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千古一帝
第037章 千古一帝
【除了出海的徐福, 還有很多方士在鹹陽為秦始皇煉制丹藥,用其他方法求長生。】
【方士盧生說:“我們找仙藥一直找不到,一定是有什麽東西和它相克。”建議始皇秘密出行,驅除惡鬼, 還不能讓臣子知道自己的所在。】
【好家夥, 就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多次遇刺,還找不到刺客, 你品, 你細品……】
秦始皇:“方士!征召天下方士入鹹陽,尤其是天幕中提到的。”
若是聽令, 如徐福這樣有才之人,朕也不是不能容。若是不來, 等着他們的将會是更加悲慘的命運。
【當然,如今我們并不确定秦始皇到底有沒有吃方士煉制的丹藥,可能他一直在等待真正的仙丹,到最後也沒有等到,也可能他就是吃丹藥吃死的。】
漢武帝疑惑:秦始皇怎麽可能沒有吃丹藥, 史書上都記載了……
是了, 秦朝史書都是大漢的史官編撰的, 誰還記得那麽清楚, 反正都是抹黑前朝, 就是有人在其中加幾筆也沒人會追究。
【我們都知道丹藥的成分多是金、銀、汞等重金屬, 古人認為金銀千年不腐,若是用在人身上也一定能讓人的身體停止衰老, 保持活力, 但他們怎麽不想想還有那麽多吞金自殺的人……】
是啊,為何沒人懷疑呢?
盧生:我們煉丹時會加入其他靈藥, 将金銀的毒性中和,剩下的都是對人體有用的東西。
【還有汞,也就是水銀,水銀都不必口服,只要接觸到就會致命,因為它能從皮膚滲透到人體。秦始皇陵中就有大量水銀,這也是現在一直不敢打開秦皇陵的原因。這麽多有毒的東西吃到肚子裏,無法排出體內,器官衰竭,必死無疑。】
秦始皇突然有些慶幸,幸好天幕出現的早,若是再過幾年,尋不到仙藥的他必會孤注一擲,用金丹求長生。
想起後世對自己陵墓的觊觎,秦始皇特意叮囑少府令:“朕的皇陵定要充滿水銀,誰都不能打開!”
評論區也在吐槽。
Advertisement
“直到現在老年人都免不了被保健品騙。”
“政哥需要一個反詐APP。”
“若真的有長生藥,那些方士為何不自己服用,與一時的榮華富貴比起來,還是長生更加吸引人!”
盧生:……只有始皇這樣大功德之人才有仙緣,我們這些凡人就是服用了也無用。
秦始皇:難道未來的朕連這樣的小把戲都看不穿,或許是因為身體的衰弱,讓自己對長生過于執着了。
【有了秦始皇的事例在前,後面還是有很多帝王前赴後繼,一心求長生。大概,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天子,至高無上,天上的神仙也會顧忌自己的身份,賜一枚仙丹吧。】
【這裏點名漢武帝劉徹,他為了求仙,把自己的女兒都嫁給了方士,後來知道他是騙子,又将其腰斬。還有唐朝一連串吃丹藥吃死的皇帝,宋朝的道君皇帝,明朝的道士皇帝,清朝的雍正皇帝……】
得,誰也不必嘲笑誰,哪個朝代都沒有落下。
漢武帝劉徹:“哈哈哈……呃!”
這種時候,朕并不想上榜,再說,朕供奉的神仙是真的靈驗,外祖母就是因為相士之言才将母後送到父皇府中的。
唐太宗聽天幕的吐槽,覺得自己真是開了眼界,已經有那麽多人吃丹藥吃死了,你們都不長記性的嗎!
【歷代聚焦在秦始皇身上的評論褒貶不一,有人罵他暴君,有人贊其為千古一帝。在古代文人士子看來,他最大的黑點就是——焚書坑儒,殺了460個知識分子,燒了一些書。但焚書坑儒是兩件事,我們要分開看。】
【講商鞅變法時我們就知道,任何改革都是對利益的一次重新分配,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秦始皇的改革也一樣。】
【在統一之初,大秦朝堂上就對要不要實行分封制展開了一場争論。以王绾為首的一批官吏,請求秦始皇分封諸子在邊地為王,以鞏固統治。而廷尉李斯則是持反對意見,他認為西周分封制造成了春秋戰國五百年戰亂不休,好不容易統一的天下,怎麽能再次四分五裂。】
【秦始皇贊成李斯的意見,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評論區
“王绾的提議也不能算錯,若是秦朝真的分封諸子,可能不會那麽快就滅亡。”
“你這是事後諸葛亮,郡縣制比分封制更利于國家一統,這是不争的事實。”
“若是真的分封,将來處理藩王又是一大麻煩,看看後世的漢朝,諸侯王多麽嚣張。”
“秦朝滅亡的太快了,人心不齊,民不聊生,什麽制度都沒用。”
……
秦朝君臣也想起了前幾日的朝堂争論,若不是天幕的出現,他們還要争論許久才能定下國策。
王绾有些失落,但他真的是一心為了大秦長治久安,可不能讓陛下誤會。
他正要解釋,秦始皇就打斷了他,“王相不必在意,朕知道你的忠心,只是好不容易統一的天下,不能因為分封制再次分裂。”
這還是始皇第一次向朝臣解釋自己的決定,把王绾感動的老淚縱橫。
劉邦:“政哥太獨斷了,他想一手掌握整個國家,終被反噬。”
朕就不一樣,朕很有自知之明,跟着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都是為了榮華富貴,裂土封侯,蔭及子孫,當然要給他們,才能安撫人心。
不過,漢朝的諸侯王也不安分……難道朕生前沒有解決他們?
【提議分封的王绾可能并沒有什麽私心,便是分封藩王也沒有他的份,他是真的認為只有分封制才能統治疆域如此遼闊的國土。但是,另一批提議分封制的人就沒有這麽大公無私了。】
【時隔八年之後,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在鹹陽宮舉行宴會,在宴會上,仆射周青臣贊美秦始皇,吹捧他是不世出的明君,便是上古三皇五帝也不及陛下的功績。秦始皇正聽得高興,就在這時博士淳于越卻當衆給他澆了盆冷水。】
【他說: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輔枝。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
【什麽意思呢,就是說,周朝因為分封制存在近千年,事實證明,封國可以保衛中央。陛下富有海內,兒子卻只是無功無爵的普通人,若是朝廷發生了什麽變故,誰能施以援手呢?只有學習古代的政策才能長治久安。周青臣阿谀谄媚,是個小人,陛下千萬不要聽他的話。】
【淳于越一番話直接罵了滿朝公卿,将所有贊成郡縣制的人都打成小人,說他們不能直言上谏,是在縱容秦始皇的過錯,合着,只有你淳于越是忠臣啊!】
評論區
“天下一統已經八年了,郡縣制也實行了八年,為什麽還要倒退回去?”
“而且,這是宴會又不是朝堂,大家熱熱鬧鬧的吃個飯,還要給人潑冷水,淳于越的情商也太低了。”
“或許,他就是故意的呢?”
“淳于越都這樣犯顏直谏了,秦始皇也沒有處罰他,誰說秦始皇是暴君的。”
“說到底都是因為利益,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偏偏是新事務,他采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這些東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當時六國貴族,也借着儒家的“克己複禮”妄圖恢複周朝的分封制,從而取得失去的權勢。”
“這是不滿秦朝統治之人在挖大秦的根基。”
淳于越面色漲得通紅,他嗬嗬幾聲卻什麽都沒有說出來……
扶蘇擔憂的看向那個方向,想為他求個情,話到嘴邊,卻又咽了回去。
秦始皇在思考,八年之後,天下依舊沒有歸心,難道真的要将六國貴族盡數屠滅嗎?
【秦朝的短命似乎巧合的應征了這一段話,但我們站在歷史的下游縱向對比便能知道,郡縣制不是導致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西漢建國後,劉邦采取折中之法郡國并行,迎來的卻是地方藩王坐大,威脅中央,造成了七王之亂。】
劉邦:七王之亂!
【還有晉朝的八王之亂,直接将整個中原大地打的滿目瘡痍,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帶來了三百多年的動亂,中原漢人淪為“兩腳羊”!】
晉朝之前的人都懵了,“五胡亂華”,“衣冠南渡”,還有“兩腳羊”!
秦始皇怒目而視:“異族安敢亂我中原,蒙恬,定要将匈奴趕盡殺絕!”
劉邦猛地起身:“漢人!難道我大漢是被晉滅掉的?”
劉徹眼眶發紅:“仲卿,去病,操練兵馬,準備一舉殲滅匈奴!”
曹操等漢末之人還不知晉朝是怎麽來的,但都對這個軟弱荒唐的王朝嗤笑鄙夷,他們在中原打得火熱,也能把異族當成副本刷。
司馬炎悚然而驚,天幕說的是朕的大晉?
司馬家以士族篡皇位,一邊團結重用士族,一邊提防他們效仿自家也來個取而代之,只能以同姓封王制衡世家,沒想到,同姓諸侯也不保險!
【唐朝時期,若不是節度使手握兵權、財權、人事權,俨然成為一方諸侯,如何會有安史之亂。】
唐太宗:是哪個倒黴孫子給節度使這麽大的權力的,這還不造反,等着被清算嗎!
【還有明朝永樂大帝,歷史上唯一一個以藩王之身打敗朝廷大軍,入主中央的王爺……】
朱棣一聽天幕說起自己未來做的事,就往大哥身後躲。
朱元璋疑惑:“打敗朝廷大軍!老四,你什麽時候變得這麽出息了!”
藩王才多少兵力,怎麽可能打敗朝廷,難道朝中一個能打仗的大将都沒有了!
朱棣看到父親似乎不是很生氣,就從大哥身後探出頭來,“爹,兒子也不知道啊。”
他一探頭,就被朱元璋一把抓住,按在階前用手裏的奏折抽打。
“還敢造反!”
“兒子不敢。”
“你小子能耐了!”
“一人做事一人當,又不是我做的,你去打那個朱棣啊!”
……
一時間,抽打聲、哀嚎聲交織不斷,天幕的聲音都快被他們淹沒了。
【丞相李斯當即反駁淳于越的提議,他說:三代之争,何可法也。儒生不師今而學古,道古以害今。夏商周三代,沒有什麽好效仿的,秦朝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商鞅變法,變法就是革新,若是一味學習古人,哪有今日的大秦。】
【為了別黑白而定一尊,樹立君主的絕對權威,統一思想,他提議焚書。】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燒掉的書中,《尚書》記載的是上古聖王的治世理念,與秦始皇的觀念格格不入。《詩經》中很多篇目都在稱贊歷代君王,是六國遺貴的精神寄托,秦始皇自然要将其打破,建立起以秦朝為中心的統一思想。】
【所以,秦始皇焚書,焚燒的是六國的歷史書和私人收藏的百家經義,醫藥種植之類的書并沒有焚燒,而燒掉的詩、書,在鹹陽是有備份的,真正将其一把火燒了的是項羽。】
【其實“焚書”與漢武帝的“尊儒”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統一思想,只不過儒學成為後世的官方學說,所有文人官吏都是儒家學子,自然要将秦始皇焚書的事大書特書,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評論區
“我政哥好可憐,被人誤會了兩千年!”
“是被人抹黑吧。”
秦朝的大臣竊竊私語,顯然在争論焚書之事孰是孰非。秦始皇沒有發話,他也不認為自己做錯了,若是幾年後,依舊人心不齊,懷念六國,他不介意再“焚書”一次。
劉徹冷笑,某些人真是臉大,朕乃天子,朕即國家,這天下只能有一個聲音!是朕選擇了儒家,若是儒家達不到朕的要求,朕也可以換個學說!