播是就事論事,對漢文帝還是很推崇的嘛。”
“不能抛開歷史談政策,漢文帝的歷史局限性讓他無法超脫漢初,做出開創性的改革,只能因循守舊,按照祖宗成法做事。”
“封建王朝的皇帝代表的都是地主階級的利益,劉恒能夠看到百姓的苦難,能夠以身作則去改變一些什麽,就已經很好了。”
劉恒心悅誠服:“多謝天幕指點,朕定會改正錯誤,讓我大漢百姓安居樂業。”至于所謂的“地主階級”,不,他們是朕要提防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