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千古一帝
第039章 千古一帝
【平民百姓想要的其實很簡單, 只要能活下去,他們就能忍耐所有苦難。經過春秋戰國五百年的戰亂,百姓最需要的就是休養生息,是安定和平。但秦始皇并沒有給百姓休養生息的時間。】
【他們剛剛從齊人、楚人、趙人、魏人變成秦人, 對于秦國尚且沒有多少歸屬感, 但他們定是滿懷期待的,期待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 期待新的統治者能讓他們活的輕松一些, 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比過去好一點,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夠吃一口飽飯, 可惜就是這樣簡單的祈求都得不到……】
天幕下,秦朝黔首慢慢擡起了頭, 他們常年面朝黃土背朝天,很多人已經直不起腰了,但他們還是努力地聽着天幕的聲音。
“上天是在為我們說話啊!”
“高高在上的陛下啊,請您聽一聽吧!”
不知是誰先跪下來祈求,越來越多的人跟着哭求上天。
端坐鹹陽宮的秦朝君臣也有些動容, 扶蘇滿懷期待的看着他的父皇, 始皇神情莫測, 第一次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如蝼蟻一般的民衆。
【成為秦人并沒有變得比過去更好, 反而多了繁重的徭役, 有了嚴苛的秦律, 他們不知什麽能做什麽不能做,只知道不知什麽時候就會被人破門而入, 以刑徒的身份遷徙遠方……黔首們也有自己的生存法則, 他們也會比較,在六國遺貴的誘導下, 無數百姓思念故國,與秦國離心。】
【始皇以法家治國,推行愚民之術,可惜智慧并不是只在書本中能學到,生活在底層的百姓,比高高在上的貴族有更頑強的生命力和在泥濘中求存的智慧。】
【法家主張的公平公正也沒有體現在每一個普通百姓身上,他們能感受到的只有基層官吏随意解釋的律法,只有更加繁重的徭役和賦稅。嚴刑酷法目的在于威懾百姓,維護統一,但它可以讓人臣服,也會激起人們強烈的仇恨,導致國家烽煙再起。】
評論區
“秦朝是以法家治國,和我們現在的依法治國是不一樣的。”
“法家畢竟是一家之言,只要是由人解釋的,就會有所偏頗。”
“秦朝缺少基層官吏,秦末關東地區成片淪陷,官僚系統幾乎沒有發揮任何作用,還有很多郡守縣令帶頭造反,可見,這些人本來就是秦朝的蛀蟲。”
……
Advertisement
秦始皇沉聲道:“基層官吏!”
扶蘇不解:“父皇,這些基層官吏不是朝廷派過去的嗎,怎麽會這麽輕易的倒戈相向?”
秦始皇:“李斯,你來說。”
李斯忙解釋道:“陛下,長公子,不說遠的,就是這朝堂之上的三公九卿也沒有幾個是老秦人。”
頂着同僚們的怒目而視,李斯視若無睹,反正他的結局已定,只能選擇做陛下的刀,陛下劍之所指,便是粉身碎骨自己也得上啊。
“陛下天縱之資,以十年平天下,得到的土地比原來的秦國還要大幾倍,我大秦一時無法培養出這麽多官吏補充六國缺失,除了一些軍中調過去的人才,很多都是原六國官吏通過考核後直接任命的。他們在當地有名望有資歷,能更好的處理朝廷與原六國黔首的關系。只是沒想到,他們才是最大的毒瘤……”
秦國實行軍功爵制後,所有老秦人都以上戰場賺取爵位為第一要務,文風不盛,自然也培養不出有能力的文臣。以前有六國人才入秦,供秦王驅使,如今都是秦人了,反倒篩選不出合格的官吏。
秦始皇:“軍功爵制已經不适合現在的大秦了,李斯,拿出一個官吏考核任職的具體章程來。”
李斯:“唯!”
不只是他們,歷代法家代表人物都在思考着這個問題。
韓非将自己的心得整理出來,寫成了新的《韓非子》。
商鞅則是思考如何修改秦律,才能更加适合未來大一統的秦朝。
法家的愚民思想要不要改,要如何修改?法律如何保證公正?又要如何限制基層官吏,杜絕知法犯法之事?
【縱觀秦始皇統治時期,各種刺殺層出不窮,雖然都沒有對始皇的身體造成傷害,但遲遲找不到兇手,使得他越來越多疑。】
【僅史書記載的刺殺事件就有四次,荊軻刺秦我們前面講到過,高漸離刺秦是為荊軻報仇,這兩件事發生在秦統一之前。】
【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東巡路過博浪沙,他的車架被一個大鐵錘擊中,瞬間粉碎。幸好,始皇多次遇刺,早已做了充足的準備,他并不在那架車中,才僥幸躲過一劫。事後,秦始皇大索十日,依舊沒有找到兇手。】
【這件事的始作俑者是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他家父祖五代相韓,韓國被滅後,張良就一心複國,他散盡家財找了一個大力士,刺殺始皇,可惜,他選擇的車架是錯的,一擊不中,立刻遁逃,秦軍根本抓不到他。】
李斯驚呼:“張良!”
秦始皇問道:“卿知道這個張良?”
天幕稱其為“漢初三傑”,定是才智無雙之人,若此人能歸附我大秦,可以其為榜樣招攬天下英才。
朕連一心刺殺朕的人都能容,還有何人不能容!
李斯:“臣所知不多,只知他的父親祖父都是韓國丞相,韓國滅亡時他尚未出仕,便沒有被嚴格審查,臣也是在韓國權貴名單上看到過這個名字。”
王绾、馮去疾等朝臣不得不感慨,僅看過一遍就記下了他的名字,李斯果然能力很強,怪不得陛下會留下他的性命。
比不過啊!
張良此刻卻有一種*了狗的心情,臉色黑沉一片。
在天幕影響下,秦朝的統治定會越來越穩固,他已經有意前往鹹陽一看究竟,天幕卻将自己未來刺秦之事公之于衆。
這下子,只能逃了。
【第四次刺殺發生在鹹陽,始皇三十一年,微服出巡鹹陽,在蘭池遇刺,刺客全部被殺,始皇大索二十日,卻沒有找到刺客的線索。可見,此時的鹹陽也被滲透成了篩子。】
秦始皇終于怒了,他拔劍斬向面前的桌案,桌案被一刀兩半,“諸位愛卿,鹹陽都被敵人滲透,諸位在家中還能安睡嗎?”
群臣紛紛俯首,不敢言語。
若是在鹹陽都不安全,這天下還有安全之地嗎!
【秦王政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
始皇默默算了算,自己活了49歲,還沒有祖父長壽,至于曾祖父,更不能比了。
突然知道了自己的壽數,仿佛生命已經看到了終點,始皇情緒有些低落,為何這世上沒有長生藥!
他還有十一年,這麽短的時間,能讓六國歸心,重造乾坤嗎?
還好,天幕接下來的聲音給了他一些希望。
【按史書記載,秦始皇是突然得重病死的,他幼年颠沛流離,身體本就不算健康,少年時期在多方的壓力下籌謀親政,心力交瘁,戰戰兢兢。親政後又十分勤政,事無大小皆決于上,他每日批閱奏折120多斤,多年的勞累透支了他的生命力。他可能還服食了方士煉制的“金丹”,慢性中毒。】
【出巡期間,即便舟車勞頓,他也沒有放下公務,途中身患疾病,派蒙毅去“祝禱山川”祈福。在東海見到了空手而回的徐福,還親自去射殺了一條大魚。多重因素疊加,讓他的身體迅速衰敗下去,病體沉疴,藥石無醫。】
【這樣來看,生病去世也是可以理解的。】
評論區
“古人平均壽命短,政哥的祖父父親都不算長壽,他吃了金丹還能活到49歲,身體已經算不錯了。”
“稷兒壽命就很長啊。”
“那是宣太後的功勞,稷兒的父親祖父壽命可都不算長,可惜長壽的基因沒有遺傳下去。”
嬴稷:“稷兒是什麽鬼稱呼!”
扶蘇擔憂的看着始皇:“父皇,不如請夏醫來診治一番。”
始皇卻道:“朕的身體沒有那麽虛弱,不過,天幕提醒了朕,以後,你到鹹陽宮幫着處理政務,朕要勞逸結合,養好身體。”
扶蘇瞪大了眼睛,如同見鬼一般,父皇居然肯放下工作去休息,這可真是……太恐怖了!
始皇卻想明白了,既然這世上沒有長生藥,大秦以後還要交給扶蘇,就要充分利用這十多年,将他的觀念掰正過來,免得最後落得父子生死不見的下場。
至于其他公子,還不如扶蘇有主見呢,好歹扶蘇還敢跟朕唱反調,其他兒子見了他總是一副唯唯諾諾的樣子,如何能擔當重任。
不過,朕死之前,難道沒有留下遺诏?扶蘇身在上郡,身邊有蒙恬輔助,為何繼位的不是扶蘇……
天幕不知秦始皇心中的疑惑,還在按部就班的講解秦始皇之死。
【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始皇是死于陰謀。因為在第五次出巡前後發生了很多不尋常的事。】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發生了熒惑守心的兇兆。同年,有顆隕星墜落在東郡,落地後變為石塊,有人在那塊石頭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幾個字。始皇聽說後,就派禦史前去挨家查問,但是沒有人認罪,就把居住在那塊石頭周圍的人全部抓起來殺了,焚毀了那塊隕石。】
“熒惑守心!”
“隕石!”
秦朝群臣議論紛紛,秦始皇心裏也在打鼓,這可都是不祥之兆,第一年發生兇兆,第二年朕就死了,很難說這兩者沒有關系。
【在古代,人們往往把隕石當做聖物。比如,古羅馬人把隕石當作神的使者,他們在隕石墜落的地方蓋起鐘樓來供奉。匈牙利人則把隕石擡進教堂,用鏈子把它鎖起來,以防這個“神的禮物”飛回天上。□□教聖地麥加也有一塊隕石,被視為“聖石”。】
【宋朝科學家沈括曾記載了一次隕石墜落常州的事件,後來,那塊隕石被當地官員送到金山寺保存。】
王安石:“存中,天幕說的是你。”
沈括:“科學家是何意?”
【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天如同一個碗扣在地上,這就是蓋天說。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一些科學家發現,蓋天說無法解釋很多自然現象。屈原《天問》中就有:“圜則九重,孰營度之?”的說法,這可能是渾天說最早的萌芽。】
【此後,以西漢落下闳、楊雄,東漢張衡為代表的一些天文學家認為,蓋天說是錯的。他們通過觀察和計算,提出了渾天說,天地如雞子,大地在中間,周圍日月星辰都懸挂在球形天幕上圍繞大地運動。】
落下闳擡起了頭,他吩咐屬官将天幕的話一字不漏的記錄下來,他要進宮,向漢武帝解釋自己的學說。
張衡也選擇迅速入宮,他的學說已經得到了最高統治者鄧太後的首肯,鄧太後撥款支持他建造一個龐大的天文儀器,用于觀測天象,校準歷法。
不知天幕會不會否定渾天說,他有些擔心。
【渾天說與現代的天體概念已經十分接近,但由于觀察手段的限制,渾天說并沒有在普通人群中流行開來。】
【對于古人來說,天外一直都是一個很神秘的世界,他們不知道外面有什麽,便發揮想象,認為隕石是上天給人間帝王的指示。隕石上刻的文字“始皇帝死而地分”,在當時人看來就是上天的警示,預示着秦朝即将滅亡的信號。】
【但我們知道,這就是純粹的陰謀,隕石只是一種普通的自然現象罷了。】
此話一出,天幕下的人都不淡定了。
後世的人難道已經能看到天外了,他們為何這般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