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漢初人傑
第057章 漢初人傑
漢高祖劉邦也在心裏暗嘆, 還真是多虧項羽動手,不然自己如何能得到子房的傾力相助。
留侯張良見此也只能哀嘆一聲,他複興韓國的夢想終成泡影,不知其他世界的自己會如何選擇……
【趁着項羽向東伐齊之時, 劉邦發兵一舉打下彭城。可惜, 劉邦打下彭城之後,志得意滿, 得意忘形, 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他整日飲酒作樂,不理軍政, 被及時趕回來的項羽帶着三萬人馬殺的大敗而歸,幾乎全軍覆沒。很多原本歸附劉邦的諸侯王望風而降, 再次投向項羽的麾下,就連劉邦的家人妻兒都被項羽俘虜,劉邦只帶着張良等數人狼狽地逃了出去。】
評論區
“劉邦放棄了老父親和妻子兒女也不忘帶着張良,這是怎樣深厚的感情啊……”
“什麽都磕只會害了你。”
“在主播的反複提醒下,我對他們的印象完全颠覆了, 滿腦門都是兩個胡子拉碴的中老年男子, 樓上的樓上是怎麽磕的, 教教我。”
“劉邦百無禁忌, 但不要牽涉我們子房, 抱走子房, 我們不約!”
不論哪個時空的張良和劉邦都被雷的不輕,劉邦一口酒噴了出來, 張良起了滿身的雞皮疙瘩, 想起前面的“情投意合”,他覺得自己要對劉邦這個名字有應激反應了。
【劉邦逃到下邑收攏散兵, 多年積攢的兵力一朝全軍覆沒,讓他十分沮喪。他甚至說出了“誰能立功破楚,就将關東之地送給他。”這樣的話,可惜依舊沒有人能力挽狂瀾。】
【危急時刻,還是張良提出了建設性意見,“九江王英布本是楚國的猛将,但彭城之戰時卻不聽項羽命令,按兵不動,隐隐有反叛之心。還有彭越,因為項羽沒有給他分封土地,對項羽十分不滿。大王麾下的韓信也可以獨當一面,只要用好這三人,就可以打敗項羽。”這就是有名的“下邑之謀”。】
【在張良的謀劃下,一個內外聯合共擊項羽的軍事聯盟終于形成,一舉扭轉了楚漢戰争的局勢,劉邦從戰略防禦變成了戰略進攻的一方,強弱之勢倒轉。張良的計謀影響深遠,直到垓下之圍打敗項羽,依靠的也是這三支軍事力量。】
始皇道:“此人的能力仿若李斯,只不知你二人孰強孰弱。”
李斯忙謙遜道:“天幕說張良是漢初三傑,臣不如也。”
始皇道:“李卿不必妄自菲薄,你也是第一名相的候選人,當有一争之力。”
Advertisement
李斯滿頭大汗,陛下的誇獎讓他有些膽戰心驚,他已經成為了滿朝文武的衆矢之的,只想低調一些,再不敢引人注意了。
扶蘇看出李斯的緊張與窘迫,他安慰道:“兒臣認為廷尉一人能當蕭何張良二人。”
畢竟蕭何掌管後勤,張良運籌帷幄,而李斯在這兩方面都可圈可點,既是秦滅六國的功臣,又有安定天下的謀略!
李斯:……
若不是了解扶蘇的性格,他還以為扶蘇在說反話。沒想到,張良蕭何尚未入鹹陽,就給自己樹了兩個敵人啊……
【公元前204年,劉邦項羽對峙于荥陽,劉邦的軍事力量不斷被消耗,卻始終無法打開局面,他向衆人問計,郦食其提出分封之策,“昔日商湯伐夏桀,封其後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後于宋。秦王失德棄義,侵伐諸侯,滅其社稷,使之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複立六國之後,六國君臣、百姓必皆感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風慕義,願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便能南向稱霸,楚人只得斂衽而朝。”】
【以前商湯讨伐夏桀,将他的後代分封在杞,武王伐纣之後,将商朝的後代分封到了宋國。秦王征伐諸侯,消滅他們的國家和宗廟社稷,卻沒有給他們留下封地,所以秦朝失盡人心。大王您如果能夠重新分封六國的後人為王,六國君臣都會感激您,到時候,您可以順理成章的成為天下霸主,楚人也只能俯首稱臣。】
始皇冷哼一聲:“短視,愚蠢!”
說話間他将目光轉向淳于越等人,這句話就是對這些儒生說的。
【郦食其提議重新實行分封制,但我們都知道,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的。分封制不利于統一國家的建立,不利于君主專制的大一統帝國集權統治。這其實是一種“飲鸩止渴”似的的誇誇其談,他可以暫時緩解劉邦的困境,但必然帶來長久的動蕩與隐患。】
【當時的劉邦并沒有看到它的危害性,他命人制作玺印,準備讓郦食其去各地執行分封計劃。就在這時,張良及時阻止了劉邦。】
【張良的勸谏直指事情本質,商湯和周武王能大度的分封前朝的後人,是因為他們已經取得了全國性的政權,他們有足夠的力量能夠随時将心懷不軌的人碾碎,纣王之子武庚發動的三監之亂很快就被周公平定就是明證,夏朝後人、商朝後人根本不敢有任何不軌之心。但是大王的勢力本就弱于項羽,便是分封下去,會有人聽嗎,最後依舊免不了以武力決勝負。再者您分封天下諸侯,文臣武将各自去追随自己的主君,還有誰能跟着您打天下呢。更何況以項羽的強勢,您分封的諸侯最後怕是會成為項羽的擁趸,反過來攻擊您,這是在給自己樹敵啊。】
【張良的分析字字珠玑,切中要害,他看到了古今變化,看到了時移世易,決不能盲目的照搬古人的做法。此時的張良已經不是曾經處心積慮想要複韓的張良了,他的眼光超越了戰國征伐,他的據理力谏讓劉邦最終選擇了漢承秦制,沒有開歷史的倒車。】
青年張良細細思索自己的思想轉變,複韓的夢想徹底破滅後,自己才能站在天下的角度看待統一戰争,看待秦朝的政策。
想來,當他完全明白了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後,他就能真正接受秦朝的統治了。
【張良的話讓劉邦茅塞頓開,恍然大悟,他大罵郦食其,“臭儒生,差點壞老子的大事。”然後他銷毀了諸侯玺印,放棄了分封制。】
天幕下無數儒家子弟搖頭皺眉,滿滿的鄙夷之色都快要溢出來了,但是他們卻不能張口咒罵漢高祖。因為他們的頂頭上司也是皇帝,若是罵漢高祖,自家陛下會不會多想,會不會被人抓住把柄,畢竟沒有誰會跟權利過不去。
他們只會閉口不言,讓漢高祖這樣不符合他們想法的皇帝消失在歷史記載中……
【秦朝二世而亡的事實讓秦末有識之士一致否定了秦朝的一切,将秦朝的滅亡歸罪于郡縣制,歸罪于秦律,只有劉邦走出了時代的桎梏,看到了秦朝的先進性,成為秦朝真正意義上的繼承者,也為後來漢朝的統治減少了不少麻煩和阻力。】
評論區
“張良真不愧是與姜太公并列的人物,難得的政治家。”
“虛假的秦二世——胡亥,真正的秦二世——劉邦!”
“若是真的分封了,劉邦将來面對的就不是七個異姓王了,那得是七十個。”
“始皇開創的制度全都被漢朝繼承了下來,後來又延續了兩千年,也不知始皇知道後會不會感到欣慰。”
始皇哼了一聲,瞥了扶蘇一眼,冷冷的道:“朕不想自己費心籌謀的一切被其他人摘了桃子,朕的制度自然要在大秦延續下去。”
扶蘇俯身拱手,認真道:“父皇,兒臣謹記!”
【在韓信的故事中曾提到過韓信欲自立為齊王,當時劉邦被困在荥陽,日日盼着韓信來救,卻沒想到等來的是韓信自立為王的消息。還好有陳平張良及時“提醒”,劉邦順勢封韓信為真齊王,用一時的妥協換取更大的利益。他們怕是也沒想到,這麽簡單的順水人情居然籠絡住了韓信,成功解決了漢內部的矛盾,将韓信拉攏到了自己這一邊。】
【東漢荀悅評價此事“取非其有(指齊地本非劉邦所有)以予于人,行虛惠、而獲實福。”用一個鞭長莫及的齊國,換取了韓信的幫助,為楚漢相争的天平增加了一個重要的砝碼。韓信站在漢王一邊,劉邦便能掌握主動權。】
淮陰侯韓信已經将酒壇摔碎了,他真是悔不當初,沒有想到堂堂漢王居然如此言而無信,而他也确實太好騙了……
【漢高祖四年,漢對楚形成合圍之勢,韓信在齊地不斷騷擾楚軍,彭越在梁地斷絕楚軍糧道,不斷壓縮項羽的生存空間,項羽迫于局勢,不得不還回了劉邦的父親和妻兒,與劉邦講和。他們商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邊歸楚國,西邊歸劉邦,雙方解甲歸田,互不相犯。】
【項羽依約拔營退兵,劉邦也準備收兵回漢中。就在這時,張良看出了項羽腹背受敵的處境,與陳平一起勸谏劉邦,“如今漢據天下三分有二,正是滅楚的有利時機,應該窮追不舍,畢其功于一役。不然便是放虎歸山,遺患無窮。”】
項羽怒目圓瞪:“豎子不講信義,吾恥于與其為伍!”
項梁輕飄飄的說:“可是他贏了,你輸了,在群雄争霸中誰靠信義活着。你還是要多讀兵書,戰場之上哪有那麽多堂皇正義之事。”
【劉邦采納了張良的意見,率大軍追擊項羽,并命韓信彭越合圍項羽,但我們都知道,韓信彭越并沒有響應劉邦的號召,他們的失約讓劉邦吃了一個大敗仗。】
【劉邦心中的懊惱可想而知,在張良的勸說下,劉邦為韓信彭越增加了封地并劃分地界,兩人終于派兵來援,垓下之圍中,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終于打敗項羽,長達四年的楚漢相争以劉邦的勝利告終。】
王翦搖搖頭,跟自家兒子說,“為人臣子就要謹守本分,千萬不要做一些惹人懷疑之事,韓信彭越此舉便是在劉邦的底線上蹦跶,也不怪劉邦要除掉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